美国人的做事思维

在美资公司上班,对美国人做事的思维有以下感悟,哪怕是刚毕业的美国人,也是这些尿性。
喜欢做计划(plan)

从出差可以看出他们对计划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几乎每个人美国人来中国出差,都要有下面两个东西发给被访问方。

行程表itinerary
日程表agenda
在中文里,这两个字的意思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是美国人是严格区分。

行程表是表示旅行的计划,哪一天在哪里,住在哪个酒店,什么时候来接他。
日程表是来访的这段时间每天具体要做的事情,有时候还精确到上下午。

大部分中国人还是能够做行程表,但是会去做日程表的,非常少。

在遇到问题时,

中国习惯摸索着解决问题,摸着石头过河,一次一次来,先试一种方法,如果发现不行,再试第二种,直到找到对的方法。
美国人首先就是要先列一个计划,把所有能够想得到的方法先列出来,然后同时试N种方案。美国人也很少问 How would you solve this problem?(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问What’s your plan to solve this problem?(你有什么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开会前,提前发meeting agenda(会议议事日程),培训要先提供培训计划,做测试要有测试计划,改善要有改善计划。总之plan工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所以和美国人共事,一定要特别做好计划,这样会显得准备很充分。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把计划发给他们,会让他们眼前一亮(他们觉得中国人是不喜欢写计划的)。

做一个新项目,

中国人喜欢写项目总结。
美国人喜欢列项目计划。

汽车行业经常用的control plan(控制计划,就是产品和生产流程中每个参数的检验方法和抽样频率)在国人眼里明明就是控制方法,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plan这个词。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之所以叫plan,就是在项目开发阶段(还没量产)制定好一个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来管控量产的品质,所以plan的精髓在于要量产前就要准备好,而不是等到量产后边生产边做这个文件(很多国内企业都是这样)

中文里很多”方案”、“方法”的词,在英文里都是用plan表达,如果用method表达就弱爆了。

测试方案 test plan
行动方案 action plan
作战方案 battle plan
战术(体育赛事等)game plan
搬迁方案 relocation plan
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problem-solving plan。如果是工业上的解决方案,当然是用solution。

以合理(make sense) 作为做事的依据

中国喜欢以结果为为导向(黑猫白猫论),遇到问题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够解决就好,哪怕其中有一些步骤是多余。做个比喻,好比一个人生病了,会把几种认为都有帮助的疗法一起上,如中药,西药,输液,针灸,食疗,最后只要能够治好病就行,不管到底是哪种发挥了作用。
美国人以合不合理作为依据,上面的例子,哪怕最终解决了问题,他会在想用这么多方法一起才实现目的,到底是哪一种在发挥作用?会不惜浪费浪费牺牲进度做几个不同的测试,找出到底是哪种是有用的,排除掉没用的。

(我只是用生病做个比喻,那些喷子请勿误以为我说的实际他们生病也是这样。)

中国人刚开始对不合理的事情可能还有点看法,久而久之,也会觉得不合理的事情是合理的。

美国人平时喜欢把”make sense”挂在嘴边。

当然,这种思维模式,也经常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相信影响力(influence)

这里的影响不是明星政客的影响力,而是指你能够通过说服、鼓励等方法影响别人决定。美国公司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influence people(去影响别人)。

美国人其实很矛盾的,一方面相信管理,如果事情没做好,是管理上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责任。而另一方,如果你工作遇到别人的阻力,又给你灌输你要去influence别人,把管理的责任抛开了。

哈哈,上面纯属吐槽几句,不代我有意见。

美国公司这种以”影响力“驱动合作的文化,核心就是沟通能力。别人不同意你的方案,而你觉得你的方案真的是很好,那你想办法去说服别人,找出别人不同意的”痛点“,针对这个”痛点“去妥协或者交换。如果你能够有理有据去说服别人,这就是你的“影响力”,那么通过这件事给别人的印象,以后做事情不用去做工作别人也相信你是合理的,不给你阻力,这就是你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

中国人的话,如果别人不同意,自己先放弃,交给领导,让领导用”权力“来施压促成这件事,然后再吐槽这个公司太乱了,做事太难。

不迷信现成结论,喜欢通过测试得出结论(test)

不迷信任何现成的结论、经验或者书上的知识。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

中国人喜欢说,根据我的经验,应该不可以(或者可以)
美国人喜欢说,做几个测试,看看到底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测试方案。

有时候,美国人要求做五种不同测试方案,其中三种明显是没有必要做的(通过常识判断没意义,比如增加烘烤时间能够让胶水干得更快),中国人就直接不做了,但是美国人会坚持一定要这么多,觉得做做也没有什么坏处,或许有新发现呢

生产中,某个参数的设定,美国人会问,怎么得来的?中国会说,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也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会说,要测试一下,验证这不是最优的参数。

3M这种顶级公司的说明书上的参数,中国人会相信它的权威,不敢轻易怀疑,哪怕遇到问题也会矢志不渝相信。美国人会怀疑这个参数是实验室的得到的,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状况,会去测试几种方案找出最合适的参数

认同人要有开放心态(open minded)

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固执的,不过主流文化都是认同人是需要open minded的。这个词在中文里我找不到100%匹配的词,翻译成“虚心”也不对,翻译成“开放”很生硬。
open-minded的精髓就是 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也要去多了解别人的观点。open的意思就是,把一道门打开,外界可以自由进来,和封闭相对。

中文里,如果别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你说,“你可以虚心接受其他方案吗?”听起来很奇怪,而且显得非常无礼,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虚心。

英文里,如果要提意见,Are you open to any other options?就非常自然,而且没有冒犯之意,意思是“”其他方案是否也可以考虑“”?。比Do you accept other option?要更加委婉。

遇到固执的美国人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你说祭出杀器Are you open to any other options?他也会不好意思说of course。

大部分美国人还是很愿意接纳自己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的。

痴迷一切都文件化(documentation)

中国人通常喜欢按照经验做,按照惯例做,信息传达口头高于文件。文件通常处于摆设的地位,觉得文件始终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常年不更新,经常导致实际操作和文件不一样。

美国人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搞出一个文件出来,对文件处于一种迷信的地步,觉得有文件就能做好一切。哪怕是对经验和技能要求很高而且几乎没办法标准化的抛光,也要搞个文件出来一步一步体现出这个作业是怎么实现的。

美国人去工厂看,第一件事就是看生产线上有没有WI(作业指导书)。

对于解决一个问题,

中国人觉得只要能够搞定就好了

美国人搞定之后,都会要求把这个搞定的方法记录下来(document it),更新在某个文件上,以供日后参考。

喜欢看数据(data)

中国人,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实实在在看到的状况。
美国人,凡事喜欢看数据,从数据得出一些规律。

中国人,只要觉得一切都在规格内就OK
美国人,喜欢对比之前之后数据,发现趋势,如果发现有变坏的趋势,也会马上提出来。

坚持某种高于自己工作职责的原则(principle )

中国人通常觉得,不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懒得管。

美国人觉得,如果这个事情违法自某些原则,就要管。

每个美国工程师去工厂看,如果发现危险岗位的员工没有佩戴防护眼镜,都要管这档子闲事,至少要求马上停止作业,佩戴防护眼镜。有些人回去之后还会发邮件给工厂的领导层要反馈这件事。

这种事情中国人就很不理解,一个工程师,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还要搞得这么轰动。这么多年,没看见过哪个中国人去关心这种事情,包括我自己,习以为常,一方面觉得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另外一方面,觉得作业员自己都不关心,只要他喜欢,我还关心那么多干什么。

美国工程师,除了搞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会主动去负责或者自己能够帮上忙的降低生产成本之类的事情,本来有专门的成本工程师负责。但是他们觉得只要对公司有帮助的,就要去做。

这导致和他们搭档的中国工程师不理解,经常私下抱怨,这又不是我们工作,操那么多心干什么,别人都不关心,作为一个旁人,简直就是多管闲事。

行业不景气的做法

美国人通常就是裁员裁员裁员,节省行政开支,另外在想办法在在物料上、工艺上降低成本到刚好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基本思路是从经济学角度,通过降低人员支出成本和降低产品的成本来提高利润。

中国人遇到行业不景气,就不做这一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