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早一点的不说了。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建成的ARPAnet实验网,有4个结点,以电话线路为主干网络,两年后,建成15个节点,进入工作阶段,此后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网络结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理范围跨越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已经使用了分组交换,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分层的网络协议。
20世纪70年代,Hawaii大学Aloha无线电频率网络,连接4个岛上的园区网络。(当时每个岛上可能有其他类型的网络了)Aloha的开发者为共享介质(空气)和解决通信冲突设计了一种机制。(CSMA/CD前身吧,因为发无线电信号,需要载波,以太网中传的是数字信号,不需要载波,不过机制类似,名字沿用了这个叫法。)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1973年5月22日,Xerox 公司的Robert M.Metcalfe博士给他的同事传备忘录,提议给他们的网络Alto Aloha Network换个名字,后来以太网这个说法流行起来了。在1976年,Metcalfe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描述的是2.94Mbps的以太网。
1979年,Metcalfe离开了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DEC、Intel和Xerox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即DIX1.0标准,将以太网速度从2.94Mbps提升到10Mbps。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这个时候的以太网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可以肯定,使用的都是同轴电缆。末端要用电阻和散热器。还使用中继器,至少有两个口的。。。然后出现多个口的集线器。集线器分被动型和主动型的,主动型的就是带电源的那种。集线器可以发送jam干扰信号,还可以处理帧的前同步码。不是单纯的信号放大。)
(Metcalfe的同事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Metcalfe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 MAC项目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1982年,发布DIX2.0标准,以太网II。
1982年,2月,IEEE成立802项目,开发开放的局域网标准。(那个时候我出生了。)很快,根据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工程师的不同想法,关于当个标准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观点日益清晰。802委员会分成很多工作组。每个集中于不同的技术。这样802.3这个工作组就成立了。
在实现802.3标准时,关于帧的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小的不同。(有4种帧:以太网II,802.3,SNAP,Novel raw)
1983年Novel公司在它的操作系统netware 中引入了Novel raw帧格式。
最初的Xerox以太网规范支持很多不同的介质(可以在衣架上运行以太网。。。)1984年12月发布了CSMA/CD和物理层规范,仍然坚持支持不同的介质。为此,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分开了。并使用ISO/OSI参考模型。
物理层分成:协调层,介质独立接口,物理编码子层,物理介质附加,物理介质独立,介质独立接口。
(Cat 1: 电话线, ISDN 和 doorbell wiring.
Cat 2: 用于 4 Mbit/s 的token ring网.
Cat 3: 有TIA/EIA-568-B定义, 16 MHz. 用于 10 Mbit/s 以太网.
Cat 4: 20 MHz, 用于 16 Mbit/s token ring 网.
Cat 5: 100 MHz, 用于100 Mbit/s 以太网.
Cat 5e: TIA/EIA-568-B定义.100 MHz,用于100 Mbit/s 和 1000BASE-T 以太网.
Cat 6: TIA/EIA-568-B定义.250 MHz, more than double category 5 and 5e.
Cat 6a: ANSI/TIA/EIA-568-B.2-10定义. 500 MHz, double that of category 6. 用于10GBase-T.
Cat 7: ISO/IEC 11801 Class F cabling. This standard specifies four individually-shielded pairs (STP) inside an overall shield.600 MHz.
Cat 7a: Amendment 1 of ISO/IEC 11801 Class F cabling. 1000 MHz. 用于40 Gigabit Ethernet.)
20世纪90年代,随着10BaseT的标准化,开始使用双绞线电缆和集线器以星型拓扑将站点接入到共享信道中。后来电脑越接越多,10Mbps成了瓶颈。出现了网桥,网桥隔离了冲突域。
1991年Kalpana公司开发了高速,低成本网桥,支持许多以太网端口同时满容量运行,被称为lan交换机。1994年被cisco收购了。(交换机比网桥好,就是支持多端口同时并行转发。)
IEEE802.3规定了很多介质标准。和编码方式。只要编码合适,可以在任何介质上建立以太网。
信道编码,主要考虑到传数据信号的同时,可以同步时钟信
开始的10Mbps以太网II和802.3标准适用Manchester编码,规定在1位时的中间,信号方向转变一次。如果传交替的01信号,只需要提供时钟就可以了。如果传连续的0或1,那需要在位周期开始提供一个额外的信号。使用Manchester编码在一个10Mbps的信号在介质中将产生多达两千万次的传送(20M baud)。
一般导电介质,每秒钟能处理多少位信号传送有一个特定的最高限制。取决于介质的物理特性,(fluke可以测量,那个位置导线弯曲了。。。。)
在100Mbps网络中,如果用Manchester编码,就要200 baud了。这时候,要么换好一点的线,要么换编码方式。换编码方式,省点钱。。
开发100Mbps以太网的时候,FDDI标准已经记载了用于在100Mbps上传送数据的方法。100BaseX的开发者采用了FDDI在光纤和铜UTP电缆上使用的技术。100BaseFX使用NRZI编码,100BaseTX为UTP电缆使用了MLT-3编码。
MLT-3编码使用高中低三状态。NRZI和MLT-3有个毛病就是会出现很多的稳定的0数据流。这样就没有办法区分到底是没有信号呢,还是死亡的连接。而且没有传输数据的时候,时钟会发生漂移,(就是不准了,不同步了。)漂移多了就不能传输数据了。为此,在物理编码子层进行了4B/5B的转换。
使用4B/5B有一个好处,每个5位的代码至少有2个转变,可以确保时钟正确。另外,4B/5B编码表还包括传送错误代码,空闲代码,其他控制代码。中继器使用传送错误代码来传播接收到的错误。空闲代码可以在当没有数据传输时,用来站点的彼此同步。所以100BaseTX和100BaseFX在不传数据的时候,还是有信号的。。与其他以太网不一样。。。。
使用MLT-3和4B/5B编码,效率是80%,125M baud物理信道就可以支持100Mbps的数据速率了。
以太网的其他信号编码方式还有PAM5,8B/10B.....
信号同步是通过以太网帧的前64个交替的10序列来实现的。以1开始,11结束。中继器和集线器会重写一个收到的前同步码,以免同步码通过中继器的时变短了。。
CSMA/CD是以太网MAC层的最重要的工作。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帧间间隔96位时,512位时(不包括前同步码),又叫缝隙时间(最大长度网络上的往返行程的延迟(464位时),加上阻塞信号的长度(32位时),再加一些,凑成32的倍数)。
阻塞信号:如果传送站在发送位时检测冲突,传送就会继续发送一个前同步码(如果前同步码没有完成),然后发送一个额外的32位,这个就是阻塞信号。延长冲突的时间,让其他站点也听到这个冲突。阻塞的内容可以任意,大多数的实现是发送全1。(冲突发生时,电压会出现异常,检测电路通过检测电压的变化就知道发生冲突了。)
发生冲突后,有的站点等的长,有的等的短,最后都可以发送数据。。所以以太网就自动工作了。。
还有一个叫滞后冲突,滞后冲突与前同步码没关系,发生在帧的前512位(64字节)之外,在非常大型的网络中会出现。主要是网络尺寸过大,造成额外的传播延迟。那么网络中两站点最大是多远?小于512位时的往返时间就行了。信号在介质中以0.59C的速度传播,大约一秒中传177000km/s,10Mbps的网络传1位需0.1us,意味着1位信号有17.7m宽。
对10Mbps网络,每过一个中继器/集线器延迟4-20位时,最大网络距离为256位时,大约450m左右。
对100Mbps网络,位时少了,中继器延迟也要求少了。I类中继器0.7us,II类中继器0.46us.
10M和100M网络互联,存在自动协商的问题。802.3规定了自动协商的格式。
----------------------------------------------------------------------------------------------------------------------------------
全双工网络不存在冲突问题。但是交换机端口可能出现线头阻塞问题。需要进行流量控制。在10Mbps网络上,发太快了,就会产生冲突。产生冲突自然重传,自然会降低速度了。100Mbps流量控制需要通过发生一个pause帧来通知对方。这就是二层交换机的端口上,为什么会存在一个流量控制的命令,缺不能具体限制多少。。。
10M,100M网络,最小帧尺寸=缝隙时间=512位时,1000M以太网也这样规定的话,最大距离就只有25m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所以把缝隙时间从512位时,提高到512字节时。为了和100M兼容,对每一个发送的帧进行了扩展。高层仍然发送512位数据,实际发送帧4096位。帧扩展,带来了的是冲突机会增加,效率降低。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657890100hdcl.html
以太网编码
(2011-08-03 03:37: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网络 |
人们通常会把波特率与每秒位数(BPS)混为一谈。事实上,波特率是衡量每秒信号变化数量的指标,而每秒位数(BPS)则是衡量每秒通过数据线路传送多少比特信息的指标。
对100 BaseT,由于其采用的编码方案,125 Mbaud相当于100 Mbps。100 Base-T采用4B/5B编码。在通过线路传送之前,4位数据被转换成5位码,因此有效吞吐量是125 x 4/5 = 100 Mbps。4B/5B编码方案发送125 Mbps,但只有100 Mbps是实际数据,其余部分是检测错误使用的开销。
1000BaseT采用PAM 5编码,它使用4种电压电平,每个周期生成两个比特,因为两个比特只有4种可能组合,即00、01、10、11。发射机可以作为4种不同的电压发送两个比特的4种组合,接收机可以把每个电压电平破译成两个比特的相应组合。
二进制(2个电平)信号每个比特周期有一个电压转换,而4个电平的信号则每个比特周期有两个电压转换。因此,4个电平的信号转换速率或码速率是2个电平的信号速率的两倍。
以125 Mbaud发送的4个电压电平的信号会生成一个250 Mbps的数据信号。
100BaseF距离考虑因素
认真检查100BaseF接口。视光接口的波长而定,最大工作距离可能会明显变化。
· 100Mb Fx 300nm 2,000米
· 100Mb Sx 850nm 300米
最新的标准进展情况
DTE电力一致性
IP语音/IP电话是通信行业中的一种新兴技术。为运行IP电话,结构化布线系统必需满足某些电接口要求,因为IP话机使用4线对电缆中的备用线对获得DC电力。
TIA技术委员会TR-42成立了DTE (数据终端设备) 电力任务小组,确定了下述连接硬件的性能参数。
性能测试 |
要求的性能 |
最大输入到输出电阻 |
<200 MW |
最大输入到输出电阻 不平衡 |
< 50 MW |
最小电流承载能力 |
> 0.8 A @ 60°C |
额定电压 |
在导线之间1000 VDC |
本文中包含的信息是根据我们当前的经验提供的,而且是我们认为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供拥有技术知识的人员使用,但需要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