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第四章 第一场灾难:真理的丧失

发信人: paradax (秀树*冬眠中。。。),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5)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2年10月23日22:34:43 星期三), 转信



第四章  第一场灾难:真理的丧失



每个时代都有其神话,并称之为更高的真理。

——无名氏



进入19世纪,数学界正是一派祥瑞景象:拉格朗日仍然活跃在数学界,拉普拉斯正处在
他智力的顶峰时期,傅立叶致力于研究他1807年的手稿,这篇手稿后来并入了他的经典
著作《热论》(1822年);高斯(Gauss)刚刚发表了他的《算术研究》(1801年),这是
关于数论的一个里程碑,随后他又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为他赢得了数学王子的雅称;高
斯的法国同行柯西(Augustin-Louis Cauchy)在他1814年的一篇论文中显露出超凡的才
能。

通过对这些人的工作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19世纪前半叶在发现自然设计的奥秘的过程
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高斯在数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很快将要讨论其中之一
——但他把大部分时间投入了物理学研究。事实上他并不是数学教授,在将近50年的时
间里,他一直担任天文学教授和哥廷根天文台台长。天文学占去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和
精力,而且他对天文学的兴趣可追溯到他在1795—1798年在哥廷根求学的时候。1801年
他获得了他的第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那年1月1日皮亚奇(GiuseppiPiazzi)发现了小行
星谷神星。尽管能观察到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当时年仅24岁的高斯却在观察中运用了
新的数学方法,并预言了这颗行星的轨迹。这一年的年底的观察结果与高斯的预言十分
接近。1802年当奥伯斯(Wilhelm Olbers)发现另一颗小行星智神星的时候,高斯又一次
成功地算出了它的轨迹。在高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天体运动论》(1809年)中,对所有
这些天文学方面的早期工作作了总结。

后来,应汉诺威公爵之邀,高斯对汉诺威进行了测量,奠定了大地测量学,并由此产生
了微分几何的创造性思想。在1830年到1840年间对理论和实验磁学中的物理研究也获得
了巨大的成功,他创造了测量地球磁场的方法。麦克斯韦(James ClerkMaxwell),这位
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在他的《电学和磁学论》中说,高斯的磁学研究重新构造了整个
科学:使用的工具,观察的方法及对结果的计算。高斯的地磁学论文是物理研究的典范
。为了纪念这项工作,磁场的单位叫做高斯。

尽管高斯和韦伯(Wilhelm Weber)并没有首创电报的思想,(因为在此之前其他人已有许
多尝试),1833年他们却设计了一个实用的装置,能使指针向左或向右偏转,转的方向
依赖于导线上电流的方向。这只是高斯的若干发明之一。他还从事光学方面的研究,这
是一项自欧拉时代以来就一直被忽略的学科。他在1838—1841年间所做的研究奠定了处
理光学问题一个全新的基础。

19世纪在数学界能与高斯匹敌的就是柯西了,兴趣广泛的柯西数学论文超过700篇,数量
上仅次于欧拉,按现代的版本算是整整26卷,涉及数学的所有分支。他是复变函数论(
见第七章,第八章)的奠基人。但柯西投入到物理问题中的精力至少与投入到数学中的
一样多。1815年由于一篇关于水波的论文使他获得了法国科学院颁发的一项奖励。在小
棒及弹性膜(例如金属薄片)的平衡,弹性介质中的波等方面,他都写出了奠基性的著
作。他也是数学物理这一分支的创始人。他从事于由菲涅耳创建的光波理论的研究并把
这项理论扩展到光的分解和偏振领域。柯西是一流的数学物理学家。

虽然傅立叶的工作与高斯和柯西并不完全在同一领域,但由于他为数学领域热的传导带
来了更为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他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傅立叶把这一学科看作宇宙研究
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对地球内部的热传导的研究有可能证明地球是从一种熔化状态冷
却凝固而形成的,这样就可以对地球的年龄做一些估计。在这项工作过程中他发展了无
穷三角级数——现在称为傅立叶级数——的理论,使得它能用于许多其他的应用数学领
域中。对他的工作无论用什么词来赞誉都是不过分的。

高斯、柯西、傅立叶以及其他数百人的成就似乎成了不容反驳的明证:越来越多关于自
然界的真理正在被揭示。事实是整个19世纪中数学巨人们一直在沿着先人铺设的道路前
进,创造了更为有力的数学方法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对自然界的进一步探索中。他们加
速寻求自然界的数学定律,他们似乎被这样一种信念所驱使:他们就是神派来揭示上帝
意图的。

假如他们对一些同行的行为稍加注意,那么,也许他们会对即将面临的灾难有所准备。
培根早就在他的《新工具》(1620年)中写道:

一个群体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与群体和种族关系甚密。因而人的感觉有时错误地被当
作事物的标准。另一方面,所有感觉上的或是心智上的领悟力,依赖于人而不是宇宙。
而人的心智就像不平坦的镜面,把自己的性质转赋给了事物。光线原由事物发出,而镜
子使之扭曲变形。

在同一部著作中培根倡议用经验和实验作为所有知识的基础,他写道:

推理建立起来的公理不足以产生新的发现,因为自然界的奥秘远胜过推理的奥秘。

是什么导致了上帝在设计宇宙中作用的削弱,即使是最忠实的信徒也会无意地在这个问
题上发生分歧。

哥白尼,开普勒都将他们的日心说理论看作是上帝的数学智慧的明证。但它却是与《圣
经》中人的重要性相冲突的。伽利略、波义耳(Robert Boyle)、牛顿坚持说他们进行科
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证明上帝的意图和存在,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中甚少涉及上帝。事实
上伽利略在他的一封信中说道:“对我来说从来没有任何关于《圣经》的直接讨论,以
前从来没有哪个天文学家或科学家像我这样干过。”当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伽
利略是相信上帝的数学设计的,他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说明在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时,
不应该引入其他的神秘的或是超自然的力量。在伽利略的时代,万能的上帝能改变他的
设计这一信仰占着统治地位。而笛卡尔,这位虔诚的教徒却宣称自然界的法则是不可改
变的。这就无疑地限制了上帝的能力。牛顿也相信宇宙的固有秩序,并且指望上帝依照
自己的旨意来维持世界运转。他把这比作钟表匠修理钟表来使之正常工作。牛顿有充分
的理由相信上帝的创造:尽管他十分清楚由于一颗行星的轨迹受到其他行星的影响从而
不是一个真正的椭圆,他却不能从数学上证明这种偏离是由于其他行星对它的引力产生
的,因此他认为,除非是上帝按照自己的计划继续使宇宙运行,否则不可能维持其稳定


莱布尼茨反对这种看法,在他1715年11月给牛顿的拥护者、哲学家克拉克的信中,他这
样评价牛顿关于上帝经常需要给宇宙修理和上弦的观点的:“上帝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远
见维持世界的永远运动。……在我看来,世界上的力和能是恒定的,依据自然法则从物
质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而已。”莱布尼茨指责牛顿否认了上帝的能力。实际上,莱
布尼茨还指责牛顿使英国的宗教信仰日趋衰弱。

莱布尼茨的话并没有说错,牛顿的工作无意中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神学中分离或者解放
出来。我们已经提到过,伽利略坚持说自然科学必须与神学相分离,而牛顿在他的《原
理》一书中坚持这一原则,朝着对自然现象给以纯数学的解释迈进了一大步。因此上帝
越来越多地被排斥在科学理论的数学描述之外了。实际上,牛顿所没能解释的那些反常
现象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根本上的解释。

制约天体和地面物体运动的普适法则逐渐统治了整个知识界,而且预言和观察结果的持
续一致说明了这法则的完善。尽管在牛顿之后,仍然有人认为这种完美的设计出自于上
帝之手,但上帝已退到幕后。宇宙的数学法则则成为了焦点。莱布尼茨注意到在牛顿的
《原理》中暗示着:不论有没有上帝,世界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攻击这本书为非基督徒
的。追求纯粹的数学结果的目的逐渐取代了对上帝的设计的关注。虽然欧拉之后的许多
数学家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对世界的设计,以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主要功
能是提供破译这个设计的工具,但是随着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后的更多的发展,数
学研究从神那儿得到的启示越来越少,上帝的存在性也变得模糊起来。

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虽出身天主教世家,却是无神论者。拉普拉斯完全否认上帝是世界
的数学设计者。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拉普拉斯把他的《天体力学》呈献给拿破仑时,后
者说:“拉普拉斯先生,他们告诉我,你写了这本关于宇宙系统的书,却根本没有提到
它的创造者。”据说拉普拉斯是这样回答的:“我不需要这种假说。”自然代替了上帝
,正如高斯所说:“你,自然,我的女神,我对你的规律的贡献是有限的。”高斯确信
有一个无时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但却认为上帝与数学及宇宙的数学规律
探索没有丝毫联系。

哈密尔顿关于最小作用原理的工作(见第三章)也揭示了知识界观点的转变,在1833年
的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虽然最小作用定理已立足于物理学最高级定理之林,然而从宇宙经济的基地上看,当时
人们普遍拒绝把它作为宇宙规律的主张。对此,拒绝恰恰在于其他理由,事实上伪装节
约的都是常常浪费地消耗着……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这个数量的节约是由宇宙的神的思
想设计的。不过,某种高度的简洁可以被认为是包含在这一思想中。

回顾一下就可以看出,自然是上帝的数学设计这一信条正在被数学家们的工作所削弱。
学者们越来越多地相信,人的推理是最有力的工具和最好的证明,因为它是数学家的成
功。如果为了正当的理由要去捍卫它们,为什么不能将推理用于评判流行的宗教与伦理
的信条呢?幸或不幸的是将推理运用于宗教信仰的基础损害了许多正统观念的根基。宗
教信仰因此而从正统观念分化出许多的旁门左系,诸如唯理论的超自然主义、自然神论
、不可知论或是干脆的无神论。这些运动对18世纪那些学识广博的数学家产生了一定影
响。正如狄德罗这位唯理论者,反教权主义时代的知识界领袖所说:“让我相信上帝,
必须让我能摸到他。”不是所有19世纪的数学家都否认上帝的地位。柯西这位虔诚的天
主教徒指责人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与已发现的定理矛盾的一切假说。”然而把上帝看作
宇宙的数学设计者这样的信仰还是开始衰退了。

这种信仰的衰退不久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自然的数学法则一定是真理呢?
最早对真理问题提出质疑的人中有狄德罗。在他《自然的解释》(1753年)中说,数学
家就像赌徒:二者都与自己发明的抽象规则赌博。他们的研究主题只是毫无事实基础的
规则。学者冯登利(Bernard LeBovierdeFontenelle)在他的《世界的多元性》(1686年
)中对此也同样持批评态度。他对天体运动法则不变性的攻击是这样的:只要玫瑰花还
在开放,园丁就永远不会死去。

数学家们愿意相信是他们提供了哲学家思想的源泉,但在18世纪,哲学家们都是否认物
质世界真理的先驱。我们略过霍布斯、洛克(John  Locke)和大主教贝克莱的教条,这不
是由于它们能被轻易地驳倒而是因为它们不像激进的休谟(David Hume)那样有影响力。
实际上休谟不仅赞同贝克莱的观点,甚至走得更远。在他的《人性论》(1739—1740年
)一书中,休谟强调,我们既不了解精神,也不了解物质,两者都是虚幻的。我们只接
受感觉,诸如印象、记忆和思想等简单的概念只是这些感觉的模糊反映,任何复杂概念
都是简单概念的集合。精神实际上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概念的集中,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经
验所感知的事物,我们不能假定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然而经验只能产生感觉。

休谟对物质持同样的怀疑态度。谁能保证有一个永远存在的实物的世界,所有我们能够
知道的只是我们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感觉。重复地感知一张椅子并不能证明这椅子确实存
在,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产生概念的方式和顺序,同样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概念在习
惯上的一种联系而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或是因果关系,都不是客观实在,我们被
自己的感知能力所迷惑,因而相信了这样的实在:存在一个有确定属性的外部世界。这
实际上只是一种无根据的推论,知觉的产生是不可理解的。我们不知道,它是来自于外
部事物、心灵深处还是上帝。

人本身不过是单个的感觉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只能这样存在着。“自我”就是不同的
感知力的汇聚。任何试图了解自己的尝试最终只能导向领悟。所有其他的人和假定存在
的外部世界只是某一个人的领悟,而且没有什么能保证他们确实存在。于是也就不可能
有任何关于一个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法则。这样的法则仅仅是一种感觉的合适
的总结。更进一步说,由于因果概念并不是基于科学的证明而不过是一种来自于经常发
生的“事件”的通常的顺序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无法了解,过去感知到的事件将来还
会不会再发生。这样休谟就否认了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永恒性以及不可破坏性。

否认了外部世界遵循固定的数学定律这一信条,休谟也就否认了代表实在的逻辑推理结
构的价值。但是数学中也包含着关于数字和几何的定理,其毫无疑问是从包含数字和几
何的假设真理中推出来的。休谟并不否认公理,但却贬损它们以及由之推导出的结果。
公理来自于对假定存在的物理世界的感知,定理的确是公理的必然结果,却无非是公理
的精确复述。它们是推论,但只是隐含在公理中的论断的推理。因此公理和定理,都是
同义重复,并不是真理。

由是休谟回答了“人怎样获得真理”这一基本问题——他否认真理的存在,人不可能区
别真理。休谟的工作不仅贬损了在科学和数学上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还对推理本
身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对于大多数18世纪的思想家来说,这样一种对人类最高智慧能力
的否认是大逆不道的。数学家、人类推理的其他成就如此辉煌以至于到了“不可一日无
此君”的地步。休谟的哲学对于18世纪绝大多数的学者来说是矛盾和令人嫌恶的,而且
与数学和其他科学中的惊人的成就是如此格格不入,因此遭到了驳斥。

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可能也是最深邃的哲学家康德发起了这一挑战。但是对康德殚精竭虑
所提出的结论进行仔细推敲后发现其并不比其他人的更令人信服。在他的《未来形而上
学导言》(1783年)一书中,康德看来确是站在科学家和数学家一边:“我们可以确切
地说:纯粹的先验的综合知识,纯粹数学和纯粹物理学是真实存在也是先天既定的,二
者都包含一些被广泛承认、绝对肯定的命题,……而且是独立于经验的。”在他的《纯
粹理性批判》(1781年)一书中,康德甚至使用更为确信的词语作为开头,他肯定所有
的数学公理和定理都是真理,但是为什么?康德自问道。他愿意接受这样的真理吗?显
然经验本身并不足以证明它们的有效性。如果你能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数学确实是
一门科学吗——你也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康德的回答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依我们的
心智所定,所谓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感知的一种模式。这种感知——康德称之为直觉—
—的模式由心智对待经验的方式决定。我们依据这些智力形式去感知,组织和理解经验
,经验与之相符犹如面团符合于它的模子。心智将这些方式加到感觉、印象上去使感觉
与内在的模式相吻合。既然空间的直觉来源于心智,那么心智自动地接受空间的某些属
性,诸如直线是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三点确定一平面以及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康德称
这些真理为一个先验的假设的真理,它们是我们心智构成的一部分。几何学的科学性恰
恰在于其揭示了这些真理的逻辑推断,心智正是通过“空间结构”来对待经验这样一个
事实说明经验与基本原理和定理是一致的。我们自认为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和理性
是由我们的精神和我们的思考方式加诸其上的。

康德既然从人的大脑创造出了空间,那他也就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让它是欧氏空间。他
不能构想出其他的几何空间。这促使他相信,不存在别的空间,由此欧氏几何定理既不
是宇宙中固有的,也不是由上帝设计出来的,它是使人的感性认识条理化、理性化的作
用结果。至于上帝,康德说上帝的本质不在理性知识范围内,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上帝
。康德在几何上的轻率超过他在哲学上的大胆。他没有到过离东普鲁士城市哥尼斯堡他
的家40英里以外的地方,然而他却假定他能决定世界的几何形状。科学的数学法则又是
如何呢?由于所有的经验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框架所构成的,数学一定吻合于所有的
经验。

在他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年)中康德承认牛顿定律及其推论是不证自
明的。他宣称已知证明了的牛顿运动定律可由纯粹推理导出,而且这些定律也是唯一能
使自然界被理解的假设。他说,牛顿所给予我们的,对宇宙如此清晰的领悟,永远也不
会改变。更一般地,康德认为科学的世界是一个由精神所组织和控制的,与内在的范畴
,诸如空间、时间、因果以及物质等相一致的感官印象的世界。精神包含客体必定符合
的结构。感官印象确乎来自于真实的世界,然而不幸的是,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所谓
实在只是借助于感知,通过主观分类所了解的。因此除了欧氏几何和牛顿力学,没有别
的办法来使经验条理化。随着经验的增加,新的科学的形成,心智并不会从这些新的经
验中提取并形成新的原理。而是将沉睡的心智部分唤醒来解释这些新的经验。心智的观
察力是靠经验来启发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真理譬如说力学定律发现得相当晚,而
有些则在几个世纪前就为人们所知了。康德的哲学几乎是毫不掩饰地推崇理性,然而他
认为理性的作用不在于对自然界的探索,而在于开发人类心智荒芜之处。由于来自于外
部世界的感知提供了精神组织的原始材料,因此经验就作为知识的必然因素而被认可,
而数学就是精神的必然法则的揭示者。

数学家们是习惯于“数学是一个先验真理的体系”这一论断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对康
德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给以足够的注意。否则他的学说——数学家所证明的并非是物质
世界固有的,而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会使所有的数学家停止工作。我们实际中所固
有的与所感觉的是同一结构吗?这种空间的感知结构一定是欧氏的吗?我们如何知道这
一点呢?与康德不同的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仍然相信存在一个受独立于人的精神的法
则支配的外部世界。人只是揭示其设计规律并用来预测在这个外部世界中将要发生的事
情。

康德的学说既有解放思想的一面,也有束缚思想的一面,由于强调了精神能够组织,我
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世界中的经验,他为创建与当时人们坚信的概念相反的概念打下了基
础,但由于他坚持依照欧氏几何法则来组织空间感知,他阻碍了其他观点的接受。如果
康德对同时代的数学家的工作多加关注,也许他对这一观点不会那样固执己见了。

对于“上帝是宇宙原则的制定者”这一信仰的漠视甚至否认以及康德的“法则存在于人
的精神的结构中”的观点,引起了“神圣的设计者”的报复,上帝决定要惩罚这些康德
主义者,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盲目自信的数学家们。因而他转而鼓励非欧几何,这项
发明摧毁了人类自以为推理是自给自足、无所不能的信条。

尽管到1800年时上帝的存在越来越不被感觉到,而且一些像休谟那样偏激的哲学家否认
所有真理,然而当时的数学家们还是相信严格的数学真理和自然界的数学法则。在所有
的数学分支中,欧氏几何最受推崇。这不仅由于它是第一个用演绎方法建立起来的,而
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它的定理一直完美地与客观事实一致。“上帝”所攻击的正是
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中有一条公理一直在困惑着数学家们,不是由于他们对其正确性有任何怀疑之
处,而是由于它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平行公理,或者通常称为欧几里得的第五假设,欧
几里得的表述是这样的:

如果一条直线(图4.1)与两条直线相交,使得一侧的内角不都是直角,则如果将这两条
直线延长,它们在内角不都是直角的直线一侧相交。

即若<1+<2<180°,将a、b充分延长,则它们必定相交。

欧几里得有很好的理由以这种方式表述他的公理。他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叙述:若<1
+<2=180°则直线a与直线b永不相交,即直线a平行于直线b,但欧几里得显然是害怕假
设有永不相交的无限直线。当然经验并没有提供无限直线的性质,而公理是被认为是关
于物理世界的自明的真理。然而他确实以他的平行公理和其他公理证明了平行直线的存
在。

欧几里得对平行公理的叙述被认为有点过于复杂了,它缺少其他公理的简洁性,显然连
欧几里得本人也不喜欢他对平行公理的叙述,因为直到所有可以不用它的定理都被证明
出来以后,他才提到它。

一个并没有使许多人不安然而最终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能否肯定在客观世界中存在无限
直线。欧几里得的措词颇为谨慎,你可以按需要任意延长一条(有限)直线,且延长后
的直线仍然是有限的。欧几里得确实暗示了无限直线是存在的:否则在任何情况下也不
能按需要任意延长。

早在希腊时代,数学家们就开始致力于解决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所带来的问题了。他们
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尝试,一种是用看来更加自明的命题来代替平行公理。另一种是试
图从欧几里得的其他九条公理中推导出平行公理。如果这一办法可行则平行公理就成为
定理,也就无可怀疑的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曾从事于这两方面
的研究。至于那些无名之辈,我们就不去多说了。这段历史相当长而过于专业化,它们
中的大部分不在这里重述,因为它们很容易查到而且并不大切题①。

在众多的替代公理中有一条是我们今天通常在中学里学习的,因而值得一提:这是普莱
费尔(John Playfair) 1795年提出的平行公理的另一种说法:过不在直线l上一给定点P
(图4.2),有且仅有一条由l和P确定的平面上的直线,不与l相交。

所有的替代公理似乎都比欧几里得的要简单,但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比欧几
里得的叙述更令人满意。其中许多,包括普莱费尔的叙述涉及到空间的无穷远处。另一
方面,那些不直接提及“无限”的替代公理,例如,“存在两个相似但不全等的三角形
”,看起来比欧几里得本人的平行公理更为复杂,更不可取。

在试图用第二种方法,即从其他九条公理中推出平行公理以解决平行公理问题的努力中
,最有意义的是萨谢利(GerolamoSaccheri)的工作。他是一个耶稣会教士,帕维尔大学
的教授。他的思想是,如果你使用了一个本质上不同于欧几里得平行公理的公理的话,
你将得出与他的其他公理矛盾的定理。这种矛盾意味着否认平行公理——它是唯一存在
疑问的公理——是错误的。因此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一定是正确的,即它是其余九条公
理的推断。

考虑普莱费尔的公理,它与欧几里得的公理是等价的,萨谢利首先假定①过P点(图4.3
)没有与l平行的直线,则由这一公理和欧几里得采用的其他九条公理,萨谢利确实推出
了矛盾。萨谢利接着又试了其他可能的假设。即过P点至少有2条直线p和q,不管如何延
伸总不与l相交。萨谢利进一步证明了许多有趣的定理,直到他推出一个奇怪而且令人讨
厌的结论,他认为它与前面得出的结论是矛盾的。由是萨谢利认为有理由推出结论:欧
几里得的平行公理是其他公理的推论,因此将他的书命名为《欧几里得无懈可击》(173
3年)。然而后来的数学家发现萨谢利并未真正推出矛盾,因此平行公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花在寻找一个可接受的欧几里得平行公理的替代公理或证明它是其他九条公理的推论
上的精力如此巨大而且徒劳无功,以致于达兰贝尔在1759年称平行公理问题是“几何原
理中的家丑”。

渐渐地数学家们开始正确地理解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的重要性。1763年克吕格尔(GeorgS
.Klugel)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引人注意的论点:即人们确信欧几里得平行公理为真
理是基于经验的,他熟知萨谢利的书和许多试图证明平行公理的方法,后来他成为海姆
斯塔特大学的教授。这一论点首次引进的思想是:公理的实质在于符合经验而并非其不
证自明①。克吕格尔对欧几里得平行公理能够证明表示怀疑,而且他认识到萨谢利并未
得出矛盾,仅仅得到一些奇怪的结果。

克吕格尔的论文启发了兰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在平行公理上所做的工作,在
他的《平行线理论》(写于1766年,1786年出版)中,兰伯特类似于萨谢利,考虑了两
种不同的情况。他也发现假设过P没有平行于l的直线(见图4,3)会导出矛盾,但他与萨
谢利不同的是他没有得出假定过P至少有两条平行线则得到矛盾的结论。而且,他意识到
不推出矛盾的任何一组假设都能产生一种可能的几何。尽管这种几何可能与实际图形没
有什么关系,但却是一种有效的逻辑结构。

兰伯特和其他人(例如克斯特纳(Abraham G.K?stner),哥廷根大学的教授,也是高
斯的老师)的工作都强调一个基本点,就是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不能由其他九条欧几里
得的公理证明,那也就是说,它是独立于其他公理的。进一步,兰伯特认为有可能通过
引入一条异于欧几里得平行公理的公理来建立一个逻辑上一致的几何,尽管他没有作出
这种几何应用的可能性的判断。这样,他们三人都认识到了非欧几何的存在。

从事欧几里得平行公理工作最著名的数学家当属高斯。高斯十分清楚试图证明欧几里得
平行公理是徒劳的,在哥廷根这已是常识。事实上,高斯的老师克斯特纳完全了解这些
工作及全部历史。数年以后的1831年,高斯告诉他的一个朋友,早在1792年(当时高斯
只有15岁),他就已经掌握能够存在一种逻辑几何的思想,欧几里得平行公理在其中不
成立。但是直到1799年,高斯仍然试图从其他更可信的假设之中推导欧几里得平行公理
,而且尽管他能够构想出逻辑的非欧几何,他还是相信欧氏几何是物理空间的几何。然
而,1799年12月17日,高斯写信给他的同行和朋友,数学家鲍耶(Wolfgang  Bolyai):

至于说到我,我在我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选择的道路决不能导致我们
寻求的目标(平行公理的推导),而你让我确信你已达到。这似乎反而迫使我怀疑几何
本身的真理性。诚然,我所得到的许多东西,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证明,
而在我眼中却什么也没有证明。例如,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可以存在一个直线三角形,它
的面积大于任何给定面积的话,那么我就立即能绝对严密地证明全部(欧几里得)几何
。大多数人肯定会把这个当作真理;但是我,不!实际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无论取多
么远,它的面积可能永远小于一定的极限。

大约从1813年起,高斯开始发展他的非欧几何,最初称之为反欧几何,后称星空几何,
最后称为非欧几何。他相信它在逻辑上是相容的,并且确信它一定也是能够应用的。高
斯在1824年11月8日写给他的朋友托里努斯(FranzAdolf Taurinus)的信中说:

假定(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将导出一种奇怪的几何,它与我们的(欧氏)几何迥
然不同,然而却是完全相容的,我已经将它发展得令自己完全满意了。它的定理看起来
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你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开始对它进行平心静气的深入细致的思考,
就会发现这里并没有包括什么不可能的东西。

在1829年1月27日写给数学家、天文学家贝塞尔的信中,高斯再一次肯定了平行公理不能
由欧几里得的其他公理证明出来。

我们在此不讨论高斯创建的非欧几何的细节,他没有写出过完整的推导,而他所证明的
那些定理与我们很快将要讨论的罗巴切夫斯基(Lobatchevsky)及J·鲍耶的工作多有相似
之处。在给贝塞尔的信中他说他也许永远不会发表他在这方面的发现,因为他害怕遭人
讥笑,或者如他所说,他害怕波尔第人的嚷嚷(波尔第人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心智鲁钝的
希腊部族)。但人们应记得,虽然一些数学家逐渐达到非欧几何研究的顶峰,然而在整
个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信念仍然是,欧氏几何是唯一可接受的几何。我们所知道的高斯
在非欧几何上的工作,是从他给朋友们的信中透露出来的。1816年与1822年《哥廷根学
报》上的两篇短评和1831年的一些注记都是他去世后在遗物中发现的。

两个由于创建非欧几何而获得的荣誉多于高斯的人是罗巴切夫斯基和J·鲍耶。事实上,
他们的工作是前人的创造性思想的压轴戏,但是由于他们发表了系统的推导文章,他们
通常被称为非欧几何的创立者。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人,他曾就读于喀山大学,并在182
1年到1846年间在那里任教授和校长。从1825年起,他开始在多篇论文和两本书中就几何
基础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J·鲍耶是W·鲍耶之子,系匈牙利军官,他发表了一篇关
于非欧几何——他称之为绝对几何——的26页的论文《绝对空间的科学》,作为他父亲
的两卷著作《为好学青年的数学原理论著》的第一卷的附录,尽管这本书是1832—1833
年出版的,但是在罗巴切夫斯基的著作出版之后,J·鲍耶似乎是在1825年就已经形成了
有关非欧几何的思想,并且在那时就已确信新几何不是自相矛盾的。在1823年11月23日
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J·鲍耶写道:“我已得到如此奇异的发现,使我自己也为之惊
讶不已。”

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J·鲍耶都认识到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不能在其他九条公理基础上
证明,也认识到附加平行公理是建立欧几里得几何所必需的。既然平行公理是独立的,
于是至少从逻辑上讲有可能采取一个与此相矛盾的命题,并从新的一组公理来推导出结
论。

这几个人所创建的技术内容相当简单,由于他们三人做的工作是同样的,这里我们只叙
述罗巴切夫斯基的工作。罗巴切夫斯基果敢地放弃了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并提出自己的
假设(与萨谢利的假设一样)。给定一条直线AB和点P(图4.4),则所有过P的直线可按
与AB的关系分为两类,即与AB相交的和不与AB相交的。第二类中的两条直线p、q是两类
直线的边界。更准确地说,若P是到AB垂直距离为a的一点,则存在锐角A,使得所有与直
线PD夹角小于A的直线都与AB相交,与PD夹角大于等于A的直线不与AB相交,与PD夹角为A
的直线p、q称为平行线,A叫做平行角。过P点且不与AB相交(不包括平行线)的直线称
为不相交直线,尽管在欧几里得的意义上它们是平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罗巴切夫斯
基几何允许过P点有无限多条平行线。



图4.4



趋于无穷大,A减小且趋于0。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小于180°,且随着三角形面积的减小
而趋近于180°。而且,两个相似三角形必定全等。

任何较大的数学分支甚或较大的特殊成果,都不会只是个人的工作。充其量,某些决定
性步骤或证明可以归功于个人。这种数学积累发展特别适用于非欧几何。如果非欧几何
意味着一系列包括异于欧几里得平行公理的公理系统的发展,那么最大的功绩必须归于
萨谢利。即便是他也利用了很多人寻求更易于接受的替换欧几里得公理的工作。如果说
非欧几何的创立意味着人们认识到了除了欧氏几何之外还可以有它种几何的话,那么它
的创立应该归功于克吕格尔和兰伯特。然而关于非欧几何最大的事实是它同样可以像欧
氏几何一样,准确地描述物理空间的性质。欧氏空间不是物理空间所必然有的几何。它
的物理真实性不能由任何先验基础得证。这种认识,不需要任何技术性的数学推导(因
已有人做过),最早是由高斯得到的。

根据他的一篇传记可知,高斯曾经试图检验这一观点。他注意到在欧氏几何中三角形内
角和为180°,而在非欧几何中小于180°,他曾花了几年时间对汉诺威王国进行测量,
并记录了数据。因此有可能他用这些数据来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27年写的一篇著
名的论文中,高斯注意到由布诺肯山(Brocken)、霍赫海根山(Hohehagen)和英色伯格山(
Inselberg)三座山峰构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15″。这什么也证明不了,因为测量误
差远大于15″,也许正确的和不会超过180°,高斯一定意识到这个三角形太小了。因为
在他的非欧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与180°的偏离程度正比于它的面积。只有非常巨大的
三角形,比如在天文学研究中的三角形,才能显示出明显的偏离。然而高斯还是相信这
门新的几何和欧氏几何一样有实用性。

罗巴切夫斯基也考虑了他的几何在物理空间中的应用,而且确实给出了证据,说明它可
用于非常大的几何图形。因此,到了19世纪30年代,非欧几何已不仅仅是被少数几个人
接受了,而且它在物理空间的适用性被认为至少是可能的。最初由高斯的工作提出的问
题——哪种几何适合于物理空间——促使了一门新的几何学的产生,它使数学界更加相
信,物理空间的几何可以是非欧几里得的。它的创建者是黎曼(GeorgBernhard Riemann)
,他是高斯的学生,后来成为哥廷根的数学教授。尽管他并不知道罗巴切夫斯基和J·鲍
耶的工作的详细内容,但高斯是知道的,而且黎曼一定知道高斯对欧氏几何的必然适用
性持怀疑态度。

高斯指定黎曼把几何基础作为他应该发表的就职演说的题目,这是黎曼为申请获得无薪
大学教师(其报酬直接来自学生的学费)资格所应做的演说。黎曼于1854年给哥廷根的
教授集团做了这一演讲(1868年它以《关于几何学基础的假设》为题发表),高斯也在
场。在这篇论文中,黎曼重新考虑了空间结构的全部问题,他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关于
物理空间,我们究竟可以确信什么?在我们凭经验确定物理空间可能具有的性质前,什
么条件或事实必须预先假定呢?从这些被当作公理的条件和事实出发,他打算推导出更
多的性质。这些公理和它们的逻辑结果应该是先验的,绝对正确的。空间的任何其他性
质都必须是由经验得到的。黎曼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欧几里得的公理,与其说是自明
的,还不如说是经验的。他采用了分析(微积分及其扩展)的方法,因为在几何证明中
我们可能会被感觉误导,去假定一些不是显然可以承认的事实。

黎曼处理空间结构的方法极富普遍性,在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它做详细的讨论。在研究什
么可以作为先验知识的过程中,他区别了空间的无界和无限(这样球的表面是无界但不
是无限的),这一区别后来变得更为重要。他指出无界比无限具有更大的经验可信度。

黎曼关于空间可以是无界的而不是无限的这一观点启发了另一门重要的非欧几何,现在
称为双椭圆几何。最初黎曼自己和贝尔特拉米(Eugenio Beltrami)认为这门新的几何只
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曲面(例如球的表面,这里大圆看成是“直线”)。但是后来凯莱(Ar
thur Cayley)和其他受此思想启发的数学家们认为双椭圆几何与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J
·鲍耶的几何一样,可以描述我们的三维物理空间,直线的定义是它们的根本区别。在
双椭圆几何中直线是无界的但不是无限长的,而且,没有平行直线的概念。由于这门新
几何中保留了一些欧氏几何的公理,所以有些定理的叙述是相同的。例如定理“三角形
两边及一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新的几何中的一条定理。其他我们熟悉的
全等定理也同样成立。然而这门几何中的主要定理异于欧氏几何中的相应定理,也异于
高斯,罗巴切夫斯基和J·鲍耶的几何定理。一条是说,所有具有相同的有限长度的直线
交于两点。另一条则是,一条直线上的所有垂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大于180
°,不过当三角形的面积趋于0时,内角和趋于180°,相似三角形必全等。至于双椭圆
几何的适用性,关于先前创立的非欧几何——现在称为双曲几何——的适用性所做的所
有讨论,也具有同样的效力①。

所有这些奇怪的几何都可与欧氏几何匹敌,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这种想法乍听起来很
是荒谬,但是高斯接受了这一可能性。无论他是否确实使用了他在1827年的论文中记录
的测量方法来检验非欧几何的适用性,他是第一个不仅肯定非欧几何的适用性而且是认
识到我们不能确信欧氏几何的真理性的人。他是否受到休谟著作的影响不得而知,而且
,他鄙薄康德对休谟的反驳,然而他生活在一个数学法则正在受到挑战的时代,他一定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这种学术气氛。一种新的学术氛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要
是萨谢利早生100年,也许他也能得出高斯的结论。

最初高斯似乎得出数学中没有真理的结论,在1811年11月21日写给贝塞尔的一封信中他
说:“我们不该忘记,(复变)函数与其他所有的数学构造一样,只是我们自己的创造
物,因此当我们由之开始的定义不再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就不应当再问它是什么,而应
该问,如何做出合适的假设,使它继续有意义”。但没有人乐意放弃囊中宝物,高斯显
然是重新考虑了数学的真理问题并找到了立足的根据。在1817年写给奥伯斯(Heinrich
W. M.Ol-bers)的一封信中,他说:“我越来越相信,我们的(欧几里得)几何的(物理
)必然性是不可证明的,至少不能靠人的推理能力来证明,人的理性也不需要去证明它
。也许来世我们将能获得现在所不具备的对空间本质的一种洞察力。而到那时我们已无
需将几何与算术置于同一地位,后者是一种纯粹的先验知识,现在我们只能将几何与力
学相提并论。”高斯与康德不同,他没有把力学定律视为真理。其实他和大多数人都接
受了伽利略的观点,即这些定律是基于经验的。 1830年4月 9日,高斯写信给贝塞尔说


按照我最深的信念,在我们先验的知识中间,空间理论与纯粹算术占有完全不同的地位
,在我们关于空间理论的全部知识中,对作为纯粹算术的特征的必然性(即绝对真理)
缺少完全的信念,我们还必须谦卑地说,如果数仅仅是我们思维的产物,那么空间在我
们的思维之外有其实在性,它的法则我们不能完全先验地规定。

高斯是在说明,真理存在于算术中,因此也存在于建筑在算术之上的代数和分析(微积
分及其扩展)中,因为算术的真实性对我们的心智来说是明显的。

欧氏几何是物理空间的几何,是关于空间的真理,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如此根深蒂固,
以至于在许多年中,与之相悖的任何思想,包括高斯的,都被拒之门外。数学家康托尔
(GeorgCantor)曾这样评述这种无知的保守:一旦错误的结论被广泛接受,那么它将不
会轻易地被放弃,而且对它懂得越少,则它的地位越牢固。罗巴切夫斯基和J·鲍耶的著
作发表后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中,除了少数几个数学家外,几乎所有数学家都对其置之不
理,它们被视为异端邪说。有些数学家并不否认它们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另一些则相信
它们必定包含着矛盾因而毫无价值。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坚持相信物理空间的几何,必
须是欧氏几何。

不幸的是,数学家们已经抛弃了上帝,因此这位“神圣的几何学家”拒绝吐露他是用这
些彼此抗衡的几何中的哪一个来设计宇宙的,数学家们只好殚精竭虑以寻求答案。1855
年高斯死后(此时他的声望已无人可比),他的笔记中的材料被公之于众。1868年黎曼
于1854年写就的论文的发表使得许多数学家相信,非欧几何也可以是物理空间的几何,
我们不能再肯定哪门几何一定是正确的。单是还有别的几何存在就已是一个令人震惊的
事实了,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你不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或者究竟有没有正确的。显然
,数学家们将基于有限的经验显得正确的命题作为公理,并错误地相信了它们是自明的
。数学家们陷入了马克·吐温描述的窘境:“人是宗教动物,他是唯一具有真正宗教的
——他们中的少数人。”

非欧几何及其隐含的关于几何真理性的内容逐渐被数学家们所接受。但并不是由于它的
适用性的任何论据被加强了,而是正如普朗克(Max Planck),这位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在本世纪初所说的:“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靠说服它的对手并使其看见真理之光取
胜,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死了,新的一代熟悉它的人成长起来了。”

至于说到整个数学的真理,有些数学家赞同高斯的观点,真理存在于数中,它是算术、
代数、微积分以及后续学科的基础。当雅可比(Karl Gustav Jacob Jacobi)说:“上
帝一直在进行算术化”的时候,他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坚持说上帝永远在进行几何化。
看起来数学家总算设法拯救并且保住了建筑在算术基础之上那一部分数学的真理性,这
一部分到1850年时在科学上远比那几门几何使用得更为广泛也更为活跃。不幸的是毁灭
性的事情接踵而来,为了理解这些我们必须往回走一点点。

从16世纪开始,数学家们就在使用向量的概念了。一个向量,通常画为一条有向线段,
既有方向也有大小(图4.5)。它用来代表力,速度或其他方向和大小都有意义的量。同
一平面内的向量可在几何上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而得到一个新的向量。16世纪还
引入了形如a+bi的复数,



。因此当1800年左右,韦塞尔(Caspar Wessel),阿尔岗(Jean-RobertAr-gand)和高
斯等几个数学家意识到可用平面上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复数(见图4.6)时,它的表示才变
得方便起来。这些人马上看出复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平面上的向量,还可以用来表示向
量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即,复数被用作为向量的代数,正如整数和小数用来表示
商业事务。因此,不需要用几何进行向量运算而只要代数运算就可以了。这样求两个向
量OA和OB(图4.7)的和,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代数运算可得出向量OC,用复数3+2i
表示OA,而用复数2+4i表示OB,其和5+6i就表示向量OC。



图4.5



图4.6



图4.7

这种用复数来表示平面上的向量及其运算的方法到1830年时已经差不多是众所周知的了
。然而,如果几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则这些力及其向量表示不一定通常也不会总在同
一平面上。如果为了方便起见将通常实数称为一维数,复数为二维数,那么,要用什么
来表示空间中某种三维数的向量及其代数运算呢?人们希望对这种三维数进行的运算,
类似于复数的情况,将必须包括加、减、乘、除,而且必须满足通常实数和复数所具有
的那些性质。这样代数运算才能自由且有效地使用。于是,数学家们开始寻找一种称为
三维复数及其代数的数。

有许多数学家从事了这一问题的研究。1843年,哈密尔顿提出了一个有用的复数的空间
类似物,哈密尔顿为此困惑了15年。那时数学家们所知道的所有的数都具有乘法的交换
性,即ab=ba,因此哈密尔顿很自然地相信他所找的三维数或三元数,也应该具有这一性
质以及其他实数和复数具有的性质。哈密尔顿终于成功了,不过他被迫作出两点让步。
首先,他的新数包含四个分量,其次,他不得不牺牲了乘法交换律。这两个特点对代数
学来说都是革命性的,他把这种新的数叫做四元数。



a+bi+cj+dk



i2=j2=k2=-1

两个四元数相等的准则是系数a、b、c、d都对应相等。

两个四元数相加只要将对应系数分别相加形成新的系数,这样和本身也是一个四元数。
为了定义乘法,哈密尔顿不得不规定i与j,i与k及j与k的乘积。为了保证乘积是一四元
数,并且尽可能多地保留实数和复数的特点,他约定:jk=i,kj=-i,ki=j,ik=-j,i
j=k,ji=-k,这些约定意味着乘法是不可能交换的。这样若p和q为四元数,则pq不等于
qp。一个四元数被另一个四元数除也是可以做的,然而,乘法的不可交换性蕴含了用四
元数q去除四元数p时,可以意味着找到r,使得p=qr或p=rq,商r在两种情形下可能不等
。尽管四元数并没有像哈密尔顿希望的那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他还是能用它们来解决
大量的物理和几何问题。

四元数的引入给了数学家们又一次震动。它是一个确确实实有实际用途的代数,却不具
备所有实数和复数都具备的基本性质,即 ab=ba。

哈密尔顿发明四元数后不久,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数学家们引入了更奇怪的代数。著名
代数几何学家凯莱引进了矩阵,它是矩形或正方形数组。对它们也可进行通常的代数运
算。但是如同在四元数中的情形一样,它也没有乘法可交换性。而且即使两个矩阵都不
为0,它们的积也可能为0。四元数和矩阵只不过是许多性质越来越奇怪的代数的先驱。
格拉斯曼(Hermann GuntherGrassmann)发明了许多这样的代数。它们甚至比哈密尔顿
的四元数还要一般化。不幸,格拉斯曼只是个中学教师,因此过了许多年他的工作才获
得了应有的注意。无论怎样,格拉斯曼工作增添了现在称为超复数的新代数中的多样性


为了特别的目的而创建的这些新代数本身并没有向普通的算术及其扩展在代数和分析中
的真理提出挑战。毕竟,一般的实数和复数可用于完全不同的目的,它们的实用性是无
可质疑的。然而,新代数的出现使人们对熟悉的算术和代数中的真理提出了质疑,正如
接受了新的文明的习俗的人开始反省他们自己。

对算术真理的最严重的打击来自于亥姆霍兹(Hermann vonHelmholtz),他是个卓越的
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医生。在他的《算与量》(1887年)一书中,他认为数学的主要问
题是算术对物理现象的自适应性的证明,他的结论是只有经验能告诉我们算术的法则能
用在哪里,我们并不能肯定一条先验公式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亥姆霍兹考虑了许多相关的问题,数的概念本身来自于经验,某些经验启发了通常类型
的数:整数、分数和无理数及其性质。对于这些经验,熟悉的数是适用的。我们认识到
存在确实相等的物体,因此我们可以说,例如,两头牛。然而,这些物体必须不能消失
、混合或分割。一个雨滴与另一个雨滴相加并不能得到两个雨滴。甚至是相等的概念也
不能自动地用于经验。看起来如果物体a=c而b=c则一定有a=b。但是有可能两个音听起来
都与第三个音相同,而耳朵却可以区别出前两个音。这里与同一事物相同的事物并不相
同,同样地,颜色a和c看起来都和b相同,而a和c却是有区别的。

还可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简单地应用算术可能会导出荒谬的结果。如果你将等体积的两
份水混合。一份温度为40°F,另一份为50°F,你并不能得到温度为90°F的两份体积的
水。一个频率为100赫兹和另一个200赫兹的单音叠加,得到的并不是频率300赫兹的单音
,事实上合成音的频率还是100赫兹。电路中两个大小分别为R1和R2的电阻并联,它们的
等效电阻是R1R2/(R1+R2)。正如勒贝格(Henri  Lebesgue)所调侃的,你把一头狮子
和一只兔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最后笼子里绝不会还有两只动物。

我们在化学中知道,将氢和氧混合就得到水。但是如果将两体积的氢和一体积的氧混合
得到的不是三体积而是两体积的水蒸气。同样,一体积氮气和三体积氢气作用生成两体
积氨气。我们碰巧知道这些令人惊讶的算术事实的物理解释。根据阿伏伽德罗假设,同
一温度、同一压强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这样,如果给定体积的氢
气含有10个分子,则两倍这一体积的氢气含有20个分子。碰巧氧气和氢气都是双原子分
子,即每个分子由两个原子组成。这20个双原子氢分子中的每个都与10个氧分子中的一
个原子结合从而得到20个水分子,即两体积的水蒸气而不是三体积。由此可以看出算术
不能正确描述按体积混合气体的结果。

一般来说,算术也不能正确反映按体积混合液体的结果。一夸脱的杜松子酒与一夸脱苦
艾酒混合,得到的不是两夸脱混合物而是稍微少一些。一夸脱酒精与一夸脱水混合得到
大约1.8夸脱的伏特加。对于大多数酒类这一点都是正确的。三茶匙水加上一茶匙盐不
会是四茶匙。有些化学混合物不仅不按体积增加,还会爆炸。

不仅是整数的性质在许多物理情况下不成立,许多实际情况中还要用到不同的分数计算
。让我们以棒球为例来考虑(这当然是上百万美国人所感兴趣的问题)。

假设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击球3次,在另一场比赛中击球4次,那么他总共击了几次
球?这没有什么困难,他一共击球7次。假设他在第一场比赛中有2次击球成功,即到达
第一垒或更远,在第二场中成功3次,两场比赛中他一共成功几次呢?这也没有什么困难
,一共是5次。然而,观众和对手本人通常最感兴趣的是平均击中率,也就是击中次数与
击球次数的比例。在第一场中比例是2/3,第二场中是3/4。假设该球手或者一个棒球迷
想用这两个比例来计算两次比赛的平均击中率,可能有人会以为用通常分数相加的办法
就可以了,即



这个结果当然是很荒谬的,他不可能在12次机会中击中17次。显然,通常将两次比赛的
平均击中率相加来得到两次比赛的平均击中率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我们怎样才能由两次比赛各自的平均击中率求得这两次比赛的平均击中率呢?答案是用
一种新的分数加法。我们知道联合的平均击中率是5/7,而单场比赛的击中率分别是2/3
和3/4,我们看到如果把分子和分母对应相加得到新的分数,这就是正确答案,即



假设这个加号意味着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这种分数加法在其他情况下也是有用的。一个借助电话搞推销的商人在第一天的五个推
销电话中成功了三次,第二天七次成功了四次,他把这些记录下来。为了得到正确的成
功率,他必须把3/5和4/7按平均击中率的那种方法计算,这两天中他的记录是在总共12
个电话中成功了7次,这样7/12就是3/5+4/7,假设加号意味着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再举一个更为一般的例子。假设一辆汽车用2小时走了50英里,用3小时走了100英里,那
么两次旅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你可以说这辆车用5个小时走了150英里。因此它的平
均速度是每小时30英里。然而,分别计算每次的平均速度通常总是有用的。第一次旅行
的平均速度是50/2,第二次是100/3,如果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加、分母相加,则也得
到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4/6=2/3,然而在上面讨论的分数相加中,例如2/3+3/5,就不能用4/6代换2/3
。因为前者结果为7/11,后者则为5/8,而这两个答案并不相等。更进一步,在通常的算
术中,5/1和7/1就像整数5和7一样,在我们的新算术中,将5/1和7/1作为分数求和,我
们得到的是12/2,而不是12/1。

这些可以称之为棒球算术的例子确实说明可以引进与以前我们熟悉的运算不同的运算,
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实用的算术。事实上也确实存在许多其他的算术,然而,一个真正的
数学家绝不会凭一时的兴致去发明一种代数。一种代数总是为了表示一类物理世界的现
象而创造的,正像我们上面的分数加法适用于两次击球平均率的合成。我们可以通过定
义适合于这类物理现象的运算很方便地对物理世界发生的事情进行研究。只有经验能告
诉我们普通的算术何处可应用于给定的物理现象,这样就不能说算术是一定适用于物理
现象的一个真理体系。当然,由于代数和分析是算术的延伸,它们也不是真理体系。

因此,数学家们只能得出这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数学中没有真理,即作为现实世界普适
法则意义上的真理。算术和几何基本结构的公理是受经验启发得出的,因而这些结构的
适用性是有限的,它们在哪里是适用的只能由经验来决定。希腊人试图从几条自明的真
理出发和仅仅使用演绎的证明方法来保证数学的真实性被证明是徒劳的。

对许多富有思想的数学家来说,数学不是一个真理体系这一事实实在是难以接受。似乎
上帝想用多种几何和代数来使他们困惑,正如他曾用不同的语言困惑了建筑巴别塔①的
人们那样。因此他们拒绝接受这些新的发明。

哈密尔顿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在1837年他表达了他对非欧几何的不满:

没有哪一个坦白的、有智力的人会怀疑两千年前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提出的
平行线的

主要性质,尽管他可能会希望看到它们以更明确更好的方式来叙述。这些性质中没有任
何令人费解或含混不清之处,没有任何你可以怀疑的地方,虽然可以经常动动脑筋改进
它们的表达方式。

凯莱在1883年就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的演说词中强调:

我本人的观点是欧几里得的第十二公理(通常称之第五公理或平行公理)的普莱费尔形
式不需要证明,它是我们的空间概念的一部分。这里指的是我们经验中的物理空间——
我们通过经验来了解这个空间。但它的表示是建立在所有外部经验基础之上的……注意
到欧氏空间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我们经验的物理空间,所以几何学的命题对于欧氏空
间不仅仅是近似的真实的,而且是绝对真实的。

F·克莱因(Felix Klein),近代的一个真正伟大的数学家,表达了差不多是同样的观
点。尽管凯莱和F·克莱因本人都从事过非欧几何工作,他们却把非欧几何看作是在欧氏
几何中引入人为的新的距离函数时产生的奇异结果。他们拒绝承认非欧几何和欧氏几何
一样基本和实用,他们的立场在相对论时代以前看来还是无懈可击的。

罗素也相信数学的真实性,尽管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种真实性。上个世纪90年代他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空间的哪些性质对经验是必需的,而且是由经验假定了的。也就是
说,如果在这些先验性质中有任何一条被否定,那么经验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他在《关
于几何基础的随笔》(1897年)中,赞同欧氏几何不是一门先验知识这一见解。他断言
,就一切几何学来说,倒不如认为射影几何①是先验的。这个结论在1900年前后,从射
影几何的重要性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理解的。然后他就把欧氏几何和一切非欧几何所共
有的公理,当作先验的东西添加到射影几何中去,加进去的那些东西(空间的齐次性,
维数的有穷性以及距离的概念)使得度量成为可能。罗素还指出,定性的考虑必须在定
量考虑之前,而这一观点加强了射影几何的先验性。

至于说到度量几何,即欧氏几何和几种非欧几何,它们可以由射影几何通过引入某个特
定的度量概念而导出,这一事实罗素认为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就而没有什么哲学意
义。无论如何,它们持有的那些特殊定理并不是先验的。在对待这几种基本的度量几何
上,罗素不同于凯莱和克莱因。他认为它们都处于同等的逻辑地位,因为具备上面那些
性质的度量空间只有欧氏空间、双曲空间的和单、双椭圆空间,所以罗素认为所有可能
的度量空间只有这几种,而欧氏空间则当然是仅有的确实可用的空间,其他那些空间在
证明可能存在别的几何学时,有其哲学上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可以说罗素
无非是用一种射影癖代替了欧几里得癖。罗素多年以后承认,他的《随笔》是他年轻时
代的一部著作,其观点是无法站得住脚的。然而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他和其他人为了建
立算术的真实性而确立了一个新的基础(见第十章)。

数学家对某种基础的真理的执著探索是可以理解的。多少世纪以来,用数学去描述和预
测物理现象一直取得辉煌的成功,这使得任何人,尤其是那些被他们自己的发明陶醉得
飘飘然的人来说,要他们接受“数学并不是一堆天然的钻石,而不过是人工宝石”这一
事实的确是很难的。然而数学家们还是逐渐开始承认,数学公理和定理并不一定是物理
世界的真理。某些领域的经验启发特定的公理,在这些领域,这些公理及其逻辑结果能
够非常精确地作有价值的描述。但是,一旦这一领域扩展了,这种适用性就可能会失去
。就对物理世界的研究而言,算术仅仅提供了理论或者模型,而当经验或实践证明一种
新的理论能比旧理论提供更加一致的描述时,新的数学理论就取代了旧的理论。1921年
爱因斯坦给出了关于数学与物理世界的关系的精采的叙述:

只要数学的命题是涉及实在的,它们就不是可靠的;只要它们是可靠的,它们就不涉及
实在。……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般情况的数学和作为特殊情况中的几何,它们的存
在是由于我们需要了解真实客体的一些性质。

既然数学家们已经放弃了上帝,他们就应该相信人,而这正是他们所做的。他们继续发
展数学和探索自然法则,他们知道自己所阐明的并非是上帝的设计而是人的工作。昔日
的成功使他们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充满信心,而且幸运之神总是欣然来到。使数学永远充
满活力的灵丹妙药是它自己调配的——在天体力学、声学、流体力学、光学、电磁理论
和工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其预言的难以置信的准确程度,一定有某种原始的也许
是魔力蕴含其中,才能使得一门学科尽管是在战无不胜的真理之旗下发展,还是凭着它
内在的神奇力量确实达到了自己辉煌的顶点(见第十五章)。于是,数学的发明和在科
学中的应用得以更快的步伐前进。

数学并不是一个真理体系这一认识确实振聋发聩。让我们首先看一个数学作用于科学的
结果。从伽利略时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认识到,科学中的基本原理与数学原理相反,必
须来源于实践。尽管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相信他们所发现的是自然界的设计之中所
固有的,但是到了19世纪初他们认识到科学定理并不是真理,甚至数学的原理也是来源
于经验而且并不能肯定它们的真实性。这一认识使科学家们意识到只要他们使用数学的
公理和定理,他们的理论就更加脆弱。自然法则是人的创造物,是我们,而不是上帝,
才是宇宙的法则制定者。自然法则是人的描述而不是上帝的命令。

这场灾难的影响几乎涉及了我们文化的所有领域。在数学和数学物理中貌似真理的成就
使人们期望也能获得所有其他知识领域中的真理。笛卡尔在1637年的《方法谈》中表达
了这种期望:

这一长串的推理简单而又容易,几何学家正是用它来达到那些更难证明的定理。这使我
想到,凡人的认识所及的事情也许会与此情况相同,只要我们拒绝接受那不真的事情为
真,并且遵守必要的演绎程序从一个结论推到其他,那就不会有什么遥远而我们不能达
到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因为深奥而不能为我们揭示的事情了。

笛卡尔写这些话的时候数学探究的成功还很少。到18世纪中叶数学成就如此巨大而深远
,知识界的领袖人物都深信,他们能够通过应用推理和数学找到所有领域中的真理。达
兰贝尔这样评价他的时代:

……宇宙的奇观激起我们某种思想的升华……带来了生气勃勃的各种思潮。这种活跃的
思潮尤如冲破了堤岸的河水,传播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现有的
一切事物和它们一直以来存在的方式。从一般科学的原理到宗教启示的基础,从哲学问
题到欣赏志趣,从音乐到道德,从神学家们故弄玄虚的争辩到贸易问题,从贵族的法律
到平民的法律,从自然法则到国家专政的律法……一切事物都被讨论和分析,或者至少
被人们提及。

所有领域中的真理都将被数学不是真理这个认识动摇了。人们可能仍然希望或者相信能
够找到政治、伦理、宗教、经济和其他诸领域中的真理,然而这种希望的最有力的支持
没有了。数学向世界证明了人能获得真理,然后又毁掉了这个证明。正是非欧几何和四
元数这两个推理的重大胜利导致了这场灾难。

正如W·詹姆斯所说:“人的智力生命几乎完全取决于他的理性知识取代其感性知识的程
度,我们的经验正是来自于这样的感性知识。”而这种理性知识并不是感性知识的真实
表述。

人的精神支柱、推理框架以及所有已建立的思想权威都随真理的丧失而失去了,“人类
推理的骄傲”随着真理大厦的坍塌而崩溃了。历史的教训是,我们最坚定的信念不是凭
主观所作出的论断。事实上它们是最不可信的,它们标示的不是我们的成功而是我们的
局限性。

对数学真理信仰的历史可以用华兹华斯的“永恒的暗示”来做最好的总结。1750年数学
家们可以这样夸耀他们的发明:

沐浴着上帝的光芒,

我们走向四面八方。

到了1850年,他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

不管我走到哪里,

尘世中这条路已不再荣光。

但是这段历史并不会令人失望。伽罗瓦这样评论数学:“(这门)科学是人的心智的工
作,它注定要去探索而不是知道,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也许真理本质上就是
难以捉摸的,或者如罗马哲学家塞涅卡(Lucius Seneca)所说:“自然界不会一下子披露
她所有的秘密。”







-----------------------------------------------------------------------------
---

① 这段历史可以在波诺那(Roberto Bonola)的《非欧几何》中找到,此书于1906年用
意大利语首次出版,1955年,由多佛出版社重印了英译本。——原注
① 以下的描述对萨谢利的原步骤已略加修改。——原注
① 牛顿也曾有过如此断言,但未着重强调之,因而被忽略了。——原注
① 后来,F·克莱因指出还有一种基本的非欧几何,其中任意两线交于一点,他将其称
为单椭圆几何。——原注
① 这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从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他们打算在巴比
伦王国建造一座通天塔。在塔快建成时,上帝发现了,他把人们分配到世界各地,搞混
他们的语言,于是人们不得不停止建造这座塔。——译注
① 射影几何研究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图像投影到另一平面上时所得图像的公共性质,如果
在一个手电筒前放置一个圆,那么在屏幕或墙上就会看它的影子。影子的形状随着圆偏
离或趋近垂直方向而发生改变。而圆及其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关相同的几何性质。──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确定性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