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文件、存储引擎文件

目录

1、配置文件

2、日志文件

2.1、错误日志文件

2.2、慢查询日志文件

2.3、查询日志 

2.4、二进制日志

3、套接字文件

4、PID文件

5、表结构定义文件

6、存储引擎文件

6.1、表空间文件

6.2、redo日志文件

6.3、表文件的结构


1、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里是MySQL数据库的全局参数,指定了MySQL启动时的各种配置,比如缓存池的大小,缓存池实例数量,日志文件大小(位置),等等。配置文件就是之前博客里讲的(linux下)my.cnf 或者(windows下)my.ini。

配置文件里的参数按照在运行期间是否可以被修改分为 静态参数动态参数。静态参数是在数据库运行期间无法修改的,如果要修改静态参数,只能在配置文件里修改,然后重启数据库。动态参数是在数据库运行期间可以修改的。

按照参数的作用范围可以分为 会话参数全局参数。比如用户A修改了某个参数,并且让该参数只在当前用户会话中起作用,假如有另一个用户B登录了数据库,那么B看到的该参数值仍然是旧值。有些参数只允许在会话中起作用,有些参数却只能是全局参数,而还有些参数既可以作为会话参数,又可以作为全局参数。

怎么查看这些参数 和 设置这些参数呢?

1、查看参数。

用 sql 指令,举个例子  SHOW GLOBAL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或者 SELECT  @@global.innodb_buffer_pool_size;   查看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全局值。   SHOW SESSION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或者 SELECT  @@session.innodb_buffer_pool_size;     查看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会话值。

另外,还可以直接看 全局参数视图 和 用户会话参数视图,分别在 performance_schema 库里的 global_variables表 和 user_variables_by_thread 表。

2、设置参数

用 sql 指令,举个例子   SET  GLOBAL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024;   或者  SET  @@global.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024; 

2、日志文件

2.1、错误日志文件

虽然叫错误日志文件,但是并非所有的错误都会记录,另外,还会记录一些非错误信息,比如数据库的启动过程,关闭过程,数据库在运行中的关键错误,一些警告信息等。总之,记录的是需要我们注意且具有警示意义的信息。通过错误日志文件可以快速定位错误,查明原因。

查看错误日志文件,看看几个全局参数:

log_error:表示数据库的错误日志文件位置和名字,默认文件名为主机名,后缀为 .err。

log_error_verbosity:表示错误日志文件记录哪种信息,1 表示只记录错误, 2 表示记录错误和警告, 3 表示记录错误,警告 和 通知。默认为 3。

有些老版本里面,还有log_warnings 参数,这个和 log_error_verbosity 作用差不多,应该没有 log_error_verbosity 好,所以新版本已经删除了 log_warnings 参数。

2.2、慢查询日志文件

慢查询日志文件是对于优化数据库特别重要的日志文件,数据库有个全局参数 long_query_time ,是一个时间阈值,在数据库运行期间,只要某个sql语句执行的时间超过了(大于,等于都不行) long_query_time,就被认定为慢查询语句并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因此,我们可以查看慢查询日志文件,分析那些执行时间久的sql语句,对它们进行优化,提升性能。

long_query_time 的单位是秒,但是小数点后面有6位,因此,可以精确到微秒。默认为10秒。 这个时间是可以设置的。 

slow_launch_time:如果建立线程的时间超过了2秒,也会记录到慢查询日志文件。

slow_query_log:是否开启慢查询日志,默认不开启。

slow_query_log_file:慢查询日志文件的名字和路径。默认名字为“主机名-slow.log”。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是否开启,如果SQL语句没有用到索引,也会记录到慢查询日志。默认不开启。

log_throttle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在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开启的情况下,限制每分钟没有使用索引的SQL语句记录到慢查询日志的次数,0表示没有限制。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一分钟内没有用到索引的SQL语句会很多,导致慢查询日志文件急速增大,为了限制一下,才有了这个全局参数。

一般情况下,慢查询日志都是存储于日志文件中,但是时间一长,慢查询日志是非常多的,我们查看日志文件也就不方便了,MySQL数据库给了一个命令 mysqldumpslow ,专门用于处理慢查询日志和全文搜索慢查询日志。具体用法百度吧。

从MySQL 5.1 版本开始,可以运行将慢查询日志存储于一张表中,这张表为 mysql 库下的 slow_log 表。数据库默认是存于慢查询日志文件中,如何设置才能让慢查询日志存于表中呢? 有一个全局参数 log_output,默认为 FILE,表示文件形式, 如果设置为TABLE,就表示存于表中。放在表中的好处是,表的每个列代表日志的一个关键信息,我们可以使用 sql 语句更加方便,灵活地去读取和处理慢查询日志。

slow_log 慢查询日志表 的存储引擎默认是 CSV, CSV引擎的特点就是以csv文件作为MySQL表,没有索引,不适合大数据表。因此,如果要用表格去存慢查询日志,就把slow_log 表的引擎换一个,能够支持索引,方便大数据量的处理就行。如果不熟悉 sql 指令,建议安装一个 Navicat,图形化操作数据库,并且也支持使用 sql 。如果用 SQL 去换一张表的存储引擎,举个例子:ALTER TABLE mysql.slow_log  ENGINE = InnoDB。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比较新的版本中,MySQL支持另一种判断慢查询语句的标准,即 long_query_io 全局参数,表示逻辑读取次数,不急,慢慢道来。在之前的版本的中,用SQL语句的执行时间来作为衡量标准,而且已经精确到微秒了,为什么还要搞一个 long_query_io 出来呢?原因在于引擎的运行不是稳定的,有时候业务量大,给人的感觉就忙一点(卡一点),有时候没什么事干,就空闲一点,所有在忙的时候,我们执行一条SQL的时间很可能要久一点,也许就因为久这一点,这条SQL就被认定为慢查询SQL了。因此,将SQL语句的执行时间作为评判标准,一般来讲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偶尔也会有误判。所以,在新版本中,才会出现了long_query_io 评判标准,推出两个概念,逻辑读取 和 物理读取,物理读取次数 是指需要磁盘进行的IO次数,逻辑读取次数 是指物理读取次数 + 缓存池读取次数, long_query_io 的使用就表示,不管你执行时间是多少,我只看你是不是比较费资源,费性能(因为你读取次数多呀),也许有条SQL在数据库空闲时执行的,虽然执行时间短一些,但是它却可能会消耗不少读取次数。

当然,新版本是兼容老版本的,你可以在新版本中指定慢查询评判标准是 long_query_time, 也可以设置评判标准为 long_query_io,怎么设置呢?新版本中有一个全局参数 slow_query_type,决定了用哪种方式: 0 表示不开启慢查询日志,1 表示将时间作为标准, 2 表示将逻辑读取次数作为标准,3 表示将两个都作为评判标准,只要 SQL 超过了任意一个标准,都会被认为是慢查询。

2.3、查询日志 

查询日志没有什么特殊的,但凡是用户对数据库的请求,查询日志统统记录下来(包括一些SQL执行出错的信息),在开发过程中,我也经常通过查看这个日志文件来判断有些SQL语句是否执行了,成功与否等等。 下面两个全局参数:

general_log :是否开启查询日志,默认不开启。

general_log_file:查询日志文件的名字和位置,默认为主机名.log。

查询日志文件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如何查看呢?有一个 tail 指令,常用的就是 tail -n 500 xxx.log, 用于查看日志文件末尾最新的500行记录。

另外,查询日志也可以存储到表中,mysql 库下的 general_log 表,怎么设置呢?和慢查询日志的一样,同一个参数 log_out 设置为 TABLE 即可。

2.4、二进制日志

二进制日志文件用于存储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DML操作,即凡是用户对数据库数据进行了修改的,都要存储到二进制日志文件中,比如 update, delete等等, 像 select,get,show 这些操作就不会记录进二进制日志文件。二进制日志文件里不是单单存储sql,还包含sql执行的起始时刻,执行的时间长度,哪个线程执行的,等等。

log_bin:表示是否开启二进制日志,默认不开启。

log_bin_basename:默认是主机名,表示二进制日志文件的基础名。因为二进制日志文件不止一个,所以会在基础名后面加自增数字,来达到区分的目的,比如“binlog.000001,binlog.000002等等”

log_bin_index:一个索引文件,后缀为“.index”,通过这个文件可以找到和区分所有的二进制日志文件。

因此,开启二进制日志后,会创建一个 basename.000001 日志文件和 basename.index 文件,如果日志文件满了,就继续创建一个新的日志文件 basename.000002 ,如此下去。

开启二进制日志会影响一点点数据库性能,官方测试,会使得数据库性能下降 1%。但是二进制日志会带来如下几个作用:

1、灾备恢复。之前的博客已经介绍了当缓冲池中的事务数据丢失时,如何保证事务的redo,用redo日志文件就可以保证。而此处的灾备恢复是指,当数据库磁盘里的数据丢失了一段时间的数据,你咋整,比如数据库为了做灾备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把数据库里的所有数据进行一次备份,刚刚备份完,过了1个小时,磁盘毁坏了,里面的数据全没了,这就意味着这1个小时内的所有改动过的数据全没了,如果有二进制日志文件的话,我可以在备份的基础,按照顺序执行一遍二进制日志里的操作,就可以恢复了。

2、复制。这主要针对主从数据库集群的,主数据库的数据要尽量及时地给到从数据库,可以直接传输新的数据,也可以陪和着二进制日志文件进行数据同步。

3、审计。因为任何对数据库改动的操作都会被记录到二进制日志中,如果有攻击操作的话,就可以在日志中看到。

故,二进制文件最好和数据文件存在不同的磁盘上,避免因为磁盘的故障导致数据不能恢复。

3、套接字文件

在 Unix 或者 linux 系统里,一切皆是文件,套接字也是如此,索引在 Unix 系统下,本地连接 MySQL 可以采用 UNIX 域套接字方式,需要一个套接字文件,一般在 /tmp/mysql.sock。

4、PID文件

pid 代表进程号,MySQL启动时,即一个进程启动了,会将进程的ID写入一个文件,就是PID文件,MySQL的PID文件默认在如下位置。 pid_file 用于设置PID文件名和位置,默认名字为主机名.pid。

5、表结构定义文件

数据库表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数据本身,另一部分是表的结构信息,MySQL有一种文件,后缀名为 .frm,一个frm文件用于存储一张表的结构 或者 一个视图的结构。

6、存储引擎文件

6.1、表空间文件

一个数据库里有很多表,一般来讲,我们的业务数据表都是基于同一种引擎的,但是由于性能优化需要,可能有些表需要使用不同的存储引擎,不同存储引擎的表放在不同的地方,基于 InnoDB 引擎的那些表主要存放于两个地方:1. 共享表空间文件, 2. 独立表空间文件。

独立表空间文件。innodb_file_per_table 参数用于是否启动这种存储方式,默认开启,将每一张表都单独存放一个独立的表空间文件里,文件名为 表名.idb。存的都是表的数据、索引、插入缓存 BITMAP 信息。表其余的信息还是存放在共享表空间文件里。

共享表空间文件。这个文件是一定有的,如果 innodb_file_per_table 没有开启的话,那么所有基于InnoDB 引擎的表都将存储在共享表空间文件中,当然共享空间文件可以是多个,文件名以 ibdata 为基础名,后面数字自增即可,如下图,ibdata1 为文件名,12M为初始大小,autoextend 为自动增长文件大小。如果 innodb_file_per_table 开启了的话,那么共享表空间文件里存储的仅仅是那些基于 InnoDB 引擎的表的小部分信息,表的数据、索引、插入缓存 BITMAP 信息是存放在独立表空间文件里的。

6.2、redo日志文件

每一个存储引擎至少有一个redo日志组,一个redo日志组至少包含2个redo日志文件,默认是 ib_logfile0 和 ib_logfile1。可以用叫作镜像日志组的技术将不同的redo日志组存放于不同的磁盘上,提供可用性。

之前的博客已经讲过,redo日志的写入是循环覆盖地写,比如 ib_logfile0 写满了,就写ib_logfile1,等 ib_logfile0 写满了,在从ib_logfile0 开始覆盖写。

需要注意,redo日志不要太大,虽然可以支持最大为512G,但是总归不要设置这么大,因为一个文件太大的话,搜索和查询起来就比较慢。

6.3、表文件的结构

当创建一个数据库后,会看到有一个数据库名的文件夹生成,再创建一个表格后,会看到该文件夹下面生产了2个文件,一个文件是 frm文件,名字是表格名,另一个是 .idb 文件,名字也是表格名,

一个表文件分为若种段,我认为它是按功能分的,每一种段包含一种用途的数据,比如数据段,索引段,undo日志段,由于InnoDB引擎下每张表都有主键,且索引用的是B+树,所以数据段存的是B+树的叶子节点,索引段存的是B+树的非叶子节点。段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没有大小限制。 下图是表文件的示意图,借用这篇文章的图 https://www.jianshu.com/p/11e0361e9989

segment 段, extent 区,page 页, row 行。

MySQL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文件、存储引擎文件_第1张图片

一个段包含若干区,区是代表磁盘上一块连续的存储空间,但是区与区之间不要求是连续的。一个区的大小固定是 1M,我想区的大小被设计为固定的且为1M,是因为:我觉得磁盘由于频繁的数据写入和删除,也会出现空间碎片化的情况,当然计算机会自动地整理这些碎片,但是整理也是需要花时间的,区的空间是需要找一块连续的磁盘空间的,如果允许用户定义区大小,万一定义大了,不是每次都能找到那么大的连续空间,如果找不到,岂不是要整理碎片空间去腾出连续空间,浪费时间不是;如果区定义小了,新问题出现了,整个数据库的数据太碎了,每个区也存不了几个数据,但是为了要找到这些区的位置,还需要维护大量的区信息,而且,一次性稍微读取多一点的数据时,就可能会读取多个区,区之间并不是连续的,所以磁盘IO时间增大。 因此,我想既然官方给出了 1M 的大小,想必是比较合理的。

一个区包含多个页,每个页默认大小为 16 K,innodb_page_size 这个全局参数可以设置的。因此,默认情况下,1 个区包含 64 个页。页是连续的空间,至于页大小的设置与性能的关系,我觉得页的大小要合适,16K 是官方给出的默认值,并且我看过一篇性能比较文章,对比了 8K 和 16K 页的性能,结论是相差不多,8K 页对CPU造成的压力要比 16K 页的高0.5 ~ 1 倍,但是对于 select 语句,8K 页具有更大的吞吐量。相对来说,16K 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页分为很多类型:数据页,undo页,系统页,事务数据页,插入缓存位图页,插入缓存空闲列表页,未压缩的二进制大对象页,压缩的二进制大对象页。

每个表空间文件都会有一个头页,这个页用于存储这个表空间里所有的段、区、页的信息,以方便管理。

一页包含很多行,由于一页的大小有限,因此一页存储的行数也有限。 每一行的结构又是什么样呢?如下图,比较老的MySQL版本默认按照compact格式,变长字段长度列表:记录每个列字段的长度,如果列字段不超过255个字节,就用1个字节表示长度,如果超过了,就用2个字节表示,因此最大不能超过65535字节的字段存在,另外,长度列表的顺序和列的顺序相反。null标志位为1个字节,表示是否有哪一列的数据为null。记录头信息为5字节,每一个bit都是有意义的,具体信息如下面的表格(黑白图)。

       MySQL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文件、存储引擎文件_第2张图片

MySQL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文件、存储引擎文件_第3张图片

新版本的数据库默认使用的行格式是Dynamic,好处是对于大数据的存储有了更加方便的管理,比如BLOB类型的存储,在行中用20个字节的空间存储一个指针,指向一个页,这个页存储着BLOB类型的数据。

MySQL数据库——配置文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文件、存储引擎文件_第4张图片

上述内容如有不正确的,欢迎指出,相互学习,不胜感激!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数据库,MySQL配置文件,存储引擎文件,错误日志,慢查询日志,二进制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