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 空穴来风(Ⅰ三两肥肠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初中,感觉成了遥远的时代。那时候物质生活条件差,但发生的事情却好玩。物质上去了,精神自然就上去了,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往往能刻骨铭心的事情,不是什么大鱼大肉,而是一两道特别的菜。想起一个画面,当你不够强大,你是别人眼中的菜;当你强大了,你将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现撰文回忆初中生活,初中叫高穴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取名为“登”高望远、空“穴”来风,将形成系列文章,就从三两肥肠的故事开始。


登高望远 空穴来风(Ⅰ三两肥肠的故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便宜的物价

学校食堂小菜价格按份计算,基本上是0.2元,素菜汤0.1元,好点的菜0.3元,剔骨肉0.6元,鱼香茄子(像鱼的样子)0.6元,炒瘦肉1.2元。

校外馆子的卤肉每两0.7-1.3元,面条每两0.25元,抄手每两0.3元,小笼包子每个0.15元,稀饭每碗0.15元。对于面食,那时能吃三两,可舍不得吃于是选择二两,老板也慷慨三两一般只收0.7元;小笼包子一般吃5个,若敞开肚皮的话还能继续吃。

到了初三,物价涨上来了,剔骨肉1.5元,炒瘦肉2元。馆子的面条变成了每两0.7元,肉丝面每两1.3元,店老板对学生不忘初衷,三两面条收2元,肉丝面学生吃收1.2元一两。

那时吃点方便面,都是很兴奋的事情。有一次刘达建在宿舍里泡方便面,正准备添加杜江自带的咸菜(在家用油炒过的)好好享受,突然有个调皮的同学来了,达建赶紧把咸菜藏在身后,担心咸菜被捣蛋的同学给“没收”了。

02 知足的生活

食堂的饭菜,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没油”。食堂最喜欢买的就是骨头,因为剔骨肉可以卖钱,骨头还可以用来熬汤煮菜,这样就不需要单独用油了。回想起来,那时吃的都是绿色健康、少盐少油食品。

学校食堂每周顶多卖一次肉,能吃到确实是打牙祭。由于食堂的炊事员是我亲戚,每次有肉的时候都给我预留,否则早就卖光了。有一次为了吃茄子(还是虎皮青椒),王松中午下课后,飞快跑到食堂终于如愿以偿,那速度不亚于百米赛跑。想起华为的管理“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胡萝卜的效应真是不错。

由于学校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于是有一阵子,我和王松、李小江一起到馆子点“白菜豆腐汤”下饭吃。这个汤在当时可以称得上“珍珠翡翠白玉汤”,0.6元一碗,每人自己在学校食堂打饭后端到馆子去吃,每人平摊下来0.2元,和在学校食堂吃价格差不多,但是有油水、吃算爽,感觉捡了大便宜。

到了初三,因为要考试冲刺,于是从家里带了鸡蛋到学校,食堂免费煮。那时的鸡蛋吃起来确实香,因为是真正的土鸡蛋。我的家庭环境还算好一点,平时没有肉吃,为了补充营养,就去买葡萄糖,当时有丁维葡萄糖和多维葡萄糖,大约5元一包;还有就是山城奶粉,12.5元一包,喝了那么久也没有上火的说法。

中考前夕,杜江被蛇给咬了,当天晚上被送到高穴区(那时还是区公所)医院,服药和输液。出院的时候花了70多元,感觉就是天文数字。

初中一直都是6天工作制,好不容易赶上了5天工作制的国家政策,可惜又到了初三。因为有升学的压力,所以每周要补课一天,每周只能耍一天,感觉很不过瘾。当时就羡慕低年级的同学,说一个月可以耍8天,就是一个月能耍一周。可是我们现在享受了这种待遇,却变得习以为常。

图片发自App


03 难忘的肥肠

现在一提到肥肠,可望而不可及,垂涎三尺但只能往之兴叹。高血脂、高胆固醇,阻挡了舌尖上的美味,对这类食物只能敬而远之。回到初中那个年代,可以不用忌口,但是没有口福。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卤肉店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就没钱。

初三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王松、刘达建、邓有为,不知怎么突发奇想,说到馆子去吃点东西。结果大家就跑去了,每人点了二两的面条,共同喝了一瓶啤酒(记得1元钱),这个费用AA制。王松点了三两卤肥肠说是他请大家,0.7元一两,老板只收了2元钱。那晚面条、肥肠吃得特别爽,关键是四个人才喝一瓶啤酒,居然喝醉了,现在想来也是醉了。

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因为有趣,就是要做他人不常做的事,关注他人少想的问题,不那么在乎他人都特别在乎的东西,发起他人难发的共鸣。要想灵魂轻盈自在,不被黑暗笼罩,断舍离之外,有时还需要一份卤肥肠。


登高望远 空穴来风(Ⅰ三两肥肠的故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高望远 空穴来风(Ⅰ三两肥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