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如兰 一代才女林徽因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丁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气质如兰的多才少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祖父林孝恂为清朝翰林,进士出身,他本给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她从17岁开始发表新诗并爱好戏剧和绘画,后来改名徽因,是在她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后,与一同名同姓的男性作者经常相混,排印也常发生错误,于是在1931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上,由主编徐志摩将女作者林徽音改为“徽因”。 
    关于她的美貌,后来成为梁思成妻子的林洙曾有过一段描述:“我的注意力被书架上的一张老照片吸引住了,那是林徽因和她父亲的合影。看上去林先生(徽因)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我不想用细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不能,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个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是全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林洙:《结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萧乾夫人、著名作家文洁若在《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中说:“林徽因是我平生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林长民是新派人物,他思想开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1916年把自已的掌上明珠送人教会学校——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1920年4月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开拓了自由的视野。同年人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在此期间,林徽因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以建筑为业。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碰头。这年10月,本来是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却对文学发生了兴趣,辍学到处游览。他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当即堕入爱河,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追求。他每隔一二天就到林家公寓喝茶、聊天,还每天给林徽因寄一封信。纸上堆满着让一个16岁少女脸热心跳的句子:“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时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然而24岁的徐志摩比林大了整整8岁,而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当时就在伦敦!林徽因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为火辣辣的情书所感动,她被折磨得辗转难眠。在徐志摩发动多次进攻之后,看似牢固的防堤也决了口,她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志摩回家后就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感到十分突然,但也理智,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徐志摩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气愤之下宣布断绝了父子关系,停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应。 
    林长民与维新派首领梁启超是好友,临出国前他已将爱女林徽因许配给了梁的二公子梁思成,尽管他们只是订婚,也尊重爱女的选择,但还是感到以后无法交代,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带女儿离开,1921年10月他们父女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一年之后,徐志摩放弃了苦熬了两年即将到手的剑桥大学的硕士资格,匆匆赶回国内。看到的是更加光彩照人的林徽因,那秀润的脸上写满爱意,但他明显地感到这爱已不属于他。这改变一切的情敌是谁?当他知道是自己的恩师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时,便咽了一口唾沫,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但那颗鼓荡的心依然不能安分。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喜欢建筑,志趣相投的两人经常到北海公园的松坡图书馆及快雪堂读书、游览,往往这时,多情诗人徐志摩也悄然而至,次数多了便不受欢迎并引起梁的反感。直到有一天徐志摩在门口看到贴了一张用英文写的纸条后,才怅然而返。纸条上说: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只有怅然而归。 
    嗣后的1923年,徐志摩和胡适、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新月社,根据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而得名。林徽因由其父带领,偕表姐妹孟琦、曾语儿参加灯会、书画和演剧等活动。1924年4月,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林徽因担任翻译,并与徐志摩联袂演出泰翁的诗剧《齐拉德》,以其秀美绝伦的扮相和流畅动听的英语台词震惊四座,引起轰动。她和徐陪同泰戈尔游览了故宫、颐和园、香山,拜会了溥仪,被报纸戏称为“金童玉女”。在徐志摩影响下,林徽因开始了诗歌等文学创作,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花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问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风格清新、意境隽永、充满灵性的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风靡了大半个世纪,曾感动了多少红男绿女。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犹如一枝出水的白莲,带着浓浓暖意迎风摇曳……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曾这样形容这个气质如兰、风华绝代的奇女子:“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裹挟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 
    泰戈尔访华期间的频繁接触,似乎使徐志摩又燃起了某种希望。1924年5月20日徐志摩陪泰翁去太原的火车启程前,给林徽因写了封没写完的信。从信中知道,两人在17日有过一次长谈,林明确表示了结合是不可能的,因为下个月她就要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了。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双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便进入该校美术学皖学习,但她仍全选建筑系课程。1927年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与梁思成同在一个建筑事务所实身。下半年林徽因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个舞美留学生。她留美期间十分关心祖国,积极参加留学生的爱国文艺活动。1925年1月,与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等筹建“中华戏剧改进社”,参加演出交流戏剧艺术。 
    然而,那来自大洋彼岸的火一样的爱,时时冲击着她的心扉。1927年3月15日,她给即将赴美回国的胡适写信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愈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种情慷伴随了林徽因的一生,那种最初的撞击时不时地在她的心头荡漾。 
    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梁的姐姐家结婚。之后去欧洲各地考察世界驰名建筑,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沿途的“蓝眼睛”惊奇地看着这对那时还不多见的东方情侣。梁启超也对这位儿媳非常满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的。” 
    荒山野岭间的护宝女神 
    1928年8月,林徽因夫妇回国。林先去福州探亲,并在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作《建筑与文学》、《园林建筑艺术》学术演讲,为叔父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与梁思成赴东北大学任教,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张学良曾悬赏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并入选。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社。次年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宿舍。从这个时候起。她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同时具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从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他们夫妻二人奔走于山西、河北等乡间野地,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进行考古和调研,实地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造像石窟。很多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从此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等。他们还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这一历史文物瑰宝的重大发现,打破了日本人认为在中国早已不存在的断言。他们的辛勤劳动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考察也异常艰苦,况且还带着几岁的孩子。一篇调查日记里记录着:“6月28日……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前夕,林徽因夫妇带着母亲和一双儿女,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儿,辗转“大后方”西南各地,先后在长沙、昆明和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四川省南溪县李庄居住,并在这里住了6年时间。据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后来回忆,“我们住进了一处篾条抹灰的简陋农舍。艰苦的生活,旅途的劳顿和四川冬季潮湿、阴冷的气候,终于使母亲的旧病恶性发作,卧床不起。而同时父亲脊椎软组织灰质化的毛病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李庄的生活确实艰难。家里唯一能给母亲养病用的‘软床’是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晚上,为了写书和我们姐弟做功课,全家点两盏菜籽油灯……家里唯一的一支体温计被我失手打破,大半年母亲竟无法量体温。在这样的条件下,她的病情一天天沉重,却得不到像样的治疗。眼看着她消瘦下去,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几个月的工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面容。”

然而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林徽因在病榻上通读了二十四史和各种建筑史资料,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用英文打字机撰写和绘制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林徽因还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及英文版《米开朗基罗传》,并辅导子女阅读和理解。这时她还有雅兴创作了一些忧国伤时的诗篇。她的新诗委婉柔丽、韵律自然、有感而发,深受读者赞赏。 
    她当初受聘到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极受学生欢迎。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福建籍女作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