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好友:巴比特
作者:xyz研究院新冠疫情还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全球。在中国,持续的无新增让大家看到了抗击疫情胜利的曙光,谁料峰回路转,一场由三文鱼引发的“命案“拉开了疫情反击的序幕。
病毒的反击
最近,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部门抽检时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这一消息瞬间让三文鱼成为“众矢之的”,“三文鱼”被推上风口浪尖。
尽管事后专家给出科学的答复,海鲜不太可能作为一种传染源,鱼类作为低等生物,其病毒传染给人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而且现在没有证据表明病毒能够在鱼身上复制,也就是说三文鱼本身作为病毒载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北京以及全国很多省市的主要商超企业、物美、家乐福都已连夜下架全部三文鱼及部分生鲜商品,这足以证明人们对于病毒的忌惮。
北京市疾控中心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但病毒到底怎么来的还无法确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认为:“目前还不知道传染源是市场的食品,还是到过市场的人,所以要对市场里的人和食品全部进行溯源。现在对于人的溯源做得很好,但对食品的溯源还需要强化。”
除了三文鱼,从全球视角来看,欧美肉类工厂相继暴发疫情。
英国三家肉类加工厂接连暴发新冠疫情,近百名职工确诊;德国最大肉类加工企业也发生聚集性感染事件,截至当地时间 6 月 20 日,至少有 730 名员工确诊;上个月,美国 170 家肉类加工厂发现新冠病例,与之相关的确诊人数过万。
疫情总会过去,或者随着疫苗的研发成功,这一场战役人类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对于食品安全,一日三餐所必需品,食之安全值得我们去深思。
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加上监管力度不到位,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显示的数据,每年全球大约有 10% 的人患过食源性疾病。2019 年的人造鱼翅事件、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老鼠肉冒充羊肉门事件、毒大米事件,一个个食品安全问题骇人听闻,引发了消费信任危机。食品从原材料到成为商品进行售卖,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易出现各种问题。而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在于溯源系统不健全,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食品安全工作意见中提出了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信息化追溯和政府监管有效对接。
2020 年 5 月 25 日,海南省工信厅发布《海南省关于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商品溯源、版权保护及交易等领域策划公布一批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面向全球开展揭榜活动。
2020 年 5 月底,宁波《宁波市加快区块链产业培育及创新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中指出,利用区块链实时完整记录产品物流信息,解决物流信息安全、溯源等问题,提高物流供应链效率。同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推进商品防伪溯源的区块链应用,打通交易、运输、溯源等关键环节。
1、2014-2019 年中国食品溯源系统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2014 年我国食品溯源系统行业市场规模 4.39 亿元,到 2019 年增长到了 19.93 亿元。
2、2020-2026 年中国食品溯源系统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愈发重视,食品溯源系统的应用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使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未来下游的强劲需求和上游的供应压力必将带动食品溯源市场规模持续走高。
在政策推动和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物联网成为了建立食品溯源体系的重要技术,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可通过商品上贴有的可追溯码,获取企业负责人、电话、基地、操作、施肥、农药、加工、包装、检测等等信息。但媒体在一些超市实地探访中发现,自主包装食品的外包装标签上,并无可追溯码。而有些食品标签上虽然有追溯码字样,却信息单一,无具体数字,无法溯源。即便是少数能够查询到溯源信息的,也存在溯源信息不完整等情况。
由此看来,尽管溯源规模会持续走高,但传统的食品追溯系统一般只能追溯到生产企业,无法让食品追溯全链条的各方都参与进来,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追溯系统?是否有什么途径可以将企业的信任用技术佐证?
“舌尖上的安全”在现有模式下有保障吗?
物联网让食品拥有了 “身份证”, 保障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可监控性;扫扫二维码即可,但仅可看到食品的生产源头。看似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但是这些溯源系统问题频出,主要表现如下 :
第一,不能动的死数据
大多数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的溯源系统仅能做到食品静态数据信息的批量管理,而非动态实时的数据,无法真正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溯源目标。
第二,只能各自为政的技术问题
我国溯源系统多为生产、物流企业开发,单个企业内部的内部溯源系统仅能满足本企业溯源的需求,却难以满足全链条溯源信息共享的需求,形成局部溯源信息“孤岛”; 本质上是传统中心化数据库无法扩展生态的技术实现问题。
第三,标准繁多、体系化整合困难重重
目前国内各行业的溯源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溯源系统会因企业对溯源系统需求、设计、选择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造成溯源内容不规范、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等问题 ;
第四,某溯源系统可信吗?
并且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尚未完善,缺乏统一平台的部署和监管, 数据滞后、篡改等问题频出,市场接纳度、消费者信任度较低。
区块链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去中心化自治,公开透明,各相关方可在分布式共识的底座上参与进来,链上各方均可参与实时数据记录,且链上信息难以篡改,具有很强的全流程可溯源可监督性。区块链上的数据是公开共享的,政府监管部门参与区块链节点的数据记录并实时监管链条上的数据,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产品的数字 ID 知悉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环节、物流运输配送和销售情况的具体信息,提高了消费者对于国家质量的认可度。同时也提高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的精准环节及相关责任人的定位,相当于通过提高系统的可追责性,降低系统的信任风险。
让我们举一个区块链团队的落地项目说明,大师瓷器一直是艺术品假货市场的常客,类似食品溯源问题,导致了各种市场问题,甚至影响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如果有一套体系能够保证从瓷器制作源头到经纪人等多层的流转中介的全流程追踪管理,将会大大提高大师瓷器交易的可靠性和可追查性。在区块链上以文字、影像、图片、以及合照等方式形成区块链指纹,记录大师创作时间、过程,以及大师个人证书等信息,经纪人等多方通过区块链平台参与记录环节信息,使陶瓷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流通环节透明可追溯。客户可直接通过相关 App 扫描陶瓷作品二维码、或录入产品编号方式查询作品的溯源信息。
区块链保驾护航
在区块链溯源平台中,主要是指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管理理念,综合运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前沿技术,具有产品生产企业管理、 产品生产档案 (农药/防疫、生产流程、原材料、生产环境和质量检测) 管理、产品检测数据管理、标签设计、标签信息读写、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质量溯源等功能,实现对食品供应链溯源管理。为食品的进口与生产建立可信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为监管者提供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产品溯源信息。
通过区块链技术与食品供应链之间的耦合作用,驱动了食品供应链管理流程的再造和管理平台要素的重构。随着区块链技术与食品供应链耦合的深化,各类食品及进口产品供应链的管理绩效也将进一步提升。
民以食为天,警钟长鸣
此次疫情的反复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备,溯源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尽管三文鱼清白了,但食品的安全值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职能部门去深思,并不是应该等到技术完全成熟、技术完全完备的情况下再去开发应用、再去尝试。相信在相关部门的统筹指挥下,一次协作体系的调整,一个从对用户的消费级区块链到对企业的产业级区块链的升级,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的核心变革正在加速走来。
END
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