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
        • OSI 七层模型
          • OSI 七层模型特性
          • OSI 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特点
          • IOS 七层网络模型与TCP/IP 五层网络模型之间的对比
        • TCP/IP 五层模型
        • 数据包的封装和分用
      • 传输层中的TCP 和 UDP
        • UDP
          • 无连接
          • 不可靠
          • 面向数据报
          • UDP 的缓冲区
          • 基于UDP 的应用层协议
        • TCP
          • 确认应答机制
          • 超时重传机制
          • 连接管理
          • 关于连接管理的细节问题
          • 滑动窗口
          • 快重传(滑动窗口管理)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 延迟应答
          • 捎带应答
          • 面向字节流
          • TCP 粘包问题
          • TCP 异常情况
        • SYN攻击是什么?
        • TCP 管理的4个不同的定时器
        • 为什么 TCP 可靠,哪些方法保证可靠性?
        • TCP 和 UDP 的区别
      • IP 协议
        • 网段划分
          • DHCP 协议
          • IP 地址分类
          • CIDR 协议
          • 特殊的 IP 地址
          • 私有 IP 地址和公网 IP 地址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

OSI 七层模型

OSI 七层模型特性

OSI 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种逻辑上的定义和规范。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 7 层,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OSI 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特点
分层名称 功能 每层功能概览 协议
7 应用层 针对特定应用的协议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FTP、DNS、Telnet
6 表示层 设备固有数据格式和网络标准格式的转换 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没有协议
5 会话层 通信管理。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 何时建立连接,何时断开连接以及保持多久的连接? 没有协议
4 传输层 管理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负责可靠传输 是否有数据丢失 TCP、UDP
3 网络层 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 经过哪个路由器传递到目的地址? IP、ICMP、RIP、BCP
2 数据链路层 互联设备之间传送和识别数据帧,错误检测 数据帧与比特流之间的转换 SLIP、ARP、RARP
1 物理层 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比特流和电子信号之间的转换 IS02110,IEEE802
IOS 七层网络模型与TCP/IP 五层网络模型之间的对比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1张图片
一般而言

  • 对于一台主机,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
  • 对于一台路由器,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
  • 对于一台交换机,它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
  • 对于集线器,它只实现了物理层

从上图的对比图可看出,TCP/IP 与 OSI 在分层模块上稍有区别。OSI 参考模型注重“通信协议必要的功能是什么”,而TCP/IP 则更强调“在计算机上实现协议应该开发哪种程序”

TCP/IP 五层模型

  •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双绞线、早期以太网用的同轴电缆、光纤。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负责互联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冲突检测、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有以太网、令牌环网、无线LAN 等标准。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数据包叫做帧(frame)。
  • 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通过 IP 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数据传输的路线。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在网络层数据包叫做数据报(datagram)
  • 传输层:管理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TCP),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在传输层数据包叫做段(segment)。
  •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数据包的封装和分用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2张图片
数据处理流程

  • 应用程序处理:首先应用程序会进行编码处理,编码成功后将数据发送给传输层;
  • 发送方传输层的处理:传输层负责建立连接、断开连接,还有将从应用层接收到的数据加上 TCP 首部,然后发送给网络层;
  • 发送端网络层的处理:网络层将从传输层发送过来的整个包看作是数据,并在其首部加上 IP 首部。IP 包生成后,参考路由控制表决定下一跳的是路由还是主机;
  • 发送方网络接口的处理:在数据链路层给从网络层接收到所有数据前加上以太网首部并进行发送处理。生成的以太网数据包将通过物理层传输给接收端;
  • 接收方网络接口的处理:主机接收到以太网的包后,先从以太网首部找到 MAC 地址,判断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包,如果不是则直接丢弃数据。如果是,则从以太网首部中的类型确定数据类型,再传给相应的模块;
  • 接收方网络层的处理:接收方的网络层接收到数据后也从数据包的首部中找到 IP地址,判断是否是与自己的IP 地址匹配:
    • 如果匹配则根据首部的协议类型发送给相应的模块,有TCP、UDP;
    • 对于有路由器的情况,接收端的 IP 地址往往不是自己的地址,这时需要借助路由控制表,在调查应该发往的主机或路由器之后再进行封装并转发数据;
  • 接收方传输层的处理:在传输层首先会计算一下校验和,判断数据是否被破坏。然后检查是否在按照序号接收数据。最后检查端口号,确定发送给的具体应用程序。数据被完整的接收以后,会根据端口号传给对应的应用程序;
  • 接收方应用程序的处理:接收端应用程序会直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解析数据,展示相应的内容。

传输层中的TCP 和 UDP

UDP

UDP 的特点有 无连接、不可靠、面向数据报

无连接

UDP 传输的无连接特性体现在,在传输过程中只要知道对端的 ip 和端口号就可以直接进行传输,不需要建立连接

不可靠

使用 udp 发送数据时,只确保发送信息的大小,却不能保证消息一定会到达。

udp 没有确认机制、没有重传机制。

而且就算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送到对方,UDP 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面向数据报

应用层交给 udp 多长的报文,UDP 原样发送,既不会拆分,也不会合并。

例如:用 UDP 传输 100 个字节的数据。

如果发送端调用一次 sendto 发送 10 个字节,那么接收端也必须调用对应的一次 recvfrom 接收 100 个字节;而不是循环调用 10 次 recvfrom ,,每次接收 10 个字节。

UDP 的缓冲区

UDP 是面向数据报这一特点,是UDP 的缓冲区决定的。

  • UDP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送缓冲区,调用 sendto 会直接把数据交给内核,由内核传给网络层的协议进行后续的传输操作;
  • UDP 具有接收缓冲区,但这个接收缓冲区不能保证收到的 UDP 报的顺序和发送 UDP 报的顺序一致;如果接收缓冲区满了,之后到达的 UDP 数据就会被丢弃。
基于UDP 的应用层协议
  • NFS:网络文件系统
  • 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BOOTP:启动协议
  • DNS:域名解析协议

UDP 用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较高的通信领域,例如:早期的QQ、视频传输等,还可用于广播。

TCP

TCP 的特性:面向连接、可靠、面向数据流

TCP 相对于 UDP 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既然保证可靠性,同时又要尽可能的提高性能。

保证可靠性的机制有

  • 校验和 :在 TCP 的首部,16位
  • 序列号 / 确认序列号
  • 确认应答
  • 超时重传
  • 连接管理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提高性能的机制有

  • 滑动窗口
  • 快速重传
  • 延迟应答
  • 捎带应答

什么是可靠性问题

  1. 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没有错误;
  2. 发送方知道对方是否能收到我的数据;
  3. 如果对方没有收到数据,发送方可以知道,并且可以重新发送;
  4. 如果对方收到数据,一定是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顺序一致;
  5. 如果收到重复数据,对方也是知道的,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
确认应答机制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3张图片
TCP 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即为序列号。

发送方发送的TCP数据的头部带有序列号,接收方如果接收到这段数据,就会发送一个 ACK + 确认序列号 的响应报文来确认应答,在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响应报文时,就明白这段数据发送成功。

ACK + 确认序列号的意思是告诉发送方:我已经收到了,下一次你从哪里(ASN)开始发

超时重传机制

基于刚才的例子,如果发送方过了一段特定的时间并没有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应答,就会重新发送刚才的数据。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都两个:

  1. 数据没有发送到接收方(可能是因为网络拥堵等)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4张图片
  2. 数据已发送到接收方,但是接收方发送的确认应答 ACK 丢失了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5张图片
    此时,还可以利用序列号,识别重复的包,并直接丢弃掉重复的包,做去重效果。

注意:这里的特定时间随着网络情况的不同是有差异的,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整体的重传效率,如果时间太短,则有可能会频繁的发送重复的包。在 Linux 和 Windows 中,超过 500ms 为一个单位进行控制,每次判定超时重传的超级时间都是 500ms 的整数倍,且以指数形式增长。累计到一定的重传次数,如果仍然没有确定应答返回,TCP 认为网络或者对端主机出现异常,强制关闭连接。

连接管理

TCP 建立连接、断开连接的全过程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6张图片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客户端发送 SYN=1 的同步报文段到服务器,同时从CLOSED状态进入到SYN_SENT 状态,等到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同步请求(带有 SYN 的数据报),并确认客户的 SYN,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带有 SYN 的确认报文,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从LISTEN 状态进入 SYN_RECV 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ACK 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 ACK,此包发送完毕后,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 状态,在服务器接收到包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完成三次握手过程。

四次挥手

由于 TCP 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 FIN 来终止这个方向上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 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 TCP 连接在收到一个 FIN 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以访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就是被动关闭方。

假设客户端为主动关闭方,则服务器为被动关闭方。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 FIN 的结束报文段,用来关闭到服务器的数据传送,此时客户端从ESTABLISHED 状态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第二次挥手:服务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关闭请求,它发回一个 ACK 响应,同时从 ESTABLISHED 状态变为 CLOSE_WAIT 状态,在客户端收到来自服务器的响应后,也从 FIN_WAIT_1 进入 FIN_WAIT_2 状态;

第三次挥手:被动关闭方服务器也完成自己的数据传输,向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 FIN 的请求,从 CLOSE_WAIT 状态进入 LAST_ACK 状态;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给服务器发回 ACK 响应,同时从 FIN_WAIT_2 状态进入 TIME_CLOSE 状态,在服务器收到响应后,服务器进入 CLOSE 状态,客户端等待 2MSL 时间后也进入 CLOSE 状态。

关于连接管理的细节问题

为什么是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

首先为了防止网络攻击,每个连接两端的初始序列号都是随机的,所以需要一开始双方先沟通,确认对方的序列号。在服务器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回应(也就是第二次握手的时候)后,服务器就会认为连接已经建立,而如果客户端没有收到服务器端的响应,此时客户端仍然认为连接没有建立,服务器会对已经建立连接的资源进行保存,如果出现大量的这种情况,服务器会崩溃。

为什么是四次挥手还不是三次?

这是因为服务器端的 LISTEN 状态下的 socket 当收到 SYN 同步报文的请求后,它可以把 ACK 和 SYN 放在一个报文中发送。但是关闭连接时,当被动关闭方收到来自主动关闭方的 FIN 结束报文段时,可能还有数据没有发送完毕,所以被动关闭方未必会马上关闭 socket,即被动关闭方在发送一些数据后,再发送 FIN 结束报文段给对方表示你现在可以关闭连接了。所以第二次挥手的 ACK 和 第三次发送的 FIN 多数情况下都是分开发送的。

为什么 TIME_WAIT 的时间是 2MSL?

MSL 是TCP 报文的最大生存时间,因此如果 TIME_WAIT 状态如果持续存在 2MSL 的话:

  1. 可以保证两个传输方向上的尚未被接收或迟到的报文都已经全部消失(否则如果服务器立刻重启,可能会收到来自上一个进程的迟到的数据,但这个数据又对于这次进程来说是错误的);
  2. 同时也在理论上保证了最后一个报文可靠到达(假设最后一个 ACK 丢失,那么服务器会再发送一份 FIN,这次虽然客户端的进程不在了,但是 TCP 连接还在,仍然可以重发LAST_ACK)。

出现大量的CLOSE_WAIT状态

CLOSE_WAIT 状态出现在被动关闭方,此时主动关闭方已不再向被动关闭方发送数据,但被动关闭方还没有关闭连接,如果服务上出现大量的 CLOSE_WAIT 状态,原因就是服务器没有正确关闭 socket,导致四次挥手没有完成导致的。这是一个 BUG,需要加上对应的 close 即可解决。

滑动窗口

TCP 以 1 个段位单位,每发送一个段进行一次确认应答的处理。这样有一个缺点,就是包的往返时间越长通信性能就越低,且一个包一个确认应答太浪费时间,效率太低。

为解决这个问题,TCP 引入了滑动窗口的概念。确认应答机制不再是以每个分段,而是以更大的单位进行确认,转发时间将会大幅的缩短。也就是说,发送端发送了一个段后,不必一直等待确认应答而是继续发送。

快重传(滑动窗口管理)

假设一窗口大小为4000个字节,每次发送1000个字节即为 4 个段,在发送方发送前 4 个段的时候不需要等待任何 ACK,直接发送。收到第一个 ACK 的时候,继续发送第 5 个段的数据,依次类推。

操作系统为了维护这个滑动窗口,需要开辟发送缓冲区来记录还有哪些数据没有应答,只有确认过的数据才能从缓冲区删掉。

万一造成丢包:

情况1:部分ACK 丢了,可以通过后续的 ACK 确认,接收方并不会一直发送同一 ACK 响应,可以根据发送的最后一个响应判断得知,接收方接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只是ACK 没有收到而已,所以不需要再次发送。

情况2:数据包直接丢了,接收端没有接收到来自中间的一部分数据,就会一直发 这段的 ACK。比如发送 4 个报文段,1001- 2000,2001 - 3000,3001 - 4000,4001 - 5000,接收方连续收到 3 个“1001”这样的应答,就会将对应的数据 1001 ~ 2000 重新发送。这时接收端接收到 1001 后,返回的 ACK 就是 5001,因为其他的数据,接收端其实已经收到了,被放在了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这种机制也叫做快重传

流量控制

想要了解流量控制,就先得说一下滑动窗口的概念。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发送端发送的太快,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这时发送端继续发送数据就会造成丢包,因而引起丢包重传等一系列反应。

因此 TCP 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

实现过程是接收方每次收到数据包,在发送确认报文的时候,同时通过 TCP 首部的窗口大小这一字段,告诉发送方自己的缓存区还有多少是空闲的,窗口字段越大,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接收方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为一个更小的值;发送端接收到这个窗口后,就会减慢自己的发送速度。如果缓冲区满了,就会将窗口大小的值设置为 0,这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但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使接收方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拥塞控制

虽然 TCP 有了滑动窗口能够保证 TCP 的性能,但也要注意它的可靠性。如果在刚开始不清楚当前网络状况下,直接发送大量的数据就会引发问题。

TCP 引入慢启动机制,即先发送少量数据,探探路,摸清当前网络拥堵状况后,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在 TCP 刚启动的时候,窗口大小为1,收到响应后,将窗口大小设为 2,这个过程窗口的大小按照指数增长,即第 3 次设为4,第四次设为8。一旦窗口大小超过慢启动的阈值,不再按照指数方式增长,而是按照线性方式增长。

在发生网络拥塞时,就将窗口大小重新设为1,慢启动的阈值设为发生网络拥塞时窗口大小的一半。

少量的丢包,仅仅是触发超时重传;大量的丢包,就认为是网络拥塞

TCP 的拥塞控制,归根结底就是TCP 想尽可能快的把数据传输给对方,但是又要避免给网络造成太大压力的这种方案

延迟应答

延迟应答机制是提高 TCP 性能的一个机制。

假设当前接收端缓冲区为 1M,一次接受了 500K 的数据;如果立刻应答,返回的窗口大小为 500K,但实际上可能处理端处理的速度很快,10ms 内就把 500K 的数据从缓冲区消费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处理还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即使窗口再大点,也能处理过了。如果接收端稍微等一会,比如等待 200 ms再应答,那么这个时候返回的窗口大小就是 1M。

一般情况下:

  • 数量限制:每隔 N 个包就应答一次;
  • 时间限制:超过最大延迟时间就应答一次。

一般N = 2,最大延迟时间 = 200ms

捎带应答
面向字节流

创建一个 TCP 的socket,同时会在系统内核创建一个 发送缓冲区和一个 接收缓冲区:

  • 调用 write 时,数据会先写入发送缓冲区;
  •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长,会被拆分成多个 TCP 的数据包发出;
  • 如果发送的字节数太短,就会先在缓冲区里等待,等待缓冲区长度差不多了发送出去;
  • 接收数据的时候,数据也是从网卡驱动程序到达内核的接收缓冲区;
  • 然后应用程序调用 read 从接收缓冲区拿数据;
TCP 粘包问题

首先要声明,粘包中的“包”指的是应用层的数据包。在 TCP 的协议头中,没有像UDP 一样的“报文长度”这样的字段。站在传输层的角度,TCP 是一个一个报文传输过来的,然后按照序号排列好放在缓冲区中;站在应用层的角度,看到的只是一串连续的字节数据。那么应用程序看到这么一串字节数据,并不知道从哪个部分开始到哪个部分,才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包

如何避免粘包问题呢?归根结底:明确两个包之间的边界

  1. 如果利用TCP每次发送数据,就与对方建立连接,然后双方发送完一段数据后,就关闭连接,这样就不会出现粘包问题。
  2. 对于定长的包,保证每次都按固定长度读取即可;
  3. 对于变长的包,可以在包头的位置,约定一个包总长度的字段,从而就知道了包的结束位置;
  4. 对于变长的包,还可以在包和包之间使用明确的分隔符(是程序员自己来定,只要保证分隔符不和正文冲突即可)。

造成粘包的原因

  • 发送端需要等发送缓冲区满才发送数据,造成粘包;
  •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粘包;

UDP 会造成粘包吗?

不会。对于UDP来说是一个一个把数据交付给应用层,有很明确的数据边界。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使用UDP 的时候,要么收到完整的 UDP 报文,不会出现“半个”的情况。

TCP 异常情况

进程终止:进程终止会释放文件描述符,仍然可以发送FIN,与正常关闭一样;

机器重启:和进程终止的情况相同;

机器断电 / 网线断开:接收端认为连接还在,一旦接收端有写入操作,接收端会发现连接已经不在了,就会进行 reset,发送复位报文段。即使没有写入操作,TCP 自己也内置了一个保活定时器,会定期访问对方是否还在。如果不在就释放连接。

另外,应用层的某些协议,也有这样的检测机制。例如 HTTP 长连接中,也会定期检测对方的状态。例如QQ,在QQ掉线之后,也会尝试重新连接。

SYN攻击是什么?

SYN 攻击利用TCP协议的缺陷,通过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CPU和内存资源。SYN 攻击除了能影响主机外,还可以危害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系统,事实上SYN攻击并不管目标是什么系统,只要打开TCP 服务器就可以实施。

当服务器收到连接请求,将此信息加入到未连接队列,并发送请求给客户端,此时进入 SYN_RECV 状态,当服务器未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包时,重新发送请求包,一直到超时,才将此条目从未连接队列删除。

配合 IP 欺骗,SYN攻击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常客户端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 IP 地址,向服务器不断地发送 SYN 包,服务器回复确认包,并等待客户的确认,由于源地址不存在,服务器会不断的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 SYN 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正常的 SYN 请求被丢弃,目标系统运行缓慢,严重的困难会引起网络拥塞甚至瘫痪。

TCP 管理的4个不同的定时器

重传定时器使用于当希望收到另一端的确认;

坚持定时器使窗口大小信息保持不断流动,用于流量控制;

保活定时器可检测一个空闲连接的另一端是否崩溃或者是否重启;

2MSL定时器测量一个处于TIME_WAIT 状态连接的时间。

为什么 TCP 可靠,哪些方法保证可靠性?

校验和:位于 TCP 首部,占据 16 个字节,判断发送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校验失败,直接丢弃;

序列号:TCP 给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确保收到的数据和发送端发送的数据的序列一致,且能够保证收到的数据不重复,根据序列号,将重复的数据直接丢弃,实现去重效果;

确认应答机制和超时重传机制:发送端发送数据后,若接收端接收到数据,要发送确认应答的响应。在特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应答,则重新发送原数据;

连接管理:发送数据前进行三次握手,发送完数据进行四次挥手;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和计时器的使用。TCP 的首部窗口大小会指明当前接收端能够接收的最大数据量,发送方确保不会发生由于发送方发送报文太快,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而导致的丢包问题。当窗口大小为0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但需发送窗口探测数据段,查看接收方是否可以接收数据了;

拥塞控制:TCP 的拥塞控制由 4 个核心算法组成: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

TCP 和 UDP 的区别

  1. TCP 是面向连接的,即发送数据前要建立连接;而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只要知道对端的端口号和 IP 地址即可直接发送数据
  2. TCP 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 连接传送的数据都是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的;而UDP 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3. TCP 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 TCP 把数据看作是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 是面向报文的,应用层交给 UDP 多长的报文,UDP 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4. 每一条TCP 连接只能是端到端;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 TCP 首部开销要 20 字节;UDP 的首部开销只要 8 个字节
  6. TCP 可能会发生粘包问题;而UDP 是面向报文段,每次发送数据都发送整个的报文段,因此UDP 不会发生粘包问题
  7. TCP 有拥塞控制等机制保证可靠性,适合应用于文件传输等重要场景;而UDP 没有拥塞控制不用保证可靠性,适合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通信领域,例如QQ电话、实时视频等。

IP 协议

网段划分

IP 地址分为两个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网络号:保证互相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具有不同的主机号
DHCP 协议

手动管理子网内的IP 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DHCP 技术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的主机分配 IP 地址,避免了手动管理 IP 的不变。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DHCP 功能,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个 DHCP 服务器。

IP 地址分类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7张图片

  • A 类:0.0.0.0 到 127.255.255.255
  • B 类:128.0.0.0 到 191.255.255.255
  • C 类:192.0.0.0 到 223.255.255.255
  • D 类:224.0.0.0 到 239.255.255.255
  • E 类:240.0.0.0 到 247.255.255.255
CIDR 协议

DHCP 这种技术会造成 IP 地址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 CIDR 技术

  • 引入了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 将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例如:

IP 地址 140.252.20.68
子网掩码 255.255.255.240
网络号 140.252.20.64
子网地址范围 140.255.20.64 ~ 140.252.20.79
特殊的 IP 地址
  •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就成为网络号,代表这个局域网;
  •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就成为了广播地址,用于给同一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私有 IP 地址和公网 IP 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 地址只用于局域网通信,因此它不直接连到 Internet 上。
【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_第8张图片

  •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 IP 地址,一个用于 WAN 口IP,一个用于 LAN 口IP(子网 IP);
  • 路由器下 LAN 口连接的主机,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 不同的路由器,子网 IP 其实都是192.168.1.1,同一子网内的主机 IP 不允许重复,但是不同子网间的IP 地址可以重复;
  •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路由器将该 IP 地址替换成 WAN 口IP,这一逐级替换,最终数据包中的 IP 地址成为一个公网IP。这种技术成为NAT,网络地址转换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试复习】——TCP/IP篇(又是一次整理TCP/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