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黄远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精华笔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需要相当数量的既懂国际经济运作,又懂各国国情、文化与法律,而且还熟练掌握外语和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语特别是英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尚无确切的答案。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界定教育的概念。概而言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话和社会个体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既制度化教育。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就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是使人作为人能为成为人。真实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

       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准确地说,是一个由“人---教育---环境”构成的充满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矛盾运动的社会生态系统。

        张正东是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界当之无愧的重量级人物,他长期从事外语教学研究,提出了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假说,在国内外首创了立体化教学法的思想体系,他的专著《外语立体化教育法的原理与模式》(1995)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外语教学法的成果,在国内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正东说:“外语教学是由目的语、学生和环境构成的三维立体系统,其底为经济发展,顶为跨文化交流。”

      教育生态环境,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的空间环境系统。他不仅包括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生活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还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

       教育主体的生命链,主要是外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今,可以察未来。

       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育规律是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它,他都在客观地发挥作用。同其他的规律一样,教育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重大的意义,稳定性具有恒定性、持久性

        延续性与惯性的等特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隐喻说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制定教育政策与规划教育蓝图的时候,应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生态思维,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这是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可以说明教育惯性规律的重要性。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用这一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形成“自我强化效应”。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因为某种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会变得十分困难。以企业的决策为例,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崇礼,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相反,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程体现了这种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课程评价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它是借助科学的工具来确认和解释课程主体和教学过程的效果,衡量课程实施的有效程度,为课程变革做出有根据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三个原则是指发展性原则、结合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发展,它必须实现三个大转变。----评价功能转变、评价重心的转变和单向性评价向多维度评价的转变。就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而言,评价功能的转变体现为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由评价知识体系、技能的掌握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身心品质等综合发展;评价对象由原本单纯评价学生转向评价学生、教师和文本,因为在基础教育中,学生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文本是师生教与学的内容,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都是课程的主体。发展性原则就是重视学生、教师和文本在评价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各评价主体不断发展。

        结合性原则有三个维度。第一,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由于课程功能的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评价的也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对学生而言,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实现新课程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应当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主要指在教与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调查、面谈、反思等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量化评价,主要以笔试检测为主。形成性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和评价对象的发展,他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终结性评价面向过去,关注评价结果。

        质性评价的方式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

        客观化和量化的评价方式王万会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把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过滤掉,导致出现“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全”、“缺乏自主能力”等普遍现象。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发展性评价公立被评价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自评和他评。自评是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自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他评是评价主体教授他人的评价。科学的自评是指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以及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但自评的作用毕竟有限,必须与他评结合起来。有效的他评是指被评价者坦然接受他人的评价以及积极参与对别人的评价,在互动的评价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自评和他评结合拓宽了获取评价信息的渠道,更好地帮助主体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操作中考虑科学的、简便易行有效的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使评价扎实有效、恰到好处,不必设计过多的花样吗,不加重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同时注重评价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形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6——黄远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精华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