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池模式比较-------ICE线程池模型------L/F领导者跟随者模式

线程池模式比较-------ICE线程池模型------L/F领导者跟随者模式


转自http://blog.csdn.net/roger_77/archive/2007/04/07/1555170.aspx

 

程池模式一般分为两种:L/F领导者与跟随者模式、HS/HA半同步/半异步模式。 
HS/HA 半同步/ 半异步模式 :分为三层,同步层、队列层、异步层,又称为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主线程处理I/O事件并解析然后再往队列丢数据,然后消费者读出数据进行应用逻辑处理; 
优点:简化编程将低层的异步I/O和高层同步应用服务分离,且没有降低低层服务性能。集中层间通信。 
缺点:需要线程间传输数据,因此而带来的动态内存分配,数据拷贝,语境切换带来开销。高层服务不可能从底层异步服务效率中获益。 
L/F 领导者跟随者模式 :在LF线程池中,线程可处在3种线程状态之一: leader、follower或processor。处于leader状态的线程负责监听网络端口,当有消息到达时,该线程负责消息分离,并从处于 follower状态中的线程中按照某种机制如FIFO或基于优先级等选出一个来当新的leader,然后将自己设置为processor状态去分配和处 理该事件。处理完毕后线程将自身的状态设置为follower状态去等待重新成为leader。在整个线程池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处于leader 状态,这保证了同一事件不会被多个线程重复处理。 
缺点:实现复杂性和缺乏灵活性; 
优点:增强了CPU高速缓存相似性,消除了动态内存分配和线程间的数据交换。 
两种模式性能分析: 
L/F模式处理一个消息的时间为多路分离、分配、处理的时间,加上线程管理时间,LF中多个线程共享一个事件源,所以,需要协调它们间的行为,即 有同步开销,L/F同步开销仅为申请/释放锁的开销,在LF处理请求过程中并不需要线程上下文切换,但是在线程由follower成为leader时需要 进行线程上下文切换,所以当两个请求同时到达时,这种上下文切换会影响第二个请求的处理时间,也会带来一定的上下文开销。 
T(L/F)=T(多路分离)+T(分配)+T(处理)+T(同步)+T(上下文) 
HS/HA模式监听线程和工作线程间通过一个消息队列来交换数据。这会带来数据传递开销,。同时,监听线程和工作线程都需要去访问消息队列,造成 了资源的竞争,需要额外的同步机制来协调他们的行为,包括监听线程获取和释放资源锁,对应的工作线程获取和释放资源锁,以及监听线程在将一个请求放入队列 后通知工作线程带来的开销,我们称此为同步开销,HS/HA模式的同步开销大于L/F的同步开销,。一个请求由监听线程负责放入消息队列,但是却由工作线 程来处理,所以,每个请求都会造成一次线程上下文切 
换,由此带来的开销我们称为上下文开销。 
       T (H/H)=T(多路分离)+T(分配)+T(处理)+T(同步)+T(数据传递)+T(上下文)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没有并发情况下L/F模式线程池模式性能优于HS/HA模式。 
并发性能分析: 
T(多路分离)、T(分配):LF和HH中把每一个消息的到来当作一个事件来处理。事件分配所做的工作是在一个事件处理器注册表中为一个事件查找 事件处理器。这一步骤花费的时间随着当前注册的事件处理器的个数变化。当线程池接受用户连接请求后会为每一个连接注册一个事件处理器,所有通过该连接发来 的请求都将由同一个事件处理器来处理。而事件处理器表采用一个平衡二叉树来实现。因此,事件分配的时间可以认为是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大而增大; 
T(处理)处理消息和管理线程所需的时间都不受并发用户数的影响。 
T(线程管理),多线程带来的线程管理开销只会随着线程池中线程数而变化,相对固定。 
LF和HH的吞吐量会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并发用户数达到一定数量时,CPU成为系统瓶颈,此后增大并发用户数不仅不能增加并发处理的请求个数,反而会加大多路分离和分配的时间,从而使得系统吞吐量下降。 
       最佳性能时线程线: 
随着线程数的增多吞吐量不断增大,当达到最大值后有一个短暂的保持阶段,此后继续增大线程数反而会使得吞吐量减小。而且当请求类型为计算密集型时线程数对 
HH 的吞吐量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原因是HH线程池在增加线程数时线程管理开销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通过增大线程数来改善系统性能对HH来说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领导者-追随者(Leader/Followers)模型的比喻


本文转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1205/11/11192_871687.shtml

领导者/追随者(Leader/Followers)模型和半同步/半异步(half-sync/half-async)模型都是常用的客户-服务器编程模型.

 

这几天翻了些文章,发现对领导者/追随者模型说的比较少,下面就这个模型打个比方:

 

话说一个地方有一群有组织无纪律的人从事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一般就是有一个山贼在山路口察看,其他人在林子里面睡觉。

假如发现有落单的过往客商,望风的山贼就会弄醒一个睡觉的山贼,然后自己去打劫。

醒来的山贼接替作望风的事情。

打劫的山贼搞定以后,就会去睡觉,直到被其他望风的山贼叫醒来望风为止。

有时候过往客商太多,而山贼数量不够,有些客商就能侥幸平安通过山岭(所有山贼都去打劫其他客商了)。

 

下面是这个模式的计算机版本:

有若干个线程(一般组成线程池)用来处理大量的事件

有一个线程作为领导者,等待事件的发生;其他的线程作为追随者,仅仅是睡眠。

假如有事件需要处理,领导者会从追随者中指定一个新的领导者,自己去处理事件。

唤醒的追随者作为新的领导者等待事件的发生。

处理事件的线程处理完毕以后,就会成为追随者的一员,直到被唤醒成为领导者。

假如需要处理的事件太多,而线程数量不够(能够动态创建线程处理另当别论),则有的事件可能会得不到处理。

 

 

这个模型其实并不难于理解,但是我想假如是中国人给起的名字的话,也许会叫作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模型更加贴切,因为领导者追随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不符合大部分人对于"领导者-追随者"的通常意义的理解。说句实话,个人认为半同步/半异步模型叫做"领导者-追随者‘更加适合,不相信可以看看例子:

 

话说一个地方有一群有组织无纪律的人从事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他们有一个山贼头头,他专门负责望风,其他的喽罗待命。

假如发现有落单的过往客商,山贼头头会到路口拦路,让客商双手抱头蹲在地上,然后让一个小喽罗为这个倒霉鬼"服务"。

假如客商很多,山贼头头会让客商在地上蹲成一排(严肃点,排队啦,打劫啦)。一群小喽罗挨个为大家"服务"。

头头的工作很重要,对于每个客商他都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拦路以后,他会让客商排队等待打劫。

过往客商太多而山贼数量不够,客商的排队可能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这个就是半同步/半异步模型的比喻。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模式之间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半同步/半异步模型拥有一个显式的待处理事件队列,而领导者-追随者模型没有一个显式的队列(很多IO机制操作系统一般会有一个隐式的队列)。因为这个事件队列,半同步/半异步模型可以获得处理上的灵活性,但是因为上下文的切换,效率上却比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稍有不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