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端发展瞄准建设世界城市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十七大报告中作出两个重要判断,“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讨论和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这是世情和国情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作为首都,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推动城市新一轮科学发展,是北京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北京为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确立了一个新的奋斗方向——建设世界城市。2009年12月24~26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全会号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据《中国信息化》了解,在今年1月25日开幕的北京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世界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特别作出了说明——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五个方面,并具备以下六个支撑条件:一是一定的经济规模,二是经济高度服务化、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三是区域经济合作紧密,四是国际交通便利,五是科技教育发达,六是生活居住条件优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潮流。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占领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制高点,需要建设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概念虽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世界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从国内发展来看,各省市区呈现出争先恐后态势,北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领跑全国,就必须找准定位,赢得发展主动权。在北京城市发展的背后,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出台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三个北京”的全面建设与扎实推进,为北京赢得了全球声誉,呈现了北京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崭新面貌,这也内在地要求北京要在发展中不断地优质化、集约化、国际化,内在要求北京进入全面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建设世界城市,必然对首都北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首都北京从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北京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拉开北京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城市的大幕。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在产业结构、对外联系、创新能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已经显现世界城市的雏形。“世界城市目标将写入北京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就是从2011年到2015年北京要初步建成世界城市。但完成这个目标不是指一步到位,可以进入世界城市的第二梯队。”梅松表示,社科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根据国际经验制定出一套世界城市的指标评价体系。
着眼于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强调2010年要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十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观察人士指出,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无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先例,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首都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同时也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
抓住奥运机遇升级北京城市体系
据《中国信息化》了解,2010年1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召开“信息社会—世界城市信息化比较研究专家研讨会”。各位专家就北京市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应加强基于世界城市标准的的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重点就战略目标、基础设施、服务内容、信息供给、信息产业、服务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指出北京市组织开展基于世界城市信息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建议尽快开展基于第三方权威机构参与的基础研究,逐步吸引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外研究机构的支持参与。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成为北京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实现“三个北京”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信息化必须加快推进,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加深刻和广泛,已成为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成为首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
当前,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杨宏山认为,城市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而“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下,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采用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这种日渐兴起“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在多年城市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逐步摸索出来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委员武利亚看来,奥运对于北京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完善北京城市体系有升级的作用:一方面北京为了筹备奥运必须提高城市的运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奥运作为催化剂也大大加速了北京市的城市运行发展步伐。事实上,从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开始至今,对于后奥运的思考便从未停止。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也是如此,对城市体征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城市运行的状态,不仅对于奥运赛事期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北京城市常态运行管理也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奥运会使北京城市运行监测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它给了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就是以奥运举办城市的运行水平为标准,锐意改革创新,积极谋划运筹,寻找一条适合北京未来发展需求的城市运行管理监测之路。
奥运期间,北京市“2008”城市运行平台和监测中心根据北京市城市运行总体方案,重点监测能源和水保障、市场供应、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交通组织、大气治理、市容环境、旅游接待、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社会治安、防灾减灾共12方面的城市运行信息和数据和21个区县和地区管委会的属地数据,提供监测数据的涉及38家委办局,数据对接点涉及26家单位,实施动态监测的城市运行指标数据达到198个细项。为城市的管理调度提供动态、精确、及时、全面的城市运行状报告和趋势预测,全面提升了北京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举办奥运使得北京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科学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也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武利亚表示,城市运行监测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融合是下一步发展方向。“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已经相对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具备与城市运行监测进行融合和优势互补的先天条件。“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于城市微观事件的精确化管理和“城市运行监测”对于城市宏观层面的把握与综合分析,是重点不同目标一致的两种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模式,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城市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面问题均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北京市在建立城市运行监测平台时便认识到了监测平台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互融合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的软硬件资源,对系统功能也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城市运行监测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资源投入最小,建设周期最短,系统运行效率却倍增的良好效果。
全国首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服务首善之区
仅距奥运会结束一年,2009年11月29日北京试点3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建设部验收评审,这标志着北京市已经率先建成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进入数字化时代。这是继“数字奥运”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后,“数字北京”初步建成为首都走向高端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数字北京”建设兴起于2004年东城区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创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力求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该模式引起了中央、建设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5年6月3日,北京市委下发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东城区城市管理经验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意见》,在城八区范围内推广东城区经验,建立市、区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2006年4月8日,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正式开通运行,一个覆盖城八区、联络52个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业的“1+8+N”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建成的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目前,北京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转通畅,九成以上的城市管理问题都得到了快速解决。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委员武利亚表示,小到一个井盖的缺失,大到某个区域的突发事件,系统都能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以来,及时发现并处理、解决了诸多城市管理问题。实现了由开环管理到闭环管理、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由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由单一出击到综合协调管理的转变,大大减少了问题上报的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做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行之前相比,大幅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还拓宽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渠道。由监督员、12319热线、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107.3城市管理广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等共同构筑起多元化发现和反映问题的网络。2009年,北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与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的对接和12319城市管理热线的资源共享,畅通了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渠道。
目前,北京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目前已覆盖城八区,主要对“城市家具”进行管理,包括井盖、电话亭、加油站、路灯等,分布在城八区的3000多名城市监督员,若发现自来水管爆裂、井盖丢失等问题,都可用智能手机将信息直接传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系统与城八区、33个委办局和19个公用事业单位实现全部联网对接。终端位于市市政市容委办公大楼内,工作人员根据实时传来的问题单,向问题所属单位派出单子,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回复。
今后北京公共设施有望贴条形码,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数字化系统将对“物”的管理扩大到人的管理。朝阳区已启动“数字仿真城市”建设,将全区人口库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每栋居民楼里,哪家是本地人口,哪家是外来人口都将在数据库中一一明确。同时,海淀区已试点在“城市家具”上贴电子标签,如同超市里的商品条形码一样,便于数字化系统的录入管理,出现问题可随时发现。明年,本市将首先在户外广告牌上粘贴电子标签。之后将扩展到有需要的“城市家具”上。
武利亚表示,通过数字化管理,就不会出现天然气供应不足、垃圾量过大无法处理或者供热资源紧张等城市管理问题。据了解,市民投诉将同步显示。之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通过监督员进行信息收集,今后市民可通过12319城市热线和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或者107.3城市管理广播反映问题,这三个热线全部与北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连接。
《中国信息化》记者在朝阳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了解到,朝阳区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取得明显成效。作为2009年区政府折子工程,此项工作把“六小”(小门店、小作坊及出租屋、小网吧、小旅馆、小餐厅、小影视娱乐厅)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及各类责任主体履行安全生产法定维护、管理、执法责任情况,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每月对各街道、地区办事处进行考核。截至2009年11月底,共发现安全生产隐患问题6306件,按照职责,分别向各街道、地区办事处、公安朝阳分局、各派出所移交,并对结案情况进行跟踪,目前隐患整改率达到80%以上。
此外,朝阳区还将非法医疗机构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配合区卫生局做好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朝阳区非法医疗机构的监督,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对朝阳区所有医疗机构和药店进行了全面普查,将其位置分布和属性信息纳入GIS图层(地理信息系统)。由朝阳区卫生局进行逐一核实,将所有普查机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其它、药店8个大类进行规范分类,确定出合法与非法的医疗机构。监督中心将按照确认结果将其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进一步对非法医疗机构进行监督。
截至目前,北京城八区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24850个,覆盖了约1226平方公里的131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1826个社区(村),全市拥有城管监督员3027人,共普查录入361万个城市部件。三年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转通畅,在运行中取得显著效果。城八区共处置城市管理问题649余万件,90%以上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查看原文:http://cio.it168.com/a2010/0226/854/000000854124.shtml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699723/viewspace-627987/,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7699723/viewspace-62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