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再读传习录之六

图片发自App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

曾闻A+B=C,A是事实,不可改变,B是看法,因人而异;C是感受,由B带来。对应先生说,A就是事变,B是我们的看法,C便是由此带来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时,随时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中立,也就可以不会有各自烦人的情绪了。或控制不了,情绪已经产生,能看到自己离开了中和之地,也可以把情绪消弥于无形,从而发而皆中节。

这里最难的是寻找自己的中和之地,自己原以为静坐进入的无欲无思的状态便是,但先生一直强调需克除私欲,“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去除名利货利,才能心如明镜,才能如如不动。如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随时随地的看到克除自己的小利己心思。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

情绪有是正常的,但总不能过,悲勿过,喜亦勿过,过则伤身。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此言妙极!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726再读传习录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