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SK算法是2011年ICCV上《BRISK:Binary Robust Invariant Scalable Keypoints》文章中,提出来的一种特征提取算法,也是一种二进制的特征描述算子。
它具有较好的旋转不变性、尺度不变性,较好的鲁棒性。在图像配准应用中,速度比较:SIFT>SURF>BRISK>FREAK>ORB,在对有较大模糊的图像配准时,BRISK算法在其中表现最为出色。
BRISK算法主要利用FAST9-16进行特征点检测(为什么是主要?因为用到一次FAST5-8),可参见博客:FAST特征点检测算法。要解决尺度不变性,就必须在尺度空间进行特征点检测,于是BRISK算法中构造了图像金字塔进行多尺度表达。
构造n个octave层(用ci表示)和n个intra-octave层(用di表示),文章中n=4,i={0,1,...,n-1}。假设有图像img,octave层的产生:c0层就是img原图像,c1层是c0层的2倍下采样,c2层是c1层的2倍下采样,以此类推。intra-octave层的产生:d0层是img的1.5倍下采样,d2层是d1层的2倍下采样(即img的2*1.5倍下采样),d3层是d2层的2倍下采样,以此类推。
则ci、di层与原图像的尺度关系用t表示为:,
ci、di层与原图像大小关系为:
由于n=4,所以一共可以得到8张图,octave层之间尺度(缩放因子)是2倍关系,intra-octave层之间尺度(缩放因子)也是2倍关系。
对这8张图进行FAST9-16角点检测,得到具有角点信息的8张图,对原图像img进行一次FAST5-8角点检测(当做d(-1)层,虚拟层),总共会得到9幅有角点信息的图像。
对这9幅图像,进行空间上的非极大值抑制(同SIFT算法 的非极大值抑制):特征点在位置空间(8邻域点)和尺度空间(上下层2x9个点),共26个邻域点的FAST的得分值要是最大,否则不能当做特征点;此时得到的极值点还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位。
进过上面步骤,得到了图像特征点的位置和尺度,在极值点所在层及其上下层所对应的位置,对FAST得分值(共3个)进行二维二次函数插值(x、y方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得分极值点及其精确的坐标位置(作为特征点位置);再对尺度方向进行一维插值,得到极值点所对应的尺度(作为特征点尺度)。
现在,我们得到了特征点的位置和尺度(t)后,要对特征点赋予其描述符。为避免降采样引起的混叠效应,以特征点为中心,在其周围采样N个点(包括特征点),采样模式如下图,蓝圈表示;以采样点为中心,为方差进行高斯滤波,滤波半径大小对应方差的大小,红圈表示。最终用到的N个采样点是经过高斯平滑后的采样点。(文章中:N=60)
由于有N个采样点,则采样点两两组合成一对,共有N(N-1)/2钟组合方式,所有组合方式的集合称作采样点对,用集合表示,其中像素分别是、,δ表示尺度。用表示特征点局部梯度集合,则有:
定义短距离点对子集、长距离点对子集(L个):
其中,,,t是特征点所在的尺度。
现在要利用上面得到的信息,来计算特征点的主方向(注意:此处只用到了长距离点对子集),如下:
要解决旋转不变性,则需要对特征点周围的采样区域进行旋转到主方向,旋转后得到新的采样区域,采样模式同上。BRISK描述子是二进制的特征,由采样点集合可得到N(N-1)/2对采样点对,就可以得到N(N-1)/2个距离的集合(包含长、短距离子集),考虑其中短距离子集中的512个短距离点对,进行二进制编码,判断方式如下:
其中,带有上标,表示经过旋转a角度后的,新的采样点。由此可得到,512Bit的二进制编码,也就是64个字节(BRISK64)。
汉明距离进行比较,与其他二进制描述子的匹配方式一样。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cv;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Load Image
Mat c_src1 = imread("box.png");
Mat c_src2 = imread("box_in_scene.png");
Mat src1 = imread("box.png", CV_LOAD_IMAGE_GRAYSCALE);
Mat src2 = imread("box_in_scene.png", CV_LOAD_IMAGE_GRAYSCALE);
if (!src1.data || !src2.data)
{
cout << "Error reading images " << std::endl;
return -1;
}
//feature detect
BRISK detector;
vector kp1, kp2;
double start = GetTickCount();
detector.detect(src1, kp1);
detector.detect(src2, kp2);
//cv::BRISK extractor;
Mat des1, des2;//descriptor
detector.compute(src1, kp1, des1);
detector.compute(src2, kp2, des2);
Mat res1, res2;
int drawmode = DrawMatchesFlags::DRAW_RICH_KEYPOINTS;
drawKeypoints(c_src1, kp1, res1, Scalar::all(-1), drawmode);//画出特征点
drawKeypoints(c_src2, kp2, res2, Scalar::all(-1), drawmode);
cout << "size of description of Img1: " << kp1.size() << endl;
cout << "size of description of Img2: " << kp2.size() << endl;
BFMatcher matcher(NORM_HAMMING);
vector matches;
matcher.match(des1, des2, matches);
double end = GetTickCount();
cout << "耗时:" << (end - start) << "ms" << endl;
Mat img_match;
drawMatches(src1, kp1, src2, kp2, matches, img_match);
cout << "number of matched points: " << matches.size() << endl;
imshow("matches", img_match);
cvWaitKey(0);
cvDestroyAllWindows();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