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越多,越一事无成?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一事无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四时我考研,可担心考不上,所以一直三心二意。常常想,我这么努力却未必能成功,那错过了找工作的好时机,怎么办呢?所以对于考研,是间歇性地发愤图强,长久性忧思重重。那时我二专业是商贸英语,有考专八的机会,我英语还不错,考研中途又三心二意地去考了个专八证,心想,多一手准备总是好的。

学校有招聘会,偶尔也跟着同学去看看,心想,万一遇到个好工作呢?

总而言之就是,时刻关注人家在干啥,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钻。

可最后,除了拿到一张后来再没用过的专八证,其他的,考研失败、好工作也没捞到。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总是犹犹豫豫,比如不喜欢目前的工作、却又不敢完全追求真正喜欢的;觉得工作不稳定,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可又不喜欢体制、还担心考不上浪费精力。

真正喜欢的是第一选择,但我害怕失败;事业单位、目前的工作等都是第二、第三选择,但一边不喜欢、一边又担心浪费时间。

我一直绞尽脑汁地思考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在思考的过程中,时间匆匆而逝。

杨绛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这句话很是中用,一针见血!

可事实是,我们明知如此,还是无法完全抛下对风险的担忧、投入地做一件事,我们无法不考虑后果。

有时自以为对人生做了几手准备,总觉得这个选择错了,没事我还有退路。

可结果往往是,你在执行第一选择时,不知不觉就懈怠了,因为在自己心中,反正我有替代方案,它是可有可无的。

貌似周全,可结果往往最是不尽人意。

可怕的是,我们似乎一直在循环这样的人生。有时你一事无成,也许正是因为选择太多。选择越多,消耗的精力越大,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凡是想要的未必都能得到,我们必须懂得取舍。

第一,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时候选择太多,也意味着我们并不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总觉得人多的地方就有机会,于是社会认同感作祟,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队伍。

我有个朋友,在考大学选专业所有人都往商贸上靠的时候,她选了冷门的阿语。当时我们都笑了,还有人调侃“将来去阿拉伯挖石油吗?”

可后来的发展证明笑的人才是傻瓜。因为是喜欢的专业,也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所以更要为自己的选择努力承担,她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了,在其他人都为一个热门职位挤破头的时候,她去了专科院校做老师;毕业一年,在很多人放弃了对口专业时,她考上了阿语研究生。她十分清楚会一直在阿语上发展,所以不断进修。

我们常常忘了,人多之地有机会,可人多也意味着江湖,意味着争先恐后的竞争。有时你只看到别人外在的轻松容易、光鲜亮丽,却没看到他背后的努力。

况且,别人的机会不代表是你的机会,搞清楚自己的擅长和喜好。自己真正想达成的事,会给你最大的内驱力。

第二,备选方案不宜太多。

如若第一选择的失败会给你带来惨痛的影响,必须给自己留一步回旋的余地。那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要投入的精力,有一个备选方案足矣,且区分重要等级。

况且,哪怕一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在很多事情上都具有天赋,会画画、懂拍照、会做程序,但他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脱颖而出。选择若太多,精力不足。

再则,适当的压力即动力,太多的备选让第一选择显得不再重要,那么执行这件事时便会内驱力不足;而且,这也表明你对完成这件事并没有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失败了。

有时候,没有退路,往往能激发出一个人最大的潜力。

第三,走出心理舒适区,尽最大程度地努力

我是个十分固守现状的人,哪怕目前的工作让我不满,让我看不到自己变好、成长的可能,但我也总是用“凡事都需要坚持,你换份工作也是一样”这样的理由来搪塞自己。

人都有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的毛病,眼前尚能生存,那我又何必折腾?

我听过很多人说这样批判性的话,听说某某某自己在创业,原来的工作不是还不错嘛,他就是瞎折腾。

是的,第一选择往往就是这样的“折腾”,它意味着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改变。而备用方案往往是退而求其次。

也许很多时候,害怕面对失败、害怕别人说自己“瞎折腾”的恐惧限制了自己的能力,使你不敢一往无前地追求。

你一边想摆脱现状,一边拖拖沓沓、不对自己的计划付诸实际行动。在思考拖延中消耗了能量,如此才促成了选择的困境。

南怀瑾先生说:处事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走出心理舒适区,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选择越多,越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