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端跨域的各种文章其实已经很多了,但大部分还是不太符合我胃口的介绍跨域。看来看去,如果要让自己理解印象深刻,果然还是得自己敲一敲,并总结归纳整理一篇博客出来,以此记录。
跨域的限制
跨域是为了阻止用户读取到另一个域名下的内容,Ajax 可以获取响应,浏览器认为这不安全,所以拦截了响应。
跨域解决方案
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下方标记的 html 文件默认都运行在 http://127.0.0.1:5500 服务下
CORS
CORS 即是指跨域资源共享。它允许浏览器向非同源服务器,发出 Ajax 请求,从而克服了 Ajax 只能同源使用的限制。这种方式的跨域主要是在后端进行设置。
这种方式的关键是后端进行设置,即是后端开启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为*
或对应的 origin
就可以实现跨域。
浏览器将 CORS 请求分成两类: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
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两大条件,就属于简单请求。
- 请求方法是以下是三种方法之一:
- HEAD
- GET
- POST
- HTTP 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
- Accept
- Accept-Language
- Content-Language
- Last-Event-ID
- Content-Type:只限于三个值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text/plain
凡是不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就属于非简单请求。
简单请求
cors.html
le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GET', 'http://localhost:8002/request')
xhr.send(null)
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req, res, next) =>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127.0.0.1:5500') // 设置允许哪个域访问
next()
})
app.get('/request', (req, res) => {
res.end('server ok')
})
app.listen(8002)
非简单请求
上面的是简单请求,如果我们用非简单请求的方式,比如请求方法是 PUT,也可以通过设置实现跨域。
非简单请求的 CORS 请求,会在正式通信之前,增加一次 HTTP 查询请求,称为"预检"请求。
浏览器先询问服务器,服务器收到"预检"请求以后,检查了 Origin、Access-Control-Request-Method 和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字段以后,确认允许跨源请求,浏览器才会发出正式的 XMLHttpRequest 请求,否则就报错。
le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PUT', 'http://localhost:8002/request')
xhr.send(null)
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let whileList = ['http://127.0.0.1:5500'] // 设置白名单
app.use((req, res, next) => {
let origin = req.headers.origin
console.log(whitList.includes(origin))
if (whitList.includes(origin)) {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origin) // 设置允许哪个域访问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UT') // 设置允许哪种请求方法访问
}
next()
})
app.put('/request', (req, res) => {
res.end('server ok')
})
app.listen(8002)
整个过程发送了两次请求,跨域成功。
当然,还可以设置其他参数:
- Access-Control-Request-Headers
该字段是一个逗号分隔的字符串,指定浏览器 CORS 请求会额外发送的头信息字段
-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表示是否允许发送 Cookie。默认情况下,Cookie 不包括在 CORS 请求之中。
-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CORS 请求时,XMLHttpRequest 对象的 getResponseHeader()方法只能拿到 6 个基本字段:Cache-Control、Content-Language、Content-Type、Expires、Last-Modified、Pragma。如果想拿到其他字段,就必须在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里面指定。
- Access-Control-Max-Age
用来指定本次预检请求的有效期,单位为秒。有效期是 20 天(1728000 秒),即允许缓存该条回应 1728000 秒(即 20 天),在此期间,不用发出另一条预检请求。
Node 中间件代理
实现原理:同源策略是浏览器需要遵循的标准,而如果是服务器向服务器请求就没有跨域一说。
代理服务器,需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 接受客户端请求 。
- 将请求转发给服务器。
- 拿到服务器响应数据。
- 将响应转发给客户端。
这次我们使用 express 中间件 http-proxy-middleware 来代理跨域, 转发请求和响应
案例三个文件都在同一级目录下:
index.html
le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GET', '/api/request')
xhr.onreadystatechange = () => {
if (xhr.readyState === 4 && xhr.status === 200) {
console.log('请求成功,结果是:', xhr.responseText) // request success
}
}
xhr.send(null)
nodeMd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 createProxyMiddleware }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const app = express()
// 设置静态资源
app.use(express.static(__dirname))
// 使用代理
app.use(
'/api',
createProxyMiddleware({
target: 'http://localhost:8002',
pathRewrite: {
'^/api': '', // 重写路径
},
changeOrigin: true,
})
)
app.listen(8001)
node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request', (req, res) => {
res.end('request success')
})
app.listen(8002)
运行http://localhost:8001/index.html
,跨域成功
平常 vue/react 项目配置 webpack-dev-server 的时候也是通过 Node proxy 代理的方式来解决的。
Nginx 反向代理
实现原理类似于 Node 中间件代理,需要你搭建一个中转 nginx 服务器,用于转发请求。
这种方式只需修改 Nginx 的配置即可解决跨域问题,前端除了接口换成对应形式,然后前后端不需要修改作其他修改。
实现思路:通过 nginx 配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同域不同端口)做跳板机,反向代理要跨域的域名,这样可以修改 cookie 中 domain 信息,方便当前域 cookie 写入,实现跨域登录。
nginx 目录下的 nginx.conf 修改如下:
// proxy服务器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domain1.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www.domain2.com:8080; # 反向代理
proxy_cookie_domain www.domain2.com www.domain1.com; # 修改cookie里域名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当用webpack-dev-server等中间件代理接口访问nignx时,此时无浏览器参与,故没有同源限制,下面的跨域配置可不启用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 当前端只跨域不带cookie时,可为*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启动 Nginx
index.html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前端开关:浏览器是否读写cookie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访问nginx中的代理服务器
xhr.open('get', 'http://www.domain1.com:81/?user=admin', true)
xhr.send()
server.js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var qs = require('querystring')
server.on('request', function (req, res) {
var params = qs.parse(req.url.substring(2))
// 向前台写cookie
res.writeHead(200, {
'Set-Cookie': 'l=123456;Path=/;Domain=www.domain2.com;HttpOnly', // HttpOnly:脚本无法读取
})
res.write(JSON.stringify(params))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jsonp
原理:利用了 script 标签可跨域的特性,在客户端定义一个回调函数(全局函数),请求服务端返回该回调函数的调用,并将服务端的数据以该回调函数参数的形式传递过来,然后该函数就被执行了。该方法需要服务端配合完成。
实现步骤:
- 声明一个全局回调函数,参数为服务端返回的 data。
- 创建一个 script 标签,拼接整个请求 api 的地址(要传入回调函数名称如 ?callback=getInfo ),赋值给 script 的 src 属性
- 服务端接受到请求后处理数据,然后将函数名和需要返回的数据拼接成字符串,拼装完成是执行函数的形式。(getInfo('server data'))
- 浏览器接收到服务端的返回结果,调用了声明的回调函数。
jsonp.html
function getInfo(data) {
console.log(data) // 告诉你一声, jsonp跨域成功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localhost:3000?callback=getInfo'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let { callback } = req.query
res.end(`${callback}('告诉你一声, jsonp跨域成功')`)
})
app.listen(3000)
jQuery 的 $.ajax() 方法当中集成了 JSONP 的实现,在此就不写出来了。
在开发中可能会遇到多个 JSONP 请求的回调函数名是相同的,而且这种方式用起来也麻烦,故我们自己封装一个 jsonp 函数
function jsonp({ url, params, callback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 定义全局回调函数
window[callback] = function (data) {
resolve(data)
document.body.removeChild(script) // 调用完毕即删除
}
params = { callback, ...params } // {callback: "getInfo", name: "jacky"}
let paramsArr = []
for (const key in params) {
paramsArr.push(`${key}=${params[key]}`)
}
script.src = `${url}?${paramsArr.join('&')}` // http://localhost:3000/?callback=getInfo&name=jacky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
jsonp({
url: 'http://localhost:3000',
params: {
name: 'jacky',
},
callback: 'getInfo',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告诉你一声, jsonp跨域成功
})
服务端解构的时候可以取出参数
app.get('/', (req, res) => {
let { callback, name } = req.query
res.end(`${callback}('告诉你一声, jsonp跨域成功')`)
})
优点:兼容性好
缺点:由于 script 本身的限制,该跨域方式仅支持 get 请求,且不安全可能遭受 XSS 攻击
postMessage
postMessage 是 HTML5 XMLHttpRequest Level 2 中的 API,且是为数不多可以跨域操作的 window 属性之一,它可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 页面和其打开的新窗口的数据传递
- 多窗口之间消息传递
- 页面与嵌套的 iframe 消息传递
- 上面三个场景的跨域数据传递
总之,它可以允许来自不同源的脚本采用异步方式进行有限的通信,可以实现跨文本档、多窗口、跨域消息传递。
otherWindow.postMessage(message, targetOrigin, [transfer]);
- otherWindow:其他窗口的一个引用,比如 iframe 的 contentWindow 属性、执行 window.open 返回的窗口对象、或者是命名过或数值索引的 window.frames。
- message: 将要发送到其他 window 的数据。
- targetOrigin:通过窗口的 origin 属性来指定哪些窗口能接收到消息事件,其值可以是字符串"*"(表示无限制)或者一个 URI。在发送消息的时候,如果目标窗口的协议、主机地址或端口这三者的任意一项不匹配 targetOrigin 提供的值,那么消息就不会被发送;只有三者完全匹配,消息才会被发送。
- transfer(可选):是一串和 message 同时传递的 Transferable 对象. 这些对象的所有权将被转移给消息的接收方,而发送一方将不再保有所有权。
这次我们把两个 html 文件挂到两个 server 下,采取 fs 读取的方式引入,运行两个 js 文件
postMessage1.html
postMsgServer1.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const html = fs.readFileSync('./postMessage1.html', 'utf8')
res.end(html)
})
app.listen(8001, (req, res) => {
console.log('server listening on 8001')
})
postMessage2.html
postMsgServer2.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
const html = fs.readFileSync('./postMessage2.html', 'utf8')
res.end(html)
})
app.listen(8002, (req, res) => {
console.log('server listening on 8002')
})
websocket
WebSocket 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全双工通信,同时允许跨域通讯,长连接方式不受跨域影响。由于原生 WebSocket API 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我们一般都会使用第三方库如 ws。
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都必须实现 WebSockets 协议来建立和维护连接。由于 WebSockets 连接长期存在,与典型的 HTTP 连接不同,对服务器有重要的影响。
socket.html(http://127.0.0.1:5500/socket.html
)
le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8001')
socket.onopen = function () {
socket.send('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
socket.onmessage = function (e) {
console.log(e.data) // 服务端传给你的数据
}
运行nodeServer.js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WebSocket = require('ws')
const app = express()
let wsServer = new WebSocket.Server({ port: 8001 })
wsServer.on('connection', function (ws) {
ws.on('message', 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data) // 向服务端发送数据
ws.send('服务端传给你的数据')
})
})
document.domain + iframe
这种方式只能用于二级域名相同的情况下。
比如 a.test.com 和 b.test.com 就属于二级域名,它们都是 test.com 的子域
只需要给页面添加 document.domain ='test.com' 表示二级域名都相同就可以实现跨域。
比如:页面 a.test.com:3000/test1.html 获取页面 b.test.com:3000/test2.html 中 a 的值
test1.html
test2.html
document.domain = 'test.com'
var a = 10
window.name + iframe
浏览器具有这样一个特性:同一个标签页或者同一个 iframe 框架加载过的页面共享相同的 window.name 属性值。在同个标签页里,name 值在不同的页面加载后也依旧存在,这些页面上 window.name 属性值都是相同的。利用这些特性,就可以将这个属性作为在不同页面之间传递数据的介质。
由于安全原因,浏览器始终会保持 window.name 是 string 类型。
打开http://localhost:8001/a.html
- http://localhost:8001/a.html
- http://localhost:8001/b.html(不需要往html加内容,默认html结构模板即可)
- http://localhost:8002/c.html
c 页面给 window.name 设置了值, 即便 c 页面销毁,但 name 值不会被销毁;a 页面依旧能够得到 window.name。
location.hash + iframe
实现原理: a.html 欲与 c.html 跨域相互通信,通过中间页 b.html 来实现。 三个页面,不同域之间利用 iframe 的 location.hash 传值,相同域之间直接 js 访问来通信。
具体实现步骤:一开始 a.html 给 c.html 传一个 hash 值,然后 c.html 收到 hash 值后,再把 hash 值传递给 b.html,最后 b.html 将结果放到 a.html 的 hash 值中。
同样的,a.html 和 b.html 是同域的,都是http://localhost:8001,也就是说 b 的 hash 值可以直接复制给 a 的 hash。c.html 为http://localhost:8002下的
a.html
b.html
window.parent.parent.location.hash = location.hash
// b.html将结果放到a.html的hash值中,b.html可通过parent.parent访问a.html页面
c.html
console.log(location.hash) // #jackylin
let ifram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iframe.src = 'http://localhost:8001/b.html#monkey'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总结
- CORS 支持所有的 HTTP 请求,是跨域最主流的方案
- 日常工作中,用得比较多的跨域方案是 CORS 和 Node 中间件及 Nginx 反向代理
- 不管是 Node 中间件代理还是 Nginx 反向代理,主要是通过同源策略对服务器不加限制。
参考
- ps: 个人技术博文 Github 仓库,觉得不错的话欢迎 star,给我一点鼓励继续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