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冲突本是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许多人认为,偶尔的绊嘴或吵架,是婚姻生活的调剂品。能作为调剂品的东西,人们喜欢甚至离不开,因此那样的冲突是有味道、令人接受的伪冲突。但有一种冲突令人痛苦不堪,那就是夫妻之间充满火药味的绵绵不断,散不了又和不好,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交战时淋漓畅快,休战时郁闷难耐的持久性冲突。
这样的冲突很像一种战争,挑战和迎战双方都有他们充分而特定的理由。夫妻争斗,不止因错误而产生,更多是因为太正确而征战不休。就像太美丽(或太善良)本不是错,但它有时给人的伤害胜过所谓错误的东西。夫妻冲突的成因和类型很多,在此我想对带有攻击性的争斗与冲突作以下分析。
夫妻冲突的起源: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父亲:“爸爸,什么叫战争?”父亲饶有兴致地回答:“哦,战争啊,就是双方打仗。比如几年前,美国因为制裁伊拉克搞核武器而大规模地轰炸伊拉克……”着急的母亲插话:“你胡说什么?有你这样给孩子讲的吗?那场战争明明是美国想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想称霸世界才发起的。”“喝,你真行!你也懂世界政治?”“你什么话!别以为你什么都懂,这么大的战争谁是谁非你都不清楚,还去教育孩子。”“你错,我的认为肯定是对的。”“你才错!你们男人总那么自以为是!”“嗨,你怎么总是爱打击一片?”“因为你总以为自己对对对,别人错错错。”“这话,说你倒是适合”……夫妻脸红脖子粗地继续对峙着。这时,孩子忽然向他们说:“哦,爸爸,我知道什么是战争了。”
这个故事引出的思考是:
第一、因差异而争斗的夫妻冲突关系,体现了攻击性连接。不管性质怎样的“战争”,程度多大的争斗,它都是一种相互攻击行为。按精神动力学理解,攻击性是人的本能,是人最原始的本能,它是人与人之间一切情感关系的基础。没有攻击性就不存在关系冲突,比如树与树,它们只有平静与孤独的它与它。
所有人际关系中,为什么夫妻关系显得那么脆弱?其实并非是通常所理解的爱得不深或不真,而是具备长时性、固定性、狭窄性的夫妻关系,注定成为了人的本能攻击性释放的主要载体。加之人的社会性,也造成了人将他在社会关系里的情绪挫折与攻击性压抑,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婚姻关系里释放。所以,攻击倾向成为了维系夫妻关系的一大特点,只是这样的形式下,感性的东西压抑了,感情的味道躲避了。
第二、因正确而争斗。夫妻冲突都因差异而起,最常见的是性格、思维模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随着婚龄的增长容易形成纷争与冲突。从表象分析,夫妻纷争是一种“对与错”的较量。纷争本质上说明,夫妻双方都是极端愤怒对方的无理或错误。但如果要说错,错在双方都因为没有错。真正有错就对了,双方就冲突不起来。因为,一方若真的有错,首先本人就会因错而自觉理亏,理亏的心理是心虚和胆怯,不会有反击冲动。其次,有错方的态度本身就会让另一方感觉赢了,那么争斗便失去了对等的泄恨动机,冲突便形成不了。
大多数夫妻很明白争斗因差异而起,不存在谁对谁错,但战争并不因明白道理而平息;他们也能体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冲突很累很痛,但并没有因这份累痛而改变关系。这是否已经说明,夫妻冲突有着并不为夫妻所意识的动因?冲突的背后存在和谐呢?
争斗,是在以攻击形式表达自己所受的委屈和存在的道理。为真理或道理而斗,似乎是人基本的生活形式。每个人从2-3岁开始就在他的环境接受各种道理的教化,“讲理”素质早已铸入一个人的个性结构。两个不同血缘关系,不同个性特征,不同价值取向的异性进入婚姻朝夕共处,自然有了太多起冲突的基础与机遇。惧怕非理,几乎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因为中国悠久的文化灌输给人最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人们深知道义、律令的重要,遵守与维护它意味你是正确,违犯意味你犯错,必然要受到犯错的惩罚。其实,一切所要求人服从的东西,都是文化造就的道理,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权威人物、权威意识等,都代表了“道理”。一个孩子,只有在遵从各种道理下他才是正确、安全的,他才会躲避指责、惩处、抛弃等危险。夫妻冲突也代表了人际关系的众多冲突,其深层动因是渴求正确、渴望关系人物视自己“很对”而接纳自己。
在许多人际环境,你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为正确而争斗。有一对朋友,热衷心理学,为一个专业问题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朋友A说:躁郁症不是精神病,而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朋友B说:躁郁症肯定是精神病,不然患躁郁症的人为什么要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因两人很执着,又那么坚定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对方错了,以捍卫心理学理论正确性的强烈冲动与热情,不惜用最尖锐刻薄犀利的语言,猛烈攻击对方的不是。
如果我们站在AB两人的高度,会发现两个为真理而冲突的人,其实都是对的,只是他们对躁郁症的理解不完全,因为躁郁症属于精神病中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但我们能进一步看出,人与人之间争斗的显著特点(动力)是:真理的不可亵渎!正确性的不可歪曲!
第三、夫妻冲突对孩子的影响。冲突若是为正确而争斗,除了说明他们本身都是正确的,且正确受打击以外,也透视了他们的过去存在因“非正确”而遭致的否定、责难等经历,存在不被接纳的伤感性体验,他们的内心早已埋下对理解与认同的强烈渴望。这样的人,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里特别敏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特容易争执或叫真。
夫妻连绵不断的争斗,最受负面影响的是孩子。个性发育处于关键期的童年孩子,他不仅领会了什么是“战争”,糟糕的是他还可能会曲解关系里爱的表达含义,或者说,孩子根本就学不到什么是尊重与恩爱的表达。
争斗的环境是一个用伤害性方式充分讲理的环境,而太多理论道理的语言环境,对孩子内心世界是具抑制的。中国父母特别理性,特别擅长对孩子讲“应该与不应该”的种种道理。可理性对于孩子,象征了一种暴虐,它带着善意、正确无误、帮助人的面具,长期慢性地吞噬着孩子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对自然的感受力,尤其是伤害到孩子独立、自主性的个性发展。
“孩子是用感觉去认识这个世界的,不是理性,对孩子的情绪体验和感觉体验易于形成牢固的记忆与心理印象,只有无数的获益体验才能让孩子没有内心冲突地、愿意接受需要付出代价的成长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情感交流、理性膨胀、执着正确和纠错的婚姻关系里,一个孩子的未来,可能是下一个他父母的翻版。
第四、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夫妻冲突下去,可以呈现一条循环路线:因差异而争斗——因正确而执着争斗——因争斗而扩大差异——为更大的“错”而争斗——进入扩大差异下的冲突轮回。
所谓恶性循环,意味夫妻冲突的内容有质的恶变,比如出现暴力、婚外情、报复性伤害等,善意的关系越走越远,敌对攻击的关系越缠越紧。只要陷入因争斗而扩大了差异的循环,婚姻所具有的感情、温情等成分会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满腹委屈和道理,并誓用超强的理性,为讨还公道、索回付出、报复对方的罪过而不懈努力的争斗。
爱与恨,都是连接和吸引关系的动力所在。一个不能解散的夫妻冲突关系里,其关系背后的吸引力是对自己“正确”遭逢创伤的报复渴望(这里的正确,不仅指对或有道理,它包括一个人自己视为合理的各种愿望和要求),各自的潜意识在告诉对方:我的创伤,离不开你也必须是你来治疗。而且,各自身上也许存在对方无意识深深依恋的情感特质。否则,夫妻不可能那么冲突和痛苦还愿意让自己留在婚姻里。当然不排除有些夫妻因现实原因或个性懦弱等缺陷,不能面对离婚现实而只能无奈在婚姻里。
夫妻冲突的协调:
1、接受差异。有冲突存在,也有协调冲突的办法在,你对冲突的看法本身就是解决冲突的办法,如对吵闹或争执,你让它存在,视它为生活本身,它就不构成是一个影响你们关系的冲突。
如果冲突因差异而产生,那么接受差异便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办法。怎样接受差异,能否做到接受差异,涉及到夫妻的认知和修养水平。这需要夫妻双方或单方能够意识到,差异是存在之必然,是各自的本真,改变它意味失去人的真实,接受它,意味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能够感知自己的真实与需要,也能感知对方的真实与需要;能够认为“差异”的含义:自己是正确的,对方也是正确的;能够坦然地接受差异,不要去改变它,让差异和平共处。也可以协商哪些差异可以缩小?哪些差异可以改变?这需要双方有平和与协商的态度,人与心都能够坐下来,协商就存在。
2、理解与认同。关于理解,是一个古老而平常的话题,它看似简单,实际很奥妙。人们需要理解,就像需要吃饭那样普通常见,但人们对理解的获得或满足,又像山珍野味一样,是那样稀少难遇。人际关系的冲突与争斗,说到底是不被理解的中伤,是人的理解这一基本需要受挫的结果。而夫妻关系,是建立在情感需要基础上的联接,在差异方面有着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具有的差异性,那就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取向和情感情结的不同。这是各自在原生家庭早就形成的,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今后的情感关系和夫妻生活。比如夫妻有些冲突很难解决,其实并非是他们不能理解对方,也并非不明白冲突是双方都有错,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和对方存在内心深层的情结需要。如果夫妻存在自己不能解决的冲突,因此很痛苦,也很想走出痛苦,可以接受婚姻情感的心理咨询帮助双方意识到各自的情结所在。只有理解了自己和对方的内心世界的冲突和需要,认同自己和认同对方才有可能,接纳双方的“所是”才有可能。夫妻战争,象征打官司求公道的喊冤。当理解真正出现,呼喊便没有必要。
3、增加感性的交流模式。夫妻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在是太多相异素质的集合,特殊在它既牢固又脆弱。夫妻在婚姻里是否有幸福感,取决于是否存在富有感性的情感交流。比如:
——吃饭时可以听着音乐说些轻松的话,而不是端着碗就大谈工作或讲道理;
——对方有负面情绪时,可以温柔地问候“看来你情绪不好,有什么不愉快吗?”而不是一瓢冷水“你又怎么了嘛!”;
——对方做完一件也许不太完善的事,首先是了解原由再论理,而不是出口就批驳;
——在对方有困惑或困难时,默默地陪伴他(她)而不是用道理教育他(她),是用心帮助到底而不是忽视;
——在对方为你做得很好,或在他(她)事业领域取得成绩时,给予他(她)微笑、赞美、拥抱,而不是说“人嘛,该有点追求”“都老夫老妻了,讲究那么多干嘛”之类;
——能共同享受重要的节日、纪念日;
——知道对方情感需要的内容,给予认同和尽量满足。而不是像有些丈夫斥责妻子的抱怨:“我赚钱回来,你享受就可以了,还有啥不满的?!”
一个人感觉的良好,绝对是在温馨、仁慈、充满爱意的感性环境,绝对是在被理解被认同被呵护的状态之下。
夫妻冲突,因为共情缺失,协调冲突,需要少些理性对抗,多些感性交流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