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艺术》解读

“学习学习再学习”,你真的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吗?

图片发自App


采铜,作家。

2016年推出作品《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同年进入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

采铜就是众多“大神”中的一位。他是知乎第41161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较真与理想主义赢得了无数人点赞。作为作者,他也出版过《深度学习的艺术》《开放的智力》等。这一次,他的新书名字为《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我们和这个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媒介,那就是存在于我们大脑里,没有被分享过的信息。如果有某种方式把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汇集起来,会不会像从信息海洋中源源不断地提取出知识之盐一样,极大地丰富很多人生活的味道?

那么“深度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观察现代社会的人,大多数也包括我自己,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或者贪多求全,只重量而不重质,甚至只把机械记忆一些知识当成攀比的资本或谈资。

很多人知道了应该学什么,而并不知道怎么去学,这本书正是最好的解答,作者分为四个部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分别展示了“深度学习”的一个侧面,既相对独立又深度互联,综合起来可成一相对的体系。

一、提问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阅读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的问题牵引之下、在因问题无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虑和不安的鞭策之下进行的,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的最大动力。

·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主义】的模式,即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主动的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一个丰富的情景中去探索甚至撞击那些新接触到的知识,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之后,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提问并非空中楼阁式的,而是基于现在你已掌握的知识,而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你的现有的知识又被拓宽了。这又进一步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已有知识、新学习的梳理和反思特别重要。

·提问的方向可以是这样: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反思:当我读到这一章节的文字的时候,心情既兴奋又焦虑,兴奋在于这些方法把我多年对读书的困惑逐一解开,把破碎的观念又重新通过文字的方式重建起来。焦虑在于,这么多年读过的书并没有科学地、有机地融合成为自己的经验与思考,被自己“看似很努力的学习和读书,真正学到的却很少”的残影所欺骗。

在我认为,提问的关键之处在于----关联。关联自己已知的、未知的、横向的、纵向的、现实的、虚拟的、学到一个新知识后自己要像一只八爪鱼一样把自己的触手伸向这些方向和角度,去触碰和感知未知领域的边际,只有这样从中心到边缘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大脑里形成深刻的“沟壑”,每一次新知识的来临,都能“刺激”你大脑里的知识体系,从而做到真正的学到。

二、解码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需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次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如《提问》里说的,你心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其实也决定了你观察的视角,从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码。

·常规型专长的人:具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知识系统,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

适应型专长的人:则可以【不断进化、扩充他们的核心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喝深度来迎合需求和兴趣的增长】

比如:一个象牙塔内的学者,一生只看他所在学科的理论著作,那么他的知识体系就是固化的,他只能应对和解决在一个特定的理论范畴的问题;而适应型专家常常主动去涉猎那些超出领域范畴之外的、非常规性的,情境化的问题,不排斥各种新鲜的经验刺激,所以他们的知识系统能够不断的扩展。

·解码的基本方法:

1、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得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图片发自App


反思:解码的观念做为电影迷和一个爱写影评的我可以刚好打一个合理的比方。

比如:影片的一个建筑空间是镖局,同是表现深宅大院,李安和张艺谋全然不同,张艺谋的宅院不管有多广阔,也依然显得拥挤,后景的色彩也很扎眼,频用长焦镜头,所以前后在一起,消灭空间,因为他本要表现压抑,追求窒息感。而李安的构图,注意了建筑本有的对称均衡,色彩清淡,后景自然地暗蒙蒙一片,变现了“中空”感,呼吸顺畅。

又比如:胡金栓的竹林打斗借鉴了日本剑侠片,气氛严峻,对峙时说安全是日本风格,打斗时的剪接技巧又超越了日本片的实战性,开掘出跳跃、飞落的技巧,对动作性极尽渲染。胡的竹林纯粹是异能奇技,而李安的竹林是在谈恋爱,同样是高手对峙,一招一式并不那么刚硬,而是阴柔婉约之美,彷佛每一个神情和每一个动作里都带着情感和故事,这样的留白让人充满着无限的遐思。

在我看来,解码是一件特别“累心”的是,一本书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心得,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完读不完,但,这不是不加以深究的理由,学习本身就是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不够让人闭塞,深度不够让人只得皮毛。所以我们需要尽量去找最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解码,模仿参演。只有用“解码”的方式去寻求相似或找出差别,才能过获得最有启发性的知识和最受益的经验。

--------------读累了吧?休息一下------------------

图片发自App

三、操练

·那么为什么操练如此重要?那就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因为人的长时记忆存储并非像硬盘一样可以直接拷贝粘贴,不是说我们记住了多少知识,当我们提取时,还是会原封不动地把它们提取出来。

·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空间,以用于更策略性的活动。

操练的基本方法:

1、写作式操练。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书写是更好的思考,教是最好的学】。

2、游戏式操练。这种操练会具有相当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比如棋牌,24点训练心算,更还有《大航海时代》这样的游戏斩获丰富的地理和文化知识。

3、设计师操练。【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因此设计式操练的好处,就是迫使学习者为了解决某一个现实的问题,来综合性、创造性的调用知识。比如:编程,设计游戏软件,开发程序。

反思:“操练”在我看来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想”和“做”明明就是两码事,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操练方式,查漏补缺,对深度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我自己就很喜欢下中国象棋,在下棋的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的训练自己的推导和演绎的思维,所谓“走一步,想三步”;还有经常下完一局后去复盘,这样的习惯同时也融入于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其实知识的操练迫使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审视,对现实的情景和问题的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它是我们不在固守书本,不在去做僵化的记忆,而是让我们赋予知识以灵性,以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四、融合

·一个普通的学习者,他头脑中知识的组织是他所学过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的映射,即学术体系下的层次分类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每一片叶子都是分散而独立的,虽然它们分别与更上一级的枝杈连接着,但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存在思想的联通。可现实中的问题,它们的发生和解决,可不像科教书每个章节后的练习一样,恪守学术体系下的知识谱系。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枝丫上的叶子,而这时,缺少知识的弊端就会显现。

·因此,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甚至于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蔽的关系浮出水面。

·查理芒格他是把那种只会单一学科知识思考的人称为【铁锤人】,因为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铁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基于事实的判断力。

·融合的基本方法:

1、迁移(类似用打篮球的角度去学踢足球,去区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印证(比如数学和戏剧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的融合,即这个领域的问题,我用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来回答)

3、互补(两件事具有的不同属性,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可以综合它们不同的属性去解决这个问题)

反思:“融合”的观念在我看来,是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才能“下笔如有神”,当代人的在社会中其实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因为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学者”角色,所以注定导致阅读量达不到要求。然而真正的融合是建立在大脑的知识存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所以,这正是李笑来老师自称自己一辈子只有一个角色-----学者。

这本《深度学习的艺术》我作为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这是我“操练”的一种过程,更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正道。

书如药,善读而医愚。学习和读书是我们毕生应该去追寻,去求索的终极目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很多人生中的困难在书中早就有了答案,所以,找个午后安静的下午,捧起一本书,品味“深度学习的艺术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的艺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