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内曼,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和美国的双重国籍。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予的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其“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在他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恰恰相反,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卡纳曼在不断修正“经济人”假设的过程中,看到了经济理论这一前提的缺陷,也就发现了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由此正式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卡纳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丹尼尔·卡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其著作《思考,快与慢》初版于2011年,被誉为“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研究领域的圣经,《纽约时报》更是将其评委2011年度十大好书,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对思考的看法。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1张图片

二、内容概述

《思考,快与慢》与其说是一本经济决策书籍,倒不如说是一本思维哲学之书。在这本书中,卡尼曼带领我们体验一场思维的终极之旅,告诉我们当思考时,其实包括快与慢两种思考决策方式来决定我们的决策生活。

所谓快思考,即“系统1”,指我们在做决策思考时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仅凭自我直觉的感性思考,思考决策上却无意识、消耗脑力少。在系统1的模式中,卡尼曼告诉我们,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与系统1相对应的思考决策,便是慢思考,即“系统2”,指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是一种出于主动控制做出的有意识且专注理性的思考决策,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

系统1与系统2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正因如此系统1与系统2在我们日常决策生活中互通有无,相辅相成,构成了我们日常决策的重要系统。

然而通常情况下,正因为系统1独特的仅凭主观感受的感性直觉的快思考,系统2独特的出于主动控制做出的有意识且专注理性的慢思考,给人们带来一种,系统1犹如三国时期冲锋陷阵的张飞一般——“快、猛”,系统2犹如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一般——“慢、懒”。一个快,一个慢,一个迅速,一个懒惰,让我们在决策生活中,通常不愿意采纳系统2给大家带来的慢思考,反而习惯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让系统1在决策生活中先入为主,决策判断结果占据主导地位。

正因人们习惯采纳系统1,习惯固守“眼见为实”、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的原则,让我们在决策生活中,陷入到了单独系统1带来了某一方面的七种误区。误区一,典型性偏好,如提起慈善爱心,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有钱有闲再去做慈善,献爱心,可是殊不知做慈善、献爱心与有钱有闲并没有直接关系,一旦认为有关联,便陷入了典型性偏好。误区二,可得性偏好,如单独三个词“塔利班、宗教、中东”,并排展示,人们第一反应是“战争”,殊不知这只是三个简单的词语。误区三,因果性偏好,如对于运动员,人们通常想到,因为他是出色运动员,所以应该有出色的成绩,倘若运动员成绩不好,也不会考虑运动员自身状况。误区四,光环效应,如对于一个人倘若我们评价为“成熟、聪明、稳重、固执、挑剔、嫉妒”,而对于另一个人的评价则为“固执、挑剔、嫉妒、成熟、聪明、稳重”,一样的六个字,只是前后顺序颠倒了,给人们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误区五,锚定效应,如对于一件新衣服,倘若让我们猜测价格,给出一个120元至985元的区间,而这时我们会自觉按照区间范围内,高低价格进行猜测。误区六,框架效应,如病人住院,通常听到医生说“手术后会有90%病人生存”,绝对不会听到医生说“手术后会有10%病人死亡”,尽管两句话意思一样,但人们往往会按照医生解读的框架,去理解。误区七,禀赋效应,任何一件商品,无论买时价钱几何,只要被用户使用,卖时给出的价格通常会高于商品实际的市场价格,这就是陷入了一种自我的内在禀赋。

在我们的决策生活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慢思考会强于快思考,那么为什么现实决策生活中,人们大部分决策却是系统1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傻事?卡尼曼告诉大家,正是人们习惯固守“眼见为实”、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的系统1原则,才会误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解决这些决策,卡尼曼给出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事前验尸,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做对于决策既可以预防,未雨绸缪,又可以提高工作的成功效率。

方案二,闲谈理论,即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其实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并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为了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三、眼见为实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巨著《思考,快与慢》,自2019年买来阅读,至今已读三遍,读后感慨颇深。卡尼曼通过自身独特的决策理论,告诫人们在事物决策中的两种不同思考模式。系统1与系统2,一个快思考,一个慢思考,正因人们习惯固守“眼见为实”、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的原则,让人们在决策判断中,出现偏差。

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殊不知,对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等造成的原则,我们已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一种误区之中。这种误区不仅对于我们人生发展,还是在历史演变、时代变革中,均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

历史演变角度,众所周知2018年,我国股市曾出现一段时间疯涨,每天所有股票都涨停。毫不夸张的说,那个时期,人们去菜市场,讨论的不是菜价,而是股票。不懂股票的大妈,也把买菜的钱拿出来买股票,结果72天后,股票瞬间从5178点降到了2850点。极降之前,没有一个人相信股票会降,只因为人们都陷入到了一种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误区指向中。其实不论普通民众看不清股票,就连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曾经陷入到了英国“南海泡沫风波”的陷阱。正如牛顿说:“我可以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但算不出人类的疯狂!”再比如从古至今经常发生的“庞贝骗局”,都是因为民众陷入了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误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2张图片

时代变革角度,从古至今,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在时代发展变革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跳出民众固有的误区,方能取得成就。如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正因为敢于挑战传统,才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苹果公司,以及IPHONE、IPAD、IMAC、IPAO等一众知名的产品。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从来不会刻意迎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市场将会如何发展,你只有将新产品创造出来,他们才会告诉你,我需要哪个。

人生发展角度,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某某大学毕业生,应聘一个普通的文员,竟然要价一个月一万五,要知道普通文员对于毕业生的工资,仅为三五千元。毕业生之所以这样无知,正是因为站在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愚昧山峰。其实不仅毕业生,我们普通民众也是一样,在一个领域待久了,不知不觉会让站在了愚昧山峰,慢慢的,当我们自我认识到了自身的无知,自我也降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绝望之谷,此时我们只有跳出绝望之谷,跳出舒适区,给自我设定目标,实现跃迁,开启“知道自己知道”的开悟之坡,方能达到一个“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持续平稳之处。此后循环往复,不断负熵增长,跳出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误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3张图片

历史演变、时代变革、人生发展,都离不开我们自我跳出内在无知的误区,那么究竟如何跳出单一某一方面带来的误区?我想只有两个字———“唤醒”。

四、怎样唤醒

系统1与系统2,一个快思考,一个慢思考,一个既快且猛,一个既慢且懒。正因为二者带给人们反馈不一样,让人们做决策时,陷入到了一种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误区,让系统1这个“猛张飞”,不听系统2这个“懒诸葛”的号令,便自我冲锋陷阵。我们只有唤醒起这个沉睡中的“懒诸葛”,方能让“猛张飞”依然可以在前线打胜仗。针对唤醒“懒诸葛”,我给出了五种方法。

方法一,树立批判思维。所谓批判思维,指颠覆式创新,敢于突破,勇于变革,不按常理出牌,跳出传统。正如著名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所说:“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且拒绝获取知识。”跳出无知,只有带着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断去颠覆创新,不断对知识去演绎、去挑战。

方法二,时刻承认“我错了”。众所周知罗胖现在已经成为了知识付费领域的领航者,从一名央视记者,到离职创办罗辑思维视频类节目,再到微信公众平台罗胖每天60秒,再到专注知识付费领域的得到app,再到跨年演讲,再到得到大学,罗胖无时无刻不在颠覆自己曾经的看法观点。不断打脸,不断颠覆,正如罗胖说:“打脸说明我进步了!”不仅罗胖,著名投资人查理. 芒格也曾说:“如果哪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承认“我错了”,不丢人,不愿意颠覆自己最爱的观念,这才是丢人的事情。突破无知,挑战自我,时刻承认“我错了”,不断反思。

方法三,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古语曾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让我们自我内心怀有一颗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可以启发我们不断追寻自我好奇心的脚步始终承认自我的无知。众所周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绘制的世界地图就是一团乱麻———各大洲混乱在一起。而当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再次绘制的世界地图,已然与现今的世界地图相似许多。正向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所说:“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始终怀抱一颗好奇心,是我们时代进步的标志,更是我们突破无知的前沿阵地。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4张图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5张图片

方法四,破“从众效应”。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陷入一种“人云亦云”的误区,即其他人都说“对”的时候,我们也会说“对”。殊不知,真理恰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正如著名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所说:“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独立思考。”其实在群体中,我们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我们自己,而是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识支配、不再拥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傀儡。只有突破人云亦云的“从众效应”,才可以让我们自我重新成为一个拥有独特思想意识的“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6张图片

方法五,不断刻意练习。所谓刻意练习,指不断练习,与高手对话,受高手指点,不断反馈。刻意练习最重要在于高手指点反馈。与刻意练习对应的“一万小时定律”,仅谈论了练习,却没有重要的反馈指点环节。这样练习后的结果,好比中国足球队与西班牙足球队。一支只知盲目练习,却没有反馈指点的普通球队;一支练习时重在反馈指点的世界冠军球队。不断刻意练习,让我们树立一种全新的思维学习方式。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不断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道理,让学习成为思维方式的一种习惯。”科学的学习,关键在于不断反馈指点,通过反馈指点,不断刻意练习,循环往复,行程一种思维习惯。

当我们深陷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误区时,唯有树立批判思维,时刻承认“我错了”,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破“从众效应”,并不断刻意练习,方能“唤醒”我们内心中那个沉睡许久的“懒诸葛”。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理智会抵制蒙蔽,判断能警惕热情。”我们只有放下自我内心的无知,走出眼见为实、损失厌恶、乐观偏见的快思考误区,带着批判思维,去学习、去接纳、去宽怀,方能唤起我们内心的慢思考。

五、推荐书籍

《穷查理宝典》、《创新者的窘境》、《第二曲线》、《规模》、《史蒂夫.乔布斯传》、《人类简史》、《刻意练习》、《乌合之众》、《自私的基因》、《助推》、《创新者》、《简爱》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