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

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

本文将按照作业五个要求分为五个模块来分析。

基于度量来分析自己的程序结构

首先当然先从 UML 之中看一下大致的结构。

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_第1张图片

可以看出,我的设计分为三元素:Poly、Item、Factor,这是围绕多项式的结构来设计的,Poly 也就是多项式,Item也就是项,Factor也就是因子,MyConst 也就是我的常数类,里面放了很多经常用到的常量,比如匹配项、因子的正则表达式等等。而 Factor 又分为了 PowerFactor、SinFactor、CosFactor这三种因子,其实这也就是作业要求上的五种因子之三,另外两种是带符号常数和表达式因子,比较特殊就没有设置这两种类。

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_第2张图片

这是对于我的十一个类的分析,可以很明显看出来,OCavg的复杂度属 Factory 最高,确实,它做了很多字符串处理的操作,以及正则表达式的匹配,而且很多都是遍历,但是至于 Item 和 Poly 这两个类,还是因为要完成简化的操作就又大量的循环遍历存在,对于本次作业的60字符可以承受,大都控制在 0.2s 左右,但是如果增加的话,可能会有TLE这种情况,可以对其进行优化。

分析自己程序的bug

前两次作业都没有bug,第三次作业中有两个。

  • 互测中有一个,原因为 Factor.toString() 要对括号里的 para 进行判断是否可以当作因子,因为这样可以少输出一个括号,但是我用了字符串自带的 matches() 方法,我以为它是整体匹配的,没想到只是从头匹配。
  • 强测也有bug,是完全将sin()括号里当作 Poly 处理了,忘了表达式因子必须带(),所以sin(1-x)在我这里是合法的。

分析:大意了,还是测试的不够完全,没有测试这种格式错误的,自己搭的评测机又测不出来带不带括号,还是测试不够充分(测自己的热情远不如测别人),写代码时粗心大意了。

分析自己发现别人程序bug所采用的策略

我用了两种

  • py用xeger生成数据,用sympy测试正确性,结合shell脚本自动化测试,但只可以评测出正确性,不能判断其输出格式的正确
  • 写了个shell脚本,自己手动输入数据,会将所有人的结果输出,通过”肉眼观察法“,判断正确性,这样我们可以针对性构造一些样例,对其覆盖测试。具体实现如下
  • 至于是否结合被测程序的代码设计结构,一般我是不看别人代码的,太长了。
#!/bin/bash
if [ $# -eq 0 ]
then
	echo please input your data to hack them
else
	ls -d */ > students.txt
	cat students.txt | 
	while read line
	do 
		cd ./$line
		head=$line的输出是:
		ans=$(echo $1 | java MainClass)
		echo $head $ans
		cd ..
	done
fi

应用对象创建模式

第一次作业

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_第3张图片

第一次作业用了MainClass、Poly、PolyFactory,这三种类,PolyFactory也就是工厂模式,也没什么设计,就这两个类,应该算是简单工厂模式。也就是将字符串处理一下,主要用了正则匹配逐步转化的这个操作。

第二次作业

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_第4张图片

然后其实第二次作业的时候基本上我的主要架构设计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这么多类,只不过由于三角函数括号里的东西很单一,我用了一个普通数组来存储不同因子,这是为了提高效率,以及为了化解时可以很快的进行数据处理。

第三次作业

uml图同于第二次作业, 最大的区别在于Factory 中对字符串的处理复杂了很多, 由本来的一条龙改变为递归解决。以及在Factor 中加入了 para 这一元素用来保存三角函数括号中的 Poly。以及进行了一些合并同类项的优化。

对比和心得体会

代码扩展性做得好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主要还是在设计上花费时间较多,以后一定提高对于测自己的热情,别总想测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BUAA_OO_第一单元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