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版面主要讲一下信号非完整性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很多硬件工程师都会在时钟输出信号上串接一个小电阻,至于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其实这个小电阻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信号反射问题,而且随着电阻的增大,振铃会消失,但你发现信号的上升沿也不再那么陡峭(假如电阻趋于∞,那么再电阻的那一端也基本上等于零了). 这个解决方法叫阻抗匹配,噢,对了,一定要注意阻抗匹配的问题,这个是信号完整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主要是信号的的上升沿时间,然后是这么高的信号发出去之后的处理,即阻抗匹配)
反射现象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知道对于数字信号方波而言,含有丰富的高频谐波分量.边沿越陡峭,高频成份就越多,而PCB上的走线对于高频线而言相当于传输线.SO,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如果遇到特性阻抗不连续,就会发生反射.反射可能发生在传输线的末端,拐角,过孔,元件引脚,线宽变化,T型引线等处.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引起了传输线的阻抗发生了突变,就会有部分信号沿传输线反射回远端.
关于这一点可以用光输入入射不同的介质当中,比如空气和水, 这个就是初中的知识了,当然用电磁波的理论知道,电磁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物质的交界面会发生透射和反射,信号在传输的时候遇到高阻抗就会反射,就像声波遇到墙会发生反射,除非墙的尺寸比波长还要小,声波可以绕过去,这也是低频信号一般不用考虑反射的原因
实际电路板的反射可能非常复杂,反射回来的信号还会再次反射回去,方向与发射信号相同,到达阻抗突变处又再次反射回源端,从而形成多次反射.一般资料都用反弹图来表示,多次的反弹是导致信号振铃的根本原因,相当于在信号上叠加了一个噪声,为了电路板能正确工作,你必须想办法控制这个噪声的大小,噪声预算是设计高性能电路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临界长度的理解
很多人对于PCB上线条的临界长度这个概念非常模糊,临界长度在业界说法很混乱,有人说3inch,有人说1inch,甚至更为模糊的是,噢,走线太长会引起信号反射,走线很短不会产生反射,这个说法欠科学依据.那么临界长度到底是什么,是多少,为什么关注临界长度
写不下去,关于反射信号,或者说多次反射理解的不透彻
这里也直接给出结论性的话语: 临界长度的准确定于是什么呢? 实际中反射都是发生多处的,虽然第一次反射回到源端的信号小于信号上升沿时间,但是后面的多次反射还会叠加在高电平位置,对信号波形造成干扰.
那么,临界长度的合理定义是,能把反射信号的干扰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的走线长度.这一长度的信号往返时间要比信号上升时间小很多.试验中发现的经验数据为,当信号在PCB走线上的时延高于信号上升沿的20%时,信号会产生明显的振铃.对于上升时间为1ns的方波来说,PCB走线长度为0.2 * 6inch/ns *1ns = 1.2inch时,信号就会有严重的振铃,所以临界长度就是1.2inch,大约为3cm
一句话:信号的反射会引起振铃现象,一个典型的信号振铃如图1所示
在这里就直接上结论的话吧: 前面讲过,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感受到阻抗的变化,就会发生信号的反射,这个信号可能是驱动端发出的信号,也可能是源端反射回来的发射信号,根据发射系数的公式,当信号感受到阻抗变小,就会发生负反射,反射的负电压会使信号产生下冲,信号在驱动端和远端负载之间多次反射,其结果就是信号振铃,大多数芯片的输出阻抗都很低,如果输出阻抗小于PCB走线的特性阻抗,那么在没有源端端接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信号振铃.
信号振铃的根本原因是负反射引起的,其罪魁祸首仍然是阻抗变化,在研究信号完整性问题时,一定时时注意阻抗问题.
负载端信号振铃会严重干扰信号的接收,产生逻辑错误,必须减小或消除,因此对于长的传输线必须进行阻抗端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