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1张图片来源: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深度学习,尤其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兴起和大数据的加持,结合GPU的算力,如同 “三英战吕布”,终于搞定了人工智能这一反复无常的“吕布”, 使得人工智能得以第三次复兴。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2张图片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智能产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提出深度学习核心算法并于2019年获得图灵奖的三位英雄:深度学习三剑客: Hinton, LeCun 和Bengio. 尤其,是要向他们学习以下四种创新精神,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3张图片

1.    坚持神经网络研究三十年的坚定执着精神

Hinton, LeCun 和Bengio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不约而同就对人工神经网络,尤其是神经网络学习算法,非常感兴趣。Hinton年纪较大,在另外2位还在读上大学或读研究生的时候,Hinton已经博士毕业,到斯坦福大学做博后了。1986年,Hinton与美国科学院院士Rumelhart等在Nature 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著名的BP(反向传播)算法:多层神经网络参数学习算法,引起了神经网络第二次复兴的浪潮。该经典论文至今已经被引用2万多次。这次复兴之后,基于BP算法的神经网络解决了很多问题,相关研究和论文呈现井喷状态。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4张图片

可惜,好景不长在。几年后,研究人员发现:BP算法虽然好用,但也存在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和网络的初始化参数密切相关。尤其,由于训练时间太长,训练参数太多,内存经常溢出,难以处理如图像识别这类高维度和大量样本数据问题。于是,神经网络的研究陷入了第二次低潮:很难拿到课题,很难发表论文 ,很多研究人员就放弃了,转向别的研究方向。

但是,Hinton不气馁,始终坚持研究方向不动摇,苦思冥想破解之道不懈怠, 转移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继续开展研究。在共同发明BP算法20年后,2006年Hinton,通过深度思考和编程实践,终于想出了针对高维数据的破解之道,在Science上发表了用神经网络减少数据维度的新方法,为深度学习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被引用1万余次。之后,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由于篇幅关系,就不逐一描述了。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5张图片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6张图片2.    合作与争论并重的和谐团队精神

1987博士毕业后,LeCun 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追随神经网络的旗手人物Hinton 做了一年的博士后。在Hinton的启发和指导下,LeCun提出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手写体识别,大幅度提高了精度,引起了关注。但好景不长,该方法的通用性不强,还是难以处理更高维的彩色图像数据。

2003年,LeCun到纽约大学任教并发展了第三个合作者:前公司同事 蒙特利尔大学教授Yoshua Bengio,与Hinton一起组成了所谓的“深度学习的阴谋( Deep Learning Conspiracy)”。据说,Bengio 在读研究生时,读到了Hinton的一篇论文,如被电击,找到了儿时非常喜欢的科幻故事的感觉。如今有机会加入偶像领导的神秘小组,自然是喜出望外。

2004年机会终于来了,Hinton拿到了一个加拿大政府支持的大项目,很快就组建了研究组,并邀请LeCun和Bengio加入了他的项目组。至此,三剑客正式进入了蜜月期 。为了证明神经网络是有用的,他们开发了更多层的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用更大的数据集来训练网络,并在更强大的计算机上运行网络参数的学习算法。Hinton 曾开玩笑地表示:三人平均每周都要见一次,而聚会经常以吵架结束。我想Hinton2006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应该和这些吵架相关,吵架和辩论使Hinton的思考更有深度(深度思考)。十年面壁思考,十年讨论争论,Hinton化了整整20年的时间,终于想出了神经网络第二次衰落的关键破解之法。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7张图片

达摩面壁9年(另说10年),9年后的2015年,三剑客合作写了一篇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综述论文发表在Nature, 正式给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无数相关研究树立了一面旗帜,影响了这些年AI的快速发展和智能产业的快速崛起,已经被引用2.5万余次了。

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_第8张图片

作者简介:陈德旺,IEEE高级会员,IEEE Trans.on ITS 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副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交通等。至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余篇,IEEE Transaction论文13篇,他引3000余次;获得各类科研奖励10多项。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深度学习三剑客学习四种科研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