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

本文出自「掘金社区」,欢迎戳「阅读原文」链接和作者进行技术交流 ??

大家好,我是神三元,这一次,让我们来以 React 为例,把服务端渲染(Server Side Render,简称“SSR”)学个明明白白。(项目的 github 地址已经附在最后)

part1:实现一个基础的 React 组件 SSR

这一部分来简要实现一个 React 组件的 SSR。

一. SSR vs CSR

什么是服务端渲染?

废话不多说,直接起一个 express 服务器。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res.send(	
  `	
    	
      	
        hello	
      	
      	
        

hello

world

` ) }) app.listen(3001, () => { console.log('listen:3001') })

启动之后打开 localhost:3001 可以看到页面显示了 hello world。而且打开网页源代码: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张图片

也能够完成显示。

这就是服务端渲染。其实非常好理解,就是服务器返回一堆 html 字符串,然后让浏览器显示。

与服务端渲染相对的是客户端渲染(Client Side Render)。那什么是客户端渲染?现在创建一个新的 React 项目,用脚手架生成项目,然后 run 起来。这里你可以看到 React 脚手架自动生成的首页。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2张图片然而打开网页源代码。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3张图片body 中除了兼容处理的 noscript 标签之外,只有一个 id 为 root 的标签。那首页的内容是从哪来的呢?很明显,是下面的 script 中拉取的 JS 代码控制的。

因此,CSR 和 SSR 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页面渲染是 JS 负责进行的,而后者是服务器端直接返回 HTML 让浏览器直接渲染。

为什么要使用服务端渲染呢?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4张图片传统 CSR 的弊端:

  1. 由于页面显示过程要进行 JS 文件拉取和 React 代码执行,首屏加载时间会比较慢。

  2. 对于 SEO(Search Engine Optimazition,即搜索引擎优化),完全无能为力,因为搜索引擎爬虫只认识 html 结构的内容,而不能识别 JS 代码内容。

SSR 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传统 CSR 的弊端。

二、实现 React 组件的服务端渲染

刚刚起的 express 服务返回的只是一个普通的 html 字符串,但我们讨论的是如何进行 React 的服务端渲染,那么怎么做呢?首先写一个简单的 React 组件:

// containers/Home.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onst Home = () => {	
  return (	
    
This is sanyuan
) } export default Home

现在的任务就是将它转换为 html 代码返回给浏览器。总所周知,JSX 中的标签其实是基于虚拟 DOM 的,最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转换为真实 DOM。虚拟 DOM 也就是 JS 对象,可以看出整个服务端的渲染流程就是通过虚拟 DOM 的编译来完成的,因此虚拟 DOM 巨大的表达力也可见一斑了。

而 react-dom 这个库中刚好实现了编译虚拟 DOM 的方法。做法如下:

// server/index.js	
import express from 'express';	
import { renderToString } from 'react-dom/server';	
import Home from './containers/Home';	
const app = express();	
const content = renderToString();	
app.get('/', function (req, res) {	
   res.send(	
   `	
    	
      	
        ssr	
      	
      	
        
${content}
` ); }) app.listen(3001, () => { console.log('listen:3001') })

启动 express 服务,再浏览器上打开对应端口,页面显示出"this is sanyuan"。到此,就初步实现了一个 React 组件是服务端渲染。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陋的 SSR,事实上对于复杂的项目而言是无能为力的,在之后会一步步完善,打造出一个功能完整的 React 的 SSR 框架。

part2: 初识同构

一.引入同构

其实前面的 SSR 是不完整的,平时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事件绑定,比如加一个 button:

// containers/Home.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onst Home = () => {	
  return (	
    
This is sanyuan
) } export default Home

再试一下,你会惊奇的发现,事件绑定无效!那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react-dom/server 下的 renderToString 并没有做事件相关的处理,因此返回给浏览器的内容不会有事件绑定。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需要进行同构了。所谓同构,通俗的讲,就是一套 React 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一遍,到达浏览器又运行一遍。服务端渲染完成页面结构,浏览器端渲染完成事件绑定。

那如何进行浏览器端的事件绑定呢?

唯一的方式就是让浏览器去拉取 JS 文件执行,让 JS 代码来控制。于是服务端返回的代码变成了这样: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5张图片有没有发现和之前的区别?区别就是多了一个 script 标签。而它拉取的 JS 代码就是来完成同构的。

那么这个 index.js 我们如何生产出来呢?

在这里,要用到 react-dom。具体做法其实就很简单了:

//client/index. 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import Home from '../containers/Home';	
ReactDom.hydrate(,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然后用 webpack 将其编译打包成 index.js:

//webpack.client.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const config = require('./webpack.base');	
const clientConfig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client/index.js',	
  output: {	
    filename: 'index.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	
  },	
}	
module.exports = merge(config, clientConfig);	
//webpack.base.js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 /.js$/,	
      loader: 'babel-loader',	
      exclude: /node_modules/,	
      options: {	
        presets: ['@babel/preset-react',  ['@babel/preset-env', {	
          targets: {	
            browsers: ['last 2 versions']	
          }	
        }]]	
      }	
    }]	
  }	
}	
//package.json的script部分	
  "scripts": {	
    "dev": "npm-run-all --parallel dev:**",	
    "dev:start": "nodemon --watch build --exec node "./build/bundle.js"",	
    "dev:build:server": "webpack --config webpack.server.js --watch",	
    "dev:build:client": "webpack --config webpack.client.js --watch"	
  },

在这里需要开启 express 的静态文件服务: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

现在前端的 script 就能拿到控制浏览器 的 JS 代码啦。

绑定事件完成!

现在来初步总结一下同构代码执行的流程: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6张图片

二.同构中的路由问题

现在写一个路由的配置文件:

// Routes.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oute}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Home from './containers/Home';	
import Login from './containers/Login'	
export default (	
  
)

在客户端的控制代码,也就是上面写过的 client/index.js 中,要做相应的更改: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import { BrowserRouter }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s'	
const App = () => {	
  return (	
    	
      {Routes}	
    	
  )	
}	
ReactDom.hydrate(,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这时候控制台会报错,

640?wx_fmt=png因为在 Routes.js 中,每个 Route 组件外面包裹着一层 div,但服务端返回的代码中并没有这个 div,所以报错。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服务端的路由逻辑执行一遍。

// server/index.js	
import express from 'express';	
import {render} from './utils';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express.static('public'));	
//注意这里要换成*来匹配	
app.get('*', function (req, res) {	
   res.send(render(req));	
});	
app.listen(3001, () => {	
  console.log('listen:3001')	
});
// server/utils.js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s'	
import { renderToString } from 'react-dom/server';	
//重要是要用到StaticRouter	
import { StaticRouter }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export const render = (req) => {	
  //构建服务端的路由	
  const content = renderToString(	
    	
      {Routes}	
    	
  );	
  return `	
    	
      	
        ssr	
      	
      	
        
${content}
` }

现在路由的跳转就没有任何问题啦。注意,这里仅仅是一级路由的跳转,多级路由的渲染在之后的系列中会用 react-router-config 中 renderRoutes 来处理。

part3: 同构项目中引入 Redux

这一节主要是讲述 Redux 如何被引入到同构项目中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重新回顾一下 redux 的运作流程: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7张图片再回顾一下同构的概念,即在 React 代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各自运行一遍。

一、创建全局 store

现在开始创建 store。在项目根目录的 store 文件夹(总的 store)下:

import {createStore, applyMiddleware, combineReducers} from 'redux';	
import thunk from 'redux-thunk';	
import { reducer as homeReducer } from '../containers/Home/store';	
//合并项目组件中store的reducer	
const reducer = combineReducers({	
  home: homeReducer	
})	
//创建store,并引入中间件thunk进行异步操作的管理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reducer, applyMiddleware(thunk));	
//导出创建的store	
export default store

二、组件内 action 和 reducer 的构建

Home 文件夹下的工程文件结构如下: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8张图片

在 Home 的 store 目录下的各个文件代码示例:

//constants.js	
export const CHANGE_LIST = 'HOME/CHANGE_LIST';
//actions.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 CHANGE_LIST } from "./constants";	
//普通action	
const changeList = list => ({	
  type: CHANGE_LIST,	
  list	
});	
//异步操作的action(采用thunk中间件)	
export const getHomeList = () => {	
  return (dispatch) => {	
    return axios.get('xxx')	
      .then((res) => {	
        const list = res.data.data;	
        console.log(list)	
        dispatch(changeList(list))	
      });	
  };	
}
//reducer.js	
import { CHANGE_LIST } from "./constants";	
const defaultState = {	
  name: 'sanyuan',	
  list: []	
}	
export default (state = defaultState, action) => {	
  switch(action.type)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index.js	
import  reducer  from "./reducer";	
//这么做是为了导出reducer让全局的store来进行合并	
//那么在全局的store下的index.js中只需引入Home/store而不需要Home/store/reducer.js	
//因为脚手架会自动识别文件夹下的index文件	
export {reducer}

三、组件连接全局 store

下面是 Home 组件的编写示例。

import React, { Component } from 'react';	
import { connect } from 'react-redux';	
import { getHomeList } from './store/actions'	
class Home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 list } = this.props	
    return list.map(item => 
{item.title}
) } } const mapStateToProps = state => ({ list: state.home.newsList, })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dispatch => ({ getHomeList() { dispatch(getHomeList()); } }) //连接store export default connect(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Home);

对于 store 的连接操作,在同构项目中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与客户端 store 的连接,另一部分是与服务端 store 的连接。都是通过 react-redux 中的 Provider 来传递 store 的。

客户端:

//src/client/index.js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import {BrowserRouter, Route}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 Provider } from 'react-redux';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s.js'	
const App = () => {	
  return (	
    	
      	
        {routes}	
      	
    	
  )	
}	
ReactDom.hydrate(,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服务端:

//src/server/index.js的内容保持不变	
//下面是src/server/utils.js	
import Routes from '../Routes'	
import { renderToString } from 'react-dom/server';	
import { StaticRouter }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 Provider } from 'react-redux';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export const render = (req) => {	
  const content = renderToString(	
    	
      	
        {Routes}	
      	
    	
  );	
  return `	
    	
      	
        ssr	
      	
      	
        
${content}
` }

四、潜在的坑

其实上面这样的 store 创建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什么原因呢?

上面的 store 是一个单例,当这个单例导出去后,所有的用户用的是同一份store,这是不应该的。那么这么解这个问题呢?

在全局的 store/index.js 下修改如下:

//导出部分修改	
export default  () => {	
  return createStore(reducer, applyMiddleware(thunk))	
}

这样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的 js 文件引入时其实引入了一个函数,把这个函数执行就会拿到一个新的 store,这样就能保证每个用户访问时都是用的一份新的 store。

part4: 异步数据的服务端渲染方案(数据注水与脱水)

一、问题引入

在平常客户端的 React 开发中,我们一般在组件的 componentDidMount 生命周期函数进行异步数据的获取。但是,在服务端渲染中却出现了问题。

现在我在 componentDidMount 钩子函数中进行Ajax请求:

import { getHomeList } from './store/actions'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getList();	
  }	
  //......	
  const mapDispatchToProps = dispatch => ({	
    getList() {	
      dispatch(getHomeList());	
    }	
})
//actions.js	
import { CHANGE_LIST } from "./constant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changeList = list => ({	
  type: CHANGE_LIST,	
  list	
})	
export const getHomeList = () => {	
  return dispatch => {	
    //另外起的本地的后端服务	
    return axiosInstance.get('localhost:4000/api/news.json')	
      .then((res) => {	
        const list = res.data.data;	
        dispatch(changeList(list))	
      })	
  }	
}	
//reducer.js	
import { CHANGE_LIST } from "./constants";	
const defaultState = {	
  name: 'sanyuan',	
  list: []	
}	
export default (state = defaultState, action) => {	
  switch(action.type) {	
    case CHANGE_LIST:	
      const newState = {	
        ...state,	
        list: action.list	
      }	
      return newState	
    default:	
      return state;	
  }	
}

好,现在启动服务。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9张图片

现在页面能够正常渲染,但是打开网页源代码。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0张图片源代码里面并没有这些列表数据啊!那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运行流程,当浏览器发送请求时,服务器接受到请求,这时候服务器和客户端的 store 都是空的,紧接着客户端执行 componentDidMount 生命周期中的函数,获取到数据并渲染到页面,然而服务器端始终不会执行 componentDidMount,因此不会拿到数据,这也导致服务器端的 store 始终是空的。换而言之,关于异步数据的操作始终只是客户端渲染。

现在的工作就是让服务端将获得数据的操作执行一遍,以达到真正的服务端渲染的效果。

二、改造路由

在完成这个方案之前需要改造一下原有的路由,也就是 routes.js

import Home from './containers/Home';	
import Login from './containers/Login';	
export default [	
{	
  path: "/",	
  component: Home,	
  exact: true,	
  loadData: Home.loadData,//服务端获取异步数据的函数	
  key: 'home'	
},	
{	
  path: '/login',	
  component: Login,	
  exact: true,	
  key: 'login'	
}	
}];

此时客户端和服务端中编写的 JSX 代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客户端	
//以下的routes变量均指routes.js导出的数组	
	
  	
      
{ routers.map(route => { }) }
//服务端	
	
  	
      
{ routers.map(route => { }) }

其中配置了一个 loadData 参数,这个参数代表了服务端获取数据的函数。每次渲染一个组件获取异步数据时,都会调用相应组件的这个函数。因此,在编写这个函数具体的代码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清楚如何来针对不同的路由来匹配不同的 loadData 函数。

在server/utils.js 中加入以下逻辑

  import { matchRoutes } from 'react-router-config';	
  //调用matchRoutes用来匹配当前路由(支持多级路由)	
  const matchedRoutes = matchRoutes(routes, req.path)	
  //promise对象数组	
  const promises = [];	
  matchedRoutes.forEach(item => {	
    //如果这个路由对应的组件有loadData方法	
    if (item.route.loadData) {	
      //那么就执行一次,并将store传进去	
      //注意loadData函数调用后需要返回Promise对象	
      promises.push(item.route.loadData(store))	
    }	
  })	
  Promise.all(promises).then(() => {	
      //此时该有的数据都已经到store里面去了	
      //执行渲染的过程(res.send操作)	
  }	
  )

现在就可以安心的写我们的 loadData 函数,其实前面的铺垫工作做好后,这个函数是相当容易的。

import { getHomeList } from './store/actions'	
Home.loadData = (store) => {	
    return store.dispatch(getHomeList())	
}
//actions.js	
export const getHomeList = () => {	
  return dispatch => {	
    return axios.get('xxxx')	
      .then((res) => {	
        const list = res.data.data;	
        dispatch(changeList(list))	
      })	
  }	
}

根据这个思路,服务端渲染中异步数据的获取功能就完成啦。

三、数据的注水和脱水

其实目前做了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的。比如当我将生命周期钩子里面的异步请求函数注释,现在页面中不会有任何的数据,但是打开网页源代码,却发现:

640?wx_fmt=png数据已经挂载到了服务端返回的 HTML 代码中。那这就说明服务端和客户端的 store 不同步的问题。

其实也很好理解。当服务端拿到 store 并获取数据后,客户端的 js 代码又执行一遍,在客户端代码执行的时候又创建了一个空的 store,两个 store 的数据不能同步。

那如何才能让这两个 store 的数据同步变化呢?

首先,在服务端获取获取之后,在返回的 html 代码中加入这样一个 script 标签:

这叫做数据的“注水”操作,即把服务端的 store 数据注入到 window 全局环境中。接下来是“脱水”处理,换句话说也就是把 window 上绑定的数据给到客户端的 store,可以在客户端 store 产生的源头进行,即在全局的 store/index.js 中进行。

//store/index.js	
import {createStore, applyMiddleware, combineReducers} from 'redux';	
import thunk from 'redux-thunk';	
import { reducer as homeReducer } from '../containers/Home/store';	
const reducer = combineReducers({	
  home: homeReducer	
})	
//服务端的store创建函数	
export const getStore = () => {	
  return createStore(reducer, applyMiddleware(thunk));	
}	
//客户端的store创建函数	
export const getClientStore = () => {	
  const defaultState = window.context ? window.context.state : {};	
  return createStore(reducer, defaultState, applyMiddleware(thunk));	
}

至此,数据的脱水和注水操作完成。但是还是有一些瑕疵,其实当服务端获取数据之后,客户端并不需要再发送 Ajax 请求了,而客户端的 React 代码仍然存在这样的浪费性能的代码。怎么办呢?

还是在 Home 组件中,做如下的修改:

componentDidMount() {	
  //判断当前的数据是否已经从服务端获取	
  //要知道,如果是首次渲染的时候就渲染了这个组件,则不会重复发请求	
  //若首次渲染页面的时候未将这个组件渲染出来,则一定要执行异步请求的代码	
  //这两种情况对于同一组件是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if (!this.props.list.length) {	
    this.props.getHomeList()	
  }	
}

一路做下来,异步数据的服务端渲染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难度并不是很大,需要耐心地理清思路。

至此一个比较完整的 SSR 框架就搭建的差不多了,但是还有一些内容需要补充,之后会继续更新的。加油吧!

part5: node 作中间层及请求代码优化

一、为什么要引入 node 中间层?

其实任何技术都是与它的应用场景息息相关的。这里我们反复谈的 SSR,其实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用不着它的,SSR所解决的最大的痛点在于 SEO,但它同时带来了更昂贵的成本。不仅因为服务端渲染需要更加复杂的处理逻辑,还因为同构的过程需要服务端和客户端都执行一遍代码,这虽然对于客户端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对于服务端却是巨大的压力,因为数量庞大的访问量,对于每一次访问都要另外在服务器端执行一遍代码进行计算和编译,大大地消耗了服务器端的性能,成本随之增加。如果访问量足够大的时候,以前不用 SSR 的时候一台服务器能够承受的压力现在或许要增加到 10 台才能抗住。痛点在于  SEO,但如果实际上对 SEO 要求并不高的时候,那使用 SSR 就大可不必了。

那同样地,为什么要引入 node 作为中间层呢?它是处在哪两者的中间?又是解决了什么场景下的问题?

在不用中间层的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下,前端一般直接请求后端的接口。但真实场景下,后端所给的数据格式并不是前端想要的,但处于性能原因或者其他的因素接口格式不能更改,这时候需要在前端做一些额外的数据处理操作。前端来操作数据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数据量变得庞大起来,那么在客户端就是产生巨大的性能损耗,甚至影响到用户体验。在这个时候,node 中间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它最终解决的前后端协作的问题。

一般的中间层工作流是这样的:前端每次发送请求都是去请求 node 层的接口,然后 node 对于相应的前端请求做转发,用 node 去请求真正的后端接口获取数据,获取后再由 node 层做对应的数据计算等处理操作,然后返回给前端。这就相当于让 node 层替前端接管了对数据的操作。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1张图片

二、SSR 框架中引入中间层

在之前搭建的 SSR 框架中,服务端和客户端请求利用的是同一套请求后端接口的代码,但这是不科学的。

对客户端而言,最好通过 node 中间层。而对于这个 SSR 项目而言,node 开启的服务器本来就是一个中间层的角色,因而对于服务器端执行数据请求而言,就可以直接请求真正的后端接口啦。

//actions.js	
//参数server表示当前请求是否发生在node服务端	
const getUrl = (server) => {	
    return server ? 'xxxx(后端接口地址)' : '/api/sanyuan.json(node接口)';	
}	
//这个server参数是Home组件里面传过来的,	
//在componentDidMount中调用这个action时传入false,	
//在loadData函数中调用时传入true, 这里就不贴组件代码了	
export const getHomeList = (server) => {	
  return dispatch => {	
    return axios.get(getUrl(server))	
      .then((res) => {	
        const list = res.data.data;	
        dispatch(changeList(list))	
      })	
  }	
}

在 server/index.js 应拿到前端的请求做转发,这里是直接用 proxy 形式来做,也可以用 node 单独向后端发送一次HTTP请求。

//增加如下代码	
import proxy from 'express-http-proxy';	
//相当于拦截到了前端请求地址中的/api部分,然后换成另一个地址	
app.use('/api', proxy('http://xxxxxx(服务端地址)', {	
  proxyReqPathResolver: function(req) {	
    return '/api'+req.url;	
  }	
}));

三、请求代码优化

其实请求的代码还是有优化的余地的,仔细想想,上面的 server 参数其实是不用传递的。

现在我们利用 axios 的 instance 和 thunk 里面的 withExtraArgument 来做一些封装。

//新建server/request.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instance = axios.create({	
  baseURL: 'http://xxxxxx(服务端地址)'	
})	
export default instance	
//新建client/request.j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instance = axios.create({	
  //即当前路径的node服务	
  baseURL: '/'	
})	
export default instance

然后对全局下 store 的代码做一个微调:

import {createStore, applyMiddleware, combineReducers} from 'redux';	
import thunk from 'redux-thunk';	
import { reducer as homeReducer } from '../containers/Home/store';	
import clientAxios from '../client/request';	
import serverAxios from '../server/request';	
const reducer = combineReducers({	
  home: homeReducer	
})	
export const getStore = () => {	
  //让thunk中间件带上serverAxios	
  return createStore(reducer, applyMiddleware(thunk.withExtraArgument(serverAxios)));	
}	
export const getClientStore = () => {	
  const defaultState = window.context ? window.context.state : {};	
   //让thunk中间件带上clientAxios	
  return createStore(reducer, defaultState, applyMiddleware(thunk.withExtraArgument(clientAxios)));	
}

现在 Home 组件中请求数据的 action 无需传参,actions.js 中的请求代码如下:

export const getHomeList = () => {	
  //返回函数中的默认第三个参数是withExtraArgument传进来的axios实例	
  return (dispatch, getState, axiosInstance) => {	
    return axiosInstance.get('/api/sanyuan.json')	
      .then((res) => {	
        const list = res.data.data;	
        console.log(res)	
        dispatch(changeList(list))	
      })	
  }	
}

至此,代码优化就做的差不多了,这种代码封装的技巧其实可以用在其他的项目当中,其实还是比较优雅的。

part6: 多级路由渲染(renderRoutes)

现在将 routes.js 的内容改变如下:

import Home from './containers/Home';	
import Login from './containers/Login';	
import App from './App'	
//这里出现了多级路由	
export default [{	
  path: '/',	
  component: App,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Home,	
      exact: true,	
      loadData: Home.loadData,	
      key: 'home',	
    },	
    {	
      path: '/login',	
      component: Login,	
      exact: true,	
      key: 'login',	
    }	
  ]	
}]

现在的需求是让页面公用一个 Header 组件,App 组件编写如下: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Header from './components/Header';	
const  App = (props) => {	
  console.log(props.route)	
  return (	
    
) } export default App;

对于多级路由的渲染,需要服务端和客户端各执行一次。因此编写的 JSX 代码都应有所实现:

//routes是指routes.js中返回的数组	
//服务端:	
	
  	
    
{renderRoutes(routes)}
//客户端:
{renderRoutes(routes)}

这里都用到了 renderRoutes 方法,其实它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根据 url 渲染一层路由的组件(这里渲染的是 App 组件),然后将下一层的路由通过 props 传给目前的 App 组件,依次循环。

那么,在 App 组件就能通过 props.route.routes 拿到下一层路由进行渲染: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Header from './components/Header';	
//增加renderRoutes方法	
import { renderRoutes } from 'react-router-config';	
const  App = (props) => {	
  console.log(props.route)	
  return (	
    
{renderRoutes(props.route.routes)}
) } export default App;

至此,多级路由的渲染就完成啦。

part7: CSS 的服务端渲染思路(context 钩子变量)

一、客户端项目中引入 CSS

还是以 Home 组件为例

//Home/style.css	
body {	
  background: gray;	
}

现在,在 Home 组件代码中引入:

import styles from './style.css';

要知道这样的引入 CSS 代码的方式在一般环境下是运行不起来的,需要在 webpack 中做相应的配置。首先安装相应的插件。

npm install style-loader css-loader --D
//webpack.client.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const config = require('./webpack.base');	
const clientConfig = {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client/index.js',	
  module: {	
    rules: [{	
      test: /.css?$/,	
      use: ['style-loader', {	
        loader: 'css-loader',	
        options: {	
          modules: true	
        }	
      }]	
    }]	
  },	
  output: {	
    filename: 'index.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public')	
  },	
}	
module.exports = merge(config, clientConfig);
//webpack.base.js代码,回顾一下,配置了ES语法相关的内容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 /.js$/,	
      loader: 'babel-loader',	
      exclude: /node_modules/,	
      options: {	
        presets: ['@babel/preset-react',  ['@babel/preset-env', {	
          targets: {	
            browsers: ['last 2 versions']	
          }	
        }]]	
      }	
    }]	
  }	
}

好,现在在客户端CSS已经产生了效果。【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2张图片可是打开网页源代码:

640?wx_fmt=png咦?里面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 CSS 样式的代码啊!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其实我们的服务端的 CSS 加载还没有做。接下来我们来完成 CSS 代码的服务端的处理。

二、服务端 CSS 的引入

首先,来安装一个 webpack 的插件,

npm install -D isomorphic-style-loader

然后再 webpack.server.js 中做好相应的 css 配置:

//webpack.server.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nodeExternals = require('webpack-node-externals');	
const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const config = require('./webpack.base');	
const serverConfig = {	
  target: 'node',	
  mode: 'development',	
  entry: './src/server/index.js',	
  externals: [nodeExternals()],	
  module: {	
    rules: [{	
      test: /.css?$/,	
      use: ['isomorphic-style-loader', {	
        loader: 'css-loader',	
        options: {	
          modules: true	
        }	
      }]	
    }]	
  },	
  output: {	
    filename: 'bundle.js',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build')	
  }	
}	
module.exports = merge(config, serverConfig);

它做了些什么事情?

再看看这行代码:

import styles from './style.css';

引入 css 文件时,这个 isomorphic-style-loader 帮我们在 styles 中挂了三个函数。输出 styles 看看:

640?wx_fmt=png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拿到 CSS 代码,直接通过 styles._getCss 即可获得。

那我们拿到 CSS 代码后放到哪里呢?其实 react-router-dom 中的 StaticRouter 中已经帮我们准备了一个钩子变量 context。如下

//context从外界传入	
	
    
{renderRoutes(routes)}

这就意味着在路由配置对象 routes 中的组件都能在服务端渲染的过程中拿到这个 context,而且这个 context 对于组件来说,就相当于组件中的 props.staticContext。并且,这个 props.staticContext 只会在服务端渲染的过程中存在,而客户端渲染的时候不会被定义。这就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个变量来区分两种渲染环境啦。

现在,我们需要在服务端的 render 函数执行之前,初始化 context 变量的值:

let context = { css: [] }

我们只需要在组件的 componentWillMount 生命周期中编写相应的逻辑即可:

componentWillMount() {	
  //判断是否为服务端渲染环境	
  if (this.props.staticContext) {	
    this.props.staticContext.css.push(styles._getCss())	
  }	
}

服务端的 renderToString 执行完成后,context 的 CSS 现在已经是一个有内容的数组,让我们来获取其中的 CSS 代码:

//拼接代码	
const cssStr = context.css.length ? context.css.join('') : '';

现在挂载到页面:

//放到返回的html字符串里的header里面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3张图片

网页源代码中看到了 CSS 代码,效果也没有问题。CSS 渲染完成!

三、利用高阶组件优化代码

也许你已经发现,对于每一个含有样式的组件,都需要在 componentWillMount 生命周期中执行完全相同的逻辑,对于这些逻辑我们是否能够把它封装起来,不用反复出现呢?

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利用高阶组件就可以完成:

//根目录下创建withStyle.js文件	
import React, { Component } from 'react';	
//函数返回组件	
//需要传入的第一个参数是需要装饰的组件	
//第二个参数是styles对象	
export default (DecoratedComponent, styles) => {	
  return class New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componentWillMount() {	
      //判断是否为服务端渲染过程	
      if (this.props.staticContext) {	
        this.props.staticContext.css.push(styles._getCss())	
      }	
    }	
    render() {	
      return 	
    }	
  }	
}

然后让这个导出的函数包裹我们的 Home 组件。

import WithStyle from '../../withStyle';	
//......	
const exportHome = connect(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withStyle(Home, styles));	
export default exportHome;

这样是不是简洁很多了呢?将来对于越来越多的组件,采用这种方式也是完全可以的。

part8: 做好 SEO 的一些技巧,引入 react-helmet

这一节我们来简单的聊一点 SEO 相关的内容。

一、SEO 技巧分享

所谓 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指的是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提高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自然排名。现在的搜索引擎爬虫一般是全文分析的模式,分析内容涵盖了一个网站主要 3 个部分的内容:文本、多媒体(主要是图片)和外部链接,通过这些来判断网站的类型和主题。因此,在做 SEO 优化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三个角度来展开。

对于文本来说,尽量不要抄袭已经存在的文章,以写技术博客为例,东拼西凑抄来的文章排名一般不会高,如果需要引用别人的文章要记得声明出处,不过最好是原创,这样排名效果会比较好。多媒体包含了视频、图片等文件形式,现在比较权威的搜索引擎爬虫比如 Google 做到对图片的分析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因此高质量的图片也是加分项。另外是外部链接,也就是网站中a标签的指向,最好也是和当前网站相关的一些链接,更容易让爬虫分析。

当然,做好网站的门面,也就是标题和描述也是至关重要的。如: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4张图片网站标题中不仅仅包含了关键词,而且有比较详细和靠谱的描述,这让用户一看到就觉得非常亲切和可靠,有一种想要点击的冲动,这就表明网站的 转化率比较高。

二、引入react-helmet

而 React 项目中,开发的是单页面的应用,页面始终只有一份 title 和 description,如何根据不同的组件显示来对应不同的网站标题和描述呢?

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npm install react-helmet --save

组件代码:(还是以 Home 组件为例)

import { Helmet } from 'react-helmet';	
//...	
render() { 	
    return (	
      	
        	
        	
          这是三元的技术博客,分享前端知识	
          	
        	
        
{ this.getList() }
); //...

这只是做了客户端的部分,在服务端仍需要做相应的处理。

其实也非常简单:

//server/utils.js	
import { renderToString } from 'react-dom/server';	
import {  StaticRouter }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Provider } from "react-redux";	
import { renderRoutes } from 'react-router-config';	
import { Helmet } from 'react-helmet';	
export const render = (store, routes, req, context) => {	
  const content = renderToString(	
    	
      	
        
{renderRoutes(routes)}
); //拿到helmet对象,然后在html字符串中引入 const helmet = Helmet.renderStatic(); const cssStr = context.css.length ? context.css.join('') : ''; return ` ${helmet.title.toString()} ${helmet.meta.toString()}
${content}
` };

现在来看看效果: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5张图片网页源代码中显示出对应的 title 和 description, 客户端的显示也没有任何问题,大功告成!

关于 React 的服务端渲染原理,就先分享到这里,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前端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坚持跟着学下来,一定会大有裨益的。相信你看了这一系列之后也有能力造出自己的 SSR 轮子,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方面的技术。

这里附上这个项目的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sanyuan0704/react-ssr

欢迎大家点 star,提 issue,一起进步!

【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_第16张图片

每一个“在看”,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640?wx_fmt=gif

你可能感兴趣的:(【SSR】287- 从头开始,彻底理解服务端渲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