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

写在前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机器人工程师,机器人学就是base_link,看多少遍都不为过。现在回炉重造一下,记录一下学习笔记(以照片形式,打公式太费劲了),防止以后笔记本不见了。

正运动学

首先是旋转矩阵的理解。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张图片

在理解旋转矩阵的基础之上,理解一些姿态的表现方式,例如欧拉角等。

然后进入最基本的工作,计算正运动学。正运动学就是根据关节角度,计算机器人工具坐标系(末端执行器end_effector)在机器人基座标系(base_link)下的位姿。

D-H建模方法

我这里只介绍一种,Modified D-H法,即改进D-H参数法,另外还有标准D-H参数法,我就不做笔记了。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3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4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5张图片

总结改进D-H参数法建立的基本顺序及四个参数的具体定义。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6张图片

两个简单的例子。Xi在Zi-1和Zi的公法线上,方向人为选择,最终只会影响α角的正负。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7张图片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8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9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0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1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2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3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4张图片

实例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5张图片

建立改进D-H坐标系

以ABB一款机械臂为例,采用改进D-H参数法。该机械臂6个关节都是转动关节,前3个关节确定手腕参考点的位置,后3个关节确定手腕的方位。和大多数工业机器人一样,后3个关节轴线交于一点,因此将该点作为手腕的参考点,也选作为连杆坐标系{4},{5}和{6}的原点。在改进D-H坐标系中,{0}和{1}一般重合,O1为轴1和轴2公法线在轴1上的交点,此时关节1和关节2在z方向上的偏置没有体现出来,对于整个机械臂各关节的相对运动来说并没有影响。
先建立改进D-H坐标系如下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6张图片

改进D-H参数表

根据坐标系和上文提到的各个参数量的具体定义,填写D-H参数表如下

i αi-1 ai-1 di θi
1 0 0 0 θ1
2 pi/2 L1=320 0 θ2
3 0 L3=975 0 θ3
4 pi/2 L5=200 L6=887 θ4
5 -pi/2 0 0 θ5
6 pi/2 0 0 θ6

Matlab仿真程序(Modified DH)

% Modified DH
% ABB robot
clear;
clc;
th(1) = 0; d(1) = 0; a(1) = 0; alp(1) = 0;
th(2) = 0; d(2) = 0; a(2) = 0.320; alp(2) = pi/2;   
th(3) = 0; d(3) = 0; a(3) = 0.975; alp(3) = 0;
th(4) = 0; d(4) = 0.887; a(4) = 0.2; alp(4) = pi/2;
th(5) = 0; d(5) = 0; a(5) = 0; alp(5) = -pi/2;
th(6) = 0; d(6) = 0; a(6) = 0; alp(6) = pi/2;
% DH parameters  th     d    a    alpha  sigma
L1 = Link([th(1), d(1), a(1), alp(1), 0], 'modified');
L2 = Link([th(2), d(2), a(2), alp(2), 0], 'modified');
L3 = Link([th(3), d(3), a(3), alp(3), 0], 'modified');
L4 = Link([th(4), d(4), a(4), alp(4), 0], 'modified');
L5 = Link([th(5), d(5), a(5), alp(5), 0], 'modified');
L6 = Link([th(6), d(6), a(6), alp(6), 0], 'modified');
robot = SerialLink([L1, L2, L3, L4, L5, L6]); 
robot.name='ABBRobot-6-dof';
robot.display() 
% Forward Pose Kinematics
theta = [0, 120, -15, 0, 0, 0]*pi/180;
robot.teach();
robot.plot(theta); 
t0 = robot.fkine(theta)    %末端执行器位姿

运行结果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7张图片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8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19张图片

建立标准D-H坐标系

和改进D-H参数法不同的是:

  • 改进D-H参数法α和a的下标均为i-1,而标准D-H中两个参数的下标均为i;
  • 改进D-H中Xi是Zi和Zi+1的公垂线,而在标准D-H中Xi是Zi-1和Zi的公垂线;
  • 在使用两种方法时,一般先使各θi角为0进行建模;
  • 标准D-H中各参数定义如下:
    • αi angle(Zi-1, Zi)about Xi
    • ai distance ({i-1}, {i} origin) along Xi-1
    • di distance (Xi-1, Xi) along Zi-1
    • θi angle (Xi-1, Xi) about Zi-1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0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1张图片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2张图片

建立标准D-H坐标系如下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3张图片

标准D-H参数表

i αi ai di θi
1 pi/2 0.320 0.450 θ1
2 0 0.975 0 θ2
3 pi/2 0.200 0 θ3
4 -pi/2 0 0.887 θ4
5 pi/2 0 0 θ5
6 0 0 0.200 θ6

Matlab仿真程序(Standard D-H)

% Standard DH
% ABB robot
clear;
clc;
th(1) = 0; d(1) = 0.450; a(1) = 0.320; alp(1) = pi/2;
th(2) = 0; d(2) = 0; a(2) = 0.975; alp(2) = 0;   
th(3) = 0; d(3) = 0; a(3) = 0.200; alp(3) = pi/2;
th(4) = 0; d(4) = 0.887; a(4) = 0; alp(4) = -pi/2;
th(5) = 0; d(5) = 0; a(5) = 0; alp(5) = pi/2;
th(6) = 0; d(6) = 0.200; a(6) = 0; alp(6) = 0;
% DH parameters  th     d    a    alpha  sigma
L1 = Link([th(1), d(1), a(1), alp(1), 0]);
L2 = Link([th(2), d(2), a(2), alp(2), 0]);
L3 = Link([th(3), d(3), a(3), alp(3), 0]);
L4 = Link([th(4), d(4), a(4), alp(4), 0]);
L5 = Link([th(5), d(5), a(5), alp(5), 0]);  
L6 = Link([th(6), d(6), a(6), alp(6), 0]);
robot = SerialLink([L1, L2, L3, L4, L5, L6]); 
robot.name='ABBRobot-6-dof';
robot.display() 
theta = [0, 120, -15, 0, 0, 0]*pi/180;
robot.teach();
robot.plot(theta); 
t = robot.fkine(theta)    %末端执行器位姿

运行结果
从两个方法的末端姿态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两个方法的基座标位置不一样,并且改进dh法建模坐标系{6}没有建到工具坐标系上,而是在手腕位置,而标准dh法则是建到了末端工具坐标系上,这也就直接导致在[0 0 0 0 0 0]末端姿态的pz不一样,转换关系为0.887-0.45+0.2=0.637。
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4张图片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5张图片机器人学回炉重造(1):正运动学、标准D-H法与改进D-H法的区别与应用(附ABB机械臂运动学建模matlab代码)_第2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人学,Matlab,机器人学,正运动学建模,Matlab,标准D-H,改进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