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知识点Day93-如何做自我介绍

第一, 文字的信息量很少。你可能会说,不对吧?文字可以写很长的,怎么会信息量少呢?但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两个人用文字发微信说事,只能说简单的事。稍微复杂点的事,经常有人会不耐烦地说,别发微信了要不咱通个电话说吧。更复杂的事,甚至会说咱俩见面说吧。

为啥呢?就是因为文字信息的维度太单一。用语言学家平克的话来说,用文字写作,是“把网状的世界,用树状的句法,表达为线性的文字”。多维的世界当被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纬度是坍缩了的。而自然语言就可以补足这些维度,用语气、停顿、重音等等,这都是语言的表情,都是文字没有的啊。

文字的第二个缺点是没有对象感,这就失去了对表达者的约束。有些写书的人越写越长,甚至几十万字,也不管读者是不是读得进去。就像郭德纲经常嘲笑那些电视相声一样,电视上说相声,词是先写好,甚至观众的笑声和掌声都是事先录好的。这对表达者的挑战当然很有限。但是原来在街头说相声就不一样了,观众就在眼前,相声界的说法是“平地扣饼,对面拿贼”。一旦观众觉得没意思,那是掉头就走,不会给你任何面子,这个难度就太高了。我们做知识转述服务,把文字转换自然语言,难度也是类似的。

这么难,怎么才能做好呢?平时我经常跟同事举的例子,就是做自我介绍。

如果用文字做自我介绍,就是写简历嘛。只要没换工作,这简历就不用更新,只要信息准确就好,拿到任何场合都可以用。但是你想,仅凭一张文字简历,陌生人其实还是无法了解你。

如果你在一个现场,做一个口头的自我介绍呢?你几句话出口,别人就能在心里对你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了。很精准吧?但是要做好口头自我介绍,难度很大的。时间有限,而且每一次口头自我介绍,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所以,每一次都是重新创作。

我们做“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的团队很了不起,他们是在做一件开创性的事,就是替一本书在向用户用自然语言做自我介绍。所以,我们做这个产品的底层方法论,就是来自于成功自我介绍。

打个比方,我自己在任何场合做自我介绍,不管长短,心里打腹稿的时候都会分成四个部分。第一,我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从哪来,这些硬信息。第二,我因为什么机缘出现在这个场合。第三,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价值。第四,我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什么帮助。

举个例子,比如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十几个人的读书会,每人去讲一本书。

在场的都是陌生人,我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大家好,我叫罗振宇,听说今天会有几个高人在场,所以托朋友引荐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今天要向各位介绍的书是啥啥啥,因为我上网查了一下各位的背景,我选这本,是因为觉得它会对各位有啥啥好处。我今天不仅一会认真听大家的发言,我还希望能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一会儿会后向大家请教。

你看,就几十秒,最简短的自我介绍,可以是这个四步格式,如果更长的自我介绍,也可以按照这个格式来。你别小看这个经验啊。据我所知,很多文化水平不低的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往往都语无伦次。就是缺这个套路。

那这四步套路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让你的介绍自己很完备,短短几十秒怎么可能完备地介绍一个人?它真正的作用,是把你自己逐步连入到一个陌生的人际网络。

第一步是提供硬信息,姓名单位什么的,帮助听众建立一个记忆的锚点,就像船抛锚,定住点。第二步,实质是在拉近和这个现场的关系。第三步,我能帮大家做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需求的判断。第四步,我需要大家帮我什么,实质是对现场各位价值的判断。

这四步是步步为营,分别完成记忆锚点的建立,亲近感的建立,对需求的判断能力的展示,和对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展示。这四步做完,就把自己深深地连接到这个陌生人的人际网络里了。

做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底层的逻辑也是一样。一本书,你在没翻开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我们做这个产品的使命,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做这本书的自我介绍,让它深深地嵌入到用户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具体也是四步:硬知识、软连接、价值发现和应用场景。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如果你已经是这个产品的用户,你会体会到我们的用心。这个产品它没有办法替代阅读,但是如果真的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嵌入,用户要么就会马上有收获,要么就会被唤起兴趣,真的去通读一遍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一个知识点Day93-如何做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