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騄( P.L.Hsu, 1910-1970)
许宝騄,中国数学家。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奈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早期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研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杰出学者。
1984年,我国数学家钟开莱、郑清水、徐利治发起“许宝騄统计数学奖”,奖励35岁以下研究概率统计与理论统计的青年工作者。这是为了纪念中国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先驱者许宝騄先生而设立的。
许宝騄是20世纪最富创造性的统计学家之一,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 至今“许方法”(多元分析统计学家谢菲H.Scheffe称之为“数学严密性的范本”)仍被认为是解决检验问题的最实用方法。也正是许宝騄拉开了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研究的帷幕。许宝騄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学界。
许宝騄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得到同行专家的大量引用和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倒是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使杂志出名。”
“一篇论文不能因为获得发表就有了价值。其真正价值要看发表后被引用的状况来评价。”
生平简介
许宝騄(1910.09.01 -1970.12.18),字闲若。191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祖父曾任苏州知府,父亲曾任两浙盐运使,著名昆曲家,系名门世家。兄弟姊妹共7人,他最幼。其兄兄许宝驹为民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兄许宝骙为著名民主人士;姐夫俞平伯为著名文学家、红学家。
许宝騄幼年随父赴任,曾在天津、杭州等地留居,大部分时间都由父亲聘请家庭教师传授,攻读《四书》、《五经》、历史及古典文学,10岁后就学作文言文,因此他的文学修养很深,用语、写作都很精练、准确。
1925年才进中学,在北京汇文中学从高一读起,1928年汇文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由于中学期间受表姐夫徐传元(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影响,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入大学后了解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决心转学念数学。
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仍从一年级读起。当时的老师有熊庆来、孙光远、杨武之等,一起学习的有华罗庚、柯召等人。
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经考试录取赴英留学,体检时发现体重太轻不合格,未能成行。于是下决心休养一年。
1934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担任正在访问北京大学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Osgood的助教,前后共两年,奥斯古德在他后来出版的书中,提到了许宝騄的帮助。奥斯古德是数学分析方面的专家,在这两年内许宝騄做了大量的分析方面的习题,也开始了一些研究,1935年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是与江泽涵合作的,都是分析方面的论文。那时芬布尔和阿蒂肯合写的《标准矩阵论》已出版,许宝騄熟练地掌握了矩阵的工具,尤其精通分块演算的技巧。所以这两年内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36年许宝騄再次考取了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统计系(此时,伊根·皮尔逊Egon.Pearson是系主任)学习数理统计,他在伊根·皮尔逊指导下作研究,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许宝騄共发表了3篇论文。当时伦敦大学规定数理统计方向要取得哲学博士的学位,必需寻找一个新的统计量,编制一张统计量的临界值表,而许宝騄因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第一个被破格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
1938年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奈曼Neyman受聘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推荐将许宝騄提升为讲师,接替他在伦敦大学讲课。1939年,许宝騄又发表了两篇论文,1940年又发表了3篇。其中两篇文章是数理统计学科的重要文献,在多元统计分析和奈曼-皮尔逊理论(Neyman-Pearson)中是奠基性的工作,因此他获得了科学博士的学位。
他的老师奈曼(JerzyNeyman)曾说过许是他最杰出的学生(见C.Read, Neyman-from life,1982,Springer-Verlog, New York,有中译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效劳,终于在1940年回到了遭到战争创伤的祖国,赴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与华罗庚、陈省身被称为西南联大数学系“三杰”。钟开莱、王寿仁、徐利治等均是他的学生。
在1945年秋,他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联合邀请前往美国任访问教授,各讲一个学期,学生中有安德森(T.W.Anderson,日后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莱曼(E.L.Lehmann)等人。在此他参加了第一届伯克利概率统计讨论会,又结识了不少统计专家。
1946年秋,许宝騄的好友霍太林(Hoteling)在北卡罗莱纳大学创办了统计系,他特邀许任副教授职位,许从此在教堂山(Chapel Hill)教学。一年后,他决心回国,谢绝了一些大学的聘任,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国数学方面的院士共5人,当年公布的名单是: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余篇论文。
到1950年代末,许宝騄由于身患肺结核、胃病和痔疮等多种疾病,行动已非常不便,但仍坚持在住所工作。他在卧室的外间挂了一块黑板,继续给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课。1960年代初,许宝騄虚弱到每次只能在黑板前站立四五分钟,但仍没有停止教学。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3年发现肺部有空洞,他的结核菌已有抗药性时,组织屡次安排他休养,他均谢绝,并且一个人领导3个讨论班(平稳过程、马氏过程、数理统计),带领青年人搞科研。他在60年代中期,对组合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195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许先生生前一直任这个教研室的主任。
1966年初,与段学复教授联合主持组合数学的讨论班,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然而他自己不顾条件如何,始终坚持科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970年12月18日,终生未婚的许宝騄在其简陋的住所溘然长逝。床前小茶几上所留下的是一叠叠计算草稿和那支使用多年的帕克钢笔。
许先生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解放以后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身体状况十分恶劣又缺乏精心照顾的情况下工作的。
1979年,为纪念他诞生70周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森(T.W.Anderson)、雷曼(E.L.Lehmann)和著名概率学家钟开莱(KaiLaiChung)教授在《统计学年刊》(The Annals of Statistics)上撰文介绍他的生平以及在多元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及概率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1981年,为使许宝騄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更好地流传,北京大学组织编辑了《许宝騄文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江泽涵、段学复两位院士为之撰写“前言”。
1983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刊印了《许宝騄全集》(Pao-Lu Hsu Collected Papers)由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刊印,全集是由钟开莱主编的,共收集了已发表的、未被发表的论文40篇。书评中有这样一句话:
“许宝騄被公认为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方面第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中国数学家”。
中国概率统计学者许宝騄的像片悬挂在斯坦福大学统计系的走廊上,与世界著名的统计学家并列。
1980年与1990年秋,北京大学两次举办纪念会,并出版了《许宝騄文集》。
教学与治学
许宝騄的教学经历可分成三个阶段:
n 1940年—1945年西南联大;
n 1945年—1947年秋美国教堂山(Chapel Hill);
n 1947年10月—1970年北京大学。
许宝騄先生把数学家分成三流,他说:
“第一流的数学家,是有天才的,他们能开闯新的领域,如柯尔莫哥洛夫,冯·诺依曼,维纳这一类人,这些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二流数学家是靠刻苦学习而成的,认真消化整理前人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造发现,象欣钦这样的数学家就是这一类的,他写的《公用事业理论的数学方法》、《信息论基础》等就是消化整理的结果。这种工作对后人影响较大,年青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快地进入科学的前沿,中国缺少一批做这一类工作的人。
第三流的数学家只在某一、二个问题上有一点贡献,不能象第二流的那样有系统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不入流的数学家了。”
他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是刻苦学习得到的,他也没有经验去培养有天才的人,他只能传授如何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埋头苦干的经验。他衷心希望他的学生超过他,一次他在讨论班上说:“自古以来,只有能教出状元来的老师是光荣的,至于做状元的学生那就没有什么了。”他对新的一代寄于殷切的希望。无论在哪里还是教哪门课程,许宝騄的教学风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南联大时代,许宝騄开设微分几何课程。第一次上课,他对学生说,微分几何不过是微积分的一种应用而已,而主要工具是泰勒级数展开,再用一点儿初级代数计算。这些话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宝騄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直观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把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原始思想”告知学生,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直观地领悟数学命题的来龙去脉。在分析问题时,他强调要有一种“内视”能力,认为“数学中的抽象能力很重要,一些问题经过抽象后,不仅简明而且其实质也清楚了”。
许宝騄备课极为认真,讲授条理清晰,擅长于在课堂上强调一些细微之处。他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指导具体而细致,对学生的读书笔记逐字逐句地修改,甚至错别字和标点也要改正。他批改作业,不但指出正误,而且给出更好的解法。解放以来,许宝騄关于《抽象积分论》、《矩阵论》、《多元分析》、《抽样论》、《解析函数的边界性质》和《点集拓扑》的讲稿都有鲜明的特点。
许宝騄对做一名好教师有独到见解:“要做一个好老师,必须自己有相当的功底,才能讲好。应该做到以十当一,自己会十,但讲出来的是一。”他说道:“教师在台上讲课,就像举重运动员,应该举重若轻,很重的东西,一下就举起来了,让人看了感到舒服;而不应该是举轻若重,一份很轻的分量,举也举不起,两腿发抖,让人感到难受。”
正是许宝騄这种精辟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他们中一些人已经成为今日的数学栋梁,如钟开莱、冷生明、王寿仁、徐利治和张尧庭等,以及美国的比乌曼(I.Biumen)、布拉迪(R.Bradiey)、罗宾斯(H.Robbins)、鲍克(A.Bowker)、莱曼(E.Lehmann)和奥利金(I.Olikin)等。
徐利治曾说,他从许宝騄身上学到了“不怕计算”和“乐于计算”的习惯,十分乐于从计算中发现规律和提炼一般性公式。许宝騄的教学风格也给教堂山的美国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比乌曼写道:“许坚持深入浅出,毫不回避困难,特别是深沉、明确而默默地投身于学术的最高目标和水准,这些精神吸引了我们。”布拉迪说:“许堪称后辈的典范。”罗宾斯回忆道:“许是令人难忘的,无以伦比的。”
人物履历
1910年9月1日 出生于北京。
1928年 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1929—1933年 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读到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取留英名额,因体重不合格未能成行,因而在北京西山休养一年。
1934—1936年 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
1936—1940年 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统计系当研究生,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0年 获科学博士学位。
1940—1945年 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执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45—1947年 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任访问教授。
1948年 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全国数学方面的院士共5人,当年公布的名单是: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
1947—1970年 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自中国数学会成立起,任历届理事。
1970年12月18日 逝世于北京。
有人曾经拿当今仍健在的国际上最伟大的统计学家之一C.R.Rao劳(美籍印度裔,1920- )在印度的地位和国内数学界知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1911-2004)在我们国家的知名度做类比,我想如果许宝騄教授(1910-1970)不要因病去世太早的话,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将会是另一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