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近期学习CMA模块的一个学习笔记,方便日后遗忘的时候,回来查询以便迅速恢复上下文。
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这样的:一开始,我自己先提出了若干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查看网上的资料,代码,最后整理形成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index,顺便也向笨叔叔致敬。笨叔叔写了一本书叫做《奔跑吧Linux内核》,采用了问答的方式描述了4.x Linux内核中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同步和中断子系统。7月将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阅读本文最好手边有一份linux source code,我使用的是4.4.6版本。
一、什么是CMA
CMA,Contiguous Memory Allocator,是内存管理子系统中的一个模块,负责物理地址连续的内存分配。一般系统会在启动过程中,从整个memory中配置一段连续内存用于CMA,然后内核其他的模块可以通过CMA的接口API进行连续内存的分配。CMA的核心并不是设计精巧的算法来管理地址连续的内存块,实际上它的底层还是依赖内核伙伴系统这样的内存管理机制,或者说CMA是处于需要连续内存块的其他内核模块(例如DMA mapping framework)和内存管理模块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模块,主要功能包括:
1、解析DTS或者命令行中的参数,确定CMA内存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我们定义为CMA area。
2、提供cma_alloc和cma_release两个接口函数用于分配和释放CMA pages
3、记录和跟踪CMA area中各个pages的状态
4、调用伙伴系统接口,进行真正的内存分配。
二、内核中为何建立CMA模块?
Linux内核中已经提供了各种内存分配的接口,为何还有建立CMA这种连续内存分配的机制呢?
我们先来看看内核哪些模块有物理地址连续的需求。huge page模块需要物理地址连续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熟悉的处理器(不要太古老),例如ARM64,其内存管理单元都可以支持多个页面大小(4k、64K、2M或者更大的page size),但在大多数CPU架构上,Linux内核总是倾向使用最小的page size,即4K page size。Page size大于4K的page统称为“huge page”。对于一个2M的huge page,MMU会把一个连续的2M的虚拟地址mapping到连续的、2M的物理地址上去,当然,这2M size的物理地址段必须是由512个地址连续的4k page frame组成。
当然,更多的连续内存的分配需求来自形形色色的驱动。例如现在大家的手机都有视频功能,camer功能,这类驱动都需要非常大块的内存,而且有DMA用来进行外设和大块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对于嵌入式设备,一般不会有IOMMU,而且DMA也不具备scatter-getter功能,这时候,驱动分配的大块内存(DMA buffer)必须是物理地址连续的。
顺便说一句,huge page的连续内存需求和驱动DMA buffer还是有不同的,例如在对齐要求上,一个2M的huge page,其底层的2M 的物理页面的首地址需要对齐在2M上,一般而言,DMA buffer不会有这么高的对齐要求。因此,我们这里讲的CMA主要是为设备驱动准备的,huge page相关的内容不在本文中描述。
我们来一个实际的例子吧:我的手机,像素是1300W的,一个像素需要3B,那么拍摄一幅图片需要的内存大概是1300W x 3B = 26MB。通过内存管理系统分配26M的内存,压力可是不小。当然,在系统启动之处,伙伴系统中的大块内存比较大,也许分配26M不算什么,但是随着系统的运行,内存不断的分配、释放,大块内存不断的裂解,再裂解,这时候,内存碎片化导致分配地址连续的大块内存变得不是那么的容易了,怎么办?作为驱动工程师,我们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在启动时分配用于视频采集的DMA buffer,另外一个方案是当实际使用camer设备的时候分配DMA buffer。前者的选择是可靠的,但它有一个缺点,即当照相机不使用时(大多数时间内camera其实都是空闲的),预留的那些DMA BUFFER的内存实际上是浪费了(特别在内存配置不大的系统上更是如此)。后一种选择不会浪费内存,但是不可靠,随着内存碎片化,大的、连续的内存分配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旦内存分配失败,camera功能就会缺失,估计用户不会答应。
这就是驱动工程师面临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驱动各出奇招,但是都不能非常完美的解决问题。最终来自Michal Nazarewicz的CMA补丁将可以把各个驱动工程师的烦恼“一洗了之”。对于CMA 内存,当前驱动没有分配使用的时候,这些memory可以内核的被其他的模块使用(当然有一定的要求),而当驱动分配CMA内存后,那些被其他模块使用的内存需要吐出来,形成物理地址连续的大块内存,给具体的驱动来使用。
三、CMA模块的蓝图是怎样的?
了解一个模块,先不要深入细节,我们先远远的看看CMA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虽然用于解决驱动的内存分配问题,但是驱动并不会直接调用CMA模块的接口,而是通过DMA mapping framework来间接使用CMA的服务。一开始,CMA area的概念是全局的,通过内核配置参数和命令行参数,内核可以定位到Global CMA area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大小(注:这里的Global的意思是针对所有的driver而言的)。并在初始化的时候,调用dma_contiguous_reserve函数,将指定的memory region保留给Global CMA area使用。人性是贪婪的,驱动亦然,很快,有些驱动想吃独食,不愿意和其他驱动共享CMA,因此出现两种CMA area:Global CMA area给大家共享,而per device CMA可以给指定的一个或者几个驱动使用。这时候,命令行参数不是那么合适了,因此引入了device tree中的reserved memory node的概念。当然,为了兼容,内核仍然支持CMA的command line参数。
三、CMA模块如何管理和配置CMA area?
在CMA模块中,struct cma数据结构用来抽象一个CMA area,具体定义如下:
struct cma {
unsigned long base_pfn;
unsigned long count;
unsigned long *bitmap;
unsigned int order_per_bit; /* Order of pages represented by one bit */
struct mutex lock;
};
cma模块使用bitmap来管理其内存的分配,0表示free,1表示已经分配。具体内存管理的单位和struct cma中的order_per_bit成员相关,如果order_per_bit等于0,表示按照一个一个page来分配和释放,如果order_per_bit等于1,表示按照2个page组成的block来分配和释放,以此类推。struct cma中的bitmap成员就是管理该cma area内存的bit map。count成员说明了该cma area内存有多少个page。它和order_per_bit一起决定了bitmap指针指向内存的大小。base_pfn定义了该CMA area的起始page frame number,base_pfn和count一起定义了该CMA area在内存在的位置。
我们前面说过了,CMA模块需要管理若干个CMA area,有gloal的,有per device的,代码如下:
struct cma cma_areas[MAX_CMA_AREAS];
每一个struct cma抽象了一个CMA area,标识了一个物理地址连续的memory area。调用cma_alloc分配的连续内存就是从CMA area中获得的。具体有多少个CMA area是编译时决定了,而具体要配置多少个CMA area是和系统设计相关,你可以为特定的驱动准备一个CMA area,也可以只建立一个通用的CMA area,供多个驱动使用(本文重点描述这个共用的CMA area)。
房子建好了,但是还空着,要想金屋藏娇,还需要一个CMA配置过程。配置CMA内存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dts的reserved memory,另外一种是通过command line参数和内核配置参数。
device tree中可以包含reserved-memory node,在该节点的child node中,可以定义各种保留内存的信息。compatible属性是shared-dma-pool的那个节点是专门用于建立 global CMA area的,而其他的child node都是for per device CMA area的。
Global CMA area的初始化可以参考定义如下:
RESERVEDMEM_OF_DECLARE(cma, "shared-dma-pool", rmem_cma_setup);
具体的setup过程倒是比较简单,从device tree中可以获取该memory range的起始地址和大小,调用cma_init_reserved_mem函数即可以注册一个CMA area。需要补充说明的是:CMA对应的reserved memory节点必须有reusable属性,不能有no-map的属性。具体reusable属性的reserved memory有这样的特性,即在驱动不使用这些内存的时候,OS可以使用这些内存(当然有限制条件),而当驱动从这个CMA area分配memory的时候,OS可以reclaim这些内存,让驱动可以使用它。no-map属性和地址映射相关,如果没有no-map属性,那么OS会为这段memory创建地址映射,象其他普通内存一样。但是有no-map属性的往往是专用于某个设备驱动,在驱动中会进行io remap,如果OS已经对这段地址进行了mapping,而驱动又一次mapping,这样就有不同的虚拟地址mapping到同一个物理地址上去,在某些ARCH上(ARMv6之后的cpu),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而CMA这个场景,reserved memory必须要mapping好,这样才能用于其他内存分配场景,例如page cache。
per device CMA area的注册过程和各自具体的驱动相关,但是最终会dma_declare_contiguous这个接口函数,为一个指定的设备而注册CMA area,这里就不详述了。
通过命令行参数也可以建立cma area。我们可以通过cma=nn[MG]@[start[MG][-end[MG]]]这样命令行参数来指明Global CMA area在整个物理内存中的位置。在初始化过程中,内核会解析这些命令行参数,获取CMA area的位置(起始地址,大小),并调用cma_declare_contiguous接口函数向CMA模块进行注册(当然,和device tree传参类似,最终也是调用cma_init_reserved_mem接口函数)。除了命令行参数,通过内核配置(CMA_SIZE_MBYTES和CMA_SIZE_PERCENTAGE)也可以确定CMA area的参数。
四、memblock、CMA和伙伴系统的初始化顺序是怎样的?
套用一句广告词:CMA并不进行内存管理,它只是”内存管理机制“的搬运工。也就是说,CMA area的内存最终还是要并入伙伴系统进行管理。在这样大方向的指导下,CMA模块的初始化必须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插入到内存管理(包括memblock和伙伴系统)初始化过程中。
内存管理子系统进行初始化的时候,首先是memblock掌控全局的,这时候需要确定整个系统的的内存布局,简单说就是了解整个memory的分布情况,哪些是memory block是memory type,哪些memory block是reserved type。毫无疑问,CMA area对应的当然是reserved type。最先进行的是memory type的内存块的建立,可以参考如下代码:
setup_arch--->setup_machine_fdt--->early_init_dt_scan--->early_init_dt_scan_nodes--->memblock_add
随后会建立reserved type的memory block,可以参考如下代码:
setup_arch--->arm64_memblock_init--->early_init_fdt_scan_reserved_mem--->__fdt_scan_reserved_mem--->memblock_reserve
完成上面的初始化之后,memblock模块已经通过device tree构建了整个系统的内存全貌:哪些是普通内存区域,哪些是保留内存区域。对于那些reserved memory,我们还需要进行初始化,代码如下:
setup_arch--->arm64_memblock_init--->early_init_fdt_scan_reserved_mem--->fdt_init_reserved_mem--->__reserved_mem_init_node
上面的代码会scan内核中的一个特定的section(还记得前面RESERVEDMEM_OF_DECLARE的定义吗?),如果匹配就会调用相应的初始化函数,而对于Global CMA area而言,这个初始化函数就是rmem_cma_setup。当然,如果有需要,具体的驱动也可以定义自己的CMA area,初始化的思路都是一样的。
至此,通过device tree,所有的内核模块要保留的内存都已经搞清楚了(不仅仅是CMA保留内存),是时候通过命令行参数保留CMA内存了,具体的调用如下:
setup_arch--->arm64_memblock_init--->dma_contiguous_reserve
实际上,在构建CMA area上,device tree的功能已经完全碾压命令行参数,因此dma_contiguous_reserve有可能没有实际的作用。如果没有通过命令行或者内核配置文件来定义Global CMA area,那么这个函数调用当然不会起什么作用,如果device tree已经设定了Global CMA area,那么其实dma_contiguous_reserve也不会真正reserve memory(device tree优先级高于命令行)。
如果有配置命令行参数,而且device tree并没有设定Global CMA area,那么dma_contiguous_reserve才会真正有作用。那么根据配置参数可以有两种场景:一种是CMA area是固定位置的,即参数给出了确定的起始地址和大小,这种情况比较简单,直接调用memblock_reserve就OK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动态分配的,这时候,需要调用memblock的内存分配接口memblock_alloc_range来为CMA area分配内存。
memblock始终是初始化阶段的内存管理模块,最终我们还是要转向伙伴系统,具体的代码如下:
start_kernel--->mm_init--->mem_init--->free_all_bootmem--->free_low_memory_core_early--->__free_memory_core
在上面的过程中,free memory被释放到伙伴系统中,而reserved memory不会进入伙伴系统,对于CMA area,我们之前说过,最终被由伙伴系统管理,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CMA area的内存会全部导入伙伴系统(方便其他应用可以通过伙伴系统分配内存)。具体代码如下:
core_initcall(cma_init_reserved_areas);
至此,所有的CMA area的内存进入伙伴系统。
五、CMA是如何工作的?
1、准备知识
如果想要了解CMA是如何运作的,你可能需要知道一点点关于migrate types和pageblocks的知识。当从伙伴系统请求内存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供了一个gfp_mask的参数。它有很多的功能,不过在CMA这个场景,它用来指定请求页面的迁移类型(migrate type)。migrate type有很多中,其中有一个是MIGRATE_MOVABLE类型,被标记为MIGRATE_MOVABLE的page说明该页面上的数据是可以迁移的。也就是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分配一个新的page,copy数据到这个new page上去,释放这个page。而完成这样的操作对系统没有任何的影响。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内核中的data section,其对应的page不是是movable的,因为一旦移动数据,那么内核模块就无法访问那些页面上的全局变量了。而对于page cache这样的页面,其实是可以搬移的,只要让指针指向新的page就OK了。
伙伴系统不会跟踪每一个page frame的迁移类型,实际上它是按照pageblock为单位进行管理的,memory zone中会有一个bitmap,指明该zone中每一个pageblock的migrate type。在处理内存分配请求的时候,一般会首先从和请求相同migrate type(gfp_mask)的pageblocks中分配页面。如果分配不成功,不同migrate type的pageblocks中也会考虑,甚至可能改变pageblock的migrate type。这意味着一个non-movable页面请求也可以从migrate type是movable的pageblock中分配。这一点CMA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migrate type:MIGRATE_CMA。这种迁移类型具有一个重要性质:只有可移动的页面可以从MIGRATE_CMA的pageblock中分配。
2、初始化CMA area
static int __init cma_activate_area(struct cma *cma)
{
int bitmap_size = BITS_TO_LONGS(cma_bitmap_maxno(cma)) * sizeof(long);
unsigned long base_pfn = cma->base_pfn, pfn = base_pfn;
unsigned i = cma->count >> pageblock_order;
struct zone *zone; -----------------------------(1)cma->bitmap = kzalloc(bitmap_size, GFP_KERNEL); ----分配内存
zone = page_zone(pfn_to_page(pfn)); ---找到page对应的memory zone
do {--------------------------(2)
unsigned j;base_pfn = pfn;
for (j = pageblock_nr_pages; j; --j, pfn++) {-------------(3)
if (page_zone(pfn_to_page(pfn)) != zone)
goto err;
}
init_cma_reserved_pageblock(pfn_to_page(base_pfn));----------(4)
} while (--i);mutex_init(&cma->lock);
return 0;
err:
kfree(cma->bitmap);
cma->count = 0;
return -EINVAL;
}
(1)CMA area有一个bitmap来管理各个page的状态,这里bitmap_size给出了bitmap需要多少的内存。i变量表示该CMA area有多少个pageblock。
(2)遍历该CMA area中的所有的pageblock。
(3)确保CMA area中的所有page都是在一个memory zone内,同时累加了pfn,从而得到下一个pageblock的初始page frame number。
(4)将该pageblock导入到伙伴系统,并且将migrate type设定为MIGRATE_CMA。
2、分配连续内存
cma_alloc用来从指定的CMA area上分配count个连续的page frame,按照align对齐。具体的代码就不再分析了,比较简单,实际上就是从bitmap上搜索free page的过程,一旦搜索到,就调用alloc_contig_range向伙伴系统申请内存。需要注意的是,CMA内存分配过程是一个比较“重”的操作,可能涉及页面迁移、页面回收等操作,因此不适合用于atomic context。
3、释放连续内存
分配连续内存的逆过程,除了bitmap的操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调用free_contig_range,将指定的pages返回伙伴系统。
参考文献:
LWN上的若干和CMA相关的文档,包括:
1、A deep dive into CMA
2、A reworked contiguous memory allocator
3、CMA and ARM
4、Contiguous memory allocation for d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