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csdn.net/qq_25827845/article/details/52490611冷血之心的博客)
目录
桥梁模式(桥接模式)
定义:
通用类图如下:
角色介绍:
● Abstraction——抽象化角色
● Implementor——实现化角色
● Refined Abstraction——修正抽象化角色
● Concrete Implementor——具体实现化角色
通用源代码:
测试类:
桥梁模式的优点:
● 抽象和实现分离
● 优秀的扩充能力
● 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使用场景:
● 不希望或不适用使用继承的场景
● 接口或抽象类不稳定的场景
● 重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总结:
将抽象和实现解耦,使得两者可以独立地变化。
桥梁模式是为了解决类继承的缺点而设计的。一个类想拥有另一个类的方法,可以不继承,只需要铺设一个桥梁(引用)架过去就OK了。
它的主要职责是定义出该角色的行为,同时保存一个对实现化角色的引用,该角色一般是抽象类。
它是接口或者抽象类,定义角色必需的行为和属性。
它引用实现化角色对抽象化角色进行修正。
它实现接口或抽象类定义的方法和属性。
//实现化角色
public interface Implementor {
//基本方法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public void doAnything();
}
它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就是一个一般的接口,定义要实现的方法。
//具体实现化角色
public class ConcreteImplementor1 implements Implementor{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业务逻辑处理
}
public void doAnything(){
//业务逻辑处理
}
}
public class ConcreteImplementor2 implements Implementor{
public void do Something(){
//业务逻辑处理
}
public void do Anything(){
//业务逻辑处理
}
}
上面定义了两个具体实现化角色代表两个不同的业务逻辑。
抽象化角色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ion {
//定义对实现化角色的引用
private Implementor imp;
//约束子类必须实现该构造函数
public Abstraction(Implementor _imp){
this.imp = _imp;
}
//自身的行为和属性
public void request(){
this.imp.doSomething();
}
//获得实现化角色
public Implementor getImp(){
return imp;
}
}
为什么要增加一个构造函数?答案是为了提醒子类,你必须做这项工作,指定实现者,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实现者,则尽量清晰明确地定义出来。
具体抽象化角色
public class RefinedAbstraction extends Abstraction {
//覆写构造函数
public RefinedAbstraction(Implementor _imp){
super(_imp);
}
//修正父类的行为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 业务处理...
*/
super.request();
super.getImp().doAnything();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义一个实现化角色
Implementor imp = new ConcreteImplementor1();
//定义一个抽象化角色
Abstraction abs = new RefinedAbstraction(imp);
//执行行文
abs.request();
}
}
桥梁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它只是使用了类间的聚合关系、继承、覆写等常用功能,但是它却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稳定的架构。
各位请仔细瞅瞅桥梁模式,就是ConcreteImplementor1类有两个方法:dosomething( )和doanything( )。然后有一个类RefinedAbstraction就也想拥有这两方法,但是又不想实现继承关系,所以利用了一个桥梁(引用)就OK了。
这也是桥梁模式的主要特点,它完全是为了解决继承的缺点而提出的设计模式。在该模式下,实现可以不受抽象的约束,不用再绑定在一个固定的抽象层次上。
看看我们的例子,想增加实现?没问题!想增加抽象,也没有问题!只要对外暴露的接口层允许这样的变化,我们已经把变化的可能性减到最小。
客户不用关心细节的实现,它已经由抽象层通过聚合关系完成了封装。
例如继承层次过渡、无法更细化设计颗粒等场景,需要考虑使用桥梁模式。
明知道接口不稳定还想通过实现或继承来实现业务需求,那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比较失败的做法。
设计的颗粒度越细,则被重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采用继承则受父类的限制,不可能出现太细的颗粒度。
继承非常好,但是有缺点(比如"强侵入"),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对于比较明确不发生变化的,则通过继承来完成;若不能确定是否会发生变化的,那就认为是会发生变化,则通过桥梁模式来解决,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哦~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博客,我会持续更新,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进群366533258一起交流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