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炸的瞬间绚丽且美,但人眼看到的时候,爆炸已经接近尾声。此文是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文章之一。地球文明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点!在黑暗的宇宙森林中,行星上的化石能源是一根小火柴,如果能够点燃,那么将会获得整个森林;如果不能,就会困死在地球上!
在第一版帖子中,针对“反科学”的指责,笔者就说过,帖子的缘起是看到另外一个帖子,心有所感而随手写的,本来是期望通过写贴来磨砺自己的思维。但在辩论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慢慢有了一些其它想法。其中复活节岛的悲剧让人惊悚,而科技噱头的横行更让笔者感觉到有必要提醒一下大众:进步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把现状说清楚,摆正好心态和梳理好制度,这是面对下一级技术台阶所必需的准备工作。
复活节岛,也称“拉帕努伊”,意为“石像的故乡”,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偏僻、最遥远、最孤独的海岛,它距离智利的东面有3000多千米,离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小岛——皮特克恩岛也在2000千米之远。
根据考古、基因、语言、民俗等研究表明,复活节岛的居民是从太平洋来的波利尼西亚人,这个已经得到学界的承认。波利尼西亚人是天生的航海民族,依靠原始航海技术就能跨越大范围水域。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因素和幸运(随机扰动??),小部分人来到复活节岛。在这之后,就和外界失去了联系,成为一个近乎全封闭的孤立体系。
历史上的复活节岛是一个物产丰富,林木茂密的岛屿。科学家通过孢粉测试证明,复活节岛上曾有过高20米、直径1米的智利酒松。实际上,直到人类定居岛上的早期,复活节岛一直是被高大树木和繁茂灌木覆盖着的温带森林。
丰富的资源使得岛上的原始居民不劳作便可衣食无忧,因此人口开始膨胀。后来岛屿的居民开始制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胀使得资源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制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使得树木开始消失。科学家对炉灶和垃圾堆中的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显示,大约在1640年前后,木柴已经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是酋长家也是如此。
考古研究表明,海豚曾经是岛屿居民的主要食物,但是到了1500年左右,岛屿居民的垃圾中已经找不到海豚的骨头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树木已经砍伐殆尽,已经没有木材制作大船出海捕捉海豚了。
没有了巨木制造的舟船,幸存者也无法远航渔猎,他们开始转向从未使用过的食物来源:人类本身。在复活节岛后期废弃物堆遗址中,人类骨骸随处可见,有些骨头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岛民的口头历史中至今仍充斥着人吃人的故事,而对敌人最具攻击性的辱骂莫过于:“你妈的肉塞了我的牙缝。”
到了1700年左右,由于战争、饥饿的发生,岛屿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但幸运的是,在历经近千年的隔绝之后,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各布·加洛文来到复活节岛,让复活节岛和外界再度有了联系(虽然同来的有疾病和奴役)。但是他随即发现,这座日后以“复活节”命名的岛屿只是块荒地,岛上找不到一棵树,灌木和杂草高不过3米。
可能有人说复活节岛太小了,注定灭亡。地球看起来很大,但在宇宙尺度上,地球可能还不如复活节岛。某位院士评价:“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孤岛,我们地球也是漫漫宇宙中孤独的生灵。所以说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一个缩影。”
18世纪的某种随机扰动,让地球文明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人口迅速膨胀,能源和资源消耗急剧增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最终砍光了木材,无力制造大船出海捕鱼,更无力远航到其它的岛屿和大陆,结果被活活困在一个小小的岛上。人类工业文明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来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如果不能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关键节点到来之前(比如说,还能承担得起可控核聚变系统的研发和部署费用),在获取新层次负熵流上取得重大突破,极有可能被永远困死在太阳旁的小石头上。
如若这样,对于宇宙来说,人类的一切悲欢离合和雄心壮志都没有任何意义,都注定要烟消云散。
在第一版帖子写出来之后,无数人指控笔者散布“悲观主义”。甚至有网友把笔者比喻成邪教份子,号召推翻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秩序。尤其令笔者哭笑不得的是,有人指责笔者为计生部门的枪手,宣扬资源有限,人类必须控制生育。种种情绪化的发泄,让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笔者一再强调,即使按照现在的速度,地球上的资源也足够支撑100-200年。以石油为例,陆地上很多地方都没有勘探,而海洋石油更是前景广阔。当石油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诱使资本去开发以往认为不值得开采的石油,进而使得石油价格有一定回落,页岩油的开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整体上,人类目前只在地球表面活动,而地壳内的资源蕴藏量超乎人类的想象。
笔者写贴的目的只是想指出:负熵流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会对人类的社会结构造成重大冲击。未雨绸缪,人类可能需要改变一些过去300年形成的观念,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技术会永久进步下去。把文明的前途建立在技术持续爆炸的臆想上是很不负责任的。
在资源问题之外,还必须强调的是,技术革命的停滞还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意想不到的威胁。
也许有很多网友会说,既然还有那么多资源,现代技术能够达到的水平也足够大众过上不错的日子了,为什么一定要冲出地球呢?
现代人类社会的很多制度和理念,是从西方传播到全世界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已经成为普世公理。而这些理念,在西方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西方古代的奴隶制、宗教压迫和等级制,并不比其它文明高尚到哪里去。溯源自古希腊的很多思想,其实是在技术进步的年代,逐渐开拓新边疆而培育出来的。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1893年在芝加哥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他宣读《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奠定其在美国史学界的地位。简单点,就是推动历史的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而是地理环境的扩张。必须指出,“边疆学说”并不单是应用于美国历史,从1500年以来的全球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开拓新边疆、拓展负熵流的历史。
特纳在1893年的演讲中指出,美国的平等民主制度、个人主义与革新精神,其源泉不是法律理论,不是判例,不是传统,也不是国家或民族的血统,而是边疆(也有人翻译为前线)的存在。
如下一段引用自《赶往火星 红色星球定居计划》一书,作者是先锋航天公司总裁、前NASA工程师罗伯特·祖步林,译者阳曦、徐蕴芸(笔者第一次看到是在为什么即使在国力并不雄厚的情况下,中国也应该发展航天技术? - 科技 - 知乎,在此加以感谢)。
特纳继续阐述自己的核心观点:“曾经一度,前线打破了传统束缚,提供新体验,产生新制度,出现新格局;对美国而言,一直在后撤的前线同样意味着这一切,甚至更多。”
特纳的观点是一颗智性炸弹,数年间,围绕这个观点产生了整整一个学派的历史学家。他们证明了不仅仅是美国文化,还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主要是从探索时代(Age of Exploration)开始的。就在那个时代,欧洲开辟了全球移民的大前线。
特纳的论文发表于1893年,就在三年前,1890年,美国前线走向了终结:一直以来界定西部扩张最远端的移民线与从加州一路东来的移民线迎头相撞。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正是特纳提出的问题:如果前线真的消失了,怎么办?美国所坚持的一切,会怎样?如果失去了成长的空间,一个平等,自由,创新的社会还能幸存下来吗?
特纳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1960年代,肯尼迪总统推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时候,就喊出了“新边疆”的口号。阿波罗登月计划所取得的很多技术成就,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文明为特纳的担心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华夏农耕文明边疆的固定,没有了新的拓展空间,华夏文明引来了一个技术停滞年代。春秋时代的封建体系和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诸夏变成了一夏,华夏文明开始转向内省,专制集权日益增加,这反过来抑制了技术的发展。
因此,拓展宇宙空间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可供成长的前线,没有技术开拓的新空间,马尔萨斯主义是不言而喻的真理;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热力学平衡状态是所有人的噩梦,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会迅速丧失(事实上,人类社会的熵增已经很高)。这两者结合起来,不一定等到资源耗尽,专制主义和大范围权利控制会卷土重来(计划生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建立在人文主义、科学、自由与进步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都必将消亡。
过去百来年形成的研发机制,目前看来无法应对新的技术台阶。问题在哪里?任何一项机制运行久了,都会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体系内的熵值增加。很多很多的因素在束缚着人类潜力的释放,研发机制本身需要一场范式革命。
出于安全性,8.3.1和8.3.2就不详细论述了,未来如果环境很宽松,再把这两小节补上。技术大停滞第二版中有一些基本观点,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
最近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很多人在争论集体和个人作用孰大孰小。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 Hansson)对此加以反驳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全文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vyp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w4ll.html,
作者授权风云之声发布。全文87000字,风云之声分为多期连载。你不需要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事实上许多观点也都可以商榷。但作者提出的基本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你一经思考就会深深印入脑海,萦绕于心。对于关心人类命运的读者,这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
前言
1 文明和技术
1.1 范式粗谈
1.2 人类文明所经历的范式转换
1.3 范式牢笼
1.4 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的鸿沟
1.4.1 科学的本质
1.4.2 技术的核心
1.4.3 从瓦特谈起:蒸汽机引发的正反馈
1.4.4 需求不是救命稻草
1.5 科技利益集团
2 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2.1 渲染和洗脑
2.2 论文和专利:天文数字后的荒谬
2.3 比特世界和真实世界
2.4 部分和整体
3 范式春梦外的阴影
3.1 人类面临的技术窘境
3.1.1 能源转换技术的停滞
3.1.2 新能源的窘境
3.1.3 农业,医疗和生物技术
3.1.4 信息技术深度上的麻烦
3.1.5 其它方面的技术
3.2 众多的技术噱头
3.2.1 早早败落的太阳能/光伏噱头
3.2.2 经久不衰的人工智能大噱头
3.2.3 神乎其神的量子计算机噱头
3.2.4 牛逼哄哄的纳米材料噱头
3.2.5 近年来的新噱头
3.3 博士民工和生物技术的挫折
3.3.1 生物噱头的缘起和影响
3.3.2 研究范式和问题
4 低熵体的困境和所面临的技术台阶
4.1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谈起
4.1.1 《道德经》的智慧
4.1.2 负熵流和文明层次的跃进
4.2 科技树的主干和分叉
4.3 永远的50年和可控核聚变
4.3.1 永动机之梦
4.3.2 可控核聚变的难产和噱头
4.4 冷静思考:未来不一定会更好
5 台阶前的坑:人类社会的宿命
5.1 耗散结构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5.2 大竞争环境的消失
5.3 被全球化抹掉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热力学平衡
5.4 老龄化自锁
5.5 如何填坑?
6 台阶的本质:复杂度魔鬼
6.1 何谓复杂度
6.2 纷繁世界背后的两条规则:适者生存和资本回报预期
6.3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复杂度的变迁
6.3.1 运输/动力系统的演进例子
6.3.2 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复杂度的变化
6.3.3 正在面临的高复杂度科学魔鬼
6.3.4 源自技术根底的困境
6.4 高复杂度带来的诸多恶果(more is different)
6.4.1 吾知也有涯和生死竞赛
6.4.2 维护成本
6.4.3 来自社会的负反馈
6.5 简单的数学推导
7 寂静星空所隐含的恐怖前景
7.1 大寂静和费米悖论
7.2 细思恐极的三种情景
7.3 宇宙大筛子
7.4 一根小火柴
8 反思和总结
8.1 复活节岛的悲剧
8.2 冷静不代表悲观
8.3 研发需要范式革命
8.3.1 从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说起
8.3.2 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