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孟顺
爱立信用12亿英镑使华为在欧洲的征战遭遇重大挫折。
10月25日晚,国际电讯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向全球发布了它成功收购英国马可尼公共股份公司旗下部分电信资产的消息。
爱立信全球CEO思文凯(Carl-Henric Svanberg)兴奋地宣布:“对马可尼业务的收购具有战略意义”。为此爱立信付出了12亿英镑现金,其中11亿英镑用于收购马可尼的品牌、商标和专利。
马可尼是全世界最早将无线电技术商业化的老牌电讯公司,曾被视为不列颠帝国的骄傲,但在2000年电信业泡沫破灭后股价一蹶不振。
今年9月以来,爱立信强有力的中国竞争对手华为和马可尼的并购谈判一直在悄悄进行。华为一直被国际通信界视作为数不多的可能实现海外扩张梦想的中国公司之一。现在爱立信阻挡了华为的攻势。
华为并购马可尼的失败,再次说明,即便是中国的领袖级企业,也缺乏打赢大规模海外并购战的实力。先前中海油和海尔都吞下海外并购失败的苦果。
爱立信:帝国反击战
此次收购,除华为外,爱立信还与法国的阿尔卡特、德国的西门子和加拿大的北电网络等公司展开了激烈竞争。
作为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领跑者,爱立信近年来一直试图增强自身的固话业务,收购马可尼资产有助于这家瑞典大型通信设备供应商藉此将移动和固话业务集于一身,从而提高与全球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爱立信全球CEO思文凯在爱立信第三财季业绩会上对马可尼做了简单评价,“马可尼传统上口碑极佳,但最近由于公司规模太小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利。”
思文凯与华为领导人任正非的经历一样传奇,他在瑞典商界被视为“扭亏高手”。1986年,思文凯加盟Securitas,成功地将公司报警器部门扭亏为盈。随后思文凯领导这家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安全锁制造商,甚至美国白宫也用该公司的安全锁。思文凯由此被称为“斯德哥尔摩锁匠”。
对思文凯来说,带领这家昔日电信帝国走出困境是个严峻的挑战。就像马可尼是不列颠帝国的骄傲一样,爱立信也承担了瑞典人的光荣与梦想,接近一半的瑞典人都直接拥有或通过基金间接拥有爱立信的股票,在瑞典的GDP中爱立信几乎贡献了10%的份额。但在本世纪初席卷全球的电信业寒冬中,爱立信与马可尼一道饱尝了跌入深渊的滋味。与马可尼的沉沦相比,爱立信则艰难地一步步走出深渊。
对爱立信来说,2001年至2003年的三年是个艰难的时刻,爱立信披露的税前亏损高到89.68亿美元,股价从2000年3月每股230瑞典克朗的最高位,下跌到2003年的每股仅略高于3瑞典克朗的水平。爱立信前CEO柯德川(KurtHellstrom)致力于通过降低公司成本来走出泥潭。这意味着需要大规模裁员,这能为爱立信节省20亿美元成本,但失业的抱怨也不绝于耳。同时,股价暴跌也让投资者亏损累累,柯德川受到了广泛的指责:瑞典的一家报纸在一期头版刊登了柯德川的大幅照片,并配以“悬赏通缉”的标题;他甚至收到了一封夹着子弹的信以及死亡威胁。
抱怨归抱怨,但当爱立信希望配股融资来缓解财务困境时,大多数瑞典人仍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热情,为这家被视为“瑞典骄傲”的公司纷纷解囊———爱立信获得了30亿美元的融资。柯德川还是感到心力交瘁,在2003年4月辞去CEO,他有些伤感:“老实说,过去三年半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七年。”
接过柯德川权杖的思文凯继续进行这场欧洲企业中最引人注目的变革。然而,思文凯遭到分析师的质疑,这不仅仅因为思文凯是个电信业的门外汉;分析师们形容爱立信是一艘“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思文凯的工作只是堂·吉诃德式的徒劳努力。
“我们只剩一颗子弹了,必须打准。”思文凯后来回忆这一历程时说。他不得不接着在爱立信裁员,在今年9月上海举行的一次峰会上,思文凯对本报记者回忆道:“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在全球需要裁掉6万人,我们是慷慨的,给辞退员工支付的补偿金额,是法律规定数额的两倍。”
“每个公司都会经历危机,危机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资产。人人都变得虚心、谦卑和听话。所有人都期望着去采取一些重大措施进行改革。”思文凯善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长处在处理危机时得到了发挥。不过,外表与明星施瓦辛格有些相似的思文凯显示了硬汉的一面,“如果你需要做点狠的事,那就狠一点”,他补充道。
随着全球电信市场转暖,思文凯坚持推行成本削减计划,思文凯还认为爱立信应该向电信专业服务市场拓展,这些努力使爱立信的经营局面逐渐好转。在2003年的第三个财季,爱立信结束了长达三年的亏损,实现盈利。公司的信用等级也告别了垃圾股行列,在今年的前三个财季,爱立信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欧洲市场是瑞典人的大本营。爱立信风头正盛之时,突然发现后院起火。2004年底,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华为从它手中夺取了为荷兰运营商Telfort构建3G网络的合同。Telfort自从1998年以来一直是爱立信的客户。
与思科的官司导致华为北美市场受挫后,任正非将欧洲看作是其国际扩张的关键战场。欧洲不仅是最发达的电信市场之一,而且是爱立信、阿尔卡特和诺基亚等竞争对手的传统领地。这显然是一场更激烈的搏杀。
2003年开始,华为在俄罗斯、英国等国连续获得巨额定单之后,态势咄咄逼人。这让不少国际通信巨头不满。
虽然爱立信很大度地认为,华为的崛起非常正常。思文凯一个月前在上海表示,“作为一个国家,中国已决意要在这些领域建立自己的地位。我肯定他们能够取得成功。”但爱立信中国区总裁马志鸿说:“我会把他们认真地作为对手。”
华为受挫
在爱立信宣布收购成功消息之后的5分钟,华为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收购失利,不会影响华为既定的开拓欧洲的战略。”
今年夏天,任正非为拿下英国电信(BT)大单,亲自飞到欧洲督战,随后根据新的市场形势对华为欧洲总部进行了重组。这位17年前在深圳湾一间简易房里创办华为的退役军官已被尊为中国通信制造业教父。他渴望把华为打造成一家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羽翼渐丰的华为试图在国际市场上“闯江湖”。
在欧洲,任正非首先选择了俄罗斯。这是国际通信巨头们不愿光顾的角落。任正非被认为是在豪赌:俄罗斯当时的局势一片乱象、社会动荡。任正非不理会外界对他“一意孤行”的评价,他希望在欧洲市场重复华为在中国市场“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成功。
然而,华为在俄罗斯的进展并不顺利。1998年和1999年,华为颗粒无收。任正非坚持在俄罗斯继续加大投入,他对负责开拓俄罗斯市场的部下李杰说:“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门外,你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吧。”
困顿数年后,随着俄罗斯局势的稳定,华为开始在俄罗斯逐渐获取定单。在这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攻坚战中,华为笑到了最后。俄罗斯在2003年建设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光环网,这是3797公里超长距离的320G国家传输网,通过高速的光传输在每一个光圈上能放16万部电影。一家加拿大公司也能提供这种技术,但华为显出了成本优势,他们的报价比对手低30%。任正非在一次会议上自豪地宣布:“这是我们(华为)公司提供的。”
现在,俄罗斯成为华为产品出口的最大的国际市场之一,华为也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名声鹊起。在俄罗斯的成功显然鼓舞了任正非,华为开始在欧洲市场攻城拔寨。在葡萄牙、荷兰等西欧国家,都开始出现华为的身影。
与俄罗斯等东欧市场不同,任正非在西欧还必须直面欧美人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任的表现堪称坚韧,在他领导下的华为颠覆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留下的“低科技、低成本”的糟糕印象。尽管华为依然坚持令通信巨头头痛的低价格策略,但这不代表华为设备技术含量不高。华为的设备开始得到一些运营商的认可。不久前,华为与爱立信、阿尔卡特、思科一道,成为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的设备供应商,华为拿到不菲的定单。
与此同时,马可尼落选英国电信的优先供货商,这使这家5年来一直在困境中挣扎的老牌电信设备商雪上加霜。
早在3年前,当马可尼的股价跌到6先令时,一直厌恶股市的任正非却精明得像华尔街的投资家。有知情人士透露,任正非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兴致勃勃地提到,“马可尼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现在股票跌到了6个先令。我们公司如果想买的话,出手就可以买过来。”
任正非甚至半开玩笑地鼓动他的部下,“弟兄们赶快去买,6个先令像垃圾一样很便宜啊。”任正非这种哥们儿式的热络让手下们面面相觑———他们已习惯了任正非雷厉风行的作风,任有时甚至爱发脾气。
不过,任正非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过买过来后它(马可尼)还有42亿美元的负债,咱们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尽管如此,任正非仍透露了华为的海外收购计划,“昨天我们排个表,我们准备收购这样的公司,都是曾经投资二三百亿美元的公司,现在二三百万美金就可把它们买下来。要自己开发,再走直路,也得投10亿美金。”
但华为随即与思科打了一场长达两年半的马拉松官司,收购马可尼的计划就此搁置。
马可尼在今年早些时候曾同华为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马可尼和华为将互相销售对方的产品。华为最看中的是马可尼的技术。马可尼虽为破落贵族,但在某些技术仍具有较强实力。任正非在今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曾透露,“西方一些大公司破产之后,很多新技术舍不得丢掉,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发明烟消云散,希望后人能够接着研究成功。”低成本海外收购已经成了华为获取先进技术的捷径。任正非同时还承认,华为引以为傲的俄罗斯光环网项目,其技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美国花了400万美元买的”。
华为内部人士透露,为了获得马可尼的技术,华为的报价是6亿英镑。但更慷慨的瑞典人粉碎了华为的计划———他们的出价是华为的一倍,12亿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