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进阶篇:Page Cache、零拷贝、顺序读写、堆外内存

文章目录

      • DMA
        • DMA原理
      • Page Cache
        • 文件
        • Page Cache的作用
        • Page Cache相关的数据结构
      • 零拷贝
        • 常规文件读写
        • mmap
        • sendfile
      • 顺序读写
      • 堆外内存
        • 堆内存与堆外内存的关系
        • 堆外内存的回收

DMA

在学习零拷贝等NIO技术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DMA。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在DMA出现之前,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有程序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CPU是通过系统总线与其他部件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不管何种传送方式,都要消耗CPU,间接影响了其他任务的执行。

DMA原理

DMA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批量数据的输入/输出问题。DMA是指外部设备不通过CPU而直接与系统内存交换数据的接口技术。类比显卡,也是从CPU中剥离出来的功能。将这些特殊的模块进行剥离,使得CPU可以更加专注于计算工作。
通常系统总线是由CPU管理的,在DMA方式时,就希望CPU把这些总线让出来而由DMA控制器接管,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判断DMA是否结束,以及发出DMA结束信号。因此DMA控制器必须有以下功能:

1、能向CPU发出系统保持(HOLD)信号,提出总线接管请求;
2、当CPU发出允许接管信号后,对总线的控制由DMA接管;
3、能对存储器寻址及能修改地址指针,实现对内存的读写;
4、能决定本次DMA传送的字节数,判断DMA传送是否借宿。
5、发出DMA结束信号,使CPU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二

Page Cache

文件

从应用程序的角度看,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虚拟机,在该虚拟机中没有各种机器的具体细节,只有进程、文件、地址空间以及进程间通信等逻辑概念。这种抽象虚拟机使得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相对容易。对于存储设备上的数据,操作系统向应用程序提供的逻辑概念就是"文件"。应用程序要存储或访问数据时,只需读或者写"文件"的一维地址空间即可,而这个地址空间与存储设备上存储块之间的对应关系则由操作系统维护。说白了,文件就是基于内核态Page Cache的一层抽象,下文有详细介绍。

Page Cache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三

图中描述了 Linux 操作系统中文件 Cache 管理与内存管理以及文件系统的关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 Linux 中,具体文件系统,如 ext2/ext3、jfs、ntfs 等,负责在文件 Cache和存储设备之间交换数据,位于具体文件系统之上的虚拟文件系统VFS负责在应用程序和文件 Cache 之间通过 read/write 等接口交换数据,而内存管理系统负责文件 Cache 的分配和回收,同时虚拟内存管理系统(VMM)则允许应用程序和文件 Cache 之间通过 memory map的方式交换数据。可见,在 Linux 系统中,文件 Cache 是内存管理系统、文件系统以及应用程序之间的一个联系枢纽。

Page Cache相关的数据结构

每一个 Page Cache 包含若干 Buffer Cache。

1、内存管理系统与Page Cache交互,负责维护每项 Page Cache 的分配和回收,同时在使用 memory map 方式访问时负责建立映射;
2、VFS 与Page Cache交互,负责 Page Cache 与用户空间的数据交换,即文件读写;
3、具体文件系统则一般只与 Buffer Cache 交互,它们负责在外围存储设备和 Buffer Cache 之间交换数据。

Page Cache、Buffer Cache、文件以及磁盘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四

由图四中可见,一个Page Cache包含多个Buffer Cache,一个Buffer Cache与一个磁盘块一一对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五

假定了 Page 的大小是 4K,则文件的每个4K的数据块最多只能对应一个 Page Cache 项,它通过一个是 radix tree来管理文件块和page cache的映射关系,Radix tree 是一种搜索树,Linux 内核利用这个数据结构来通过文件内偏移快速定位 Cache 项。

零拷贝

Linux内核中与Page Cache操作相关的API有很多,按其使用方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拷贝方式操作的相关接口, 如read/write/sendfile等;另一类是以地址映射方式操作的相关接口,如mmap。其中sendfile和mmap都是零拷贝的实现方案。

我们经常听说Kafka和RocketMQ等消息中间件有利用零拷贝技术来加速数据处理,提高吞吐量。所谓零拷贝,就是用户态与内核态的数据拷贝的次数为零

常规文件读写

我们先看下正常文件读写所经历的阶段,即FileChannel#readFileChannel#write,共涉及四次上下文切换(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切换,包括read调用,read返回,write调用,write返回)和四次数据拷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七

JAVA中关于正常文件读写的示例代码:

    @Test
    public void testChannel()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null;
        File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null;
        FileChannel inputChannel = null;
        FileChannel outputChannel = null;
        try {
            input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new File("/Users/djg/Downloads/branch.jpg"));
            outputStream = new FileOutputStream(new File("/Users/djg/Downloads/branch2.jpg"));

            // 获取通道
            inputChannel = inputStream.getChannel();
            outputChannel = outputStream.getChannel();

            // 分配缓冲区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 将通道中数据存入缓冲区
            while(inputChannel.read(byteBuffer) != -1){
                // 切换成读取数据的模式
                byteBuffer.flip();
                //缓冲区中数据写到通道中区
                outputChannel.write(byteBuffer);
                // 清空缓冲区
                byteBuffer.clear();
            }
            System.out.println("读写成功");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nputChannel.close();
            outputChannel.close();
            System.out.println("数据关闭成功");
        }
    }

mmap

mmap 把文件映射到用户空间里的虚拟地址空间,实现文件和进程虚拟地址空间中一段虚拟地址的一一对映关系。

省去了从内核缓冲区复制到用户空间的过程,进程就可以采用指针的方式读写操作这一段内存(文件 / page cache),而系统会自动回写脏页面到对应的文件磁盘上,即完成了对文件的操作。相反,内核空间对这段区域的修改也直接反映到用户空间,从而可以实现用户态和内核态对此内存区域的共享。

但在真正使用到这些数据前却不会消耗物理内存,也不会有读写磁盘的操作,只有真正使用这些数据时,虚拟内存管理系统 VMS 才根据缺页加载的机制从磁盘加载对应的数据块到内核态的Page Cache。这样的文件读写文件方式少了数据从内核缓存到用户空间的拷贝,效率很高。

概括而言,mmap有以下特点:

  1. 文件(page cache)直接映射到用户虚拟地址空间,内核态和用户态共享一片page cache,避免了一次数据拷贝
  2. 建立mmap之后,并不会立马加载数据到内存,只有真正使用数据时,才会引发缺页异常并加载数据到内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九

memory map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应用程序调用mmap(图中1),陷入到内核中后调用do_mmap_pgoff(图中2)。该函数从应用程序的地址空间中分配一段区域作为映射的内存地址,并使用一个VMA(vm_area_struct)结构代表该区域,之后就返回到应用程序(图中3)。当应用程序访问mmap所返回的地址指针时(图中4),由于虚实映射尚未建立,会触发缺页中断(图中5)。之后系统会调用缺页中断处理函数(图中6),在缺页中断处理函数中,内核通过相应区域的VMA结构判断出该区域属于文件映射,于是调用具体文件系统的接口读入相应的Page Cache项(图中7、8、9),并填写相应的虚实映射表。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应用程序就可以正常访问相应的内存区域了。

Java中关于mmap的示例:

    @Test
    public void channelTest()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Channel inputChannel = FileChannel.open(Paths.get("/Users/djg/Downloads/branch.jpg"), StandardOpenOption.READ);
        FileChannel outputChannel = FileChannel.open(Paths.get("/Users/djg/Downloads/branch2.jpg"), StandardOpenOption.WRITE,StandardOpenOption.READ,StandardOpenOption.CREATE);
        // 内存映射文件
        MappedByteBuffer inputBuffer = input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ONLY,0,inputChannel.size());
        MappedByteBuffer outputBuffer = output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WRITE,0,inputChannel.size());

        byte [] bytes = new byte[inputBuffer.limit()];
        inputBuffer.get(bytes);
        outputBuffer.put(bytes);

        inputChannel.close();
        outputChannel.close();
    }

以下是mmap源码分析,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略过:

来看一下mmap在C语言中的源码

#include 
void *mmap(void *start, size_t length, int prot, int flags, int fd, off_t offset);
参数 含义
start 指向欲映射的内存(映射区)起始地址,通常设为 NULL,代表让系统自动选定地址,映射成功后返回该地址
length 代表将文件中多大的部分映射到内存
prot 映射区域的保护方式。可以为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
PROT_EXEC :页内容可以被执行
PROT_READ :页内容可以被读取
PROT_WRITE :页可以被写入
PROT_NONE :页不可访问
flags 影响映射区域的各种特性。
MAP_FIXED:如果参数start所指的地址无法成功建立映射时,则放弃映射,不对地址做修正。通常不鼓励用此旗标。
MAP_SHARED:对映射区域的写入数据会复制回文件内,而且允许其他映射该文件的进程共享。直到msync()或者munmap()被调用,文件实际上不会被更新。
MAP_PRIVATE:建立一个写时复制的私有映射。内存区域的写入不会影响到原文件。这个标志和以上标志是互斥的,只能使用其中一个。
fd 文件描述符
offset 文件映射的偏移量,通常设置为0,代表从文件最前方开始对应,offset必须是PAGE_SIZE的整数倍。

在sun.nio.ch.FileChannelImpl里有map的具体实现:

private native long map0(int prot, long position, long length)

调用的是一个native方法,这个native方法的实现位于solaris/native/sun/nio/ch/FileChannelImpl.c
源码如下:

JNIEXPORT jlong JNICALL
Java_sun_nio_ch_FileChannelImpl_map0(JNIEnv *env, jobject this,
                                     jint prot, jlong off, jlong len)
{
    void *mapAddress = 0;
    jobject fdo = (*env)->GetObjectField(env, this, chan_fd);
    jint fd = fdval(env, fdo);
    int protections = 0;
    int flags = 0;

    if (prot == sun_nio_ch_FileChannelImpl_MAP_RO) {
        protections = PROT_READ;
        flags = MAP_SHARED;
    } else if (prot == sun_nio_ch_FileChannelImpl_MAP_RW) {
        protections = PROT_WRITE | PROT_READ;
        flags = MAP_SHARED;
    } else if (prot == sun_nio_ch_FileChannelImpl_MAP_PV) {
        protections =  PROT_WRITE | PROT_READ;
        flags = MAP_PRIVATE;
    }

    mapAddress = mmap64(
        0,                    /* Let OS decide location */
        len,                  /* Number of bytes to map */
        protections,          /* File permissions */
        flags,                /* Changes are shared */
        fd,                   /* File descriptor of mapped file */
        off);                 /* Offset into file */

    if (mapAddress == MAP_FAILED) {
        if (errno == ENOMEM) {
            JNU_ThrowOutOfMemoryError(env, "Map failed");
            return IOS_THROWN;
        }
        return handle(env, -1, "Map failed");
    }

    return ((jlong) (unsigned long) mapAddress);
}

可以看到,当我们在示例中以MapMode.READ_WRITEMapMode.READ_ONLY的方式对文件进行映射时,会在底层使用MAP_SHARED的共享方式,与其它所有映射到文件的进程共享映射空间,且对映射区域的写入数据会复制回文件内。

sendfile

从Linux 2.1版内核开始,Linux引入了sendfile,也能减少一次拷贝

#include
ssize_t sendfile(int out_fd, int in_fd, off_t *offset, size_t count);

在java中可以通过transferFromtransferTo实现

    @Test
    public void ChannelTest3()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Channel inputChannel = FileChannel.open(Paths.get("/Users/djg/Downloads/branch.jpg"), StandardOpenOption.READ);
        FileChannel outputChannel = FileChannel.open(Paths.get("/Users/djg/Downloads/branch3.jpg"), StandardOpenOption.WRITE,StandardOpenOption.READ,StandardOpenOption.CREATE);

        // 两种方式都行
        //inputChannel.transferTo(0,inputChannel.size(),outputChannel);
        outputChannel.transferFrom(inputChannel,0,inputChannel.size());

        inputChannel.close();
        outputChannel.close();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十

这种方式避免了与用户空间进行交互,将四次拷贝减少到三次,内核态与用户态的切换从四次减少到两次。

在 Linux 内核 2.4 及后期版本中,针对套接字缓冲区描述符做了相应调整,DMA自带了收集功能,对于用户方面,用法还是一样。内部只把包含数据位置和长度信息的描述符追加到套接字缓冲区,DMA 引擎直接把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传到协议引擎,从而消除了最后一次 CPU参与的拷贝动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十一

顺序读写

我们时常听到顺序读写比随机读写更高效的论断,那么什么是顺序读写?要想搞清楚顺序读写,我们首先要掌握文件的预读机制,它是一种将磁盘块预读到page cache的机制。

Linux内核中文件预读算法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对于每个文件的第一个读请求,系统读入所请求的页面并读入紧随其后的少数几个页面(不少于一个页面,通常是三个页面),这时的预读称为同步预读。对于第二次读请求,如果所读页面不在Cache中,即不在前次预读的group中,则表明文件访问不是顺序访问,系统继续采用同步预读;如果所读页面在Cache中,则表明前次预读命中,操作系统把预读group扩大一倍,并让底层文件系统读入group中剩下尚不在Cache中的文件数据块,这时的预读称为异步预读。无论第二次读请求是否命中,系统都要更新当前预读group的大小。此外,系统中定义了一个window,它包括前一次预读的group和本次预读的group。任何接下来的读请求都会处于两种情况之一:第一种情况是所请求的页面处于预读window中,这时继续进行异步预读并更新相应的window和group;第二种情况是所请求的页面处于预读window之外,这时系统就要进行同步预读并重置相应的window和group。如下是Linux内核预读机制的一个示意图,其中a是某次读操作之前的情况,b是读操作所请求页面不在window中的情况,而c是读操作所请求页面在window中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十二

图中group指一次读入page cached的集合;window包括前一次预读的group和本次预读的group;浅灰色代表要用户想要查找的page cache,深灰色代表命中的page。

下面说说顺序读为什么比随机读要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十三

以顺序读为例,当用户发起一个 fileChannel.read(4kb) 之后,实际发生了两件事

  1. 操作系统从磁盘加载了 16kb 进入 PageCache,这被称为预读
  2. 操作通从 PageCache 拷贝 4kb 进入用户内存

最终我们在用户内存访问到了 4kb,为什么顺序读快?很容量想到,当用户继续访问接下来的 [4kb,16kb] 的磁盘内容时,便是直接从 PageCache 去访问了。试想一下,当需要访问 16kb 的磁盘内容时,是发生 4 次磁盘 IO 快,还是发生 1 次磁盘 IO+4 次内存 IO 快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是 PageCache 带来的优化。

堆外内存

在《基础篇》中我们了解到,mmap中map()方法返回的对象是MappedByteBuffer类型,其实现类是DirectByteBuffer,即堆外内存。那么堆外内存申请之后是否可以回收?由谁来进行回收?

堆内存与堆外内存的关系

堆内内存 堆外内存
底层实现 数组,JVM 内存 unsafe.allocateMemory(size) 返回直接内存
分配大小限制 -Xms-Xmx 配置的 JVM 内存相关,并且数组的大小有限制,在做测试时发现,当 JVM free memory 大于 1.5G 时,ByteBuffer.allocate(900M) 时会报错 可以通过 -XX:MaxDirectMemorySize 参数从 JVM 层面去限制,同时受到机器虚拟内存(说物理内存不太准确)的限制
垃圾回收 不必多说 当 DirectByteBuffer 不再被使用时,会出发内部 cleaner 的钩子,保险起见,可以考虑手动回收:((DirectBuffer) buffer).cleaner().clean();
内存复制 堆内内存 -> 堆外内存 -> pageCache 堆外内存 -> pageCache

关于堆内内存和堆外内存的一些最佳实践:

  1. 当需要申请大块的内存时,堆内内存会受到限制,只能分配堆外内存。
  2. 堆外内存适用于生命周期中等或较长的对象。(如果是生命周期较短的对象,在 YGC 的时候就被回收了,就不存在大内存且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在 FGC 对应用造成的性能影响)。
  3. 堆内内存刷盘的过程中,还需要复制一份到堆外内存,这部分内容可以在 FileChannel 的实现源码中看到细节
  4. 堆外内存就是把内存对象分配在Java虚拟机堆以外的内存,这些内存直接受操作系统管理(而不是虚拟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回收对应用程序造成的影响。

关于第三点,我们通过FileChannel源码来一探究竟,FileChannel#read()中使用了IOUtil.read()

//sun.nio.ch.IOUtil#read
static int read(FileDescriptor var0, ByteBuffer var1, long var2, NativeDispatcher var4) throws IOException {
    if (var1.isReadOnly())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Read-only buffer");
    } else if (var1 instanceof DirectBuffer) {
        return readIntoNativeBuffer(var0, var1, var2, var4);
    } else {
       	// 申请直接内存
        ByteBuffer var5 = Util.getTemporaryDirectBuffer(var1.remaining());
        int var7;
        try {
            int var6 = readIntoNativeBuffer(var0, var5, var2, var4);
            var5.flip();
            if (var6 > 0) {
                var1.put(var5);
            }
            var7 = var6;
        } finally {
            Util.offerFirstTemporaryDirectBuffer(var5);
        }
        return var7;
    }
}
package sun.nio.ch;
public class Util {
    private static ThreadLocal<Util.BufferCache> bufferCache;
    
    public static ByteBuffer getTemporaryDirectBuffer(int var0) {
        if (isBufferTooLarge(var0)) {
            return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var0);
        } else {
            // FOUCS ON THIS LINE
            Util.BufferCache var1 = (Util.BufferCache)bufferCache.get();
            ByteBuffer var2 = var1.get(var0);
            if (var2 != null) {
                return var2;
            } else {
                if (!var1.isEmpty()) {
                    var2 = var1.removeFirst();
                    free(var2);
                }

                return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var0);
            }
        }
    }
}

可以得到两条结论:

  1. 使用 HeapByteBuffer 读写都会经过 DirectByteBuffer,写入数据的流转方式其实是:HeapByteBuffer -> DirectByteBuffer -> PageCache -> Disk,读取数据的流转方式正好相反。
  2. 使用 HeapByteBuffer 读写会申请一块跟线程绑定的 DirectByteBuffer。这意味着,线程越多,临时 DirectByteBuffer 就越会占用越多的空间。

堆外内存的回收

首先看DirectByteBuffer的构造方法,创建了一个Cleaner对象,通过Cleaner#create方法,将当前直接内存对象引用传入其中,以用于GC时进行回收。

// DirectByteBuffer类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                   // package-private

        super(-1, 0, cap, cap);
        boolean pa = VM.isDirectMemoryPageAligned();
        int ps = Bits.pageSize();
        long size = Math.max(1L, (long)cap + (pa ? ps : 0));
        Bits.reserveMemory(size, cap);

        long base = 0;
        try {
            base = unsafe.allocateMemory(size);
        } catch (OutOfMemoryError x) {
            Bits.unreserveMemory(size, cap);
            throw x;
        }
        unsafe.setMemory(base, size, (byte) 0);
        if (pa && (base % ps != 0)) {
            // Round up to page boundary
            address = base + ps - (base & (ps - 1));
        } else {
            address = base;
        }
        // 创建Cleaner对象
        cleaner = Cleaner.create(this, new Deallocator(base, size, cap));
        att = null;
    }

Cleaner对象继承自PhantomReference,即Cleaner是一个虚引用,而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这三种引用类型都是继承于Reference这个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ference<T> {
    //引用的对象
    private T referent;        
	//回收队列,由使用者在Reference的构造函数中指定
    volatile ReferenceQueue<? super T> queue;
 	//当该引用被加入到queue中的时候,该字段被设置为queue中的下一个元素,以形成链表结构
    volatile Reference next;
    //在GC时,JVM底层会维护一个叫DiscoveredList的链表,存放的是Reference对象,discovered字段指向的就是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由JVM设置
    transient private Reference<T> discovered;  
	//进行线程同步的锁对象
    static private class Lock { }
    private static Lock lock = new Lock();
	//等待加入queue的Reference对象,在GC时由JVM设置,会有一个线程(ReferenceHandler)源源不断的从pending中提取元素加入到queue
    private static Reference<Object> pending = null;
}

一个Reference对象的生命周期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十四

图中PendingList的队首就是Reference#pending对象。 来看看ReferenceHandler线程是如何处理需要回收的引用pending的。

private static class ReferenceHandler extends Thread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tryHandlePending(true);
            }
        }
  } 
static boolean tryHandlePending(boolean waitForNotify) {
        Reference<Object> r;
        Cleaner c;
        try {
            synchronized (lock) {
                if (pending != null) {
                    r = pending;
                 	//如果是Cleaner对象,则记录下来,下面做特殊处理
                    c = r instanceof Cleaner ? (Cleaner) r : null;
                    //指向PendingList的下一个对象
                    pending = r.discovered;
                    r.discovered = null;
                } else {
                   //如果pending为null就先等待,当有对象加入到PendingList中时,jvm会执行notify
                    if (waitForNotify) {
                        lock.wait();
                    }
                    // retry if waited
                    return waitForNotify;
                }
            }
        } 
        ...

        // 如果要回收的对象的引用是Cleaner类型,则调用clean方法进行资源回收
        if (c != null) {
            c.clean();
            return true;
        }
		//将Reference加入到ReferenceQueue,开发者可以通过从ReferenceQueue中poll元素感知到对象被回收的事件。
        ReferenceQueue<? super Object> q = r.queue;
        if (q != ReferenceQueue.NULL) q.enqueue(r);
        return true;
 }

流程比较简单:就是源源不断的从PendingList中提取出元素,然后将其加入到ReferenceQueue中去,开发者可以通过从ReferenceQueue中poll元素感知到对象被回收的事件。

对于Cleaner类型(继承自虚引用)的对象会有额外的处理:在其指向的对象被回收时,会调用clean方法,该方法主要是用来做对应的资源回收,在堆外内存DirectByteBuffer中就是用Cleaner#clean()进行堆外内存的回收,这也是虚引用在java中的典型应用。

   // Cleaner类
   public void clean() {
        if (!remove(this))
            return;
        try {
            // thunk即是在DirectByteBuffer构造函数中,通过Cleaner.create(this, new Deallocator)传入的Deallocator对象
            thunk.run();
        } catch (final Throwable x) {
            AccessController.doPrivileged(new PrivilegedAction<Void>() {
                    public Void run() {
                        if (System.err != null)
                            new Error("Cleaner terminated abnormally", x)
                                .printStackTrace();
                        System.exit(1);
                        return null;
                    }});
        }
    }
// DirectByteBuffer内部类Deallocator
private static class Deallocato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atic Unsafe unsafe = Unsafe.getUnsafe();

        private long address;
        private long size;
        private int capacity;

        private Deallocator(long address, long size, int capacity) {
            assert (address != 0);
            this.address = address;
            this.size = size;
            this.capacity = capacity;
        }

        public void run() {
            if (address == 0) {
                // Paranoia
                return;
            }
            // 调用unsafe释放堆外内存
            unsafe.freeMemory(address);
            address = 0;
            Bits.unreserveMemory(size, capacity);
        }

    }

总结:GC在标记垃圾时,如果发现Reference类型且Reference的具体类型是Cleaner类型,则会调用其Cleaner对象的clean方法释放Cleaner对象所引用的堆外内存。

参考:
https://www.jianshu.com/p/bff46f531920
https://www.cnkirito.moe/file-io-best-practise/
https://www.cnkirito.moe/nio-buffer-recycle/
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cache/index.html
https://mp.weixin.qq.com/s/MQD-d2Ki8GeAscd9K78zJg
https://happyseeker.github.io/kernel/2016/05/03/sharing-memory-by-mmap.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96098896
https://www.jianshu.com/p/eece39beee20
https://blog.csdn.net/yusiguyuan/article/details/23388771
https://www.cnblogs.com/huxiao-tee/p/4660352.html
https://www.jianshu.com/p/eece39beee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698585
https://juejin.im/post/5be538fff265da611b57da10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