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ssFish:开源的Java EE应用服务器(二)(转载)

17.2  Grizzly简介

正如前文所说,用Java技术来编写一个扩展性能很 高的服务器软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Java虚拟机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纯Java写的HTTP引擎很难响应成千上万的并发用户。正如Tomcat一样,在并 发用户数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很高的吞吐量,但是在高并发的情况下性能下降很快,变得不太稳定。

在JDK 1.4推出NIO之后,有很多基于NIO的框架出现,利用NIO的新特性,来编写高性能的HTTP引擎。其中以Jean-Francois Arcand的Grizzly最为引人瞩目。Grizzly最早被用于Sun Java System Application Server, Platform Edition 8.1。随后成为开源软件GlassFish的一部分。在今后,Sun Java System Application Server 9.x的Platform Edition和Enterprise Edition都会使用Grizzly作为HTTP引擎。

17.2.1  Grizzly的基本架构

图17-1描述了Grizzly的基本架构。

图17-1  Grizzly的基本架构

Grizzly的基本架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Pipeline、SelectorThread和Task。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Pipeline

在 com.sun.enterprise.web.connector.grizzly包下,有许多与Pipeline相关的类,例如Pipeline、 KeepAlivePipeline、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LinkedListPipeline等。 Pipeline是个不太好理解的词汇,其实把这些类叫做ThreadPoolWrapper可能更加合适和容易理解。只要熟悉服务器端的软件,对 Thread Pool(线程池)一定不会陌生。线程比起进程来说,消耗的资源要少,共享数据更加简单。因此,现在大多数服务器软件(特别是HTTP服务器)都会采用多 线程模式。但是线程的创建和关闭仍然是比较慢的系统服务,聪明的服务器软件设计者会在系统启动的时候,预先创建一些线程,并且将这些线程管理起来,在系统 正常运行的时候服务于客户的请求。通过这样的手段,线程不需要在使用的时候临时创建,大大提高了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对这种线程的管理方法叫做线程池。 线程池中的线程需要互相协作,有序地执行客户的请求。一般用于同步线程的结构叫任务队列。客户的请求根据先后顺序被放到了任务队列中,线程池中空闲的线程 会从任务队列中获得任务并执行。

Grizzly中的Pipeline实际上封装 了一个Thread Pool(线程池)和一个任务队列。Pipeline的主要目的是封装了一个统一的接口,可以让Grizzly根据配置文件任意选择不同算法的线程池,来 获得不同的特点和性能。在Grizzly中已经实现了好几种线程池。其中有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基于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来实现的线程池),还有LinkedListPipeline(使用简 单的linklist数据结构管理的线程池)。在早期的Grizzly中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的实现。经过测试以后,淘汰了一些性能不好的算法,目前只剩下这 两种Pipeline了。事实上在大并发用户的测试中,LinkedListPipeline的性能是最好的,因此被设置为默认的选择。在以后的版本 中,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也可能会消失,只保留性能最好的算法是明智的选择。但是现在还存在两种算法,其主要原因是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的名声太响,所有的文章和测试都曾经证明过它的高性能。就连 Grizzly的作者本身都不相信LinkedListPipeline的性能要比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好,只不过当前 的测试结果事实如此。因此该作者自己也说,一旦有证据证明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的性能又重新超过 LinkedListPipeline,他会立即将默认的设置指向ThreadPoolExecutorPipeline。

KeepAlivePipeline是一个特例,它 并不是用来执行特定任务的,而是用来维护HTTP协议中的持久连接的状态,例如维护最大的持久连接数,持久连接的timeout时间等。另外,异步的 socketChannel中缺少一个类似socket.setSoTimeout的函数,这个函数在保证服务器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抗DOS攻击) 上,具有重要的作用。Grizzly是用KeepAlivePipeline类来模拟socket.setSoTimeout的作用。

2. SelectorThread

这是Grizzly的主要入口类,位于 com.sun.enterprise.web.connector.grizzly的包下。在SelectorThread 中,SocketChannel和Selector被创建并被初始化。当网络有请求进来的时候,Selector会根据不同的请求类型和NIO的不同事件 进行不同的处理。

当NIO的事件为OP_READ的时候,表明是原有 的连接中有新的请求数据传过来了。这类请求属于ReadTask,应该交给负责处理ReadTask的处理器来处理。ReadTask有自己的 Pipeline(也就是线程池)来处理,这样就不会占用主线程来处理Read的请求。

当NIO的事件为OP_ACCEPT的时候,表明是 有新的请求进来了,这类请求属于AcceptTask,应该交给负责处理AcceptTask的处理器来处理。在老版本的GlassFish 中,AcceptTask也有自己的Pipeline来处理,这样就让AcceptTask在主线程以外的线程中执行。但是经过多次性能测试和比较,发现 当AcceptTask在主线程(SelectorThread)中执行的时候,性能最好。因此,在读最新的Grizzly源代码的时候,会发现图 17-1中的AcceptPipeline根本不存在,因为AcceptTask已经由SelectThread类中HandleAccept函数来执行 了。

当ReadTask执行完以后,表明整个请求的数据 已经完全接收到,就可以进行请求处理了,请求处理属于ProcessTask,交给负责处理ProcessTask的处理器来处理。 ProcessTask有自己的Pipeline(也就是线程池)来处理,这样就不会占用主线程来处理请求。

3. Task

在Grizzly的框架中包含下面几种任务。

(1)   AcceptTask:用于响应新的连接请求。前面已经说过,这个任务的类事实上已经不存在,没有单独抽象出来。因为处理Accept已经成为SelectThread内部的一部分了。

(2)   ProcessTask:用于处理并且响应请求。这个任务通常是对请求的数据进行解析,解析完后再将请求传递给其他服务的容器(如Servlet容器)进行真正的业务处理。

(3)   ReadTask:用于SocketChannel最初的读取操作。由于NIO是非阻塞的操作,最初的读取往往不能获得全部的请求数据,这时 候,ReakTask会将任务委托给StreamAlgorithm,根据不同实现,用不同的方法将剩下的请求数据获取。

在com.sun.enterprise.web.connector.grizzly.algorithms的包下,Grizzly默认实现了4个算法:

l   ContentLengthAlgorithm

l   SeekHeaderAlgorithm

l   StateMachineAlgorithm

l   NoParsingAlgorithm

前3个算法主要是围绕HTTP请求中的 Content-length字段来进行解析。只要能读到这个字段的值,那么我们就可以预先判断整个请求的长度,从而确定什么时候完成请求读取,接着进行 请求处理了。第4个算法是对请求数据根本不进行预处理,假设所有的数据都读进来了。如果最后发现请求数据读得不完全,再交给请求处理任务 (ProcessTask)来负责将剩下的内容读取过来。

17.2.2  源码阅读指南

根据图17-1的结构,结合Grizzly的源代码,可以看到Grizzly的大致脉络。

SelectorThread是个入口,根据 Grizzly所在的不同环境,启动的方法有所不同。如果Grizzly作为单独可运行的应用(Grizzly可以从GlassFish中独立出来),在 com.sun.enterprise. web.connector.grizzly.standalone包下的Main类是这样使用SelectorThread的:

【例17.4】单独运行的Grizzly对SelectorThread的调用:

private static void start(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SelectorThread selectorThread = null;

    String selectorThreadClassname = System.getProperty(SELECTOR_THREAD);

    if (selectorThreadClassname != null){

        selectorThread = loadInstance(selectorThreadClassname);

    } else {

        selectorThread = new SelectorThread();

    }

    selectorThread.setPort(port);

    StaticResourcesAdapter adapter = new StaticResourcesAdapter();

    adapter.setRootFolder(folder);      

    selectorThread.setAdapter(adapter);

    selectorThread.setDisplayConfiguration(true);

    selectorThread.initEndpoint();

    selectorThread.startEndpoint();

}

如果Grizzly是在GlassFish中,它作 为服务线程,run()方法是整个线程启动的钥匙。从源码中很容易看出在run()方法中调用了startEndpoint()方 法,startEndpoint()在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之后,调用了startListener()。startListener()便进入了主线程的循 环之中。在循环中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doSelect()方法。

在doSelect()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NIO的框架结构。

【例17.5】SelectorThread中的doSelect():

selectorState = selector.select(selectorTimeout);

...

readyKeys = selector.selectedKeys();

iterator = readyKey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key = iterator.next();

    iterator.remove();

    if (key.isValid()) {

        handleConnection(key);

    } else {

        cancelKey(key);

    }

}

与大多数NIO的架构一样,先是调用 selector.select(selectorTimeout),看看当前的频道有没有数据准备好了。如果有的话,通过 selector.selectedKeys()将准备好的这些频道的SelectionKey取到。对这些频道的处理就交给 handleConnection(key)函数了。

【例17.6】SelectorThread中的handleConnection:

protected void handleConnection(SelectionKey key) throws

IOException,InterruptedException

{

    Task task = null;

    if ((key.readyOps() & SelectionKey.OP_ACCEPT) == SelectionKey.OP_ACCEPT){

        handleAccept(key);

        return;

    } else if ((key.readyOps() & SelectionKey.OP_READ) == SelectionKey.OP_READ){

        task = handleRead(key);

    }

if (((SocketChannel)key.channel()).isOpen()) {

        task.execute();

} else {

        cancelKey(key);

}

}

handleConnection函数很短,但是有一些重要的特点需要指出来。handleConnection的主要功能是区分那些已经准备好的频道,看看它们是属于新的连接(OP_ACCEPT)还是有新的请求数据(OP_READ)。

如果是 OP_ACCEPT,那么就调用函数handleAccept(key)。这个函数会在当前的线程内执行,主要的功能就是根据新来的连接创建新的频道,再 将这个频道注册到Selector中。如果是OP_READ,那么就调用函数handleRead(key)。这个函数返回了一个Task。通过 task.execute()将这个任务的实际运行交给Pipeline中的线程池来执行。换句话说,对新的请求数据的处理是在另外的线程中来处理的,而 不是当前的线程。

事实上,在 早期的Grizzly的版本中,对OP_ACCEPT的处理与OP_READ一样,也是有单独的任务(AcceptTask)和单独的线程来执行。但是经 过性能测试,证明当对OP_ACCEPT的处理在主线程的时候性能最好。因此就取消了AcceptTask在单独线程中的处理,演化为当前的模型。

再随后的工作主要就交给ReadTask和ProcessTask去做了。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

你可能感兴趣的:(GlassFish:开源的Java EE应用服务器(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