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

  •  经历

  现在是2018的双十一,在剁手后终于腾出时间对这段经历做个总结。秋招金九银十,到现在大部分企业的招聘都结束了。九月一般都是大厂的招聘,阿里、网易、腾讯等等,包括杭州这边的51、有赞、蘑菇街。十月份开始大小公司都开始招人,总的来说杭州不缺职位,有技术有能力一定能有个不错的工作。

  我是在三月份诺基亚实习了四个月,暑假一开始纠结考研和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考研。复习+学习将近两个月。整个经历下来真的觉的自信非常重要,有了自信才不会唯唯诺诺、顾此失彼。我的基础不算太好,但一个企业决定录用你绝对不是因为一方面而已。整个九月份我没能拿到一份offer,当一些大佬已经在纠结去哪个大厂,纠结做算法还是开发,我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真的很容易自我怀疑,甚至埋怨家人。

  笔试,万人坑。进步的方法就是刷题。我甚至一段时间,只要是it的宣讲我就去,不为别的就为了做你公司的题,不会的陌生的出考场把它搞定,等着下一场考试。技术面试也是出于一直被追问的状态,显得很紧促。hr面也是唯唯诺诺。

  在十月初,经历了一个月的挫败,我开始平静了。我只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好,公司要不要我真的是缘分问题。笔试越来越熟悉,技术面从被追问到和面试官畅聊,甚至主动的把话题聊的很深,相谈甚欢。hr面做真实的自己,不是为了进公司就什么都可以,我的态度我的要求说的很清楚。终面也是,主动向经理提问发展问题,部门前景等等。慢慢从一个被不断提问的角色变成这样,其实这不是什么面试,而是技术交流。十月我拿了三家的offer,薪水都在10k左右。不算很成功,但我能接受。

  现在已经决定在华三签三方。但是年底和明年大厂的补招我还是打算去看看。

  • java基础

hashmap和hashtable的区别

  1. HashMap和Hashtable都实现了Map接口,但决定用哪一个之前先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分别。主要的区别有:线程安全性,同步(synchronization),以及速度。
    2、HashMap几乎可以等价于Hashtable,除了HashMap是非synchronized的,并可以接受null(HashMap可以接受为null的键值(key)和值(value),而Hashtable则不行)。
    3、HashMap是非synchronized,而Hashtable是synchronized,这意味着Hashtable是线程安全,多个线程可以共享一个Hashtable;而如果没有正确的同步的话,多个线程是不能共享HashMap的。Java 5提供了ConcurrentHashMap,它是HashTable的替代,比HashTable的扩展性更好。
    4、另一个区别是HashMap的迭代器(Iterator)是fail-fast迭代器,而Hashtable的enumerator迭代器不是fail-fast的。所以当有其它线程改变了HashMap的结构(增加或者移除元素),将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但迭代器本身的remove()方法移除元素则不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但这并不是一个一定发生的行为,要看JVM。这条同样也是Enumeration和Iterator的区别。
    5、由于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也是synchronized,所以在单线程环境下它比HashMap要慢。如果你不需要同步,只需要单一线程,那么使用HashMap性能要好过Hashtable。
  2. HashMap不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Map中的元素次序是不变的。

 

 HashMap 在并发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首先如果多个线程同时使用put方法添加元素,而且假设正好存在两个 put 的 key 发生了碰撞(根据 hash 值计算的 bucket 一样),那么根据 HashMap 的实现,这两个 key 会添加到数组的同一个位置,这样最终就会发生其中一个线程的 put 的数据被覆盖。第二就是如果多个线程同时检测到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 loadFactor ,这样就会发生多个线程同时对 Node 数组进行扩容,都在重新计算元素位置以及复制数据,但是最终只有一个线程扩容后的数组会赋给 table,也就是说其他线程的都会丢失,并且各自线程 put 的数据也丢失。

Java中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

CHM引入了分割,并提供了HashTable支持的所有的功能。在CHM中,支持多线程对Map做读操作,并且不需要任何的blocking。这得益于CHM将Map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在执行更新操作时只锁住一部分。根据默认的并发级别(concurrency level),Map被分割成16个部分,并且由不同的锁控制。这意味着,同时最多可以有16个写线程操作Map。

容器里有多把锁,每一把锁用于锁容器其中一部分数据,那么当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时,线程间就不会存在锁竞争,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并发访问效率,这就是ConcurrentHashMap所使用的锁分段技术,首先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_第1张图片

 

ArrayList和Hashmap

ArrayList能存放各种数据,主要以存放对象为主。自带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优点:使用方便,理解容易。对数据的大小是动态的,随着元素的增加容器自动扩大。

for(int i=0;i

与ArrayList不同,他在查找特定的对象时,不需要每次都遍历。因为它加入元素的方法与之前不同.操作是通过键值key获取对应的值value,所以每次在添加元素的时候都会给这个元素一个编号。在具体查找的过程中,只要通过一个布尔函数去判断是否包含具体的key或者value就可以找到。无需遍历。

HashMap map=new HashMap();

map.put(Object key,Object value);

map.get(Object key);

map.remove(Object key);

根据key取出值:

if(map.containsKey(Object key)){...}

HashMap的遍历很麻烦,因为你想取出元素都是通过key的,如果用往常的循环的方法来做首先key的值就不知道。所以在这里需要用迭代器去解决这个问题。

Iterator it=map.keySe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取出key

    String key=it.next().toString();

    //根据key取出对象

    Student su=(Student)map.get(key);

}



Map高级遍历:

for(Entryemp:department.getEmpmaps().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emp.getKey()+" "+emp.getValue().getName());

}

ArrayList和LinkedList的区别

ArrayList是基于索引的数据接口,它的底层是数组。它可以以O(1)时间复杂度对元素进行随机访问。与此对应,LinkedList是以元素列表的形式存储它的数据,每一个元素都和它的前一个和后一个元素链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查找某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O(n)。
1.ArrayList是实现了基于动态数组的数据结构,LinkedList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
2.对于随机访问get和set,ArrayList觉得优于LinkedList,因为LinkedList要移动指针。
3.对于新增和删除操作add和remove,LinedList比较占优势,因为ArrayList要移动数据。

4.LinkedList比ArrayList更占内存,因为LinkedList为每一个节点存储了两个引用,一个指向前一个元素,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

 

hashmap的底层原理

HashMap是一个用于存储Key-Value键值对的集合,每一个键值对也叫做Entry。这些个键值对(Entry)分散存储在一个数组当中,这个数组就是HashMap的主干。

按照特性来说 :储存的是键值对,线程不安全,储存的比较快,能够接受null。

按照工作原理:HashMap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不止是一个Entry对象,也是一个链表的头节点。每一个Entry对象通过Next指针指向它的下一个Entry节点。当新来的Entry映射到冲突的数组位置时,只需要插入到对应的链表即可

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_第2张图片

 

首先有一个每个元素都是链表(可能表述不准确)的数组,当添加一个元素(key-value)时,就首先计算元素key的hash值,以此确定插入数组中的位置,但是可能存在同一hash值的元素已经被放在数组同一位置了,这时就添加到同一hash值的元素的后面,他们在数组的同一位置,但是形成了链表,同一各链表上的Hash值是相同的,所以说数组存放的是链表。而当链表长度太长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put方法是用来向HashMap中添加新的元素,从put方法的具体实现可知,会先调用hashCode方法得到该元素的hashCode值,然后查看table中是否存在该hashCode值,如果存在则调用equals方法重新确定是否存在该元素,如果存在,则更新value值,否则将新的元素添加到HashMap中。

 

Map的put(key,value)来储存元素,通过get(key)来得到value值,通过hash算法来计算hascode值,根据hashcode值来决定bucket(桶),hashcode相同,bucket的位置会相同,也就是说会发生碰撞,哈希表中的结构其实有链表(LinkedList),这种冲突通过将元素储存到LinkedList中,解决碰撞。
    通过key.equals()找到LinkedList中正确的节点。默认的HashMap里面的负载因子大小是0.75,将会重新创建一个原来HashMap大小的两倍bucket数组。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根据key的keyCode重新计算hash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搜索指定hash值在对应table中的索引。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 e 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 如果发现已有该键值,则存储新的值,并返回原始值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

    modCount++;

    // 将key、value添加到i索引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Java中hashCode

1、hashCode的存在主要是用于查找的快捷性,如Hashtable,HashMap等,hashCode是用来在散列存储结构中确定对象的存储地址的;

2、如果两个对象相同,就是适用于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那么这两个对象的hashCode一定要相同;

3、如果对象的equals方法被重写,那么对象的hashCode也尽量重写,并且产生hashCode使用的对象,一定要和equals方法中使用的一致,否则就会违反上面提到的第2点;

4、两个对象的hashCode相同,并不一定表示两个对象就相同,也就是不一定适用于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只能够说明这两个对象在散列存储结构中,如Hashtable,他们“存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try -catch - finally - return

在try中没有异常的情况下try、catch、finally的执行顺序 try --- finally
如果try中有异常,执行顺序是try --- catch --- finally
如果try中没有异常并且try中有return这时候正常执行顺序是try ---- finally --- return
如果try中有异常并且try中有return这时候正常执行顺序是try ---- catch ---- finally --- return
finally是在return后面的表达式运算后执行的(此时并没有返回运算后的值,而是先把要返回的值保存起来,管finally中的代码怎么样,返回的值都不会改变,任然是之前保存的值),所以函数返回值是在finally执行前确定的;

 

Override和Overload

方法的重写(Overriding)和重载(Overloading)是Java多态性的不同表现。   
重写(Overriding)是父类与子类之间多态性的一种表现,而重载(Overloading)是一个类中多态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在子类中定义某方法与其父类有相同的名称和参数,我们说该方法被重写 (Overriding) 。如果在一个类中定义了多个同名的方法,它们或有不同的参数个数或有不同的参数类型或有不同的参数次序,则称为方法的重载(Overloading)。不能通过访问权限、返回类型、抛出的异常进行重载。 

1. Override 特点   
1、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必须要和被覆盖的方法的标志完全匹配,才能达到覆盖的效果;   
2、覆盖的方法的返回值必须和被覆盖的方法的返回一致;   
3、覆盖的方法所抛出的异常必须和被覆盖方法的所抛出的异常一致,或者是其子类; 
4、方法被定义为final不能被重写。  
5、对于继承来说,如果某一方法在父类中是访问权限是private,那么就不能在子类对其进行重写覆盖,如果定义的话,也只是定义了一个新方法,而不会达到重写覆盖的效果。(通常存在于父类和子类之间。) 

2.Overload 特点   
1、在使用重载时只能通过不同的参数样式。例如,不同的参数类型,不同的参数个数,不同的参数顺序(当然,同一方法内的几个参数类型必须不一样,例如可以是fun(int, float), 但是不能为fun(int, int));   
2、不能通过访问权限、返回类型、抛出的异常进行重载;   
3、方法的异常类型和数目不会对重载造成影响;   
4、重载事件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类中,不同方法之间的现象。 
5、存在于同一类中,但是只有虚方法和抽象方法才能被覆写。 

 

 

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

接口中所有的方法隐含的都是抽象的。而抽象类则可以同时包含抽象和非抽象的方法。
类可以实现很多个接口,但是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类可以不实现抽象类和接口声明的所有方法,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类也必须得声明成是抽象的。
抽象类可以在不提供接口方法实现的情况下实现接口。
Java接口中声明的变量默认都是final的。抽象类可以包含非final的变量。
Java接口中的成员函数默认是public的。抽象类的成员函数可以是private,protected或者是public。
接口是绝对抽象的,不可以被实例化,抽象类也不可以被实例化。

静态方法和静态变量

静态代码块不能调用非静态变量。静态方法不属于对象,是属于类的,是不需要实例化的,而非静态变量是属于对象的,需要先实例化。在一个类的静态成员中去访问其非静态成员之所以会出错是因为在类的非静态成员不存在的时候类的静态成员就已经存在了,访问一个内存中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会出错。

 

通过反射机制更改private属性的变量

能否将下面的ReadOnlyClass 类的一个对象,把它的name属性的值由hello改为world?如果能请写出实现代 码。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public class ReadOnlyClass {

private String name = "hello";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能。通过反射

import java.lang.reflect.Field;

public class ReadOnlyClass {

private String name = "hello";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ReadOnlyClass rc = new ReadOnlyClass();

Field valueField = String.class.getDeclaredField("value");

// 改变value属性的访问权限

valueField.setAccessible(true);

// 获取对象上的value属性的值

char[] value = (char[]) valueField.get(rc.getName());

char[] update = "world".toCharArray();// 需要修改的字符串

System.arraycopy(update, 0, value, 0, value.length);

System.out.println(rc.getName());

}



}

==和equals的区别
1.基本数据类型,也称原始数据类型。byte,short,char,int,long,float,double,boolean 
他们之间的比较,应用双等号(==),比较的是他们的值。 
2.复合数据类型(类) 
当他们用(==)进行比较的时候,比较的是他们在内存中的存放地址,所以,除非是同一个new出来的对象,他们的比较后的结果为true,否则比较后结果为false。 
JAVA当中所有的类都是继承于Object这个基类的,在Object中的基类中定义了一个equals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初始行为是比较对象的内存地 址,但在一些类库当中这个方法被覆盖掉了,如String,Integer,Date在这些类当中equals有其自身的实现,而不再是比较类在堆内存中的存放地址了。
对于复合数据类型之间进行equals比较,在没有覆写equals方法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比较还是基于他们在内存中的存放位置的地址值的,因为Object的equals方法也是用双等号(==)进行比较的,所以比较后的结果跟双等号(==)的结果相同。
对于String复写Object的equals方法,只是比较字符串值是否相等:

线程的基本函数

1、sleep()

使当前线程(即调用该方法的线程)暂停执行一段时间,让其他线程有机会继续执行

2、join()

join()方法使调用该方法的线程在此之前执行完毕,也就是等待该方法的线程执行完毕后再往下继续执行。

3、yield()

该方法与sleep()类似,只是不能由用户指定暂停多长时间,并且yield()方法只能让同优先级的线程有执行的机会。

4、wait()和notify()、notifyAll()这三个方法用于协调多个线程对共享数据的存取

5、run和start()

把需要处理的代码放到run()方法中,start()方法启动线程将自动调用run()方法

 

 

JVM

Jvm架构图

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_第3张图片

JVM被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1)类加载器子系统(2)运行时数据区(3)执行引擎

运行数据区

JVM将内存划分为6个部分:PC寄存器(也叫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堆、方法区、运行时常量池、本地方法栈

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_第4张图片

 

PC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运行时的位置,每一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线程的阻塞、恢复、挂起等一系列操作都需要程序计数器的参与,因此必须是线程私有的。

 

java 虚拟机栈:在创建线程时创建的,用来存储栈帧,因此也是线程私有的。java程序中的方法在执行时,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方法运行时的临时数据和中间结果,包括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这些栈帧就存储在栈中。

  1. 如果线程请求分配的栈容量超过java虚拟机栈允许的最大容量的时候,java虚拟机将抛出一个StackOverFlowError异常。
    2.如果java虚拟机栈可以动态拓展,并且扩展的动作已经尝试过,但是目前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去完成拓展,或者在建立新线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内存去创建对应的虚拟机栈,那java虚拟机将会抛出一个OutOfMemoryError异常。

解决方法:写成非递归、使用static对象替代nonstatic局部对象

 

java 堆:java堆被所有线程共享,堆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对象。

当一个Java程序没有内存可用时就会导致堆栈溢出,从而抛出异常: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解决方法:

(1)-Xms:用于设置jvm堆内存的初始大小

(2)-Xmx:用于设置jvm堆内存的最大可用内存

 

 

方法区:方发区被各个线程共享,用于存储静态变量、运行时常量池等信息。

 

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持native方法,比如在java中调用C/C++

垃圾回收与内存泄漏

我们应该先对Java堆内存结构划分有一定的了解。Java将堆内存分为3大部分:新生代、老年代和永久代,其中新生代又进一步划分为Eden、S0、S1(Survivor)三个区。结构如下图所示:

2018秋招总结(java开发)_第5张图片

我们在程序中new出来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新生代里的Eden区里面分配空间,如果存活时间足够长将会进入Survivor区,进而如果存活时间再长,还会被提升分配到老年代里面。持久代里面存放的是Class类元数据、方法描述等

可达性分析

设立若干根对象(GC Root),每个对象都是一个子节点,当一个对象找不到根时,就认为该对象不可达。

没有一条从根到Object4 和 Object5的路径,说明这两个对象到根是不可达的,可以被回收

补充:java中,可以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

java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

方法区中静态变量引用的对象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本地方法栈中引用的对象

 

针对新生代,主要采用复制算法,而针对老年代,通常采用标记-清除算法或者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1)、标记——清除算法

遍历所有的GC Root,分别标记处可达的对象和不可达的对象,然后将不可达的对象回收。

缺点是:效率低、回收得到的空间不连续

(2)、复制算法

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使用一块。当这一块内存满了,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并且严格按照内存地址排列,然后把已使用的那块内存统一回收。

优点是:能够得到连续的内存空间 
缺点是:浪费了一半内存

 

因为新生代和老年代采用回收算法的不同,垃圾收集器相应地也分为新生代收集器和老年代收集器。老年代收集器主要CMS收集器。当然还包括了一款全新的、新生代老年代通用的G1收集器。

CMS和G1的对比分析


  CMS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它的运作过程如下:
1)初始标记  2)并发标记 3)重新标记  4)并发清除

优点:并发收集、低停顿。
缺点:CMS收集器对CPU资源非常敏感。在并发阶段,它虽然不会导致用户线程停顿,但是会因为占用了一部分线程而导致应用程序变慢,总吞吐量会降低。

 

G1是一款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垃圾收集器。

  1. 空间整合:与CMS的“标记--清理”算法不同,G1从整体来看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
  2. 可预测的停顿:这是G1相对于CMS的另一个大优势,降低停顿时间是G1和CMS共同的关注点,但G1除了追求低停顿外,还能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能让使用者明确指定在一个长度为M毫秒的时间片段内

 

 

 

垃圾回收意味着程序不再需要的对象是"无用信息",这些信息将被丢弃。当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的时候,内存回收它占领的空间,以便空间被后来的新对象使用。事实上,除了释放没用的对象,垃圾回收也可以清除内存记录碎片。由于创建对象和垃圾回收器释放丢弃对象所占的内存空间,内存会出现碎片。碎片是分配给对象的内存块之间的空闲内存洞。碎片整理将所占用的堆内存移到堆的一端,JVM将整理出的内存分配给新的对象。
  垃圾回收能自动释放内存空间,减轻编程的负担。这使Java 虚拟机具有一些优点。首先,它能使编程效率提高。在没有垃圾回收机制的时候,可能要花许多时间来解决一个难懂的存储器问题。在用Java语言编程的时候,靠垃圾回收机制可大大缩短时间。其次是它保护程序的完整性, 垃圾回收是Java语言安全性策略的一个重要部份。

  垃圾回收的一个潜在的缺点是它的开销影响程序性能。Java虚拟机必须追踪运行程序中有用的对象,而且最终释放没用的对象。这一个过程需要花费处理器的时间。其次垃圾回收算法的不完备性,早先采用的某些垃圾回收算法就不能保证100%收集到所有的废弃内存。当然随着垃圾回收算法的不断改进以及软硬件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内存泄漏(Memory Leak)是指程序中己动态分配的堆内存由于某种原因程序未释放或无法释放.

在Java中,内存泄漏就是存在一些被分配的对象,这些对象有下面两个特点,首先,这些对象是可达的,即在有向图中,存在通路可以与其相连;其次,这些对象是无用的,即程序以后不会再使用这些对象。如果对象满足这两个条件,这些对象就可以判定为Java中的内存泄漏,这些对象不会被GC所回收,然而它却占用内存。

造成系统内存的浪费,导致程序运行速度减慢甚至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解决办法: 第一,良好的编码习惯,尽量在涉及内存的程序段,检测出内存泄露。当程式稳定之后,在来检测内存泄露时,无疑增加了排除的困难和复杂度。第二,重载  new 和 delete。这也是大家编码过程中常常使用的方法。第三,Boost 中的smart pointer第四,一些常见的工具插件.ccmalloc Dmalloc等。

什么是线程池? 

* 定义。事先创建若干个可执行的线程放入一个池(容器)中,需要的时候从池中获取线程不用自行创建,使用完毕后不需要销毁线程而是返回池中,从而减小创建和销毁线程对象的开销。

一个线程池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1、线程池管理器(ThreadPool):用于创建并管理线程池,包括 创建线程池,销毁线程池,添加新任务;

 2、工作线程(PoolWorker):线程池中线程,在没有任务时处于等待状态,可以循环的执行任务;

 3、任务接口(Task):每个任务必须实现的接口,以供工作线程调度任务的执行,它主要规定了任务的入口,任务执行完后的收尾工作,任务的执行状态等;

  4、任务队列(taskQueue):用于存放没有处理的任务。提供一种缓冲机制。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ecutor extends AbstractExecutorService {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long keepAliveTime,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 workQueue);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long keepAliveTime,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 workQueue,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long keepAliveTime,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 workQueue,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long keepAliveTime,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 workQueue,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ThreadPoolExecutor继承了AbstractExecutorService类,并提供了四个构造器,事实上,通过

观察每个构造器的源码具体实现,发现前面三个构造器都是调用的第四个构造器进行的初始化工作。

下面解释下一下构造器中各个参数的含义:

corePoolSize:核心池的大小,这个参数与后面讲述的线程池的实现原理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创建了线程池后,默认情况下,线程池中并没有任何线程,而是等待有任务到来才创建线程去执行任务,除非调用了prestartAllCoreThreads()或者prestartCoreThread()方法,从这2个方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是预创建线程的意思,即在没有任务到来之前就创建corePoolSize个线程或者一个线程。默认情况下,在创建了线程池后,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为0,当有任务来之后,就会创建一个线程去执行任务,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达到corePoolSize后,就会把到达的任务放到缓存队列当中;

maximumPoolSize:线程池最大线程数,它表示在线程池中最多能创建多少个线程;

keepAliveTime:表示线程没有任务执行时最多保持多久时间会终止。默认情况下,只有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大于corePoolSize时,keepAliveTime才会起作用,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大于corePoolSize:即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大于corePoolSize时,如果一个线程空闲的时间达到keepAliveTime,则会终止,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超过corePoolSize;但是如果调用了allowCoreThreadTimeOut(boolean)方法,在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大于corePoolSize时,keepAliveTime参数也会起作用,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为0;

unit:参数keepAliveTime的时间单位,有7种取值,在TimeUnit类中有7种静态属性

 

newCachedThreadPool

底层:返回ThreadPoolExecutor实例,corePoolSize为0;maximumPoolSize为Integer.MAX_VALUE;keepAliveTime为60L;unit为TimeUnit.SECONDS;workQueue为SynchronousQueue(同步队列)

通俗:当有新任务到来,则插入到SynchronousQueue中,由于SynchronousQueue是同步队列,因此会在池中寻找可用线程来执行,若有可以线程则执行,若没有可用线程则创建一个线程来执行该任务;若池中线程空闲时间超过指定大小,则该线程会被销毁。

适用:执行很多短期异步的小程序或者负载较轻的服务器

newFixedThreadPool

底层:返回ThreadPoolExecutor实例,接收参数为所设定线程数量nThread,corePoolSize为nThread,maximumPoolSize为nThread;keepAliveTime为0L(不限时);unit为:TimeUnit.MILLISECONDS;WorkQueue为:new LinkedBlockingQueue() 无解阻塞队列

通俗:创建可容纳固定数量线程的池子,每隔线程的存活时间是无限的,当池子满了就不在添加线程了;如果池中的所有线程均在繁忙状态,对于新任务会进入阻塞队列中(无界的阻塞队列)

适用:执行长期的任务,性能好很多

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底层:FinalizableDelegatedExecutorService包装的ThreadPoolExecutor实例,corePoolSize为1;maximumPoolSize为1;keepAliveTime为0L;unit为:TimeUnit.MILLISECONDS;workQueue为:new LinkedBlockingQueue() 无解阻塞队列

通俗:创建只有一个线程的线程池,且线程的存活时间是无限的;当该线程正繁忙时,对于新任务会进入阻塞队列中(无界的阻塞队列)

适用:一个任务一个任务执行的场景

NewScheduledThreadPool:

底层:创建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实例,corePoolSize为传递来的参数,maximumPoolSize为Integer.MAX_VALUE;keepAliveTime为0;unit为:TimeUnit.NANOSECONDS;workQueue为:new DelayedWorkQueue() 一个按超时时间升序排序的队列

通俗: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线程池内线程存活时间无限制,线程池可以支持定时及周期性任务执行,如果所有线程均处于繁忙状态,对于新任务会进入DelayedWorkQueue队列中,这是一种按照超时时间排序的队列结构

适用:周期性执行任务的场景

 

什么是死锁(deadlock)?

所谓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互相等待),若无外力作用,这些进程都将无法向前推进。死锁产生的4个必要条件:

互斥条件:进程要求对所分配的资源(如打印机)进行排他性控制,即在一段时间内某 资源仅为一个进程所占有。此时若有其他进程请求该资源,则请求进程只能等待。

不剥夺条件:进程所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毕之前,不能被其他进程强行夺走,即只能 由获得该资源的进程自己来释放(只能是主动释放)。

请求和保持条件:进程已经保持了至少一个资源,但又提出了新的资源请求,而该资源 已被其他进程占有,此时请求进程被阻塞,但对自己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一种进程资源的循环等待链,链中每一个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同时被 链中下一个进程所请求。

 

 

 

 

 

* volatile与synchronizedlock区别 

  1. volatile保证可见性,但不保证原子性。 -> 代价小
  2. synchronized保证了可见性和原子性。 -> 代价高
  3. lock是jdk1.5新增加的,是显式锁(需要程序员手动书写加锁和解锁的语句),提供更细粒度的同步锁机制。
  4. volatile本质是在告诉jvm当前变量在寄存器中的值是不确定的,需要从主存中读取,synchronized则是锁定当前变量,只有当前线程可以访问该变量,其他线程被阻塞住.
    (5)volatile仅能使用在变量级别,synchronized则可以使用在变量,方法.
    (6)volatile仅能实现变量的修改可见性,而synchronized则可以保证变量的修改可见性和原子性.

(7)volatile不会造成线程的阻塞,而synchronized可能会造成线程的阻塞.

(8)Lock和synchronized有一点非常大的不同,采用synchronized不需要用户去手动释放锁,当synchronized方法或者synchronized代码块执行完之后,系统会自动让线程释放对锁的占用;而Lock则必须要用户去手动释放锁,如果没有主动释放锁,就有可能导致出现死锁现象。使用Lock必须在try{}catch{}块中进行,并且将释放锁的操作放在finally块中进行

(9)Lock可以让等待锁的线程响应中断,而synchronized却不行,使用synchronized时,等待的线程会一直等待下去,不能够响应中断;

(10)通过Lock可以知道有没有成功获取锁,而synchronized却无法办到。

(11)Lock可以提高多个线程进行读操作的效率。

 

synchronized原理
答:①.synchronized的字节码表示: 
      在java语言中存在两种内建的synchronized语法:1、synchronized语句;2、synchronized  方法。

对于synchronized语句当Java源代码被javac编译成字节码的时候,会在同步块的入口位置和退出位置分别插入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字节码指令。同步语句块的实现使用的是monitorenter 和 monitorexit 指令,其中monitorenter指令指向同步代码块的开始位置,monitorexit指令则指明同步代码块的结束位置。当执行monitorenter指令时,当前线程将试图获取 objectref(即对象锁) 所对应的 monitor 的持有权,当 objectref 的 monitor 的进入计数器为 0,那线程可以成功取得 monitor,并将计数器值设置为 1,取锁成功。

而synchronized方法则会被翻译成普通的方法调用和返回指令如:invokevirtual、areturn指令,在VM字节码层面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指令来实现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而是在Class文件的方法表中将该方法的access_flags字段中的synchronized标志位置,表示该方法是同步方法并使用调用该方法的对象或该方法所属的Class在JVM的内部对象表示Class做为锁对象。

 

Volatile的作用

volatile变量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告诉编译器不要进行优化;

另一个是告诉系统始终从内存中取变量的地址,而不是从缓存或寄存器中取变量的值(加volatile和不加volatile系统都会产生缓存)

volatile用在如下的几个地方:

        1、中断服务程序中修改的供其它程序检测的变量需要加volatile;

        2、多任务环境下各任务间共享的标志应该加volatile;

        3、存储器映射的硬件寄存器通常也要加volatile说明,因为每次对它的读写都可能由不同意义;另外,以上这几种情况经常还要同时考虑数据的完整性(相互关联的几个标志读了一半被打断了重写),在1中可以通过关中断来实现,2中可以禁止任务调度,3中则只能依靠硬件的良好设计了。

 sleep()方法和wait()方法 

  1. sleep()是Thread类的方法,而wait()是Object类中的方法(一般与notify()/notifyAll()连用)
  2. sleep()是类方法(static方法),只是将CPU让给其他线程几秒钟而该线程进入阻塞状态,但该线程本身并不会释放同步锁(互斥锁),因此几秒钟后就会从阻塞状态回到就绪状态。 而wait()是实例方法,该线程会释放它占有的同步锁(互斥锁)并进入阻塞状态,但除非接下来调用了该线程对象的notify()/notifyAll()方法,才会进入等锁池(若重新获得锁,就会回到就绪状态)。

SpringMVC的原理: 
SpringMVC是Spring中的模块,它实现了mvc设计模式的web框架,首先用户发出请求,请求到达SpringMVC的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根据用户的url请求处理器映射器查找匹配该url的handler,并返回一个执行链,前端控制器再请求处理器适配器调用相应的handler进行处理并返回给前端控制器一个modelAndView,前端控制器再请求视图解析器对返回的逻辑视图进行解析,最后前端控制器将返回的视图进行渲染并把数据装入到request域,返回给用户。 
DispatcherServlet作为springMVC的前端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根据用户的请求返回相应的视图给用户。

String 和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 的区别?

答:Java 平台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字符串:String和StringBuffer / StringBuilder,它们可以储存和操作字符串。其中String是只读字符串,也就意味着String引用的字符串内容是不能被改变的。而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类表示的字符串对象可以直接进行修改。StringBuilder是JDK 1.5中引入的,它和StringBuffer的方法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它是在单线程环境下使用的,因为它的所有方面都没有被synchronized修饰,因此它的效率也比StringBuffer略高。

补充1:有一个面试题问:有没有哪种情况用+做字符串连接比调用StringBuffer / StringBuilder对象的append方法性能更好?如果连接后得到的字符串在静态存储区中是早已存在的,那么用+做字符串连接是优于StringBuffer / StringBuilder的append方法的。

TCP三次握手过程
1 主机A通过向主机B 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 ,向主机B 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
主机A告诉主机B 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2 主机B 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
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哪佧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3 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 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
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 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3次握手的特点
没有应用层的数据
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
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

TCP4次挥手
1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
2  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
3 由B 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
4 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
由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
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JVM 加载class文件的原理机制?

答:JVM 中类的装载是由类加载器(ClassLoader) 和它的子类来实现的,Java中的类加载器是一个重要的Java 运行时系统组件,它负责在运行时查找和装入类文件中的类。

补充:

1.由于Java的跨平台性,经过编译的Java源程序并不是一个可执行程序,而是一个或多个类文件。当Java程序需要使用某个类时,JVM会确保这个类已经被加载、连接(验证、准备和解析)和初始化。类的加载是指把类的.class文件中的数据读入到内存中,通常是创建一个字节数组读入.class文件,然后产生与所加载类对应的Class对象。加载完成后,Class对象还不完整,所以此时的类还不可用。当类被加载后就进入连接阶段,这一阶段包括验证、准备(为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的初始值)和解析(将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三个步骤。最后JVM对类进行初始化,包括:1如果类存在直接的父类并且这个类还没有被初始化,那么就先初始化父类;2如果类中存在初始化语句,就依次执行这些初始化语句。

 

设计模式 -单例模式 

java中单例模式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单例模式分三种:懒汉式单例、饿汉式单例、登记式单例三种。
  单例模式有一下特点:
1、单例类只能有一个实例。
2、单例类必须自己自己创建自己的唯一实例。
3、单例类必须给所有其他对象提供这一实例。
  单例模式确保某个类只有一个实例,而且自行实例化并向整个系统提供这个实例。在计算机系统中,线程池、缓存、日志对象、对话框、打印机、显卡的驱动程序对象常被设计成单例。这些应用都或多或少具有资源管理器的功能。每台计算机可以有若干个打印机,但只能有一个Printer Spooler,以避免两个打印作业同时输出到打印机中。每台计算机可以有若干通信端口,系统应当集中管理这些通信端口,以避免一个通信端口同时被两个请求同时调用。总之,选择单例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不一致状态,避免政出多头。

Singleton通过将构造方法限定为private避免了类在外部被实例化,在同一个虚拟机范围内,Singleton的唯一实例只能通过getInstance()方法访问。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 null;


    private Singleton() {

       // Exists only to defeat instantiati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 Other methods...

}
//饿汉式单例类.在类初始化时,已经自行实例化

public class Singleton1 {

    //私有的默认构造子

    private Singleton1() {}

    //已经自行实例化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1 single = new Singleton1();

    //静态工厂方法

    public static Singleton1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

    }

}

//懒汉式单例类.在第一次调用的时候实例化

public class Singleton2 {

    //私有的默认构造子

    private Singleton2() {}

    //注意,这里没有final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2 single=null;

    //静态工厂方法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Singleton2 getInstance() {

         if (single == null) {  

             single = new Singleton2();

         }  

        return single;

    }

}




 

 

数据库问题

 

SQL语句常用优化技巧
答:要提高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建立索引,以及尽量避免全表扫描。一个简单的优化,也许能让你的SQL执行效率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对于任何DBMS,索引都是进行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少量的数据,没有合适的索引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当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性能会急剧下降。

1. 普通索引

这是最基本的索引,它没有任何限制,比如上文中为title字段创建的索引就是一个普通索引,MyIASM中默认的BTREE类型的索引,也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用到的索引。

–直接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column(length))

–修改表结构的方式添加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ON (column(length))

–创建表的时候同时创建索引

CREATE TABLE `table`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

`title` char(255) CHARACTER SET utf8 COLLATE utf8_general_ci NOT NULL ,

`content` text CHARACTER SET utf8 COLLATE utf8_general_ci NULL ,

`time` int(10) NULL DEFAULT NULL ,

PRIMARY KEY (`id`),

INDEX index_name (title(length)))

–删除索引

DROP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


如果对多列进行索引(组合索引),列的顺序非常重要,MySQL仅能对索引最左边的前缀进行有效的查找。例如:

ALTER TABLE article ADD INDEX index_titme_time (title(50),time(10))。
–使用到上面的索引

SELECT * FROM article WHREE title='测试' AND time=1234567890;

SELECT * FROM article WHREE utitle='测试';

–不使用上面的索引

SELECT * FROM article WHREE time=1234567890;

 

索引类型: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四种索引:唯一索引、非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 尽管唯一索引有助于定位信息,但为获得最佳性能结果,建议改用主键或唯一约束。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是不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 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大多数数据库不允许将新创建的唯一索引与表一起保存。数据库还可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例如,如果在 employee 表中职员的姓 (lname) 上创建了唯一索引,则任何两个员工都不能同姓。

非唯一索引:
非唯一索引是相对唯一索引,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 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数据库是允许将新创建的索引与表一起保存。这时数据库不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

主键索引:
数据库表经常有一列或列组合,其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

聚集索引(也叫聚簇索引):
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 如果某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


①.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 is null 或 is not null 对字段进行判断。
如: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ame is null
在这个查询中,就算我们为 name 字段设置了索引,查询分析器也不会使用,因此查询效率底下。为了避免这样的查询,在数据库设计的时候,尽量将可能会出现 null 值的字段设置默认值,这里如果我们将 name 字段的默认值设置为0,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查询: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ame = 0
②.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 或 <> 操作符。
如: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id <> 0
数据库在查询时,对 != 或 <> 操作符不会使用索引,而对于 < 、 <= 、 = 、 > 、 >= 、 BETWEEN AND,数据库才会使用索引。因此对于上面的查询,正确写法应该是:
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id < 0
union all
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id > 0
这里我们为什么没有使用 or 来链接 where 后的两个条件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第3个优化技巧。
③.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来链接条件。
如: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 'UncleToo' or name = 'PHP'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写:
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 'UncleToo'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 'PHP'
④.少用 in 或 not in。
虽然对于 in 的条件会使用索引,不会全表扫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使用其他方法也许效果更好。如:
select name from tabel where id in(1,2,3,4,5)
像这种连续的数值,我们可以使用 BETWEEN AND,如:
select name from tabel where id between 1 and 5
⑤.注意 like 中通配符的使用
下面的语句会导致全表扫描,尽量少用。如:
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like'%UncleToo%'
或者
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like'%UncleToo'
而下面的语句执行效率要快的多,因为它使用了索引:
select id from tabel where name like'UncleToo%'
⑥.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
如: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id/2 = 100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select name from table where id = 100*2
⑦.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操作。
如: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substring(name,1,8) = 'UncleToo'
或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datediff(day,datefield,'2014-07-17') >= 0
这两条语句中都对字段进行了函数处理,这样就是的查询分析器放弃了索引的使用。正确的写法是这样的: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ame like'UncleToo%'
或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datefield <= '2014-07-17'
也就是说,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 = 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
⑧.在子查询中,用 exists 代替 in 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select name from a where id in(select id from b) 
如果我们将这条语句换成下面的写法:select name from a where id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id = a.id)
这样,查询出来的结果一样,但是下面这条语句查询的速度要快的多。
⑨.对查询进行优化,要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⑩.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否则系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索引。
     如果使用到了临时表,在存储过程的最后务必将所有的临时表显式删除,先 truncate table ,然后 drop table ,这样可以避免系统表的较长时间锁定。
     尽量避免大事务操作,提高系统并发能力。

 

Student(Sno,Sname,Sage,Ssex)

学生表Sno:学号;Sname:学生姓名;Sage:学生年龄;Ssex:学生性别

 

Course(Cno,Cname,Tno)

课程表 Cno,课程编号;Cname:课程名字;Tno:教师编号

 

SC(Sno,Cno,score) 成绩表 S#:学号;Cno,课程编号;score:成绩

 

Teacher(Tno,Tname) 教师表 Tno:教师编号; Tname:教师名字

 

问题1、查询”001”课程比”002”课程成绩高的所有学生的学号; select a.S#

from SC a ,SC b

where  a.S#=b.S#  

and  a.C#='001' and b.C#='002' and a.score>b.score

 

问题2、查询平均成绩大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avg(score) >60;

 

问题3、查询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选课数、总成绩;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count(SC.Cno),sum(score)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name

 

问题4、查询所有课程成绩小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no,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o not in (select Student.Sno from Student,SC where S.Sno=SC.S# and score>60);

 

问题5、删除“002”同学的“001”课程的成绩

delete from Sc where S#='001'and Cno='001';

 

创建自增字段(mysql)

1、创建表格时添加: create table tablename(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2、创建表格后添加: 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3、设置主键: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primary key(field_name);

4、重命名表: alter table table_old_name rename table_new_name;

5、改变字段的类型:alter table tableName modify field_name field_type;

6、重命名字段:alter table tableName change old_field_name new_field_name new_field_type;

7、删除字段:alter table tableName drop column field_name;

8、增加一个新字段: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new_field_name field_type;   

                                  alter table tableName add new_field_name field_type not null default '0';

9、新增一个字段,默认值为0,非空,自动增长,主键:alter table tabelname add new_field_name field_type default 0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add primary key (new_field_name);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