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收录至 github,完整图文:https://github.com/HanquanHq/MD-Notes
连老师在公开课里面讲过相关的源码
List
Set
Queue
Queue和List的区别?Queue提供了很多在多线程访问下比较友好的API:
add
, offer
, peek
, poll
, remove
await()
实现,底层是parkMap
早期的 Vector 和 Hashtable 都自带锁,设计上有不完善的地方,基本上不用
1.8 数组+链表+红黑树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7p0Aw9z-1597424575870)(images/2.png)]
是不是随便什么情况下只要满足了链表长度为8就转红黑树呢?答案自然不是,为什么不是,看代码:
/**
* The smallest table capacity for which bins may be treeified.
* (Otherwise the table is resized if too many nodes in a bin.)
* Should be at least 4 * TREEIFY_THRESHOLD to avoid conflicts
* between resizing and treeification thresholds.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 当哈希表的容量>该值时,才允许将链表转成红黑树
/**
* Replaces all linked nodes in bin at index for given hash unless
* table is too small, in which case resizes instead.
*/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
}
这是HashMap转红黑树的方法代码,可以看到,如果此时的HashMap的长度是小于MIN_TREEIFY_CAPACITY的或者为空,则进行扩容操作,而不是转红黑树,这其实也是容易忽略的点。
在JDK8里面,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已经变为数组+链表+红黑树的结构了,因为在hash冲突严重的情况下,链表的查询效率是O(n),所以JDK8做了优化对于单个链表的个数大于8的链表,会直接转为红黑树结构算是以空间换时间,这样以来查询的效率就变为O(logN)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红黑树,而是要先使用链表实在不行再转红黑树呢?
答案自然要在源码和注释里找:在HashMap类中第174行左右有描述:
Because TreeNodes are about twice the size of regular nodes, we
use them only when bins contain enough nodes to warrant use
(see TREEIFY_THRESHOLD)
“因为树节点的大小是链表节点大小的两倍,所以只有在容器中包含足够的节点保证使用才用它”,显然尽管转为树使得查找的速度更快,但是在节点数比较小的时候,此时对于红黑树来说内存上的劣势会超过查找等操作的优势,自然使用链表更加好。但是在节点数比较多的时候,综合考虑,红黑树比链表要好。
为什么是8,而不是9不是10?
其实当时想回答面试官这是基于统计的结果,但是心里很虚还是没有说,再回头看看源码的描述:
Ideally, under random hashCodes, the frequency of nodes in bins follows a Poisson distribution with a parameter of about 0.5 on average for the default resizing threshold of 0.75, although with a large variance because of resizing granularity. Ignoring variance, the expected occurrences of list size k are (exp(-0.5) * pow(0.5, k) / factorial(k)). The first values are:
理想情况下,在随机哈希码下,bin中节点的频率遵循泊松分布,参数平均约为0.5,默认大小调整阈值为0.75,尽管由于粒度调整的原因方差很大。忽略方差,列表大小k的期望出现次数为(exp(-0.5) * pow(0.5, k) / factorial(k))。第一个值是:
0: 0.60653066
1: 0.30326533
2: 0.07581633
3: 0.01263606
4: 0.00157952
5: 0.00015795
6: 0.00001316
7: 0.00000094
8: 0.00000006
more: less than 1 in ten million
理想情况下,在随机哈希码下,哈希表中节点的频率遵循泊松分布,而根据统计,忽略方差,列表长度为K的期望出现的次数是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到其实在为8的时候概率就已经很小了,再往后调整意义并不大。
负载因子:0.75,达到这个容量,则进行 2 倍扩容,复制过去
初始容量:16
初始容量为 2 的 n 次幂:为了方便哈希时进行按位与的取模运算,计算下标位置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I9Eopmbc-1597424575876)(images/jdk8-hashmap-put.jpg)]
几个参数: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TtCT0I9L-1597424575882)(images/image-20200405151029416.png)]
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我们来看下线程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在JDK7的时候,这种安全策略采用的是 分段锁 的机制,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一个线程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时,其他段数据能被其他线程访问。具体实现如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e4ahWge2-1597424575888)(images/image-20200731105418097.png)]
ConcurrentHashMap维护了一个Segment数组,Segment这个类继承了重入锁ReentrantLock,并且该类里面维护了一个 HashEntry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4JlwYLLi-1597424575891)(images/d6ca7bcb0a46f21f603cbd1a488fb9660d33aea6.png)]
在JDK8中彻底抛弃了JDK7的分段锁的机制,新的版本主要使用了Unsafe类的CAS自旋赋值+synchronized同步+LockSupport阻塞等手段实现的高效并发,代码可读性稍差。
ConcurrentHashMap的JDK8与JDK7版本的并发实现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JDK8的锁粒度更细,理想情况下talbe数组元素的大小就是其支持并发的最大个数,在JDK7里面最大并发个数就是Segment的个数,默认值是16,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改变一经创建不可更改,这个值就是并发的粒度,每一个segment下面管理一个table数组,加锁的时候其实锁住的是整个segment,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数组的扩容是不会影响其他的segment的,简化了并发设计,不足之处在于并发的粒度稍粗,所以在JDK8里面,去掉了分段锁,将锁的级别控制在了更细粒度的table元素级别,也就是说只需要锁住这个链表的head节点,并不会影响其他的table元素的读写,好处在于并发的粒度更细,影响更小,从而并发效率更好,但不足之处在于并发扩容的时候,由于操作的table都是同一个,不像JDK7中分段控制,所以这里需要等扩容完之后,所有的读写操作才能进行,所以扩容的效率就成为了整个并发的一个瓶颈点,好在Doug lea大神对扩容做了优化,本来在一个线程扩容的时候,如果影响了其他线程的数据,那么其他的线程的读写操作都应该阻塞,但Doug lea说你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一起参与扩容任务,这样人多力量大,办完事你们该干啥干啥,别浪费时间,于是在JDK8的源码里面就引入了一个ForwardingNode类,在一个线程发起扩容的时候,就会改变sizeCtl这个值,其含义如下:
sizeCtl:
0(默认): 用来控制table的初始化和扩容操作,具体应用在后续会体现出来。
-1 : 代表table正在初始化
-N : 表示有N-1个线程正在进行扩容操作
其余情况:
1、如果table未初始化,表示table需要初始化的大小。
2、如果table初始化完成,表示table的容量,默认是table大小的0.75倍
扩容时候会判断这个值,如果超过阈值就要扩容,首先根据运算得到需要遍历的次数i,然后利用tabAt方法获得i位置的元素f,初始化一个forwardNode实例fwd,如果f == null,则在table中的i位置放入fwd,否则采用头插法的方式把当前旧table数组的指定任务范围的数据给迁移到新的数组中,然后
给旧table原位置赋值fwd。直到遍历过所有的节点以后就完成了复制工作,把table指向nextTable,并更新sizeCtl为新数组大小的0.75倍 ,扩容完成。在此期间如果其他线程的有读写操作都会判断head节点是否为forwardNode节点,如果是就帮助扩容。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osF0BH1b-1597424575895)(images/u=3502561318,2801799575&fm=26&gp=0.jpg)]
扩容源码如下:
/** (ConcurrentHashMap.java)
* Moves and/or copies the nodes in each bin to new table. See
* above for explanation.
*/
private final void transfer(Node<K,V>[] tab, Node<K,V>[] nextTab) {
计算key的hash值,即调用speed()方法计算hash值;
获取hash值对应的Node节点位置,此时通过一个循环实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他情况下,则直接向Node中插入一个新Node节点,此时需要对这个Node链表或红黑树通过synchronized加锁。
插入元素后,判断对应的Node结构是否需要改变结构,如果需要,则调用treeifyBin()方法将Node链表升级为红黑树结构;
最后,调用addCount()方法记录table中元素的数量。
(1)对于get读操作,如果当前节点有数据,还没迁移完成,此时不影响读,能够正常进行。 如果当前链表已经迁移完成,那么头节点会被设置成fwd节点,此时get线程会帮助扩容。
(2)对于put/remove写操作,如果当前链表已经迁移完成,那么头节点会被设置成fwd节点,此时写线程会帮助扩容,如果扩容没有完成,当前链表的头节点会被锁住,所以写线程会被阻塞,直到扩容完成。
volatile修饰的数组引用是强可见的,但是其元素却不一定,所以,这导致size的根据sumCount的方法并不准确。
同理Iteritor的迭代器也一样,并不能准确反映最新的实际情况 .
Hashtable 的任何操作都会把整个表锁住,是阻塞的。
好处:能获取最实时的更新,比如说线程A调用putAll写入大量数据,期间线程B调用get,线程B就会被阻塞,直到线程A完成putAll,因此线程B肯定能获取到线程A写入的完整数据。
坏处:是所有调用都要排队,效率较低。
ConcurrentHashMap 是设计为非阻塞的。在更新时会局部锁住某部分数据,但不会把整个表都锁住。同步读取操作则是完全非阻塞的。
好处:处是在保证合理的同步前提下,效率很高。
坏处:是严格来说读取操作不能保证反映最近的更新。
例如线程A调用putAll写入大量数据,期间线程B调用get,则只能get到目前为止已经顺利插入的部分数据。
Java7 中 ConcruuentHashMap 使用的分段锁,也就是每一个 Segment 上同时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操作,每一个 Segment 都是一个类似 HashMap 数组的结构,它可以扩容,它的冲突会转化为链表。但是 Segment 的个数一但初始化就不能改变。
Java8 中的 ConcruuentHashMap 使用的 Synchronized 锁加 CAS 的机制。结构也由 Java7 中的 Segment 数组 + HashEntry 数组 + 链表 进化成了 Node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Node 是类似于一个 HashEntry 的结构。它的冲突再达到一定大小时会转化成红黑树,在冲突小于一定数量时又退回链表。
有些同学可能对 Synchronized 的性能存在疑问,其实 Synchronized 锁自从引入锁升级策略后,性能不再是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了解下 Synchronized 的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