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十九、脚下的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猜想

超出《激荡三十年》书本之外,让我们一起把回望的目光从过去的激荡岁月中转移回来,放眼当下。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究竟会如何呢?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的河西之路,是会像之前的三十多年持续保持高速成长还是转而调头下挫呢?中国的经济到底有没有未来?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那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
最近几年我们都听到了很多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其中腕最大的就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呢是当今北美地区最受欢迎、声誉最高的,并且在Google搜索里面搜索量最大的经济学家,他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在94年的时候,就曾经预言说未来几年即将在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果不其然1997年预言成真。因此啊,他在亚洲地区名声大噪。
我们中国到2012年以后经济就开始进入到低速发展时期,增速低于了8%。到了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是6.9%。而在之前,我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9%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克鲁格曼认为中国经济从2012年2013年以后已经进入了长期衰退的通道当中。
他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保持非常谨慎悲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过程之中,并且在6年以内中国经济将会彻底崩溃。而现在的世界已经饱受欧洲金融危机之苦,而中国就是爆发下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源地!
克鲁格曼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呢?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靠投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成功就是大规模投资的结果。那么这样的投资拉动经济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情况是货币泡沫化,因为大量的印钞票。中国今天的经济总量只超过了美国的一半,而我们的广义货币总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所以我们的泡沫比美国还要大一倍。因为我们大量的依靠投资,而投资主体恰恰是中国政府,所以当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发动机的时候,那民营资本就会被压缩。紧接着,当民营资本被压制后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变得非常的困难。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我们提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是1997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克鲁格曼说从97年提出这个方案一直到现在已经1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还是根本改不过来,原因就是我们的投资是政府所带来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钢性化了。
克鲁格曼的第二个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不单单需要依靠生产,还要依靠消费的,而中国是全球居民储蓄最高的国家。老百姓都不敢消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配套还不够完善。我们担心哪一天我生病了怎么办?因为医疗保障不够。我们担心孩子要上大学怎么办?因为教育体制保障不够。我们担心退休之后要怎么办?因为养老保障不够。我们担心我买不起房子怎么办呢?因为住房制度改革不够。所以啊,就在我们的医疗、教育、养老和住房制度都不完善的情况之下,直接导致了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大家都开始储蓄,以备不时之需。那当我们老百姓都不消费就导致了经济增长靠政府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就要印钞票,印钞票人民币就泡沫化,泡沫化之后我们老百姓又受伤,老百姓就更加的要储蓄。所以克鲁格曼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陷入到死循环当中。
还有第三个观点就是,我们中国肯定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并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改造,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和我们的经济制度发展极其不匹配。
以上三点就是克鲁格曼唱衰中国经济的观点,第一经济增长模式钢性化,第二消费不足,第三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不匹配。所以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在长期的衰退通道之中,而在6年以内将整体的崩溃!
而且,在中国经济学界之内也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在这几年来很不看好中国经济,比如说许小年、比如说陈志武,甚至是在80年代初当我们国家领导人都不知道中国经济该怎么走,而他就已经预言中国必将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张五常老爷子都露出了悲观之色,张五常老爷子曾经是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但是最近几年提起中国经济的发展都表示哎,啥都不想说了。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悲观情绪在不断的蔓延开来。
但是有负面的声音必然也有正面的声音,比如说这一位啊,他是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张五常老爷子的导师罗纳德·哈里·科斯。科斯在当代经济学界拥有崇高的地位。他活了103岁,在2013年的9月份去世。科斯虽然一生没有到过中国,但是他把生命最后的几年时间全部倾注在了研究中国的经济上面,并著有一本书叫做《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这是科斯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这本书中给我们留下了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科斯说中国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从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时间里,我们的年均GDP增长达到了9.4%。这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一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如此长时间的高速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科斯说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个奇迹。是经济改革的一个成功标本。这给予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以非常高的评价。这是老人家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科斯认为到202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意思就是说,我们还有可能保持10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最终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028年左右,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话,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意味着我们在整整的200年以后的那一天,再度成为了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所以这是中华民族在经济意义上的崛起时刻。
第三个观点: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告诉我们说,对于中国30多年来的崛起,是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典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的。所以在这本书中科斯用了哈耶克的一句话说:“中国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验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意思就是改革开放是在非常不确定的,并且没有办法用理论解释的前提之下实现了一次飞速的发展。
那么科斯的言论其实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于中国崛起的观点,第一、肯定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第二、认为在未来的十多年内还是很有可能保持高速的发展。第三、我们没有办法解释你的崛起。所以从这三个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的羡慕和嫉妒,这是科斯的观点。
那我们应该相信谁呢?是相信风头正劲的克鲁格曼还是相信现代经济学界的泰山北斗科斯呢?不知道?社会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我们对未来预测都是一种猜想,甚至说就是一种赌博。但是对未来的判断也不是像抛硬币一样的乱猜,而是我们要找到一些能够说服自己的观点,再来进行思考。
我在下面呢,要摆两个人的观点,我只是把他们的观点亮出来,然后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第一个《激荡》作者,吴晓波的观点。
吴晓波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到克鲁格曼所说的面临整体崩溃的境地,因为到目前我们中国还有几个重大的利好仍然被我们死死的掌握在手上。
第一个利好是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我们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场初期的18%到如今超过50%。但是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70%。而我们是50%。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民需要进城,成为城市人口。这会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反面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控制大量的土地,地方财政被土地所绑架,所以房地产价格会越来越高。未来十年内大概还有三亿农民要进城,每年大概有1400万的农民要变成城里人。每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700万左右。意味着静态分析平均每年有2000万人要成为城里人,他们需要买房子、买车子,他们需要消费。他们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一个增量部分。这是第一个利好。
那第二个利好是什么呢?在1980年的时候有一本很牛的书叫做《第三次浪潮》,里面说人类文明到现在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叫做农业革命浪潮、第二次浪潮叫做工业革命浪潮,第三次叫做信息革命浪潮。当今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大国。这意味着中国在人类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真正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国家。那么在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中,信息化将全面的改造中国的制造业。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电子商务啊、团购啊等等都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大量的信息革命所形成的应用性的技术,开始运用到这些传统的制造型领域里面来,形成了一次大的爆发。这一次大的爆发很有可能使得中国未来的十年都处在这样一个美妙的产业变革之中。
我们相比较美国经济来说,他已经走到了信息化革命的边缘,它再往前走前面就是由新能源、环保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所构成的第四次革命浪潮。所以美国是处在第三次浪潮和第四次浪潮的交接点,而中国现在是用第三次浪潮的成就改造第二次浪潮。在这个阶段,美国如果要实现经济的快速成长,就必须有标志性的创新突破。所以在这样的拉剧中,中国经济会在12年之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革命和中美经济的赛跑这两个东西给中国留下了至少十到十五年发展的时间窗口。这是吴晓波的观点,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了乐观的态度。
第二个人是罗振宇,他在罗辑思维节目里面两次表明了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年之内好到我们都不相信的程度。什么叫好到不相信呢?就是三十年前的人不敢想象我们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而现在的我们也完全无法想象未来二十年之后我们将过上怎么样舒适的生活。所以他是极度乐观派。那么他用什么理论来支持他的观点呢?主要是两个理论。
第一个,人口规模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崛起是依靠两种模式,一种叫创新主导的崛起,还有一种叫做规模主导的崛起。在历史上的荷兰、英国都是因为经济制度上的创新而崛起为世界中央国家,但是我们看500年来世界中央国家的交替,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到英国再到现在的美国,接力棒是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一个百万级国家到英国这样的千万级国家,再从英国手上交到了亿级人口的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的手里。我们发现后来崛起的大国永远比前一个中央国家在人口数量上要高一个数量级。所以从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国家可以通过创新主导崛起,但是作为规模庞大的后发现代型国家一旦将你的创新学到手里之后,马上就可以利用人口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企业的创新力不足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但是罗胖说我们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规模就是可以不创新!你外国人搞出来的新东西我可以跟在后面学,学会了之后用我们中国的市场规模来倒洗你!这话怎么说呢?当年苹果乔布斯凭借音乐播放器ipod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当时ipod的快速存储技术并不是苹果研发的,而是日本东芝的技术。但是当时日本人拿着这个技术毫无用武之地,用在U盘上容量太大,而用在电脑上容量又太小,完全就是一个废柴,根本无法创造商业价值。苹果看了看就说你拿来给我,我能用。于是就把这项技术用到了ipod上面,之后ipod大卖,苹果就直接将这项技术的专利权从日本人手上买过来了。这个案例就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当一个创新出来的时候,只有配合一个成规模的市场才能将它的商业价值发挥出来!而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就是这样一个创新商业放大器。巨大的人口数量并不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反而恰恰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这是第一个理论,人口规模理论。
第二个理论叫做弹簧势能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这段时间内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到三条线索:对外逐步开放,市场逐步自由和产权逐步落实。这三个逐步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拥有独特的历史机缘。
我们想象一下,在1978年之前,我们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一是固步自封、没有开放;二是命令型计划经济完全没有市场自由;三是产权悬置。那个时候的中国经济就如同一根被死死压紧的弹簧,没有推动力。而改革开放决定要释放这根弹簧的能量,而这根弹簧的势能就来源于开放、市场和产权。结果便带来了我国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而我们现在来谈说未来中国是否能保持之前三十多年的增长,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根弹簧的势能到目前为止有没有被完全的释放干净。我们分别来看哈。
第一个动能是对外开放,从袁庚的蛇口到深圳、珠海、汕头再到我国全境开放。对外开放的战略始终未曾改变。那在有限的未来,这个战略会发生逆转吗?肯定不会。罗胖认为,19世纪英国人搞出来的世界自由贸易,这一杆红色的大旗并不是交到了美国人的手里,而是被握在我们中国人的手中。现在的中国人和当年的英国人一样,愿意建立平等的自由贸易关系,尽量破除贸易壁垒。而美国则把贸易对等当成政治工具来使用。所以就是一句话,手中握有自由贸易大旗的我们对外开放的总趋势绝对不会改变。
第二个动能是市场自由,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一直发展到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手中依然还握有大量的经济自由的释放空间,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多可以继续自由放开的领域。比如说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文创产业化,这些领域一定会形成一个越来越自由的竞争市场,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政府会将这些行业的大门对市场开放吗?一定会的,罗胖说了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他说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创造全民族的崛起和繁荣之上的。如果在全球的大国排行当中哪个政府对经济发展愿意承担最重的责任的话,那么中国政府首屈一指。所以在达成自己使命的过程中有这一招开放市场自由就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他就一定会使用。
第三个动能是产权落实,落实什么产权?土地啊!听过前面节目的同学们知道,从1978年开始搞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放了生产力,但是这一举措仍然是一项不彻底的改革,是具有明显的渐进式改革特征的。因为包产到户并没有将土地的产权还给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而不能进行土地交易,让手中的土地变现。而经济学家陈志武算过一笔账,说如果把土地彻底的流转起来允许土地进行交易的话,那将会为整个中国经济注入超过40万亿的资本力量。这是一个巨大的可释放和成长的空间!
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当我们国家的开放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的所有产权已经全部落实到位了、我们的市场自由已经释放干净了才能够说,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根弹簧的势能已经耗尽,这个时候说中国经济有危险也许罗胖还会信,而现在你说中国经济不行了,就算打死他,他也不信。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changwoo/p/9818193.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荡三十年》十九、脚下的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