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经》陆羽·茶圣·唐

《 茶经》陆羽·茶圣·唐_第1张图片


《 茶经》陆羽·茶圣·唐_第2张图片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饮茶从唐代开始风行,与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

1

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

唐朝始,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业包括茶业的发展。唐代最高统治者直接提倡饮茶、热衷茶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此后,以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于是自唐代开始了与边地民族长达数世纪的“茶马交易”。当时的宫廷就经常利用上贡名茶设置茶宴:“又赐踞地,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并以茶赏赐臣下。《全唐文》载有柳宗元《为武中函谢赐新茶表》和刘禹锡《代武中垂谢新茶表》,表明在宫廷,茶被统治者作为安抚边蕃和臣下的特别“礼遇”。唐时,中国成为世界文化经济交流中心,赠茶成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得饮茶习俗随之流传国外。茶体现了皇家的意志,适应统治的需要,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因而茶的地位由此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

2

民族大融合的促进

民族大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各民族长期交往杂处,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互相影响。初唐之时,饮茶之风尚局限于东南、西南等地,北方饮者较少,所以封演《封氏闻见记》说:“南方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到了八世纪初,随着国家统一稳定,交通运输便捷,经济文化交流发达,饮茶风气开始在北方蔓延。大量南方人通过考试或其它方式来到北方做官谋生,自然把茶风带到朝中或地方。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江西浮梁茶在北方盛行,“今关西、山东阎闾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蕲州茶、婺源茶等在河南、河北、山西一带也很畅销。陆羽《茶经》卷下《六之饮》也载饮茶在“两都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足见饮茶之俗已经风靡全国,贵贱皆好。

3

禅宗的兴起

禅宗的兴起也为茶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唐代,中国出现儒、道、佛合流趋势,并产生了禅宗。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主张“静心”,排除一切杂念,自悟一切皆空。禅宗的主要修炼手段是坐禅,坐禅夜不能睡,只允许早、中两餐进食,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教义戒规,又能清心提神、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饮茶既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因而茶深得僧人喜爱,成为适应佛教生活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将茶与禅宗联系起来的史料,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接,所在山积,色额甚多。”陆羽说:“茗,解热、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辍,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可代表中唐时期人们对茶的共识。茶有诸多优点,人们一旦接受,便把它视为同米盐般重要。因此,唐朝饮茶蔚然成风。


《 茶经》陆羽·茶圣·唐_第3张图片

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的茶事开始成为一门科学,对当时和后世中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陆羽之后,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封氏闻见记》就说:“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从宫廷到寺观,从朝臣到百姓,特别是文人学子,名僧高士,无不以饮茶为乐,以饮茶为雅,以饮茶健身,以饮茶修性。客来敬茶、相互赠茶的风气也更加流行,历经千百年久盛不衰。因此,当时世人和后人写了不少咏陆羽的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 茶经》陆羽·茶圣·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