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

文、图 / 沙田山居

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_第1张图片
京都哲学之道,毗邻银阁寺

哲学之道,是日本京都左京区一条2公里长的小道,路旁是琵琶湖疏水,沿途种植樱花树。这条路的名称来源于京都大学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每日在此冥想。1972年正式命名。哲学之道经过好几座寺庙和神社,例如慈照寺(银阁寺)、法然院、永観堂禅林寺、南禅寺、熊野若王子神社等。摘自维基百科)

去京都,怎能不去哲学之道?我猜想,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出第二条被命名为哲学的道路了!这是否和日本人的民族个性有关,至少他们的对外形象是内敛,克制,思虑重?这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日本与韩国一样,经常有反映深刻社会问题的严肃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并且演员都是演技派,真实自然。

说起来,日本离开香港不远,我又有好友、老同学栖居几十年。就是我家木哥,九十年代中还曾在东京大学学习过一年。可是十几年来我并没有急着去。除了不懂日语,也是因为一个绕不过的民族情结。我难忘小时候奶奶描述她九岁时如何浑身发抖在桥洞里躲东洋鬼子,难忘我在法院工作时南京籍的法官师傅老田说他家和日本鬼子有仇,更难忘2015年7月在内蒙古某地参观日军做细菌试验的地下洞穴时的愤懑耻辱。是中国人的,此刻不要来说我偏见,更不要来和我说你被日本某些媒体洗了脑子,说什么南京大屠杀(数字)还有待考证。

但是,理性告诉我,这个邻居,我们必须了解,学习。何况,我喜爱的丰子恺,李叔同,以及香港作家、教育家小思老师,都曾在日本求学,写下无数文字。我的阿仔,中学时代两次冲绳和关西游后,都告诉我日本值得看看。

带着一颗通达的心,去看世界,这是在我人到中年后,常常提醒自己努力的方向。

因为,一个人很可能由于见识不够,才对世界充满偏见。

在日本住了一两年的朋友曾告诉我,日本文明干净有序,总体不错,但日本人活得太压抑。我没有机会和她仔细探讨。

不过,这次京都的暂居生活,由于是在普通居民社区,的确令我们感觉到了一些约束与规矩。比如,由于房子是木结构(防震需要),隔音效果较差。我们在晚上九十点钟后,不可以大声说话,连水龙头,电吹风声音都是听起来心惊胆战。因为一不小心,安静的邻居就被你吵到,就算他们很客气不投诉,你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某一晚我洗了头,二姐干脆让我开了热空调,取代噪音太大的吹风机。

婕的先生黄教授,听说这些后,更在微信千叮万嘱我们“要做高尚的中国人”。因为近年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的不雅表现,就算大多是极端个案,也令中国人集体背书。

其次,日本的垃圾分类之细,可燃不可燃,干湿分离,可循环不可循环,绝不能随便乱放。每个月有固定时间在家门口收集垃圾,一定要买专门的垃圾袋。而不似内地香港随便扔。据说香港也要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于眼前,是麻烦繁琐,但于长远,一定功德无量。君不见,地球已经千疮百孔,我们再不爱惜,子孙后代生存空间都可能没有了。

11月22日傍晚,我和婕从银阁寺出来,就跟着其他游客在哲学之道徜徉。我随手放了几张照片在朋友圈。马上收到留言:

樱花开的时候,我也走过哲学之道!没有见到貌似哲学家的人,但是见到几只哲学猫。(May)

我去过两次,走一转下来灵魂得到升华。(Jie)

我也走过,那儿有一家豆腐料理环境和味道都很不错。(Ying)

而我和婕,却在这条哲学之道思考婚姻的意义?思考我们从啥子地方来,又要往啥子地方去?

这个秋天,哲学之道没有太多红叶,没有拥挤人群。


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_第2张图片
1945年往生的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

我想像着可以与那位经常在此小水沟畔冥想,那位铃木大拙的挚友,那位写了被称为“恐怕是日本人最初,且是唯一的哲学书”的《善的研究》的西田几多郎教授,隔空相遇。年少时他已反叛抗逆日本种种校规,中老年又失去爱妻爱女爱子。当哲学之道两边的樱花飘落枝头时,他有否感悟,哲学也救不了人类,或许唯有铃木的佛学禅意,可以引领人类走入新境界?


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_第3张图片
京都哲学之道


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_第4张图片
京都哲学之道

京都,京都

在京都赶集:东寺弘法市集

京都拾翠:金阁寺

三姐妹:京都,香港与悉尼

京都银阁寺:庭园素描

你可能感兴趣的:(徜徉在京都哲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