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戏精们,还不是你惯出来的

(一)

A小姐,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各种花式自拍,漂亮的大眼睛,或萌或高冷的表情,有时候你会产生幻觉,我微信什么时候多了一位“网红”朋友。难怪人家说,中国的美颜相机已是世界三大巫术之一。

晚上无聊刷着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又出现了熟悉的头像B同学,已经接近十二点了,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这位先生又开始了他的“深夜发媸”。这次更是简单粗暴,“不知道为什么,加完班就想发个自拍,宝宝们还想我吗?”.....刚吃完的夜宵都要喷出来了。

点开图片一看,又是不经意秀名牌的景象,据我所知这位大学同学毕业就去了家族企业,每天看心情上班,要上也绝不是像一般上班族那样从早上到夜。

面对此类做作的朋友圈我一般都是视而不见,既不吹捧,也不去评价,虽然我不赞同,但是你发是你的自由,不看也是我的权利。

朋友圈本身是一个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地方,从古至今,我们都希望自己被人喜欢,别人认可。古人写诗创作,渴望流传千古,帝王修建长城运河,想要被载入史册。每个人都有表演型人格,可是如果严重到成为表演型人格障碍就有问题了。

现在的社会喜欢树标签,什么“高富帅”,“白富美”都是比较老土的说法了,现有“佛系”,“知识文艺青年”更加清新寡欲的叫法了。不管是哪种标签下的人格,一旦你开始执着的把自己往上面靠,并且渴望被关注,被点赞,即使不佛系,也要执拗地将自己懒散的行为美化。这就有点病态了,为了标签去包装自己。

虽然我们不是大明星,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一票熟悉和点头之交的同学朋友,现在社交网络发达,你的某次行为还可能被千千万万的路人网友发现并觉得有趣,一下子成为“网红”。抱着会“火”的心,没有经纪人,在自己设定的标签里,越走越远,以至于到最后我们自己都相信那个被包装的样子就是真的我。

(二)

上周看了《无问西东》,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吴岭澜问校长,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

我们常说要做真实的我,可是如果你的朋友圈有人发了一张不修边幅的照片,也许你会在心底直呼“辣眼睛”。如果有位大叔站在桥上举着自拍杆摆各种姿势自拍,你可能会看到从他身旁走过去窃窃私语的路人,虽然不知道他们说什么,但是嘲笑的眼神足已证明一切。

是啊,限制我们的就是那些条条框框,大家觉得双眼皮,小脸蛋好看,所以一些爱漂亮的女生,就开始整容。整完以后不免受其他同性的鄙视,不就一张整容网红脸吗?有些姑娘不在意整完以后别人的眼光,她就觉得这样的标准好看,于是不停地修整,结果连妈妈都不认识了。还有些姑娘就是在意外界的眼光,发现整了以后大家还是不喜欢,于是开始自我怀疑。

以前我也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社会,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觉得那些释放自己的人很搞笑,即使内心是佩服的,但也会附和身边朋友的评论。“是是是,那个人的样子看起来好傻。”

(三)

表演型人格过度的人,一般习惯活在掌声和赞扬中。

学会独处这是第一步。比如我们在和男(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去了一家昂贵的餐厅,不要想着待会要发个什么样的朋友圈才能让朋友知道我今天在这里约会,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去享受这个过程,珍惜浪漫的气氛,美味的食物以及甜蜜的感觉。因为隔着屏幕的朋友们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而且他们的感受也不重要。

也许你是一个喜欢分享生活的人,先享受后分享,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第二,拒绝贴标签。任何人都不是一两个性格标签就能概括的,人是多面的。不要活在条条框框里,会限制我们的人生。不要随意给自己或者他人制定一个人设。

第三,尊重真实。既然我看不惯你装x的样子,那我就不能贬低你的真实。人性的弱点无论放在哪个年代都大同小异。这个世界一直都不需要完美的人,十全十美不现实,活得真实是最重要的,不仅是对自己,还是面对其他人的真实,我们或许欣赏不来,但是请勿随意贬低。

最后希望朋友圈的戏精越来越少,大家能越活越自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里的戏精们,还不是你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