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A主题模型

标题 ##LDA算法忽略复杂数学推导的描述

先看一个博主关于LDA形象化的描述:

http://blog.csdn.net/huagong_adu/article/details/7937616

(一)LDA作用
传统判断两个文档相似性的方法是通过查看两个文档共同出现的单词的多少,如TF-IDF等,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文字背后的语义关联,可能在两个文档共同出现的单词很少甚至没有,但两个文档是相似的。
举个例子,有两个句子分别如下:
“乔布斯离我们而去了。”
“苹果价格会不会降?”
可以看到上面这两个句子没有共同出现的单词,但这两个句子是相似的,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判断这两个句子肯定不相似,所以在判断文档相关性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文档的语义,而语义挖掘的利器是主题模型,LDA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模型。
在主题模型中,主题表示一个概念、一个方面,表现为一系列相关的单词,是这些单词的条件概率。形象来说,主题就是一个桶,里面装了出现概率较高的单词,这些单词与这个主题有很强的相关性。
怎样才能生成主题?对文章的主题应该怎么分析?这是主题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可以用生成模型来看文档和主题这两件事。所谓生成模型,就是说,我们认为一篇文章的每个词都是通过“以一定概率选择了某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中以一定概率选择某个词语”这样一个过程得到的。那么,如果我们要生成一篇文档,它里面的每个词语出现的概率为: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个概率公式可以用矩阵表示:

LDA主题模型_第1张图片
其中”文档-词语”矩阵表示每个文档中每个单词的词频,即出现的概率;”主题-词语”矩阵表示每个主题中每个单词的出现概率;”文档-主题”矩阵表示每个文档中每个主题出现的概率。
给定一系列文档,通过对文档进行分词,计算各个文档中每个单词的词频就可以得到左边这边”文档-词语”矩阵。主题模型就是通过左边这个矩阵进行训练,学习出右边两个矩阵。
主题模型有两种:pLSA(ProbabilisticLatent Semantic Analysis)和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下面主要介绍LDA。
(二)LDA介绍
如何生成M份包含N个单词的文档,LatentDirichlet Allocation这篇文章介绍了3方法:
方法一:unigram model
该模型使用下面方法生成1个文档:
For each ofthe N words w_n:
Choose a word w_n ~ p(w);
其中N表示要生成的文档的单词的个数,w_n表示生成的第n个单词w,p(w)表示单词w的分布,可以通过语料进行统计学习得到,比如给一本书,统计各个单词在书中出现的概率。
这种方法通过训练语料获得一个单词的概率分布函数,然后根据这个概率分布函数每次生成一个单词,使用这个方法M次生成M个文档。其图模型如下图所示:
LDA主题模型_第2张图片
方法二:Mixture of unigram
unigram模型的方法的缺点就是生成的文本没有主题,过于简单,mixture of unigram方法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模型使用下面方法生成1个文档:
Choose a topicz ~ p(z);
For each ofthe N words w_n:
Choose a word w_n ~ p(w|z);
其中z表示一个主题,p(z)表示主题的概率分布,z通过p(z)按概率产生;N和w_n同上;p(w|z)表示给定z时w的分布,可以看成一个k×V的矩阵,k为主题的个数,V为单词的个数,每行表示这个主题对应的单词的概率分布,即主题z所包含的各个单词的概率,通过这个概率分布按一定概率生成每个单词。
这种方法首先选选定一个主题z,主题z对应一个单词的概率分布p(w|z),每次按这个分布生成一个单词,使用M次这个方法生成M份不同的文档。其图模型如下图所示:
LDA主题模型_第3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z在w所在的长方形外面,表示z生成一份N个单词的文档时主题z只生成一次,即只允许一个文档只有一个主题,这不太符合常规情况,通常一个文档可能包含多个主题。
方法三: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方法使生成的文档可以包含多个主题,该模型使用下面方法生成1个文档:
Chooseparameter θ ~ p(θ);
For each ofthe N words w_n:
Choose a topic z_n ~ p(z|θ);
Choose a word w_n ~ p(w|z);
其中θ是一个主题向量,向量的每一列表示每个主题在文档出现的概率,该向量为非负归一化向量;p(θ)是θ的分布,具体为Dirichlet分布,即分布的分布;N和w_n同上;z_n表示选择的主题,p(z|θ)表示给定θ时主题z的概率分布,具体为θ的值,即p(z=i|θ)= θ_i;p(w|z)同上。
这种方法首先选定一个主题向量θ,确定每个主题被选择的概率。然后在生成每个单词的时候,从主题分布向量θ中选择一个主题z,按主题z的单词概率分布生成一个单词。其图模型如下图所示:
LDA主题模型_第4张图片
从上图可知LDA的联合概率为:
这里写图片描述
把上面的式子对应到图上,可以大致按下图理解:
LDA主题模型_第5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LDA的三个表示层被三种颜色表示出来:
1. corpus-level(红色):α和β表示语料级别的参数,也就是每个文档都一样,因此生成过程只采样一次。
2.document-level(橙色):θ是文档级别的变量,每个文档对应一个θ,也就是每个文档产生各个主题z的概率是不同的,所有生成每个文档采样一次θ。
3. word-level(绿色):z和w都是单词级别变量,z由θ生成,w由z和β共同生成,一个 单词w对应一个主题z。
通过上面对LDA生成模型的讨论,可以知道LDA模型主要是从给定的输入语料中学习训练两个控制参数α和β,学习出了这两个控制参数就确定了模型,便可以用来生成文档。其中α和β分别对应以下各个信息:
α:分布p(θ)需要一个向量参数,即Dirichlet分布的参数,用于生成一个主题θ向量;
β:各个主题对应的单词概率分布矩阵p(w|z)。
把w当做观察变量,θ和z当做隐藏变量,就可以通过EM算法学习出α和β,求解过程中遇到后验概率p(θ,z|w)无法直接求解,需要找一个似然函数下界来近似求解,原文使用基于分解(factorization)假设的变分法(variational inference)进行计算,用到了EM算法。每次E-step输入α和β,计算似然函数,M-step最大化这个似然函数,算出α和β,不断迭代直到收敛。
LDA资源中文最经典还是LDA数学八卦,还有一些经典实现实现,后续会上传。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huruzun/9392801

LDA算法与plsa算法区别(引用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42556/answer/38969800):
LDA主题模型_第6张图片
最大的矩形(盘子)里装有M个小盘子,即有M篇文档,每一篇文档d自身有个概率P(d),从d到主题c有一个概率分布P(c|d),随后从主题c到词w又是一个概率分布P(w|c),由此构成了w和c的联合概率分布P(w,d).
pLSA的参数个数是cd+wc,所以参数个数随着文档d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但是很重要的的是,pLSA只是对已有文档的建模,也就是说生成模型只是适合于这些用以训练pLSA算法的文档,并不是新文档的生成模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后文要说的pLSA很容易过拟合,还有LDA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的狄利克雷分布都与此有关。 (In addition, although PLSA is a generative model of the documents in the collection it is estimated on, it is not a generative model of new documents.
The LDA model is essentially the Bayesian version of PLSA model. The Bayesian formulation tends to perform better on small datasets because Bayesian methods can avoid overfitting the data. For very large dataset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odels tend to converge. 两段话都摘自维基百科)
在LDA中,每一篇文档都被看做是有一系列主题,在这一点上和pLSA是一致的。实际上,LDA的不同之处在于,pLSA的主题的概率分布P(c|d)是一个确定的概率分布,也就是虽然主题c不确定,但是c符合的概率分布是确定的,比如符合高斯分布,这个高斯分布的各参数是确定的,但是在LDA中,这个高斯分布都是不确定的,高斯分布又服从一个狄利克雷先验分布(Dirichlet prior),说的绕口一点是主题的概率分布的概率分布,除了主题有这个特点之外,另外词在主题下的分布也不再是确定分布,同样也服从一个狄利克雷先验分布。所以实际上LDA是pLSA的改进版,延伸版。
这个改进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我们上文说的pLSA容易过拟合,何谓过拟合?过拟合就是训练出来的模型对训练数据有很好的表征能力,但是一应用到新的训练数据上就挂了。这就是所谓的泛化能力不够。我们说一个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行,也可以说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过拟合了。
那为什么pLSA容易过拟合,而LDA就这么牛逼呢?这个要展开讲,可以讲好多好多啊,可以扯到频率学派和贝叶斯学派关于概率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悬而未决,在这里,我讲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说的不对的,希望指正。
pLSA中,主题的概率分布P(c|d)和词在主题下的概率分布P(w|c)既然是概率分布,那么就必须要有样本进行统计才能得到这些概率分布。更具体的讲,主题模型就是为了做这个事情的,训练已获得的数据样本,得到这些参数,那么一个pLSA模型便得到了,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些参数是建立在训练样本上得到的。这是个大问题啊!你怎么能确保新加入的数据同样符合这些参数呢?你能不能别这么草率鲁莽?但是频率学派就有这么任性,他们认为参数是存在并且是确定的, 只是我们未知而已,并且正是因为未知,我们才去训练pLSA的,训练之后得到的参数同样适合于新加入的数据,因为他们相信参数是确定的,既然适合于训练数据,那么也同样适合于新加入的数据了。
但是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尤其是训练样本量比较少的情况下的时候,这个时候首先就不符合大数定律的条件(这里插一句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在无数次独立同分布的随机事件中,事件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的概率值,这是大数定律;而同样的无数次独立同分布的随机事件中,事件的分布趋近于一个稳定的正态分布,而这个正太分布的期望值正是大数定律里面的概率值。所以,中心极限定理比大数定律揭示的现象更深刻,同时成立的条件当然也要相对来说苛刻一些。 非数学系出身,不对请直接喷),所以频率并不能很好的近似于概率,所以得到的参数肯定不好。我们都知道,概率的获取必须以拥有大量可重复性实验为前提,但是这里的主题模型训练显然并不能在每个场景下都有大量的训练数据。所以,当训练数据量偏小的时候,pLSA就无可避免的陷入了过拟合的泥潭里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DA给这些参数都加入了一个先验知识,就是当数据量小的时候,我人为的给你一些专家性的指导,你这个参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比如你要统计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分布,假如你手上有的训练数据是一所大学的人口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年轻人占比绝大多数,这个时候你训练出来的模型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我现在加入一些先验知识进去,专家认为这个地区中老年人口怎么占比这么少?不行,我得给你修正修正,这个时候得到的结果就会好很多。所以LDA相比pLSA就优在这里,它对这些参数加入了一些先验的分布进去。(但是我这里并没有任何意思说贝叶斯学派优于频率学派,两学派各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比如很多频率学派对贝叶斯学派的攻击点之一是,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贝叶斯学派加入的先验知识难免主观片面,并且很多时候加入都只是为了数学模型上运算的方便。我这里只是举了一个适合贝叶斯学派的例子而已)
但是,当训练样本量足够大,pLSA的效果是可以等同于LDA的,因为过拟合的原因就是训练数据量太少,当把数据量提上去之后,过拟合现象会有明显的改观。
还发现一个好的LDA全面系统推导描述的文档:LDA漫游指南(http://yuedu.baidu.com/ebook/d0b441a8ccbff121dd36839a?pn=1&rf=http%3A%2F%2Fweibo.com%2F1978391022%2FCs63OegS1%3Fsudaref%3Dwww.baidu.com%26type%3Dcomment)
可惜是没有PDF版本。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uruzun/p/5423888.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LDA主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