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搞懂jdk1.8中的haspMap原理(源码解析+ 对比jdk1.7)

前言:

本博客只对jdk1.7中的hashMap进行文字性的说明,源码的说明只针对jdk1.8,因为现在开发多数都是jdk1.8.

一、map结构

它是双列数据,保存具有映射关系“key-value对”的集合,map中的元素具有无序的,不可重复的特点,那么这个特点是怎么保证的呢,我们可以将它的key 看成set存储(因为它是无序的,不可重复的),将它的value看成collection存储(有序,可重复的)

二、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

jdk1.8

HashMap的大致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哈希表是一个Node数组,我们把数组中可以存放元素的位置称为一个桶(Bucket),哈希表每个节点都有一个键值(Key–value)对,hash值和Next指针,在插入元素时,如果发生冲突(即多个键值对映射到同一个桶上),就会通过单向链表来解决冲突。因为一个桶上可能存在多个键值对,所以在查找的时候,会先通过key的哈希值定位到桶,在遍历桶上的所有键值对,找出key相等的键值对,从而找到value。

每个桶(bucket)中存储一个Node对象,每一个Node对象都有一个引用变量next,用来生成Node链(注意,新添加的元素,在链表的尾部,和java7不同,简单记忆为七上八下)。所以在一个桶中,有可能是一个Node 对象、Node链,还可能是一个TreeNode对象(红黑树,下边给讲)
彻底搞懂jdk1.8中的haspMap原理(源码解析+ 对比jdk1.7)_第1张图片
由上图可知,jdk1.8中的 HashMap是数组+单向链表+红黑树实现,当某个桶的链表数大于8时,结构转为红黑树。因为红黑树查询的速率非常高。

HashMap什么时候进行扩容和树形化

当HashMap中的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数组总大小length,不是数组中个数 sizeloadFactor 时 , 就会进行数组扩容, loadFactor 的默认值 (DEFAULT_LOAD_FACTOR)为0.75,这是一个折中的取值。也就是说,默认 情况下,数组大小(DEFAULT_INITIAL_CAPACITY)为16,那么当HashMap中 元素个数超过160.75=12(这个值就是代码中的threshold值,也叫做临界值) 的时候,就把数组的大小扩展为 2*16=32,即扩大一倍,然后重新计算每个元 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而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已经预知 HashMap中元素的个数,那么预设元素的个数能够有效的提高HashMap的性能。

当HashMap中的其中一个链的对象个数如果达到了8个,此时如果capacity没有 达到64,那么HashMap会先扩容解决,如果已经达到了64,那么这个链会变成 树,结点类型由Node变成TreeNode类型。当然,如果当映射关系被移除后, 下次resize方法时判断树的结点个数低于6个,也会把树再转为链表。

jdk1.7

jdk1.7中存取节点的不是Node 而是Entry,Node和Entry中的元素都一样(hash key value next)。它的底层结构是数组+单向链表,它实例化之后底层创建了一个默认长度为16的数组
彻底搞懂jdk1.8中的haspMap原理(源码解析+ 对比jdk1.7)_第2张图片

三 源码解析

1、属性:
     /**
     * 默认初始化容量为16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 最大的容量上限为2的30次方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默认的负载因子是0.75f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 变成树形结构的临界值为8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 当哈希表的大小超过这个阈值,才会把链式结构转化成树型结构,否则仅采
     *取扩容来尝试减少冲突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
     * 哈希表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 哈希表中键值对的个数
     */
    transient int size;

    /**
     * 哈希表被修改的次数 
     */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它是通过 capacity*loadFactor 计算出来的,当 size 到达这个值时,
     *就会进行扩容操作
     */
    int threshold;

    /**
    *负载因子
     */
    final float loadFactor;

Node类的定义,它是一个静态内部类,哈希表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Node类型。我们可以看到,Node中有四个属性key、value、hash(存储key的hash值)、next(构建链表的时候用来指向后继节点的),后边我们存储不能重复的key,所以hashcode 和equals是重写的。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3、get方法: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返回值类型为V,HashMap中的V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 如果hash表不为空且对应的桶不为空,其中的tab[(n - 1) & hash]中的&是进行按位与操作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如果hash值相等且key值也相等,表示取到值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判断是否由后继节点
            if ((e = first.next) != null) {
            // 如果当前的桶是采用红黑树处理冲突,则调用红黑树的 get 方法去获取节点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不是红黑树的话,那就是传统的链式结构了,通过循环的方法判断链中是否存在该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

实现步骤大致如下:
1、通过 hash 值获取该 key 映射到的桶。
2、桶上的 key 就是要查找的 key,则直接命中。
3、桶上的 key 不是要查找的 key,则查看后续节点:
(1)如果后续节点是树节点,通过调用树的方法查找该 key。
(2)如果后续节点是链式节点,则通过循环遍历链查找该 key。

4、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如果哈希表为空,则先创建一个哈希表(resize里面实现了初始化 大小为默认值16)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如果当前桶没有碰撞冲突,则直接把键值对插入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如果桶上节点的 key 与当前 key 重复,那你就是我要找的节点了,表示的是更新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如果是采用红黑树的方式处理冲突,则通过红黑树的 putTreeVal 方法去插入这个键值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否则就是传统的链式结构 
            else {
             //采用循环遍历的方式,判断链中是否有重复的 key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到了链尾还没找到重复的 key,则说明 HashMap 没有包含该键 ,添加
                    if ((e = p.next) == null) {
                       //创建一个新节点插入到尾部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链的长度大于 TREEIFY_THRESHOLD(默认为8) 这个临界值,则调用treeifBin方
                       //法,注意不一定生成红黑树,下面对 treeifyBin有解释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找到了重复的 key ,中断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这里表示在上面的操作中找到了重复的键,所以这里把该键的值替换为新值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如果当前数组不是null 或者数组的大小小于MIN_TREEIFY_CAPACITY(默认64),则进行扩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否则改为红黑树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put 方法比较复杂,实现步骤大致如下:
1、先通过 hash 值计算出 key 映射到哪个桶。
2、如果桶上没有碰撞冲突,则直接插入。
3、如果出现碰撞冲突了,则需要处理冲突: (
1)如果该桶使用红黑树处理冲突,则调用红黑树的方法插入。
2)否则采用传统的链式方法插入。如果链的长度到达临界值(默认8)且当前的数组的长度>64时,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有的数据改为红黑树存储
4、如果桶中存在重复的键,则为该键替换新值。
5、如果size 大于阈值,则进行扩容。

四、长问面试题

1、负载因子值的大小,对HashMap有什么影响

负载因子的大小决定了HashMap的数据密度。
负载因子越大密度越大,发生碰撞的几率越高,数组中的链表越容易长, 造成查询或插入时的比较次数增多,性能会下降。
负载因子越小,就越容易触发扩容,数据密度也越小,意味着发生碰撞的 几率越小,数组中的链表也就越短,查询和插入时比较的次数也越小,性 能会更高。但是会浪费一定的内容空间。而且经常扩容也会影响性能,建 议初始化预设大一点的空间。
按照其他语言的参考及研究经验,会考虑将负载因子设置为0.7~0.75,此 时平均检索长度接近于常数。

2、谈谈你对HashMap中put/get方法的认识?如果了解再谈谈 HashMap的扩容机制?默认大小是多少?什么是负载因子( 或填充比)?什么是吞吐临界值(或阈值、threshold)?

这个答案都在上边讲解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