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K 的侦察卫星系统效能仿真
周李春
摘要:设计了一种在STK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电子侦察卫星效能仿真系统。首先介绍了仿真系统的组成构架、工作流程,然后对侦察载荷、覆盖分析、链路分析和STK/ CONNECT 接口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说明,最后将该仿真系统应用于某假定场景并举例分析。通过应用指出,该仿真系统可在航天侦察总体设计论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侦察卫星;效能仿真;覆盖;链路;性能分析;性能评估
管理控制平台主要完成仿真任务的调度、各功能模块接口控制和数据交互;系统输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为仿真系统的运行输入必要的参数,包括地面辐射源参数、轨道参数和侦察载荷参数的设置;系统输出部分提供系统仿真运行后的各种分析结果,包括卫星对地覆盖分析、星地链路分析、信号处理结果和三维动态场景演示。
仿真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想定仿真场景,设置仿真系统的卫星轨道、辐射源和侦察载荷等输入参数,然后通过管理控制平台启动任务,并在运行过程中调用STK库函数和相关的模块进行分析计算,最后输出仿真系统的分析结果并对系统的侦察效能进行综合评估。
(5)STK接口
STK/ CONNECT模块是STK的重要模块之一,提供用户在客户机/ 服务器环境下与STK 连接的功能,使用TCP/ IP或UNIX Domain Sockets在第三方应用软件与STK之间传输数据(包括实时数据传输),为其他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向STK 发送消息和接收数据的通信工具,可支持VC、VB、C + + Builder 和Matlab等开发工具。仿真管理控制平台通过STK/CON模块将设置的辐射源、卫星轨道等参数输入STK中,调用STK强大的三维显示和数据分析功能,输出需要的数据到仿真系统中作进一步的分析。
(6)动态场景演示
该模块主要通过STK 以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卫星运行的二维、三维场景。仿真过程中,可动态显示卫星在空间中的运动情况、卫星的波束覆盖情况以及卫星与地面辐射源的相对位置,具体有:卫星运行轨道及星下点轨迹动态显示、卫星波束瞬时及动态覆盖区域显示、卫星过境告警、辐射源天线动态扫描。
(7)覆盖分析
该模块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来描述卫星对辐射源的动态覆盖情况,根据时间步进输出数据文件及图表,如果卫星用于对一些特定的目标进行侦察,那么可根据覆盖分析输出结果来分析卫星的轨道设计是否满足指标要求。覆盖分析输出主要包括:卫星对目标的过境时间,卫星对目标的重访间隔,卫星过境时目标的方位角、俯仰角及距离,卫星运动参数、姿态数据。
(8)链路分析
链路分析模块主要计算卫星过境时信号从辐射源传送到卫星的链路动态变化情况,包括发射端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增益、传输过程中的各种损耗、传输过程中所引入的各种噪声与干扰以及接收系统的天线增益、噪声性能等因素。通过链路分析,计算侦察载荷接收信号的功率,可以确定辐射源是否能被有效载荷所侦收,从而对有效载荷的指标提出要求。
主要输出有:卫星过境时信号在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动态变化情况,辐射源信号到达接收机功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接收信号多普勒频率动态变化情况。
3 仿真应用分析
下面设计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来说明仿真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假设某低轨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为600 km,要求侦察天线波束瞬时覆盖的宽度大于2 500 km,并对该范围内的地面某典型通信终端实现侦收,主要参数:EIRP 为15 dBW,带宽25 kHz,工作频率1 600 MHz。侦察载荷的初步设计参数:天线增益大于等于0 dB(俯仰大于等于120°,方位0 ~360°),接收机噪声系数F0为3 dB,信号处理所需最小SNR为10 dB,分析当前载荷的设计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根据已知条件首先设置卫星轨道、侦察载荷、地面辐射源等相关参数,并添加侦察天线的仿真方向图数据。启动仿真任务后,在STK中的二维三维场景显示如图5所示,辐射源Comm1 即为系统的侦察对象。
二维场景中的坐标为经纬度坐标,显示了星下点运行轨迹和天线方向图的不同增益在地面上的瞬时覆盖区域。从图中看出,越靠近星下点,天线的增益越大,0 dB增益即对应天线120°波束。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初步设计,首先通过覆盖分析模块判断天线的120°波束覆盖宽度是否大于2 500 km。覆盖分析计算结果以文本方式输出,如图6所示。
覆盖分析报告输出了卫星在轨道高度600 km、波束宽度120°的条件下对地覆盖面积、扫过地面的宽度和最大斜距等参数,还输出了卫星在仿真场景时间内对辐射源Comm1的覆盖次数、起止时刻和持续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输出最大、最小和平均覆盖时间。根据覆盖分析报告:天线120°波束扫过地面宽度为2 527 km,大于2 500 km的要求。在覆盖宽度满足要求时,再计算卫星过境时侦察链路是否满足要求。图7和图8的曲线表示卫星过境时对Comm1的链路分析情况。
图7表示卫星一次过境过程中,侦察接收机输入端接收到辐射源信号的功率变化曲线,其中包括空间衰减、大气降雨等3 dB的损耗和接收天线增益。根据接收机灵敏度(单位dBmW)计算公式:
在当前条件下,计算出接收机灵敏度为- 117 dBmW。从图中看出,卫星过境时接收信号的功率大部分时间大于灵敏度,因此,在该次过境时间段内,能实现对Comm1信号的侦收。
图8 反映了卫星接收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变化情况,通过该曲线可得出接收信号的最大频偏及变化趋势,可为载频测量、解调及其他处理算法进行多普勒补偿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卫星轨道高度600 km 时,侦察天线波束宽度120°时扫过的宽度能满足大于等于2 500 km的要求;
(2)在波束宽度120°范围内,增益大于等于0 dB时,能满足要求侦收大部分范围内的地面典型辐射源信号;但在波束边缘处,接收信号功率低于灵敏度约1 dB,并考虑到设计余量,不能满足系统要求。
因此,在设计时有两种途径解决:一是提高天线波束边缘处的增益以增大接收信号的功率,从而使接收信号大于接收灵敏度;二是降低噪声系数或降低处理信噪比以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若两种途径实现都有困难,则可考虑降低系统覆盖宽度的要求。
更多STK学习资料免费下载:
http://download.csdn.net/user/appe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