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如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有一方是虚伪的。此话出自王维纲的《万万没想到:用理科思维理解世界》,但精确的说是出自诺贝尔得主罗伯特.奥曼。多年经验:读书不记笔记,或不写点什么,几个月后我唯一了解的只是:这本书我读过。既然如此就来瞎逼逼一番吧。
本书分三部分:反常思维;科学励志;颠覆三观。这三部分是我大致总结出来的。我就随便写写一些感触较深的部分吧。
第一部分:第一:是斯大林这句:“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据”。感觉挺真实的,就像书中所说,当在捐款,人们更倾向帮助一个叫XXX的,生活困难,时常挨饿,而你的钱会极大的改善她的生活的人;而不是在哪食物短缺的几百万人。第二:别想说服我一篇中所言及的思维的固执,很多人浏览外界信息时,更倾向于接受自己思维认同的信息来加强自己的“固执”,也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也就是你已经相信某个东西,并且你会主动搜寻能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特别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因此我们有必要的进行刻意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观念进行肯定。第三:损失厌恶,简洁的说就是,相比于得到人们更看重的是损失。就实验来说,一种对员工说:若你这周完成任务,奖励80元奖金;另一种对员工说:若你这周没有完成任务,将损失80元奖金。结果显示第二种方法更能激励员工。坏比好更重要,就像那种朋友:帮他千次他视而不见,拒他一次他铭记在心,大概也就这道理。第四:概率论在日常生活。随机,当然例子还是彩票,体育运动。误差,赌徒谬论……第一部分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部分:比如自控力的强调,就学生而言,能管住自己,该上课就上课,该学作业就学作业,多学习少玩手机,这就是学业成功的秘密。预测一个学生的大学成绩,自控力甚至是比智商和入学成绩更好的指标。而自控力需要意志力,书中说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做选择,冒险都会消耗意志力,而良好的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消耗,但最有效的方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的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日常的一些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第二,劣势的意义,尼采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作者说单亲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等等逆境的种种。但我还是不大喜欢,逆境赞扬论,毕竟作者只是拿那些世人皆知的示例作为证词,但是他似乎忽略了那千千万万在逆境中无法自拔的人,就像一句话:逆境,要没有他我早就好了。第三:关于刻意练习的,我觉得这四点就很有指导意义: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训练的内容小块化,对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及时反馈,4,练习时高度集中。文中对刻意练习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感兴趣可以买来看看。第四:关于思维密集度,思维密集度等于准备这个读物的时间/阅读这个读物的时间。阅读一个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愉快的事。比如别人一个小时写完的文章,你三分钟就读完了。那么我这篇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二十,而读书的思维密集度就更高了,人家一年多时间写出的书,你几天时间读完,思维密度应该不小吧。当然了阅读时间是建立在你理解的基础上。第四: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因为落后者往往更具后发优势,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往往更愿意冒险,冒险还有英的机会,但不冒险就输定了。第五:喜欢竞争的,往往睾酮素分泌更旺盛,而且男性比女性分泌更多。而一个人的睾酮水平可以反应在无名指和食指的相对长度比上。第五:弱关系,在生活中能帮助你的往往是你的弱关系,就是那些与你认识但交情不太深的人的关系就为弱关系。人脉的多少不在于你融入了那个圈子,而在于你融入了多少圈外的人。
第三部分:关于一些科学的真伪,和不同角度看待科学的论述。我就不逼逼了,不说了。
我知道的越多,我不知道的越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万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