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

总结
1.企业三层架构
2. 冗余(线路冗余+设备冗余)
3. STP生成树协议:IEEE802.1D,PVST+,802.1W,RSTP(rpvst),802.1S(MST)

企业三层架构(内网结构)
接入层: 常使用二层交换机,就近提供接口密度,用于用户的接入
汇聚层(分布层): 集合所有接入层流量(星型),对流量实施管理和策略
核心层: 路由转发,高速转发,nat,QOS

最标准的三层架构,路由器分三层,交换机分三层: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张图片

中小型企业最常见的三层架构: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2张图片
路由器连接ISP(另一台也连接ISP备份)

BCMSN-----交换技术主要应用于汇聚和接入层;-----
VLAN/TRUNK/VTP/DTP/STP/CHANNEL/HSRP…/VPC等

三层架构中最重要的思想为冗余(备份)
线路冗余
设备冗余
网关冗余
UPS(电源冗余)

一、线路冗余:
一旦在交换机上使用链路冗余,那么将出现二层的桥接环路;因为CAM是流量触发交换机生成的,该表默认并没有被管理;
只要路由表不成环路,就不会成环,交换机只要连接成环路,就成环。
二层桥接环路导致的问题:
1)广播风暴
2)CAM表记录翻滚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3张图片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4张图片
CAM表生成后会存储300秒,5分钟之后表会刷新,刷新是指最后一次有A的流量上来,超时更新;换接口后触发实时刷新,触发更新。
3)重复拷贝同一个数据帧

STP:生成树协议-----树根设备到每台交换机仅存在一条链路(最佳);逻辑的阻塞部分接口;
当最佳路径故障时,阻塞端口被打开,来恢复通讯;

STP:【1】IEEE802.1D
交换机间沟通时使用的数据帧-----BPDU桥协议数据单元-----跨层封装到二层;
BPDU数据帧默认不属于任何一个vlan,故在存在vlan的设备上,该数据帧基于native vlan发送;
3类BPDU:
1)配置BPDU-----拓扑收敛完成后,仅根网桥周期(2s)发送;在没有跟网桥的时候,所有设备均发送BPDU,然后选出根网桥;

2)TCN-----拓扑变更消息-----包中不包含任何具体信息,也不会导致网络重新收敛;
当一台交换机的阻塞端口链路被断开,那么将标记位flag中的第七位置1,表示拓扑已经改变,该BPDU将发送到根网桥处,根网桥使用标记位第0位,来表示确认;若没有收到ack,那么2s周期发送TCN;根网桥在确认后,将使用BPDU告诉所有的非根网桥,刷新cam表;
默认cam的保存周期为300s;

3)次优BPDU-----非根网桥上的根端口断开-----接收不到根网桥的BPDU了,同时本地断开的也不是阻塞端口;那么本地将自己定义为根网桥,发出BPDU,由于该BPDU次于根网桥的,故称为次优BPDU;
总结:根网桥发配置BPDU,包含拓扑信息
非根网桥的阻塞端口被断开,但依然可以与根网桥沟通,那么发送TCN,不包含拓扑信息,不会使网络重新收敛。
非根网桥上断开了根端口后,若不能再与根网桥沟通,将本地定义为根网桥发送次优BPDU,包含本地的拓扑信息-----也是配置BPDU,但不是根网桥的。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5张图片
802.1D算法需要在整个拓扑中,选择4种角色:
1. 根网桥(一台交换机)
2. 根端口-RP
3. 指定端口-DP
4. 非指定端口(阻塞端口)-NDP

选举根网桥:
开始整个交换网络没有根网桥,所有设备均认为本地为根网桥,发送本地BPDU;
当收集到整个交换网络的BPDU后,根网桥被选;之后由根网桥基于所有的BPDU,生成拓扑,使用配置BPDU来告知其他的交换机;

  1. 根网桥是整个交换网路的中心;通过BPDU来控制整个网络收敛。
    选举条件-----协议ID-----BID(桥ID)=网桥优先级+mac地址
    网桥优先级-----0-65535 默认32768
    MAC地址-----正常的透明交换机不拥有mac地址,不能实现STP技术
    非透明交换存在-----SVI接口,出厂将被烧录mac地址;若有多个,将选择数字最小的来参选。
    选举规则:先比较优先级,数值小优; 若优先级一致,比较MAC地址,数值小优。

  2. **根端口-----每台非根网桥上,有且仅有一个;**离根网桥最近的接口,接收来自根网桥的BPDU;并且可以正常转发用户的数据流-----非阻塞;
    1)比较从该接口进入时的cost值,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6张图片
    2)若接口cost值相同,比较接口上级设备的BID,BID最小设备对应的接口为根端口,因为该设备为备份根网桥;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7张图片
    3)再比较上级设备的PID:端口ID,由优先级+接口编号构成
    优先级 0-255 默认为128; 先比较优先级,小优;再比较接口编号,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8张图片

4)若以上参数全部一致,比较本地的PID;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9张图片

  1. 指定端口-----每条链路上有且仅有一个;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0张图片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1张图片
    转发来自根网桥的BPDU,根网桥上全部为指定端口,根端口的对端一定是指定端口;

1)比较从根网桥发出的BPDU,通过该端口向外(出向)转发时消耗的cost值,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2张图片
2)若出向cost值相同,比较本地的BID,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3张图片

3)本地BID相同,比较本地的PID,小优;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4张图片
4)本地PID相同,直接阻塞该端口;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5张图片

4. 非指定端口-----NDP-----阻塞端口;
以上所有角色选举完成后,剩余的全部接口为非指定;其状态为阻塞;
注:阻塞端口并不是关闭接口,依然可以接收到数据帧,但不转发数据帧;可以正常识别BPDU;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6张图片

Cost值:cost值是在进入交换机时,才叠加该段链路的开销;
链路带宽为10M =Cost值为 100
100M =19
1000M=4
10000M=2
.>10000M=1

注:生成树协议,cisco产品默认运行,个别厂商需要手工开启-例:H3C
一旦运行将自动选择出所有的角色,当默认可能不是最佳结构,需要管理员手工干预,尤其根网桥一定放置在汇聚层;

{2} 802.1D的端口状态
Down-----接口指示灯未亮(模拟器为红色),接口未工作;
侦听-----(15s) 接口指示灯为橙色,各台交换机收发BPDU,选举出各种角色;
学习-----(15s) 接口指示灯为橙色,交换机上的各个未阻塞接口学习各个用户的MAC地址,生成cam表;
转发-----接口指示灯为绿色,指定端口和根端口在学习状态完成后进入-----转发用户流量;
阻塞-----接口指示灯为橙色,非指定端口在侦听完成后就进入;

结论:802.1D必须在指示灯为绿色时,才开始转发用户流量;

{3} 802.1D算法的收敛时间
1.初次收敛为30s
2.结构变化

1)存在直连检测-----本地的根端口断开后,之后仅有一条阻塞端口连接于其他交换机;本地不能发出TCN,也发不出次优BPDU;那么只能本地的阻塞端口进行收敛-----30s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7张图片
本地的根端口断开后,该阻塞端口立刻进行15s侦听+15s学习

2)没有直连检测-----本地根端口断开后,可以向其他交换机的阻塞端口发送次优BPDU;对端交换机在收到次优BPDU后,将忽略该数据帧,而是进行20s hold time;之后再收敛该接口-----20s hold time+30s收敛=50s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8张图片
20s hold time+30s收敛=50s

802.1d算法的缺点:
4. 收敛速度慢
5. 链路利用率低-----备份链路正常始终不工作

【2】PVST cisco私有-----基于vlan的生成树
1)每个vlan一棵生成树;因为cisco存在独立的vlan运行芯片,故可以支持很多的树;
每棵独立的树,依然使用802.1d算法收敛;
2)不同vlan的网桥优先级不同,优先级=32768+vlan id;人为可修改32768的部分,且只能以4096的倍数来进行修改;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19张图片
切记:一台设备若希望加入某棵vlan的树,条件是该交换机存在该vlan;该交换机存在该vlan的活动接口或者存在trunk干道;

缺点:
1.私有
2. 树多较难管理
3. 收敛慢
4. Trunk干道仅支持ISL封装

【3】PVST+ 中低端cisco交换机默认运行的协议;
在PVST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升级优化:
1.兼容802.1q trunk干道封装
2. 可以做部分的加速优化

干涉选举的命令:
Switch(config)#spanning-tree vlan 2 priority 28672 修改设备的网桥优先级

本地成为vlan1的主根,vlan2的备份根;建议在两台汇聚层设备上分流,互为备份;不一定生效-----主根的意思是自动降低本地2个4096优先级,备份降1个;
sw1(config)#spanning-tree vlan 1 root primary
sw1(config)#spanning-tree vlan 2 root secondary

修改接口优先级或接口cost值
CORE(config)#interface f0/1
CORE(config-if)#spanning-tree vlan 1 ?
cost Change an interface’s per VLAN spanning tree path cost
port-priority Change an interface’s spanning tree port priority

2.部分加速
1)端口加速

sw1(config)#interface f0/7
sw1(config-if)#spanning-tree portfast 用于连接用户的接口;
跳过生成树选举,直接进入转发状态;切记不得配置于连接trunk干道的接口;
sw1(config-if-range)#switchport host 将接口定义为主机接口-----连接PC的接口
修改模式为access,开启portfast

2)上行链路加速-----仅用于接入层设备
在设备上运行上行链路加速后,若该设备满足直连检测条件;那么将阻塞端口直接变为根端口,进入转发状态;
CORE(config)#spanning-tree uplinkfast
注:开启后,该交换机的网桥优先级和cost值将倍增,迫使该设备在默认情况下不会成为根网桥,且阻塞端口处于该设备,故该命令只敢在接入层设备配置。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20张图片

3)骨干加速-----所有交换机
若一个阻塞端口收到次优BPDU时,将20s hold time+30s收敛,开启骨干加速后,省略20s的hold time。

优点:

  1. 一个vlan一棵树,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2. 部分加速
  3. 兼容802.1q

缺点:

  1. 树多,不好管理
  2. 加速不够彻底

【4】RSTP-RPVST(快速的PVST协议) cisco私有
公有组织802.1w(802.1D的快速版)

RSTP与802.1w的区别:
两种协议,均为快速收敛,在1-2s内完成收敛,提速的原理一致
RSTP: Cisco有基于vlan的运算芯片,故RSTP依然是一个vlan一棵树。
802.1W: 802.1w是整个交换网络一棵树。

快速的原理:

  1. 取消了计时器,而是在一个状态工作完成后,直接进入下一状态;
  2. 分段式同步,两台设备间逐级收敛;使用请求和同意标记;依赖标记位的第1和第6位;
  3. BPDU的保活为6s;hello time为2s;
  4. 将端口加速(边缘接口)、上行链路加速、骨干加速集成了;
  5. 兼容802.1d和PVST,但802.1d和PVST没有使用标记位中的第1-6位,故不能快速收敛;因此如果网络中有一台设备不支持快速收敛,那么其他开启快速收敛的设备也不能快速;
  6. 当TCN消息出现时,不需要等待根网桥的BPDU,就可以刷新本地的cam表;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21张图片

状态变化:将阻塞状态和侦听状态,合为丢弃状态。
角色变化:将非指定端口为分为AP(替代接口)和BP(备份接口)。
无论AP还是BP其实就是802.1D中的阻塞端口,AP为对端设备,BP为本端设备。
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_第22张图片
启动快速生成树,所有交换机需全部启动
sw1(config)#spanning-tree mode rapid-pvst
注:所有干涉选举的命令和pvst+一致

切记:
默认接口为半双工(10M)时,接口类型为共享;全双工时为点到点;
共享型接口依然运行慢速生成树;只有点到点接口可以快速;
故建议将共享型接口修改为点到点型;
sw1(config)#interface range ethernet 0/0 -1
sw1(config-if-range)#spanning-tree link-type point-to-point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三层架构、冗余、STP生成树协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