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座德尔斐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头,上面写着五个字:
认识你自己。
后来,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哲学箴言。
人生有三大哲学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不同的哲学精神领域,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也不同,而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麻烦和纠结,也都发自对这三个问题的延伸。
我在上EMBA课时,老师首先就问了我们这三个问题,教室里的学生都是高学历的人,研究生占了一大半,但要明确回答出这些问题,也是一件难事。
有一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后Derrick,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事。
小的时候,他看到邻居的小朋友在练习钢琴,觉得非常优雅和神奇,于是和家人说,我要弹钢琴。
家人把他送到钢琴教室,结果练习了几天发现枯燥无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然后放弃了。
之后在学校,看到男同学们在打篮球,还有一群女生围观尖叫,他觉得打篮球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
他参加篮球培训班,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他迅速扭转了对篮球的印象,自己的身高和体能根本不适合,然后也放弃了。
后来,他的家人告诉他,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好好想想这个问题,然后再想要去做什么。
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在数学上还比较有天赋,逻辑思维比较强,洞察能力也不错,所以才在大学选择了心理学,真正找到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Derrick在分享最后说,我是做了无数次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是谁,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通过这件事,你有什么启发?
2
你可能也总在思考自己是谁这样的问题。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你会寻找许多途径,拿读书来和你举例。
前几天我看微博,一位作者说,现在的出版商其实都是良心的,哪怕在你眼中的烂书,毫无用处,也是经过了大量优胜劣汰才出版的,本质上,它们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
许多人的困惑在于,别人的经验是否能够照搬,按照别人的活法去生活,真正的自己又在哪里。
如果别人的经验对你无用,那它是否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时,我们来看两个关于读书的问题。
很多人说,鸡汤无用,因为鸡汤里的许多道理于你而言早已明白,无非是编造了几个小故事,清一色地告诉你一些道理。
你之所以觉得它无用,是因为你的成长已经达到了知晓道理的阶段,你不再需要它来指引方向,但更年轻的初高中学生,却非常喜欢。
而当你明白方向后,你要寻找可以达到它的途径,这时,你需要的文章类型是干货。
但问题又来了,许多方法论,不一定适合自己,有时按照那些方法去做,反倒更加费时费力,最终也以放弃告终。
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些方法论,没有真正落地,它依然飘在你的日常生活之外,没有形成认识自己的习惯,水土不服。
看似用干货解决了一个眼下的问题,但却是人生终极问题中非常浅薄的一环,没有形成一个链条,无法真正解开你的困惑。
你也许也经历过这些阶段,年轻的时候,喜欢看鸡汤,明白许多道理,每天给自己打鸡血,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单纯的鼓励已远远不够,然后开始寻找解决途径,之后又觉得别人的经验无法照搬,依旧困难重重,然后就卡在这里,再也没办法前进一步了。
归根结底,卡壳的问题都是,你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也就是我之前文章里谈的,解决和解脱的问题。
而认识自己,其实上是通过别人来进行对比的。
尤其是通过那些强大的、可怕的、水准很高的东西,和它们进行碰撞。
3
那如何去认识自己?我认为有两点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大量的经历。
二,不断的复盘。
想要正确认识自己,需要你不断地去体验,去经历大量的人和事,从不同的场景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也要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因素。
通过不断的经历,去拼凑出自我。
体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去验证许多事情,有时我们的想法会因为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随时发生着变化,而想要得到结果,就需要通过实践去证明。
另外,在体验中,你也要勇于去试错,甚至要主动去犯错。
犯错的目的,不是让你一直失败,而是让你警醒,明白什么是对的,然后长个记性,下一次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一种行为惯性,大脑会自动记住你犯错的模式和逻辑,在之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主动开启避错模式。
通过大量的经历和试错之后,你就会进一步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讨厌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薄弱的是什么。
而把那些有利的因素拼凑起来,最终得出的结果,其实就是真正的自己。
第二步是复盘,所谓复盘,就是善于自我批判和总结。
犹如电脑运作一般,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得到了庞大的数据后,光是将他们储存起来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整理,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去除多余项和重复项,进一步细化数据。
而认知自我的复盘,就相当于鼠标右键的功能,你需要复制、粘贴、删除、排列、组合、刷新。
在复盘中,你要不断地通过所得的实践经验,去分析它们的完成度和过程中你的问题所在,思考自我的优劣势,明白在面对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特征,从而更好地将经历变做自己以后可用的资源。
复盘,第一个作用是总结自身,第二个作用就是将别人的经验进行自我消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4
一个人的自我并非是固定的。这一点很多人都存在着误区。
自我像是电脑的系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和更新,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经历的人事不断进行着调整。
而在每个时间点上,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都不同。
甚至在面对同一个时间点上,之前去看和之后反观,感受也会截然不同。
这就会造成认识自己,成为一件需要终生去做,并且要时刻进行修正的事情。
自我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整体,它更像是你各种人格特征体现的总和,一个地方的变化和差异,都会带来整体的变量。
而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质变时,你就会在某一刻惊觉,怎么自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这个疑问的根源,实际上,就是你没有随时跟进自我的变化,单纯把自我理解为一个不变的固体,也没有在自我的变化中进行修正和调整。
我们其实特别擅长给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找到一个恒定不变的理由。
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自我,哪怕是最简单的想法,都是统一的、实际的,甚至是不变的。
认识自己,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思考的问题,这里面有各种形式、各种阶段、各种矛盾,它是一个综合体。
我们曾试图把这个综合体当做单一体去看待,去谈论别人眼中的自我,去纠结最终达到的自我,去寻找理想中的自我,实际上,都是片面的,是一种错觉。
真正的自我,包含着这个世界里的方方面面,在任何事情上都可进行反观,并且要随时保持警惕。
自我也很脆弱,看似日常一件普通小事,当时给你造成了一定的震撼,说不定就像是潜伏的病毒,已经存在于你的大脑中,若干年后,它就会发酵扩散,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认识自我,也要学会跳出自我。
所谓跳出,就是剔除情感因素,善于剖析自我,学会冷眼旁观,学会直面,而不单单只是觉得自我很难。
换一句话说,你那么会看人待物,你那么会评价别人,那就把这种方法和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
用心理学重新认识自己,经历和试错,不断总结和纠正,用看待别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