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被控对象及其控制系统的要求,选择适当 的控制器及控制规律设计一个满足给定性能指 标的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校正(补偿)
:通过改变系统结构,或在系统中增加附加装置或元件对已有的系统(固有部分)进行再设计使之满足性能要求。
控制系统的设计本质上是寻找合适的校正装置
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校正方法:串联校正、反馈校正、 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
系统的性能指标,按其类型可以分为:
(1) 时域
性能指标,包括稳态性能指标和动态性能指标
;
(2) 频域
性能指标,包括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
;
1 时域性能指标
(1) 稳态指标
稳态误差 e s s e_{ss} ess(由 K s v \frac{K}{s^v} svK低频段决定):与 系统型别、静态误差系数( K p K v K a K_pK_vK_a KpKvKa )有关
(2) 动态性能指标
快速性:系统快速性越好,以下时间越短
平稳性:
2. 频域性能指标
(1) 开环
频域指标
快速性:
平稳性:
(2) 闭环
频域指标
一般应对闭环频率特性提出要求,例如给出闭环 频率特性曲线,并给出闭环频域指标如下:
平稳性:
快速性:
实际系统中:
输入信号一般为低频信号(图中1):带宽范围内,系统能较好地跟踪。
扰动信号一般为高频信号(图中2)
2 系统带宽的选择
选择要求:既能以所需精度跟踪输入信号,又能拟制噪 声扰动信号。在控制系统实际运行中,输入信 号一般是低频信号,而噪声信号是高频信号。
如果输入信号的带宽为 0 ∼ w M 0\sim w_M 0∼wM
则带宽频率: w b = ( 5 ∼ 10 ) w M w_b=(5\sim10)w_M wb=(5∼10)wM
3 校正方式
串联校正 | |
反馈校正 | |
前馈校正 | |
复合校正 |
4 基本控制规律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 )控制:对偏差信 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变换后形成的一种基本控制 规律。是控制工程中技术成熟、理论完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 种控制策略。
P控制 | G c ( s ) = K p G_c(s)=K_p Gc(s)=Kp |
PD控制 | G c ( s ) = K p + T d s G_c(s)=K_p+T_ds Gc(s)=Kp+Tds |
PI控制 | G c ( s ) = K p + 1 T i s G_c(s)=K_p+\frac{1}{T_is} Gc(s)=Kp+Tis1 |
PID控制 | G c ( s ) = K p + 1 T i s + T d s G_c(s)=K_p+\frac{1}{T_is}+T_ds Gc(s)=Kp+Tis1+Tds |
以串联校正为主
比例 P P P: K p K_p Kp为比例系数
微分 D D D: T d T_d Td为微分时常数
积分 I I I: T i T_i Ti为积分时常数
(1)P(比例)控制 | |
---|---|
K p > 1 K_p>1 Kp>1时,开环增益加大,稳态误差减小; 幅值穿越频率 w c w_c wc增大,过渡过程时间缩短;系统稳定程度变差。 原系统稳定裕量充分大时才采用 比例控制
。
K p < 1 K_p<1 Kp<1时,对系统性能的 影响正好相反。
比例控制器实质是一 种增益可调的放大器
(2)PD(比例微分)控制 | |
---|---|
微分控制具有预测特性。
T d T_d Td 就是微分控制作用超前于比例控制作用效果的时间间隔。
在低频段把信号幅值抬高 20 l g K p 20lgK_p 20lgKp,转折频率后则把斜率增加20。
PD 控制器中的微分控制规律,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 化趋势,产生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增加系统的阻尼
。 串联校正时,相当于增加零点,可提高相角裕度
(加入的相角是正的)。
(3)PI(比例积分)控制 | |
---|---|
由于存在积分控制,PI控制器具有记忆功能(前面的积分值对后面由影响)。
增加一个积分环节,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一个开环零点弥补积分环节对系统稳定的 不利影响
由于 φ c ( w ) = t g − 1 T ) i w − 90 ° < 0 \varphi_c(w)=tg^{-1}T)iw-90°<0 φc(w)=tg−1T)iw−90°<0 ,导致引入PI控制 器后,系统的相位滞后增加,因此,若要通过 PI控制器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必须有 K p < 1 K_p< 1 Kp<1, 以降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
通过引入积分控制作用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 通过比例控制作用来调节积分作用所导致相角 滞后对系统的稳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4)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 |
---|---|
通常PID 控制器中 w i < w d ( 即 T i > T d ) w_i
用以上两种网络实现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以及滞后超前校正
。
1.无源超前校正
一般而言,当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增大到满足其静态 性能所要求的数值时,系统有可能不稳定,或者即使 能稳定,其动态性能一般也不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 需在系统的前向通路中增加超前校正装置,以实现在 开环增益不变的前题下,系统的动态性能亦能满足设 计的要求。
(传递函数求解)
假设该网络信号源的阻抗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而输出负载的阻抗为无穷大,则其传递函数为
注:
(1)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α \alpha α倍, 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加以补偿
(2)超前网络的零极点分布
由于 a > 1 a>1 a>1,
故超前网络的负实零点总是位于负实极点之右,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常数 a a a决定。
可知改变 a a a和 T T T(即电路的参数 R 1 , R 2 , C R_1,R_2,C R1,R2,C)的数值,超前网络的零极点可在s平面的负实轴任意移动。
传递函数相角:
求导并令其为零,得到最大超前角频率:
故在最大超前角频率 w m w_m wm处,具有最大超前角 φ m \varphi_m φm
φ m \varphi_m φm刚好位于频率 1 a T \frac{1}{aT} aT1与 1 T \frac{1}{T} T1的几何中心。
1 a T \frac{1}{aT} aT1与 1 T \frac{1}{T} T1的几何中心为:
即几何中心为 w m w_m wm
但a不能取得太大(为了保证较高的信噪比),a一般不超过20 这种超前校正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角一般不大于65°, 如果需要大于65° 的相位超前角,则要在两个超前网络相串联来实现,并 在所串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 之间的负载效应。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加校 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
即要求校正 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
串联超前校正(基于频率响应法)
基本原理: 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 的相角裕量,以改善系统瞬态响应。为此,要求校正网络 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
(剪切频率)处。
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超前校正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
如果信号源的内部阻抗为零,负载阻抗 为无穷大,则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采用无源滞后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主 要利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的特性,以降低系 统的开环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滞后网络怎么能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呢?
串联滞后校正(基于频率响应法)
由于滞后校正网络具有低通滤波器的特性,因而当它与 系统的不可变部分串联相连时,会使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中 频和高频段增益降低和截止频率 w c w_c wc减小,从而有可能使系统获得足够大的相位裕度,它不影 响频率特性的低频段。由此可见,滞后校正在一定的条件 下,也能使系统同时满足动态和静态的要求。
不难看出,滞后校正的不足之处是:滞后校正网络的截止频率会减小,瞬态响应的速度要变慢;在截止频率 w c w_c wc处, 滞后校正网络会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量
。为了使这个滞后角尽可能地小,理论上总希望 G c ( s ) G_c(s) Gc(s) 两个转折频率 w 1 , w 2 w_1,w_2 w1,w2比 w c w_c wc,越小越好,但还要考虑物理实现上的可行性.。
如果所研究的系统为单位反馈最小相位系统,则应用频 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网络的步骤如下:
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1)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对系统进行校正, 而滞后校正则是利用滞后网络的幅值在高频衰减特性;
(2)用频率法进行超前校正,旨在提高开环对数幅频渐进 线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40dB/dec提高到-20dB/dec),和 相位裕度,并增大系统的频带宽度。频带的变宽意味着 校正后的系统响应变快,调整时间缩短。
(3)对同一系统超前校正系统的频带宽度一般总大于滞后 校正系统,因此,如果要求校正后的系统具有宽的频带 和良好的瞬态响应,则采用超前校正。当噪声电平较高 时,显然频带越宽的系统抗噪声干扰的能力也越差。对 于这种情况,宜对系统采用滞后校正。
(4)超前校正需要增加一个附加的放大器,以补偿超前 校正网络对系统增益的衰减。
(5)滞后校正虽然能改善系统的静态精度,但它促使系 统的频带变窄,瞬态响应速度变慢。如果要求校正后 的系统既有快速的瞬态响应,又有高的静态精度,则 应采用滞后-超前校正。
有些应用方面,采用滞后校正可能得出时间常数大到不能实现的结果。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即已校正系统响应速 度快,超调量小,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较好。当未校正系 统不稳定,且对校正后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响应速度、 相位裕度和稳态误差)均有较高要求时,显然,仅采用上述超 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难以达到预期的校正效果。此时宜采 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实质上综合应用了滞后和超前校 正各自的特点,即利用校正装置的超前部分来增大系统 的相位裕度,以改善其动态性能;利用它的滞后部分来 改善系统的静态性能,两者分工明确,相辅相成。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