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第三课之卷积神经网络

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快速上手深度学习

这一次的博客我们直接来简单了解一下CNN卷积神经网络。说到卷积神经网络就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有点关系了。
深度学习第三课之卷积神经网络_第1张图片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全链接神经网络,相邻两层之间的每个神经元都相互连接,而卷积神经网络就是在全连接神经网络之前多了一个特征采集的过程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第三课之卷积神经网络_第2张图片
这就是卷积神经网络简单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见输入的是一个32x32像素的图像
一.卷积
首先我们用一个5x5的卷积核来对其进行卷积降纬,如果这里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补0(并且卷积核的移动补偿为1,也就是每次移动一格)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就是一个:32-5+1/1也就是28x28的图像.
如果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那么我们得到的图像就是:32/1 还是一个32x32的图像。
这里我们用到两个公式:
1.如果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补0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大小就为:
(入长-核长+1)/步长 【向上取整】
2.如果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大小为:
入长/步长 【向上取整】
二.用Relu函数进行激活
我们对输入图像进行卷积过后要用到一个叫做Relu的激活函数对它进行激活,避免梯度消失,关于激活函数这里不做多的介绍,不影响大家后面的学习。
三.池化
我们经过激活之后还要对图像进行一个池化,因为我们传进来的图像其实不是一张图片而是32x32=1024 一行1024列的数据集,那么我们经过卷积过后将其降纬成28x28=784的数据集,这还是很大,那么我们就通过池化来进一步降纬度。
我们用到的池化有两种:
深度学习第三课之卷积神经网络_第3张图片
一个是 Max Pooling 最大池化:
说的就是在一个2x2的矩阵当中找出最大的一个数作为特征提取出来作为输出。(邮边第一个矩阵所示)
第二个是Mean Pooling 平均池化:
在2x2的矩阵当中计算四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特征提取出来。(右边第二个矩阵所示)
随机池化用的比较少不做详细介绍
三.将提取出来的特征送入全连接神经网络
经过卷积激活池化过后,我们就可以将降维过后的提取出来的特征矩阵输入全连接层了,进入全连接层之后就和普通的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了。
如果有多层的卷积层那么就是多经过几次卷积激活池化的过程,再送入全连接神经 网络。步骤和单层卷积是差不多的。
四.总结卷积神经网络CNN
其实卷积神经网络就是借助卷积核提取特征之后送入全连接网络
CNN模型的主要板块为:
卷积 ------ Relu激活 -------池化降维 ------全连接

接下来有一段用卷积实现手写数字识别的代码,仅供参考
----------来自Gitgub(GreedyStar)的算法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加载测试数据的读写工具包,加载测试手写数据,目录MNIST_data是用来存放下载网络上的训练和测试数据的。
# 这里,参考我前面的博文,由于网络原因,测试数据,我单独下载后,放在当前目录的MNIST_data目录了。
import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input_data as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 创建一个交互式的Session。
sess = tf.InteractiveSession()

# 创建两个占位符,数据类型是float。x占2.如果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大小为:位符的形状是[None,784],即用来存放图像数据的变量,图像有多少张
# 是不关注的。但是图像的数据维度有784围。怎么来的,因为MNIST处理的图片都是28*28的大小,将一个二维图像
# 展平后,放入一个长度为784的数组中。
# y_占位符的形状类似x,只是维度只有10,因为输出结果是0-9的数字,所以只有10种结构。
x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784])
y_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10])


# 通过函数的形式定义权重变量。变量的初始值,来自于截取正态分布中的数据。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参考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 通过函数的形式定义偏置量变量,偏置的初始值都是0.1,形状由shape定义。
def bias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 定义卷积函数,其中x是输入,W是权重,也可以理解成卷积核,strides表示步长,或者说是滑动速率,包含长宽方向
# 的步长。padding表示补齐数据。 目前有两种补齐方式,一种是SAME,表示补齐操作后(在原始图像周围补充0),实2.如果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大小为:
# 际卷积中,参与计算的原始图像数据都会参与。一种是VALID,补齐操作后,进行卷积过程中,原始图片中右边或者底部
# 的像素数据可能出现丢弃的情况。
def conv2d(x, w):
  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


# 这步定义函数进行池化操作,在卷积运算中,是一种数据下采样的操作,降低数据量,聚类数据的有效手段。常见的
# 池化操作包含最大值池化和均值池化。这里的2*2池化,就是每4个值中取一个,池化操作的数据区域边缘不重叠。
# 函数原型:def max_pool(value, ksize, strides, padding, data_format="NHWC", name=None)。对ksize和strides
# 定义的理解要基于data_format进行。默认NHWC,表示4维数据,[batch,height,width,channels]. 下面函数中的ksize,
# strides中,每次处理都是一张图片,对应的处理数据是一个通道(例如,只是黑白图片)。长宽都是2,表明是2*2的
# 池化区域,也反应出下采样的速度。
def max_pool_2x2(x):
  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 定义第一层卷积核。shape在这里,对应卷积核filter。
# 其中filter的结构为:[filter_height, filter_width,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这里,卷积核的高和宽都是5,
# 输入通道1,输出通道数为32,也就是说,有32个卷积核参与卷积。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 5, 1, 32])
# 偏置量定义,偏置的维度是32.
b_conv1 = bias_variable([32])

# 将输入tensor进行形状调整,调整成为一个28*28的图片,因为输入的时候x是一个[None,784],有与reshape的输入项shape
# 是[-1,28,28,1],后续三个维度数据28,28,1相乘后得到784,所以,-1值在reshape函数中的特殊含义就可以映射程None。即
# 输入图片的数量batch。
x_image = tf.reshape(x, [-1,28,28,1])

# 将2维卷积的值加上一个偏置后的tensor,进行relu操作,一种激活函数,关于激活函数,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在此不表。
h_conv1 = tf.nn.relu(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
# 对激活函数返回结果进行下采样池化操作。
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 第二层卷积,卷积核大小5*5,输入通道有32个,输出通道有64个,从输出通道数看,第二层的卷积单元有64个。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 5, 32, 64])
b_conv2 = bias_variable([64])

# 第二层卷积:激活和池化(类似第一层卷积操作的激活和池化)
h_conv2 = tf.nn.relu(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
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 图片尺寸减小到7x7,加入一个有1024个神经元的全连接层,用于处理整个图片。把池化层输出的张量reshape成一些
# 向量,乘上权重矩阵,加上偏置,然后对其使用ReLU激活操作。
W_fc1 = weight_variable([7 * 7 * 64, 1024])
b_fc1 = bias_variable([1024])

# 将第二层池化后的数据进行变形
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7*64])
# 进行矩阵乘,加偏置后进行relu激活
h_fc1 = tf.nn.relu(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

keep_prob = tf.placeholder("float")
# 对第二层卷积经过relu后的结果,基于tensor值keep_prob进行保留或者丢弃相关维度上的数据。这个是为了防止过拟合,快速收敛。
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
b_fc2 = bias_variable([10])

# 最后,添加一个softmax层,就像前面的单层softmax regression一样。softmax是一个多选择分类函数,其作用和sigmoid这个2值
# 分类作用地位一样,在我们这个例子里面,softmax输出是10个。
y_conv=tf.nn.softmax(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

# 实际值y_与预测值y_conv的自然对数求乘积,在对应的维度上上求和,该值作为梯度下降法的输入2.如果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填充,那么我们得到的输出图像大小为: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_conv))

# 下面基于步长1e-4来求梯度,梯度下降方法为AdamOptimizer。
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

# 首先分别在训练值y_conv以及实际标签值y_的第一个轴向取最大值,比较是否相等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来自gmax(y_conv,1), tf.argmax(y_,1))

# 对correct_prediction值进行浮点化转换,然后求均值,得到精度。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 先通过tf执行全局变量的初始化,然后启用session运行图。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for i in range(20000):
  # 从mnist的train数据集中取出50批数据,返回的batch其实是一个列表,元素0表示图像数据,元素1表示标签值
  batch = mnist.train.next_batch(50)
  if i % 100 == 0:
 # 计算精度,通过所取的batch中的图像数据以及标签值还有dropout参数,带入到accuracy定义时所涉及到的相关变量中,进行
# session的运算,得到一个输出,也就是通过已知的训练图片数据和标签值进行似然估计,然后基于梯度下降,进行权值训练。
    train_accuracy = accuracy.eval(feed_dict={x: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1.0})
    print("step %d, training accuracy %g"%(i, train_accuracy))
#  此步主要是用来训练W和bias用的。基于似然估计函数进行梯度下降,收敛后,就等于W和bias都训练好了。
  train_step.run(feed_dict={x: 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0.5})

# 对测试图片和测试标签值以及给定的keep_prob进行feed操作,进行计算求出识别率。就相当于前面训练好的W和bias作为已知参数。
print("cf accuracy %g"%accuracy.eval(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keep_prob: 1.0}))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第三课之卷积神经网络,快速上手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