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罗胖到底有没有忽悠?
年末了,付费知识 IP 罗振宇继续在借年末的时机刷存在感,有人说他的把戏已被识穿,开始没落了。
但是这个时代不要人云亦云,这么多高科技手段,我们主动去利用一下也很简单:
我去搜了百度指数,顺便比较一下与吴晓波、樊登、李善友的差距,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2 日 ,结果如下:
每当罗胖跨年演讲过后,我看到了两类人,一类是把他们的金句贴出来,顺便给自己打鸡血的;另一类就是寻找罗胖打脸记录,寻找观点逻辑漏洞然后批判他们的。
当我去翻了翻网上对罗胖的评论,对他的负面信息真的一抓一大把:
有人说,中年人买罗胖的知识产品就如老年人买权健,罗胖讲了几年,曾经被他当作案例赞扬的黄太吉、暴风、乐视、锤子手机等都过不下去了,听他的话还有用吗?这不是大忽悠他是谁?
我开始有点同情罗胖了(当然是我自作多情,他根本不需要人同情,只在乎吸粉而已)
我自己也刚刚写了一篇《辣评罗胖 2019-2020 的跨年演讲金句》,专门从演讲金句集锦中挑刺。如果认为我也是批判罗胖的之一,那就错了。这篇辣评,正是在为罗胖辩护做准备。
虽然罗胖演讲有“忽悠”成分,但是我宁愿认为他是个合格的商人,是个有智慧的商人。年末花费 4.5 小时全程观看这次罗胖跨年演讲,我不觉得有浪费时间,依然有全新的收获。
当然,我的收获不是“做事的人,要直面挑战,躬身入局”、也不是说不清楚的“攀岩模式”、更不是“人点亮人”、“不服就干”这类永远都不会错的观点。
我的三大收获是:
1、我明白了只要是演讲,都是忽悠!
2、我看到了知识连接(搬运)的力量
3、我思考了真理到底在哪里?
02 只要是演讲,都是忽悠!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它的视角,牛顿力学解决了我们日常视角中的物理问题,但到了宇宙视角就失效了,需要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了微观视角又失效了,需要由量子力学来解释。
一个客观的科学世界规律都需要有不同的视角,那人的主观观点就更加五花八门了,到底谁说的观点有道理?
我做了个测试,把罗胖演讲中的“金句”逐个拿出来,基本上都可以批判一遍。参见《辣评罗胖 2019-2020 的跨年演讲金句》
我此刻在想,我是谁?我有什么资格可以批判名家、老师的话?
不是因为我有能耐,是因为我的视角不同!
例如罗胖讲了一个段子:两个挑担子的人 A 和 B 在田埂相遇,田埂宽度不能容纳两人过,但 A 和 B 都不愿意下水让路弄脏脚,那么怎么解决?
我当时就在快速脑经急转弯,薛兆丰告诉我要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两难问题我们可以先假设 A 和 B 是一家兄弟,如果现在由他们的老爸来处理,会怎么处理呢?
他们可以和气地达成各种一致意见,即让下水损失最小的那个下水:如果 A 过了田埂就马上到家了,下水无所谓;或者 A 是晚辈,让 B 长辈;更公平一点的 B 给 A 一些经济补偿,A 下水...,方法简直是太多了。
我正在得意地认为我想到了最优解,结果罗胖来了个第三者“躬身入局”的概念。
我突然醒悟过来:这是演讲场景需要,不是谈真实解决方案,这就是视角!
人一旦上了演讲台,必然要动用鲜活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坚定的专家口吻来说服听众相信他的观点。
如果罗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描述了“躬身入局”的段子后,马上补充一句:“当然,也要有人抽身出来,从更高的视角去纵观全局,事情才会更完美”,那么这个整体的演讲效果是不是就翻车了?
所以,“抽身出来,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人算不算“做事的人”?就是他忽略的视角,补上这个视角,虽然正确,但不必要!
我一直告诉读者说,我之前写的那篇辣评文章,你可以从头到尾把我的辣评再批判一遍,完全是没问题的,因为你可以再去构建一个新的视角来看问题。
同理,那些批判罗胖的人,同样也是有立场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提高自己身价呗!去挑一个无名之辈的话来批判,怎能体现作者的价值?当然是抓住罗胖的小辫子来说事比较有成就感!恰好这个罗胖滔滔不绝从天说到地,从古说到,从文历史说到人工智能,谁能说这么多而不出点错?
结论来了:
每一个道理都可以解释成 N 个原因,演讲者会强调对他的立场有用的一两个原因,演讲的表达是线性思维,而真实世界的结构是网状的。这种矛盾不可调和。
如果一个演讲者在谈观点时强调了某个视角的同时忽略了某个视角,那是再正常不过的营销手段罢了。
如果有人把这视为抓眼球、大忽悠,那么可以这么说:所有成功的演讲,都是忽悠!
罗胖说的下面这句话,就是我的第一个收获,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答案:
03 知识,如果不能围绕挑战组织起来,那不是你的
有文章说,有人在罗胖知识付费中学了很多概念,但是实际什么都不懂,罗胖成就了一堆只会说概念,其实啥都不懂的伪读书人,这些人被称为罗胖收割的韭菜。
这个问题症结又在哪里呢?
拿我上节中那个田埂的例子,如果你也学过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但却没想到我说的那些解决方案,那就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因为,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罗胖,也不在于薛兆丰,而在于我们自己!
罗胖要卖产品,肯定会吹得让你感觉只要掏了钱知识就学到手了,我们去书店买书的时候不也是这种感觉?
子曰:“学而时习之”,罗胖付费知识只管“学”,但是不管“习”,而“习”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只有“学”,不懂得“习”的学渣时,就怪罗胖忽悠,罗胖多冤枉啊!
这里同样也有立场的问题,你想贬低罗胖,你就去找学渣,总会找到;你想赞扬罗胖,同样可以找到一大堆学习后脱胎换骨的人,例如得到大学里的“学霸”们。
另外,还有人说罗胖不过就是一知识搬运工,所有观点都是别人的,其实啥都不懂。
我们平时是如何运用知识的? 不过是把场景 A 产生的观点,放到了场景 B 去使用而已,其实,所谓的知识搬运,不就是消化了知识,在另一个场景中讲出来吗?这不就是简单的举一反三吗?
罗胖整合各种“搬运过来的”知识,用在演讲中,用在植入的广告中,用在“忽悠”听众的注意力中,那就是他的本事和智慧!
如果你能搬运各种知识,为你的产品做营销策划,你的产品立马可以上升一个档次!
罗胖演讲中谈到人与人的连接时,举例“率土之滨”游戏,不管你说罗胖的案例如何蹩脚,但是只要把合适的东西连接起来,就是有效的利用,我查了一下“率土之滨”的百度指数如下,这就是罗胖要达到的效果(如果说网易背后没有因此给点赞助,我打死都不信):
我们应该自省,有没有养成连接知识的习惯? 有没有在任何的场景中都能够关联起已经学过的知识?
下面这句话,就是我的第二个收获:
你还在按照领域整理知识?谁能根据挑战,有效“搬运”知识,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场景、知识与挑战连接,就能产生机会和创新!
04 真理到底在哪里?
到底是罗胖在忽悠人,还是我们容易被忽悠?
从某些学渣的视角上看,罗胖是忽悠了,他们以为罗胖的知识产品是个学习的捷径,这类消费者比较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被罗胖的演讲牵着鼻子走,是“容易被忽悠”的人。但是,哪个学霸不是从不懂开始呢?建议学渣们放慢学习脚步,增加践行知识的时间,有机会变成学霸的!
从某些学霸视角上看,罗胖并没有忽悠人,《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万维钢精英日课》、《吴伯凡认知方法论》还有吴军的课件都是精品,如果能做到活学活用,对学霸们是如虎添翼。
从罗胖视角上看,他成功地履行了一个合格商人的职责,实现圈粉、销售、兑现的良性循环。至于他的一些观点错误,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能引起话题,他再高兴不过了,有话题,能引起辩论,就能获得关注度,就更有机会,这些营销道理他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我感叹,除了违法以外,哪有那么简单的对与错? 有时候对也是错,有时候错也是对,那么真理到底在哪里?
回答了这 5 个扎心的问题,我有了第三个收获:
我感悟:重要的不是对与错,不是赢和输,不是理性还是感性,也不是忽悠还是没有忽悠,重要的是生存和认同!
这 5 个扎心问题,就包含了生存和认同,对与错、输和赢、理性和感性...在生存和认同面前,都是可以共存的。
罗胖演讲中引用吴伯凡关于“悖论”的那句话,非常智慧: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悖论”的,“悖论”不是说两个观点必有一个错,而是在不同的视角、环境下,都能够各自成立,是一种共存关系!
“悖论”概念的厘清,也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了。相反的观点可以并存,我们一开始可能就关注错了问题,我们可以放掉在对与错上的纠结,去思考我们的生存和认同,在那里,你或许就找到了心中的真理。
结束语
本文其实是为罗胖辩护的文章(虽然罗胖根本不需要我来为他说话),也就是有立场的。
但是即使有立场,我现在完全可以放弃对与错的纠结,而去关注心中的真理,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认同。
此时此刻,最应景的金句就是电影《后会有期》中的那句话:“成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