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MySQL——高可用性

高可用性

  • 主备延迟
  • 主备延迟来源
  • 可靠性优先策略
  • 可用性优先策略
  • 总结

先看一下双M结构的主备切换流程图:

初学MySQL——高可用性_第1张图片

主备延迟

先了解一下“同步延迟”的概念:

  1. 主库A 执行完成一个事务,写入 binlog,我们把这个时刻记为 T1;
  2. 之后传给备库 B,我们把备库 B 接收完这个 binlog 的时刻记为 T2;
  3. 备库 B 执行完成这个事务,我们把这个时刻记为 T3;

所谓主备延迟,就是同一个事务,在备库执行完成的时间和主库执行完成的时间之差,T3-T1;

采用show slave status;命令,返回结果中的seconds_behind_master,用于表示当前备库延迟了多少秒;

网络情况正常下,日志从主库传给备库的时间是很短的,主备延迟的主要来源是备库接收完binlog和执行完这个事务之间的时间差。

主备延迟来源

在有些部署条件下,备库所在的机器的性能要比主库所在的机器性能要差
这种情况现在很少部署了,因为主备可能发生切换,备库随时可以变成主库,所以主备库选用相同规格的机器,并且做对称部署;

第二种是备库压力大
由于主库直接影响业务,反而忽视了备库的压力控制,结果就是备库上的查询耗费了大量的CPU资源,影响了同步的速度,造成主备延迟;

  1. 一主多从。除了备库外,可以多接几个从库,让这些从库来分担读的压力;
  2. 通过 binlog 输出到外部系统,比如 Hadoop 这类系统,让外部系统提供统计类查询的能力;

一主多从的方式大都会被采用,作为数据库系统,必须保证有定期全量备份的能力,从库就很适合用来做备份;

大事务也会造成主备延迟
主库上必须等事务执行完成之后才会写入binlog,再传给备库,如果主库上的语句执行10分钟,那么事务可能会导致从库延迟10分钟;

例子:不要一次用delete语句删除太多数据,典型的大事务场景;这就需要避免在高峰期操作,控制每个事务的删除量,分成多次删除;

另一种典型的大事务场景,就是大表DDL

可靠性优先策略

在开篇图中的双M结构,从状态1切换到状态2的详细过程如下:

  1. 先判断备库B现在的SBM(seconds_behind_master)如果小于某个值继续下一步,否则持续重试这一步;
  2. 把主库状态改为readonly,设置为true;
  3. 判断备库 B 的 SBM 的值,直到这个值变成 0 为止;
  4. 把备库 B 改成可读写状态,也就是把 readonly 设置为 false;
  5. 把业务请求切到备库 B;
    初学MySQL——高可用性_第2张图片
    系统的不可用时间,是由数据可靠性优先的策略决定的,可以选择可用性优先的策略来把这个不可用时间降为0;

可用性优先策略

如果强行把步骤4、5调整到最开始执行,不等主备数据同步,直接把连接切换到备库B,并且让备库B可以读写,系统几乎没有不可用时间,但是代价就是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总结

MySQL高可用的基础就是主备切换逻辑,讨论了主备延迟的情况以及相应的改进方向;

由于主备延迟的存在,切换策略会有不同的选择,需要一起分析可靠性优先和可用性优先策略的区别;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可靠性优先的策略,保证数据准确,这是数据库服务的底线;
通过减少主备延迟,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