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保安门卫的这三大终极哲学问题,大概每个人都曾在门禁森严的校园年代中听'''过无数遍。
只怪那时太年轻,对世界的本质还一无所知,每每面对这苏格拉底般睿智而语气坚定的拷问,都心生阵阵寒意表现得像亚伯拉罕的宠儿以撒那般,害怕一个不留神就掉进上帝试探的圈套里,成了父亲无辜的祭品。
当然后来长大了,便淡定了,知道了在不违逆上帝意志的情况下,总会有替代自己燔祭的公羊。
当意识到门卫实际上是哲学先知的使者,在竭尽一生点化人类的混沌灵魂时,已是在大学的马原课上。
就像传说中在树下被苹果砸中的牛顿那般,顿悟了那三个问题的精华所在,世间万物的学问研究套路大抵便如此,而电影作为一门学问自然也离不开这万通的模式。
就电影而言,“你是谁”自然是关于电影本性问题的探讨,最早是电影理论家巴赞先生在其论文集《电影是什么》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认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安德烈·巴赞
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本质上的客观性。
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
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在如今数字电影的时代,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或许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本身的表现功能。
谷时雨曾指出,巴赞把摄影过程中的局部客观性极其主观武断地扩展为全局的客观性,这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关键性硬伤。
数字虚拟影像生成技术的诞生,似乎导致了巴赞影像本体论的解体。
影像本体不再仅仅是由摄影机和感光材料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了,而是可以按照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生成。
当然,这都是事后话了,毕竟谁又能逃离历史的局限圈呢?标新立异,脑洞大开,天马行空,都不过是涨潮翻上沙滩的小浪花罢了,自以为找到了新大陆,殊不知依旧是时代思维之海的附属物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巴赞从一种不完整的电影本体论出发,却阐发出一种相当完整的电影纪实美学。
“你要到哪里去”则是关于电影未来的瞻望,电影自诞生以来一个多世纪,便经历了四次革命—从无到有,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
在百年间就从一个稚嫩的婴孩成长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巨人。因此,任何对于电影盖棺定论的结论似乎都为时尚早。
电影就像人类自身的大脑一样,还有许多的潜能区有待开发。
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当再历经一个世纪后,电影又会创造出怎样魔术般的幻景奇迹。
我想,那时再站在世纪的顶点回首电影过去的风云,一定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景观巨作,让人激动不已。
毕竟,世界的发展变化快得总让我们的想象力无地自容。
“你从哪里来”便是在探寻电影的历史源头了,说到历史,总有一种“很久很久以前”的讲故事味道。
实际上,追溯历史就像在沙漠中寻水,总得走过一段枯燥且漫长的道路,而水源往往是在看不到尽头的地方。
毕竟万物都如蝴蝶效应般相关相连,真要是追起电影的来源,可以溯到唐宋时的“灯影戏”,甚至可以从公元前5世纪墨子“光至景(影)亡”的光影学说中说起。
自然,新事物并不会像影视剧中的流星那样在一吻之间便突然出现,事物的史前史往往比它本身的历史要长得多。
人类的历史从智人算起也就几万年,但说起其进化的史前史,便得追溯起最早的古猿化石“原上猿”,而那已是3000万年前的事了。
当然,像个考古学家那样无止境地追根刨底毕竟太累人,其信息量想必也是令人望而却步的。毕竟论起根来,谁还不是主席的亲戚呢?
但向早已长眠于大地的黄帝炎帝们请安始终太困难,安安分分问候祖父祖母三代之内的人或许才真正在我们的精力承受范围中。
我们常说,电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这句话听起来虽官方,但却是电影发明史的最好总结。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确始终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如此而来,为了便于接受,我们便将电影漫长的发明史从电影诞生的必需技术与原理开始讲起。
1
视觉原理
视觉暂留现象
(Persistence of vision)
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
而这种滞留性就使得一系列独立的画面可以相互混合起来,看起来像一个流畅而连续的动作
根据视觉滞留现象,19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光学玩具,如诡盘、走马盘、轮舞盘活动视镜等。
1824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在他的研究报告最先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1825年,英国人约翰·A·帕里斯发明了留影盘(Thaumatrope),又称幻影转盘。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明了诡盘,即费纳奇镜(Phenakistoscope)
1834年,英国数学家威廉·乔治·霍尔纳发明的“走马盘”,又称西洋镜(Zoetrope)
实际上,这些视觉玩具已经包含了电影的机械原理,即把现实生活中的完整动作或场面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连续的画面,然后再用一个个单独的静止的画面组合成物体连续活动的幻象。
一系列运动的分解图
电影,通俗点说,就是一种活动影像,是物体运动过程的分解与重新综合再现的过程。
诡盘的运动分解和旋转后的运动效果
但要完成这样一种分解再组合的过程,需要依靠摄影术和放映术的的发明创造。
电影的发明历史也就是围绕这两大技术的不断突破而进行。
2
摄影术
摄影术的诞生
(the birth of the photography)
照相的发明,提供了运动分解相位逐个记录下来的手段;连续摄影的应用,将若干分解相位综合为再现的活动影像。
1727年,德国医学教授舒尔茨发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会变黑能记录图案的功能。
1822年,尼普埃斯使用沥青玻璃板,拍摄得到了第一张照片《餐桌》,需要几十个小时的曝光时间。
1839年,法国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照相机诞生,曝光时间缩短到了30分钟左右。
1841年,英国化学家塔尔波特发明了可以使负像无限复制正像的卡罗法摄影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技术的基础。
1878年,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术成功运用于马奔跑姿态的活动摄影。
1882年,法国摄影师朱尔·马莱发明了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枪,以及“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1888年,美国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4
放映术
放映术的发明
(projection technology)
放映术的发明与改进,让连续活动的画面投射到银幕上,使活动影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1888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完善了可商业化的电影放映系统。
1895年12月28日,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电影放映出现了。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不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
至此,走过漫长的发明史后,电影诞生了。
在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历史面前,自然,任何一个后来人都可以大言不惭地说,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绝非偶然,是一个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的必然产物。
毕竟,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总是没错的,时间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开着,历史就是车轮走过留下的痕迹。
所谓的历史潮流,不过是站在时间列车车头,对背后印下的漫长痕迹所进行的一番形状描述罢了。
历史的发展是往前的,但历史的阐述却是向后的,因为我们唯一能确定的便是“历史的产物”,即是“我们处于的现在”。
追溯历史,便是一个寻找产物原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差事。
于是,我们往回看,凡是在电影完整的全貌景中占据一定面积形状的痕迹,皆算为电影的发明史历程。
但历史的痕迹往往错综复杂,我们不可能看清所有或深或浅的车轮印,更不能理顺具体每一条交叉的印迹来自何处。
在电影诞生前的漫长探索道路上,自然有许多科学家、企业家、研究者和无名的普通人都留下了他们或大或小的贡献。
某些人,被历史铭记,成为里程碑式的存在。
历史的回溯判断总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全面、准确而公平的,总有另外某些人的贡献被错待,被低估,甚至被遗忘。
对此,我们自然无力改变什么,但或许,我们应该意识到,了解电影的发明史,重要的或许不是记住那些发明者的名字,毕竟那只是一种方便纪念的寄托代号而已。
理解那些发明本身的价值,或许才是发明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对所有我们记住的和未曾记住的那些贡献者最大的尊重。
当然,在历史还没成为“历史”之前,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造或制作那些工具的时候,并不会像个先知般那样,脑子里有着关于“电影”的明确概念,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明的玩意儿会创造怎样的后世奇迹。
死后被冠上的称誉,对于逝去的生命本身来说或许意义无存,但却是对活着的人一种莫大的精神慰籍与激励。
毕竟,被超越生命自身长度的铭记,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