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卡学习笔记

首先对SD卡有一个感性认识:
SD卡的技术是基于MultiMedia卡(MMC)格式上发展而来,大小和MMC差不多,尺寸为32mm x 24mm x 2.1mm。SD卡与MMC卡保持着向上兼容。
内部结构: SD卡内部主要分两部分:存储介质(nandflash)和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多位以51为核心设计的专用处理器,内部PLL可以倍频到近100m,带内部DMA,最主要的是SD控制器和NAND控制器。而作为存储介质的nandflash从1Gbit到128Gbit。
分类:
MMC卡:结构类似SD卡,采用MMC协议
SD1.0: SD1.0卡最大支持2Gbyte。
SD2.0: SD2.0卡最大容量HCSD可达32Gbyte。从MMC到SD1.0再到SD2.0协议是向上兼容的。也就是说SD2.0可以兼容SD1.0协议,SD1.0可以兼容MMC卡协议。即MMC协议的指令可以操作SD1.0,Sd2.0,同理SD1.0协议的命令可以操作sd2.0卡。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初始化SD卡的时候只需要CMD0和CMD1两条命令就可以让上面上类卡进入传输状态的原因:MMC卡协议初始化只定义了CMD0和CMD1。
SD卡接口: SD卡接口支持SPI模式和SD模式。SD模式下采用4线并行模式,作为多媒体存储设备为提高传输速度都会采用这种接口。而SPI更方便低端MCU访问传输速度有限。
硬件引脚封装:如图所示:


共九个脚,定义如下:


我们的板子上用跳线选择了SD模式和SPI模式的连线,用SPI将中间四根线用跳线连接即可。注意我们板子的SPI用的是SPI2来操作SD卡的。
有了感性的认识后,我们来了解一下SD卡协议命令的格式,MMC卡只有基本命令,即CMD0-CMD38,当然这中间不是连续,请大家看协议的命令表吧,SD卡有基本命令和特定命令,特定命令必须跟在基本命令CMD55后面,即要想用特定命令,必须先发一条CMD55通知SD卡,然后才能发送特定的命令。每条命令由6BYTE组成,分三部分,1字节为操作码,2-5字节为参数,有的命令没有参数,那就填0,有参数的根据参数说明而定,最后一字节为CRC校验,不过SPI模式不需要CRC校验,故可以任意填写,不过有几个特殊命令有指定的CRC校验码,必须加上。每条命令都有响应,根据命令的不同可能有R1,R1B,R2,R3(OCR)寄存器响应,通过它们判断命令是否操作成功。
对命令有了解后,只要知道各个操作的过程就可以操作SD卡了,主要操作有初始化,读、写、擦除等,下面分别介绍:
1、
初始化步骤:
(1)     
延时至少74clock,等待SD卡内部操作完成,在MMC协议中有明确说明。
(2)CS低电平选中SD卡。
(3)
发送CMD0,需要返回0x01,进入Idle状态
(4)为了区别SD卡是2.0还是1.0,或是MMC卡,这里根据协议向上兼容的原理,首先发送只有SD2.0才有的命令CMD8,如果CMD8返回无错误,则初步判断为2.0卡,进一步发送命令循环发送CMD55+ACMD41,直到返回0x00,确定SD2.0卡初始化成功,进入Ready状态,再发送CMD58命令来判断是HCSD还是SCSD,到此SD2.0卡初始化成功。如果CMD8返回错误则进一步判断为1.0卡还是MMC卡,循环发送CMD55+ACMD41,返回无错误,则为SD1.0卡,到此SD1.0卡初始成功,如果在一定的循环次数下,返回为错误,则进一步发送CMD1进行初始化,如果返回无错误,则确定为MMC卡,如果在一定的次数下,返回为错误,则不能识别该卡,初始结束。
(5)CS拉高。
2、
步骤:
(1)     
发送CMD17(单块)或CMD18(多块)读命令,返回0x00
(2)
     
接收数据开始令牌0xfe(或0xfc+正式数据512Bytes + CRC校验2Bytes
默认正式传输的数据长度是512Bytes,可用CMD16设置块长度。
3、
步骤:
(1)     
发送CMD24(单块)或CMD25(多块)写命令,返回0x00
(2)
     
发送数据开始令牌0xfe(或0xfc+正式数据512Bytes + CRC校验2Bytes
4、

擦除步骤:
(1)     
发送CMD32,跟一个参数来指定首个要擦除的起始地址(SD手册上说是块号)
(2)     
发送CMD33,,指定最后的地址
(3)     
发送CMD38,擦除指定区间的内容
3步顺序不能颠倒。
最后说一下我的一点体会:SD卡就是一个存储器,只不过用命令的方式来进行操作,我们只要掌握了各条命令及操作方式,就可以灵活的操作SD卡了,另外我所了解的IC卡也是类似的原理,还有就是建议开始看MMC的协议,简单明了易懂些,有了对MMC卡的一些了解后看SD卡协议就容易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