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测,这将是一篇阅读量不会超过200的文章。不过,如果您正在服用中药,建议您还是花10分钟时间阅读以下,因为在这篇文章中,微胖猛男李医生解释了煎服中药会经常遇到的晦涩名词,回答了中药煎服时间、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和中药是否有毒等问题。
要喝药,先煎药。煎中药并不是随便煎一煎就好,这是有很大的学问的。中医教我们煎煮中药或者我们自己看中药煎煮的文章时会看到一些专用术语,这些专用术语对非中医人士来说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想煎中药要先看懂这些专用术语,这样才知道如何正确的煎中药,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几个跟煎中药有关的专用术语。
1,文火、武火
慢火煎谓之文火,急火煎谓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说。一般煎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很好理解,把煎药想象成炖肉,先大火催开,再小火慢炖。这小火就是文火,大火就是武火,一个道理。
2,另炖
有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护其有效成分不被损失,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炖2~3小时,取汁服用。
3,包煎
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咽、喉及胃肠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蒲黄、马勃等,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入锅煮。
4,后下
薄荷、砂仁、沉香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发而降低药效。
钩藤用于降压时,适合后下,煎煮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5,烊化
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鹿角胶等等,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药液中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减少药物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
6,先煎
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3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生牡蛎、石决明、龙骨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药物。
7,研粉、冲服
用捣药罐或者研磨机将药物研磨成粉末,服用时将药粉含在嘴里,再喝
入水一起吞下去。如三七、血竭、冰片、平贝、马钱子等。
除了跟煎服用中药有关的专用术语外,还有需要注意的小问题。
煎药的时候需要盖盖子吗?
煮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
煮药时间?是不是越久越好?
在寻求准确的煎中药时间时,我们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时间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药要另煎,有些药要包煎等。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应该短一些,藿香、佩兰、薄荷等芳香类药物以及一些鲜药煎煮时间也要短些,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香即止。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如生石膏、磁石、生牡蛎、生石决明等,由于质地比较坚硬,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如果医生没有特殊交代,可以参考水开后再煎煮40分钟,作为参考。
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 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 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 后应丢弃。
特殊病证药物服用
外感病临床最为常见,如服发汗解表药时,一般均需温服,服药后还宜温覆避风寒使遍身持续微微发汗。对于外感病的服药法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着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临床在保证辨证用药正确的前提下对于外感重者要日夜连续用药,使药力持续以驱外邪,连续服药也可防表邪迅速转变至里证,变生他证(三剂之内必有效否则应重新审方、辨证)。此法在治疗外感病中有着奇效,如桂枝汤用于解表法时是解肌剂,不能发汗,它是通过药力使在表的营卫得以调和,肌腠得以疏解,邪随汗而出。所以在服桂枝汤时,《伤寒论》中有特殊要求,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要”温覆令一时许”使得”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在饮食中”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
桂枝汤在《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少中是调和脾胃治疗妊娠恶阻,不需药后服热稀粥、温覆,由此可知此种服药法为治疗外感病所特有。
一些治疗外感病的丸药,如银翘解毒丸,可将丸药用水煮后或者将丸药用水研碎后服用,以利吸收。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截疟药在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睡前服;驱虫药宜清晨空腹服等等。
确保药效的发挥,医生应将有特殊服法要求的药物向患者一一说明,患者也要有个大概念。
服药要趁热?
中药应温服,不可凉服,凉服则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有的会出现腹泻等情况。
但是有些特殊情况又可以区别对待,如寒盛格热者,由于体内的大寒、沉寒病变,突然进热药会产生格拒现象,机体不能接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要热药凉服。
意思是热性的药用凉一些的温度进服,这样,就可避免寒热格拒现象,使药物顺利发挥作用。相反,也有寒药热服者,对于大热、热深之症,在使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为防止发生格拒现象,有时就要采用寒药热服法,以使治疗更加平稳顺利。
中药有毒?
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偏盛偏衰,引起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而导致身体的各种不适。中药治疗疾病是依据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这种偏颇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消除了身体的不舒适。用寒药治疗热症,用热药治疗寒症 ;用补药治疗虚症,用泄药治疗实症等。
自古以来,中药就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指作用平和,多服、久服不伤人,可用来养人的药物;中品则作用偏性稍强,需要斟酌使用,是用来治疗疾病或补益虚损的药物;下品多药物偏性明显,不可久服,用来攻坚破积,驱除邪气的药物。上中下三品如何服用,有着严格的说明,尤其下品药物,其作用凶猛者被称之为有毒,因为稍有偏差,对人的伤害也会较明显。
总之,古代中医对药物毒性的概念,是以药物的偏性强弱而定的,偏性强视为大毒,偏性弱视为小毒,偏性不强不弱视为常毒。《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就是中医治病用药的原则。也就是说,应用偏性强烈的药物治病,病去了六成就不要再用药了,然后是依靠被调动起来的自身能力来完成后面的恢复,当然也要靠饮食的调养共同达到身体的康复,这样既治疗了疾病,又避免了药物的伤害;同样,应用偏性居中的药物治病,疾病去除七成,就要停药 ;对于偏性较弱的药物,疾病去除八成再停药;而非常平和的药物,疾病去除九成才停药 ;而对于平日的五谷肉类、水果蔬菜则无所顾忌,尽可以食用,当然,也不可太过,太过太饱也是会损伤正气的。
这一期,李医生介绍了煎煮中药的特殊名词和需要注意的小问题,欢迎后台私信交流。
中医科普小爽文回顾
同样是肾虚,为什么宋喆比波叔看起来猥琐?
彭于晏裸奔只能看屁股?no!给你看全身!
摸头杀后说再也不见?旷世畸恋的结局竟然是它!
恶梦竟成真!杨紫曾梦见男友劈腿!这恼人的多梦怎么破?
张雨绮不这么做,还能再火30年!
煎药服药系列小文章
导读篇:煮一锅好药,喝一口良方,乖,来吃药
器具篇:煎药这口大黑锅我可不背
预备篇:开水泡药?!别逗了,你以为是给中药洗白白
孔乙己篇:煎服中药的“药”字有10086种写法——煎药服药的小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